改革开放以来,鲤城区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开拓进取,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二十一世纪前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鲤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一项中长期规划,是今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对于动员和组织全区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新世纪宏伟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九五”后三年计划的执行情况
20多年来,鲤城区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97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后,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确立“五年重造一个鲤城”的宏伟目标,制定和实施了“跨江发展”、“小城区、大商贸”和“科教兴区”三大战略,为“十五”计划和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九五”后三年计划执行的主要成效是: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0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0.07亿元,比1997年增加20.07亿元,“九五”后三年年均增长11.9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81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5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26倍。2000年全区财政收入3.88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3.44%,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区级财政收入为2.41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4.36%。
2、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按照优化第一产业、改造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方针,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努力发展城郊型农业;扶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企业,2000年全区纳税超百万元企业达63家,比1997年新增44家,纳税50-100万元企业78家,比1997年新增41家;建设江南、火炬、仙景三个工业小区,新增工业产值15亿元以上,江南工业园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第三批乡镇企业发展示范区”;大力促进市场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商贸、旅游、文化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2000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0.9∶52.1∶47。
3、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市容区貌日新月异。加大基础设施、旧城改造和新村建设的投资力度,先后改造和整治了东街、涂门街、打锡街、新门街、北门街、南俊路、新华路、城基路、中山路及浯溪、八卦沟等重点工程;配合市政府建设西北洋、浦西滞洪区、市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积极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建设江滨北岸防洪堤、江大桥、兴贤路,改造拓宽省道新306线(鲤城段),加快江南组团建设步伐。大力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努力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卫生城市先进单位”、“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三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0.6亿元,其中2000年达到8.2亿元。
4、对外经贸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成长壮大。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4175万美元,出口交货值47.8亿元,自营出口(泉州海关口径)为7444万美元。三年累计利用外资1.2亿美元、出口交货值135.8亿元、自营出口1.89亿美元。来料加工和劳务人员输出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纺织、包袋、工艺美术品和塑料制品等为主的出口产品体系。被授予“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管理先进单位”、全省“发展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5、市场建设初具规模,商贸旺区加快形成。以旧城改造和新区拓展为商机,建设了旧货旧车、电子通讯、电脑、建材以及北门、龙宫、温陵等生产资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特色街和大型商贸设施初具规模,消费旺街、商贸旺区逐步形成,扩大了市场规模和对外辐射力。200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08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1.3%。
6、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围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对财税、计划、投资等重点领域进行改革,增强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企业的扭亏增盈;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政府管理体制、科技教育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粮食流通体制、医疗卫生保险制度等改革全面顺利推进。
7、科技教育水平提高,科技兴区步伐加快。重点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三年完成25项省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及重点科研计划项目,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全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20家。初步建立以浮桥科技示范镇为主的农村推广示范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本消除薄弱学校,高质量实现“两基”达标,率先在全省、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为全省首批“科普示范区”。
8、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3‰以下,计划生育率达99%以上,荣获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一类区先进单位”、“1998—1999年度(第七届)创建文明城区活动一级达标城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市(区)县”、“全国‘爱心献功臣’先进城区”、全国第十届群星奖金奖(舞蹈)等称号,蝉联省“双拥模范区”。2000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68元,比1997年增长28%,年均增长8.66%;农民人均纯收入5688元,比1997年增长31%,年均增长9.46%。1/2的行政村实现宽裕型小康,2/3的行政村完成村容村貌整治与改旧建新任务。建成省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区。三条社会保障线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头,文化、卫生、体育、民政和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经过“九五”后三年的快速发展,全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为五年“重造一个鲤城”争取提前一年实现和“十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结构调整还没完全到位,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支柱产业、规模企业尚未形成,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第三产业发展层次比较低,市场集散辐射能力不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某些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相关改革措施有待加强,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紧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二)“十五”至2010年的发展环境
