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2月16日在泉州市鲤城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黄阳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鲤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压力,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凝心聚力谋发展,转变方式促提升,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了区七届人大各次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回首这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值得铭记的五年,是浓墨重彩、全面跨越的五年。
这五年,最显著的变化是综合实力的变化。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致力促进经济发展量质并举、后劲增强。一是经济体量实现快速扩张。地区生产总值、出口商品总值翻了一番多;财政总收入净增9.3亿元、年均增幅18.18%,区级财政收入净增4.33亿元、年均增幅14.7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7.9%,形成了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2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3%。二是经济质量实现质的飞跃。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入选“中国产业集群50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07年的7.5%提高到今年的21.5 %、税收净增3.2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成为工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领头雁。第三产业稳健发展,年均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1:46.9:53(扣除泉州开发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为0.55吨标煤,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COD等减排指标均完成市里下达任务。三是经济后劲实现有效积蓄。突出表现在创新持续支撑有力,连续两届以综合指标全省第一名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称号,以鲤城为核心区域的泉州微波通信产业集群被科技部列为全国首个试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获得市级以上科技项目资金扶持8000多万元。区政府与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13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区财政投入近4000万元促进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全区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7家,省自主创新产品11个;拥有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3家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4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成立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数量居全省第一;企业获得专利授权2068项,每十万人专利授权量居全市首位。这些指标数据的变化见证了鲤城的发展,饱含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创业的艰辛和自豪。
这五年,最深刻的变化是发展布局的变