从国际大背景看,世界经济的发展将出现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世界性的结构调整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基本趋势,世界经济将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
从国内和省内发展趋势看,国民经济运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是市场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全面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国家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走出去”战略,要求东部地区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省我市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国民经济进入结构调整的转型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进程加快,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省委、省政府对加快发展海峡西岸繁荣带提出更高要求,省内外先进地区和周边兄弟县(市区)发展势头逼人,力争在新世纪竞争中抢占领先位置;闽台经贸合作前景广阔,华侨华人优势突出等等。
加入WTO以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显著增加的市场竞争和市场空间给我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以坚定的信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推动我区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十五”计划的总体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为指导,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统揽全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认真实施“跨江发展”、“科教兴区”、“大商贸”、产业升级、外向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优势;大力拓展江南新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培植壮大财源,提升国民经济综合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建成全省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强区和工贸旅游文化中心而努力奋斗。
(二)指导方针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为此,必须协调好发展速度、改革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和困难,在改革中实现社会政治的安定稳定。
二是坚持结构、质量、效益和增长速度的有机统一。确实转变增长方式,在注重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结构优化升级,依靠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区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解决好经济增长质量和后劲问题。
三是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现代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有序转移和扩张,使民营经济继续成为我区新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是重点建设江南新区,促进城乡一体化。以旧城区为依托,加快实施“跨江发展”战略,根据《泉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泉州市江南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江南、浮桥组团城市次中心建设步伐,加速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五是扩大对外开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实施外引内联、联动发展和“请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继续实行“加强港澳台,巩固东南亚,拓展欧美日”的战略方针,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扩大对外贸易,开展劳务输出和对外合作,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六是推进科教兴区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进步和教育振兴摆在今后发展的关键位置,强化技术创新和科技开发,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步伐。注意人才引进,调整人才结构,加快建设教育强区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我区新一轮创业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证。
七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加大环境污染监督和治理力度,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工作,使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相互协调。
八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和社会事业投资力度,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生活品质,改善提高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两个文明共同进步。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全面启动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进一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大力兴建江南新区,在五年“重造一个鲤城”,争取提前一年实现的基础上,到2002年实现“争三强、建三城、创两先”目标(即:争创经济强区、教育强区和科技强区,建国家级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双拥模范城,创计生先进一类区和党建先进县区);到2005年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经济强区前列,人均GDP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倍,全面实现宽裕型小康目标。
2、主要调节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至2005年GDP达到110亿元以上;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达到0.7∶46.3∶53;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1%,到2005年实现总收入6.5亿元以上;地方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至2005年实现地方级财政收入4亿元以上;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至2005年达到200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保持在5000万美元以上;
——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7%,至2005年达67亿元;企业自营出口(海关口径)年均增长6%,至2005年突破8000万美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年均增长15%,“十五”期间预计累计投资达到62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至2005年实现零售总额50亿元以上;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以上,全区素质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市区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5%、7%,至2005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73元;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至2005年末全区人口总数达到30万人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达到100%;
——城市化比例达到80%以上;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环境噪声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内,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二级;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以上。
3、重点工程建设
“十五”期间,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对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到2005年前,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是:
——建成鲤城区信息港、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重点示范区和福建泉州江南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较为先进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体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建成生态景观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设施先进和街市特色突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中心城区;
——实施江南新区内涝整治和环境保护工程工程,构筑新区防洪抗灾环境污染防治体系;改造建设晋江下游防洪大堤,提高城区防洪抗洪能力;初步建成江滨商业旅游文化繁荣带,树立“泉州外滩”新形象;
——新建江滨大道、江路、池峰路和市区外环路,改造扩建旧省道306线鲤城段,初步完善新区交通网络;
——新建一批生态型、智能化工贸小区、商住小区,逐步完善市政服务配套设施,使江南城市次中心初具雏型。
——扩建蔬菜市场、新建水果市场,搞活汽车汽配、建材、农副产品、旧货和电子通信等一批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市场,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
——建设鲤城区科技活动中心、群众(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少年业余体校,建设新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江南医院、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等一批标志性的社会事业设施,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不断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需要。
三、经济发展战略
(一)战略定位
经过21世纪前五年的发展,不断强化我区在泉州经济布局中的中心城市特色和功能:
——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强区和工贸旅游文化中心;
——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综合改革先行区;
——成为教育强区和科技强区;
——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区和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二)战略任务
“十五”期间是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时期,根据我区地处未来我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泉州市中心的区位特点,要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加快实施大商贸战略,繁荣现代旅游和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推进“科教兴区”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发展民营经济,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快实施“跨江发展”战略,推进城市化进程,重点开发江南新区,拓展发展空间;拓展对外经济合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改革统揽全局,实施体制创新,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三)战略格局
重点是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实力,发展工贸旅游文化,建设开放型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探索都市型经济发展新路,重点建设江南新区,加快城市化步伐,拓展大泉州中心城区;构筑高新科技基地和人才高地,提高科技创新和开发能力。
1、老城区格局:贯彻“以街兴市、以商兴区”方针,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形成融商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繁华区,成为泉州市和闽东南地区工贸、旅游、信息、中介服务中心。
2、江南新区格局:要在全市城市建设规划的框架内,以实现城市化为目标,通过环晋江两岸防洪岸线的整治和江南组团的开发,建设省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地、江南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新型工业开发小区、商住小区和一批规模较大、辐射能力较强的产品批发中心,使江南新区成为以无污染工业为主、农工贸相结合、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新城区。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实现上述总体战略构想,必须按照区域发展的定位要求,坚持改革开放,抓重点、上科技、强基础、壮支柱、促流通、扩总量,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区域经济和稳定宽裕的区域社会。“十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是:
(一)实施体制创新战略,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要靠改革。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机构改革和效能建设为契机,对在职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建立起职能配置合理、结构人员精干、运转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确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积极培育要素市场。一是推进市场体系建设。以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为龙头,专业街市、农贸市场和连锁零售网点相结合,发展一批有较强辐射力的专业市场,拓展电子商务,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统一。二是形成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实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实现人才和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实行自主择业和竞争上岗,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三是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四是培育好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3、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努力实施“退出一批、改造一批、发展一批”战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让企业走向市场。支持和引导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用人用工制度改革,改进公有制实现形式。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领域财政投入,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促进企业制度创新。推进民营企业制度改革,通过体制创新,引导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实现企业和国际国内管理制度的接轨,大力促进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企业资本从家族资本到股权资本、社会资本的过渡,争取若干家企业股票上市。实施“小巨人”战略,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质资产组建规范化的企业集团。
5、改革投融资体制。引入公开竞争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城市公用设施和社会公益性项目的积极性。完善产权交易市场、资本市场,进一步明确投资主体,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方筹集资本,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6、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面向市场,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扶持建设企业科研、开发中心;鼓励技术入股、以共建中试基地和转化基地等形式,加大“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及重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建设好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技术市场,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7、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行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和分流教育、职业培训相结合,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新建一批窗口示范学校,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办教育。建立办学自主、管理自主、用人自主的办学机制,大力发展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促进教育产业化。建立新的学校管理机制,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8、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全面形成社会化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做好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健全完善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制度,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十五”期间,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是:优化第一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调优工业结构,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三次产业结构朝着“三、二、一”目标调整。
1、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优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汇农业。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减少市场风险。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水果、蔬菜和花卉三大基地建设,坚持“市场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促市场”,扶持发展专业基地和种养加大户;鼓励发展高附加值、有特色产业,促其上规模。重点抓好大棚、反季节和无公害蔬菜栽培、名优良品种推广,在江南农村建成若干个集花卉、水果、观赏林等为一体的农业观赏园和林业生态园;实施种植业、观光农业、休闲中心等综合开发。
——加快农业现代化。一是积极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和提升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城镇)转移。二是推行农科教结合,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实施科技种田和科技攻关,力争在良种选育、新产品开发、灾害防治、农产品加工增值、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新突破。三是抓好浮桥、江南排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面积、自然灾害成灾率控制在10%和12%以下,形成综合性农业生态保护体系。四是抓好技术推广应用。重点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区、乡镇企业示范园区,提高农业、乡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2、加快培育三大优势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开发有发展潜力的环保产业、新型材料和生物工程;充分发挥创新技术工程专家顾问团作用,为发展高科技术提供智力支持。制定、落实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加快科技生产基地、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创建一批技术开发中心、中试基地和技术检测中心。到2005年,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8%左右。
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品,促进传统电子产业向现代信息产业过渡。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通讯设备、防盗报警与可视保安类产品,努力开发新一代电子消费类产品。建设福建泉州江南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电子信息软件园,建成我省主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到2005年,电子信息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5%以上。
环保工业。扶持发展可降解、无污染的环保产品、绿色食品,发展绿色容器、器皿、绿色涂料和绿色工业辅料,深度开发“鑫美”环保系列产品名牌。
——现代物流业。全面建设全市商贸中心城区,加快实施“大商贸”发展战略,走“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贸”的路子。重点开发和建设一批大型批发市场、特色中介机构和配套服务设施,扶持发展“小巨人”商贸企业,引进国际知名零售企业,把我区建成泉州市物资流、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和人才流的集散中心。
发展特色商贸业。突出中心城区功能,在巩固原有市场与街市繁荣的同时,培植新街区商贸经济,引进新型商业营销业态,营造一批有特色的小商业圈。以晋江下游岸线的整治开发为契机,建成江滨旅游购物休闲街,建设江滨商贸文化旅游繁荣带。
建设批发市场走廊。要以江南新区为发展大商贸战略的新支撑点和二次创业中心,以城市“南下”为契机,完善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使其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加快市场软硬件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和分销网络,提高市场占有率。
实施代理商制度。筹建江南物流中心,建立大型仓储超市,发展连锁商业,鼓励零售业结构重组,组建中外合资物流业,走零售店、超级市场、便民店等连锁经营道路。吸引大型国际商贸公司在我区落户,积极发展物流配送业,提高商贸发展层次。
——现代服务业。适应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以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调整提高商业、贸易、服务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服务、旅游服务、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中介和社区服务,进一步拓展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险和社会化服务等新的消费领域。江南新区服务业的发展要统一规划、合理布点,服务企业的设施和规模要有相应的档次和经营特色,并力争与周围的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3、改造提高三大传统产业。
—轻纺工业。以培植、开发名牌产品为主,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重点开发差别化纺织纤维、服装面料和成衣系列化生产,提高鞋帽包袋档次和知名度,扩大出口创汇能力。重点发展永兴化纤、海天轻纺、泓霖轻纺和与湄洲湾南岸石化基地配套的中下游产品企业。到2005年,轻纺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35%。
——机械工业。以工程、电气机械制造为重点,引进先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拳头产品和骨干企业。推广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扩建华星纺机、远东纸浆模具生产线等项目,重点发展技术先进的纺织机械、工程机械和环保设备。到2005年,机械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5%。
——工艺美术业。重点发展环保树脂和陶瓷美术工艺品,提高现有工艺生产技术,扩大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促进陶瓷、树脂工艺向产品多元化、高档化、环保化、外向型发展。开发生产富有侨乡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和装饰品。
4、工业园区建设。区域内外工业园要以高新技术化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与全市工业配套协作过程中,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适用型工业,不断提高各园区内产业的技术档次,形成鲤城自已的产业特色。要加大区、镇、村三级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力度,完善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加强对各工业园区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为各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软、硬环境。在发展中,要不断关注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动态,积极寻找园区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努力形成新特色。在开发新工业园区时,要充分考虑开发成本与产出效益的关系、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选准项目,确保取得较大收益。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争取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005年达53%。
——要把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做为第三产业中的主要产业来抓,加速第三产业的提升步伐。要以建设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建立高效有序的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全面建设大泉州商贸中心,以泉州江南水果市场、蔬菜市场为主体,建成面向全国的水果、蔬菜批发市场;以益华电脑城为基础,建设闽东南电脑城;把旧货市场、旧车交易市场建成面向全省的大型特种营业市场。鼓励有条件企业到国内外发展经销网点,尤其是到中西部地区创办泉州纺织、服装、鞋业、机械、汽配等分市场,使我区商品市场网络跨省区、跨国界扩张。
——积极发展旅游业。立足“文明古城”区域旅游特色,以闽南侨乡、台胞祖籍地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为主题,积极挖掘旅游资源,加强各种珍贵史迹和旅游资源开发,大力拓展旅游市场,打响“海洋文化、商贸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六大特色旅游品牌,构筑集观光、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城市。
完善配套旅游景点。加强现有旅游载体建设,提高酒店、宾馆等旅游服务设施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旅游服务公司,搞好食、住、行、娱、购、游等配套服务。积极利用旅游资源招商引资,促进配套设施建设,带动景点周边商业、服务业繁荣。
开发潜在旅游项目。突出世界宗教博物馆风貌,保护修茸一批具有闽南特色和悠久历史文化特色的古街巷,修复完善文物古迹,展现古城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发园林民居资源,展现古城建筑艺术;开发各种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特点的旅游项目,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开发观赏农业,建造休闲渡假区。
发展新兴旅游产品。配合修建旅游景点,开发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旅游产品,重点发展古城古港类纪念品、花灯等传统手工艺品、传统药茶,各类雕刻类高档工艺品等。
——培育房地产业。推进住房货币化、商品化改革,搞活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利用旧城改造,充分利用地段优势,开发高级商住楼宇;借助江南新区开发建设契机,重点发展江南新区房地产,促进住房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重点开发建设江滨两岸商住区、江南山庄、江南经济适用房、商住小区和浮桥商业街改造等房地产项目,为江南新区城市化进程创造条件。
——发展信息咨询业。以信息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核心,应用、共享政府、企业和社会服务信息资源;扩大咨询领域,拓宽服务种类,促进咨询业产业化、实体化、规范化。兴办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资产评估验证、法律、技术推广、企业发展咨询、信息网络等中介服务。
——发展社区服务业。要适应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以社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拓展社区服务业,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增加服务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网络化、产业化。
(三)加快江南组团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
紧紧抓住城市“东进、南下、西拓”的历史机遇,全面加快江南组团建设步伐,加速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带动市区经济中心南移,推进城市中心区建设。
1、加快新区公共设施建设。按照江南组团建设规划格局,重点拓宽改造新306线、旧306线鲤城段,建成江滨路、江路、池峰路和外环路,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为江南新区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完善建设南区自来水供水系统,结合金浦、东浦泵站建设和南低渠整治,构筑南区排洪排涝体系,全面整治南区内涝,建设江南新区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结合市政道路建设,合理布置电力电信线路;注意搞好江南新区的绿化、美化工作。合理调整医疗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建设江南医院、学校、区科技活动中心等。
2、强化江南新区服务功能。依托江南组团的主要路网体系,建成江南工业中心区、浮桥商住综合区、江南行政商贸综合区。江南新工业中心区将集中布置新兴工业及仓储用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转化基地、电子工业基地;浮桥商住综合区结合老街改造,建设浮桥大道两侧的大型商住区;江南行政商贸综合区具有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商贸市场及部分居住、工业等综合功能。
(四)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为适应加入WTO需要,发挥新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1、积极拓展外地市场。组织名优特新产品赴外参展,充分利用各类大型和专业交易会、博览会、订货会和展销会,扩大我区商品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建成一批大型专业性、综合性批发市场,形成辐射面广的商品集散中心和小商品市场;鼓励工交企业和商贸企业在外设立分支机构。
2、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大力发挥侨乡区位优势,抓住“入世”后逐步取消出口配额制、开放进出口经营权的有利时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鼓励企业参加广交会等活动,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鼓励自营出口;充分利用海外关系,扩大对外投资;组织实施骨干企业上网交易,增加贸易机会,提高贸易效率。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侨务工作和对台工作方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做好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侨台结合、以侨引外工作。积极引进台商投资,拓宽与台湾工业和科技经贸合作渠道。
3、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以经济全球化带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较高层次的外资企业落户我区。一是实施多元化战略,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国际性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不断强化我区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关系;二是优化外资结构,抓好科技招商、商贸招商、农业招商,引导外商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及观光旅游业等,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三是实施新型招商方式,积极开展网上招商、常年招商和上门招商,积极做好对外招商宣传与服务工作,加强对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努力扩大招商成果;四是加强招商引资载体和配套设施建设,抓紧开发江南新区,盘活土地存量,开展企业二次招商及配套项目招商,争取新上一批好项目、大项目。
(五)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加速中心城区现代化步伐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为建设现代化的工贸旅游和文化中心城市服务。
1、拓展便捷的道路交通网。抓紧建设和形成江南新区交通网络。旧城区街区道路建设要遵循古城区规划,尊重和保护特色文物建筑,采取局部改造和严格管理相结合,拓宽改造关键性路段,整修民居古巷。
2、城市建设和旧城整治并行。以保护古城历史文化为前提,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项落实,分期实施。继承和发展建筑环境与地域文化传统相结合,调整旧城区用地结构和不合理的城区布局,严格控制私人建房,控制居住密度,改善环境质量;建设传统商业街,完善富有时代气息的特色商业街;扩大绿地面积,调整绿地开发空间,建设具有滨水、绿化特色的文化旅游服务带,保护和建设好历史文化名城。
3、加强社区建设。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调整、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丰富社区建设内容,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4、推进城区国民经济信息化。信息化是当今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区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以“数字福建”、“数字泉州”为依托,充分发挥省、市信息化网络系统和“鲤城指南”的优势,建设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工程、公众信息网工程,建设网上社会、发展网上经济。推进机关办公自动化、网上服务、网络教学科研工程,推广网上招商贸易,建立健全各种BTOB、B-B-C、B-C-C网站,以信息流促进物资流、商品流,提高中心城区的商贸辐射功能,在“数字泉州”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六)积极推进科教兴区,构筑新世纪发展高地
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合作交流。“十五”期间,重点培育一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立以重点企业为依托的技术开发中心、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科技中试基地和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1、建设科技强区。重点是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服务中心,引导和组织企业实行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
——加大科技投入。“十五”期间,区级财政安排的科技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每年递增10%,到2005年,区财政安排的科技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4%以上,其中科技三项费用高于2%,镇(街道)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3%。鼓励多渠道融资,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普经费,建立科技成果应用专项基金、科技奖励基金和风险基金。
——推进科技进步。把科技进步摆在优先位置,促进城郊型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积极推进农科教相结合,加强科技推广服务,稳定农技队伍;实施星火计划,建设星火密集区,巩固重点科技示范户,建立名优特产品科技示范基地;加大技术引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走内涵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并举的道路。全面推广质量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
2、建设教育强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保教育各项指标继续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增加教育事业投入。逐年提高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用于教育。“十五”期间,安排教育事业费增加1-2个百分点。加大教育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参与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发展民办教育,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构筑人才发展高地。建立公开、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积极吸引优秀人才来我区创业;大力发展幼儿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到2005年全区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男性50周岁、女性45周岁以下基本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机关、事业单位的工勤人员,男性45周岁、女性40周岁以下基本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实施“企业家工程”,对民营企业家进行学历教育和各种中短期培训,提高企业家素质;制定灵活措施,借用好“外脑”;改革用人制度,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积极发展人才市场,完善相关政策,加快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建立科技、教育奖励制度,落实高层次、拔尖人才住房、福利等有关待遇。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调整学校布局,推广农村初中分流教育,在普及高中教育的基础上,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指标。泉州七中进入国家级示范高中行列,明新中学建成高水平职业中专,满堂红中学建成三级达标中学。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好教师继续教育基地,注重培养和引进高中阶段教育人才。全面启动教育设备现代化工程,开放式网上教育体系走在泉州市前列。“十五”期间,省优幼儿园及小学专科学历、初中本科学历教师比例分别提高到40%以上,高中阶段专任教师中获得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
(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坚持高起点规划,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谁保护”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1、加强环境保护与管理。“十五”期间,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控制在各级政府规定的范围内。
——加强大气环境治理。烟控区覆盖率达到100%;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燃煤废气消烟除尘率达到100%,农村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保一级标准,市区达到二级标准。
——抓好水资源环境。区属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加快治理城镇生活污染源;建设河沟清水循环体系和江南新区污水处理项目。
——控制固体废物和环境噪声污染。筹建江南新区垃圾转运中心,使区内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严格实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噪声污染治理达标率100%。
2、加强资源开发和整治。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提高资源利用率。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惜地如金”,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全面盘活土地存量。加强晋江鲤城段资源与环境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
3、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采取动态管理、综合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建设生态城区,提高城市净化、绿化、美化标准,实现路洁、河净、街美立体有序的管理目标,改善城区居民生活环境。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按照泉州市城市化体系建设的总体设想,重点实施封山育林,道路(306线、兴贤路)、江滨两岸(鲤城段)、村镇、市区街巷和居住区、庭院等六大绿化工程,实现沿江、沿路、沿街及住宅区周围的绿化、美化。到200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市区绿化率达到32%,人均占有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新增绿地1.8平方公里。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重点抓好晋江下游鲤城段河道、防洪堤以及江南浮桥片区内涝整治工程,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建立农业病虫害、疫情防治和可靠的防震减灾体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加强劳动监察和执法力度,形成区、镇(街道)和居委会(村)相结合、高效运作的安全生产、生活管理体制,把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4、控制人口自然增长。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计生规范化管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为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到2005年全区人口规模达到30万人以上,计生率稳定在98%以上。加强计生优生服务,普及优生科学知识,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城区流动人口管理,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有利于老年人保护的社会保障制度。
(八)以民为本,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水平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就业渠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确保城乡居民、干部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实际收入稳定增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村(居)干部待遇。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挖掘潜在需求,努力扩大个人消费信贷规模。
2、提高居民的住房质量。积极实施安居工程,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快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住房商品化。加强村镇规划和新村建设,实现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以“五通”(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五改”(改路、改水、改沟、改厕、改圈)和“三配套”(公共设施配套、基础设施配套、文化设施配套)为重点,提高城乡居民居住质量,扎实推进宽裕型小康进程。
3、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建设文庙广场、中山公园、石笋公园和江滨公园,发展公共交通,积极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设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配套设施,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巩固三级预防保健网,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至2005年,江南、浮桥两镇争创国家级卫生镇,50%的行政村达到省级卫生村。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疾病控制监测和预防保健工作,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4、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建设鲤城科技活动中心和群众(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积极创办示范性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市场;建设鲤城区少年业余体校,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搞好体育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加快镇、街道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各村(居)老年人体育活动场所规划建设;强化档案基础工作;加强农村、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
5、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认真贯彻《鲤城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纲要》、《妇女权益保障法》、《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加强妇女就业和劳动保护,发展妇女教育和职业培训;建设鲤城妇幼保健院,提高妇幼保健水平;发展基础教育,开展儿童科技活动;重视老年事业,开展敬老、爱老、助老、维权活动,实施老年人社会优待服务,落实老干部“两项”待遇,发展老年教育,确保全社会老年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九)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要高度重视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区”进程,维护社会的安定稳定。
1、健全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全面推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性组织和政协委员的作用。重视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加强廉政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强化社区民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政务、村务、校务、院务全面公开。
2、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依照法律,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契约关系。加强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大力整顿市场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打击走私贩私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公平竞争。严格依法行政,坚持公正司法,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公务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推进廉政建设法制化。扎实开展“四五”普法教育。
3、强化综合治理。全面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扎实抓好基层基础建设,安全文明小区覆盖率达到100%。加大社会治安治理力度,打防结合,以防为主。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机制,适时开展各种专项整治活动。发挥信访工作作用,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完善社会化救助服务体系。
4、加强国防建设。建立国防动员体系,强化以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以爱国主义和国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强化民兵和预备役工作,建立完善区域人民防空指挥体系。做好“双拥”工作,巩固“双拥”成果。
五、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
到2010年,鲤城区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区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将成倍增长,建成海峡西岸繁荣带、闽南侨乡现代化的经济强区、科技强区、教育强区和工贸文化旅游中心,全区经济发展、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科技教育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全省先进县(区)前列,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城乡居民生活比较富裕,实现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到2010年,全区GDP超过180亿元,年均增长10%,比2000年增长1.57倍,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以上,力争提前两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济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到2010年,社会发展实现向现代城市转变,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5∶39.5∶60,初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经济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10年,出口创汇达到9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4亿美元,形成富有竞争力和环境吸引力的开放型侨乡商贸城区。
—科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0%以上,各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到2010年,全区恩格尔系数为30%以下,文化娱乐等消费比重较大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到2010年,全区环保达标率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5%。
鲤城区“十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00年 完成数 |
2005年 计划数 |
年均增速(%) |
比“九五”期末增长(倍) |
国内生产总值GDP |
亿元 |
70.07 |
112.8 |
10 |
0.61 |
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119.3 |
201 |
11 |
0.68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0.97 |
1.25 |
6 |
0.34 |
企业总产值 |
亿元 |
140.7 |
237 |
11 |
0.69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2.408 |
4.06 |
11 |
0.68 |
地方级财政收入 |
亿元 |
3.877 |
6.5 |
11 |
0.68 |
合同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4500 |
5000 |
2 |
基本持平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4100 |
4500 |
2 |
基本持平 |
出口交货值 |
亿元 |
47.8 |
67 |
7 |
0.4 |
自营出口 |
万美元 |
6000 |
8000 |
6 |
0.33 |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
亿元 |
36.08 |
53 |
8 |
0.47 |
城市人均 可支配收入 |
元 |
9668 |
12600 |
5.5 |
0.31 |
农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
元 |
5542 |
7773 |
7 |
0.41 |
全区年末人口数 |
万人 |
26.4 |
30 |
2.5 |
0.14 |
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8.2 |
16.4 |
15 |
1 |
注:以上指标采用当年价。
鲤城区“十五” 计划重点建设项目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规模和内容 |
投资概算 (万元) |
至2000年完成投资(万元) |
“十五”计划投资 (万元) |
备注 |
一、农林水 |
37500 |
450 |
37050 |
|
||
1 |
鲤城区蔬菜高科技开发推广基地 |
扩建蔬菜基地2050亩、大棚栽培示范园500亩,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 |
2500 |
450 |
2050 |
至2005年全区蔬菜基地面积达5000亩。 |
2 |
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一期工程(南岸——鲤城段) |
南岸防洪堤王宫——东浦段,全长2.07公里。 |
5000 |
|
5000 |
|
3 |
江南新区排涝工程 |
新建金浦、东浦两座排涝泵站,拓宽南低渠和沙路沟,设置乌石滞洪区(390亩)。 |
25000 |
|
25000 |
|
4 |
登峰农业园林综合开发小区 |
开发清濛工业区对面江南镇登峰村2000亩山坡地,首期290亩,实施种植业、花卉高新科研基地、田园观光农业、休闲娱乐中心等系列综合开发。 |
首期 5000 |
|
5000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规模和内容 |
投资概算 (万元) |
至2000年完成投资(万元) |
“十五”计划投资 (万元) |
备注 |
二、工业 |
458850 |
35150 |
423700 |
|
||
5 |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重点示范园区 |
总规划面积1000亩。 |
100000 |
|
100000 |
|
6 |
福建泉州江南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总规划面积2500亩。 |
250000 |
|
250000 |
|
7 |
鲤城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
位于江南工业园区内,建筑面积6747平方米。 |
850 |
150 |
700 |
|
8 |
浮桥仙景工业小区 |
总占地面积400亩。其中一期面积250亩,有38家企业入驻;二期面积150亩。 |
30000 |
15000 |
15000 |
|
9 |
浮桥高山工业小区 |
占地面积128亩。 |
15000 |
|
15000 |
|
10 |
永兴化纤织造实业有限公司 |
占地面积127亩,年产3万吨锦纶6聚合纺丝,一期工程产量1万吨。 |
53000 |
20000 |
33000 |
2001年初,一期工程投入试生产。 |
11 |
远东纸浆环保餐具生产基地 |
占地面积100亩,建设纸浆环保餐具生产线20条,年产快餐盒(600毫升)4亿只。 |
10000 |
|
10000 |
项目建成后,年可新增产值2亿元。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规模和内容 |
投资概算 (万元) |
至2000年完成投资(万元) |
“十五”计划投资 (万元) |
备注 |
三、基础设施 |
47300 |
|
47300 |
|
||
12 |
江滨路(鲤城段) |
南北两岸总长度7.5公里,路宽40米。 |
18000 |
|
18000 |
|
13 |
江路 |
从江桥与兴贤路连接口处起,终止省道新306线,全长2.5公里,路宽40米。 |
3500 |
|
3500 |
|
14 |
池峰路 |
长3公里,路宽50米。 |
5000 |
|
5000 |
|
15 |
省道旧306线(江南路段)拓改工程 |
起点为泉州罐头厂,终止南安四黄,全长5.35公里,路宽50米。 |
5500 |
|
5500 |
|
16 |
外环路(鲤城路段) |
从浮桥镇延陵村起,终止国道324线,全长约9.0公里,路基宽40米。 |
10000 |
|
10000 |
|
17 |
鲤城区地方粮食储备仓库 |
占地面积70亩,建设12座标准仓库及配套设施,总仓容量3600万斤。 |
2300 |
|
2300 |
|
18 |
鲤城区信息港 |
建设企业上网、政府上网、社会公众网和现代教育网工程,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
3000 |
|
3000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规模和内容 |
投资概算 (万元) |
至2000年完成投资(万元) |
“十五”计划投资 (万元) |
备注 |
四、商贸、房地产 |
128600 |
700 |
87900 |
|
||
19 |
泉州浮桥蔬菜批发交易市场 |
占地面积50亩,总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 |
3100 |
700 |
2400 |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交易量35万吨、销售额3.0亿元。 |
20 |
泉州市水果批发市场 |
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 |
6000 |
|
6000 |
|
21 |
江滨两岸开发 |
防洪堤堤身外移后,获增土地约有400亩可供开发房地产,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 |
80000 |
|
40000 |
|
22 |
江南居住小区 |
位于江南锦美、大官路西侧,占地面积270亩,建设生活小区,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 |
35000 |
|
35000 |
|
23 |
浮桥商业街改造工程 |
沿浮桥旧街、江大桥引线两侧进行“一层皮”改造,全长约250米。沿街两侧建设商住楼,总建筑面积44500平方米。 |
4500 |
|
4500 |
|
五、社会事业 |
17350 |
1800 |
15550 |
|
||
24 |
泉州市人民医院(新院) |
占地面积50亩,按三级医院标准进行建设。设计床位600张,总建筑面积44700平方米。 |
10000 |
1000 |
9000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规模和内容 |
投资概算 (万元) |
至2000年完成投资(万元) |
“十五”计划投资 (万元) |
备注 |
25 |
鲤城区妇幼保健院 |
按省一级达标妇幼保健院标准进行建设,床位30张,总建筑面积4250平方米。 |
350 |
|
350 |
在软硬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争创省一级达标妇幼保健院。 |
26 |
江南医院 |
按二级乙等医院进行建设,新建医疗用房20000平方米、增加床位达100张,完善医疗科室和设备。 |
2000 |
|
2000 |
|
27 |
西隅小学(迁建) |
位于西湖小区内,占地面积14.5亩。 |
500 |
|
500 |
|
28 |
鲤城区科技活动中心 |
占地面积5亩,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集展览、培训、报告、办公、休闲为一体。 |
1000 |
|
1000 |
|
29 |
鲤城区群众(职工)文化活动中心 |
总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包括文化馆、图书馆、群众活动场所等。 |
200 |
|
200 |
|
30 |
中山公园 |
占地面积102亩,是市民休闲、健身活动的城市中心公园。 |
1800 |
800 |
1000 |
|
31 |
石笋公园 |
占地面积210亩。 |
1500 |
|
1500 |
|
|
合计:31个项目 |
|
689600 |
38100 |
611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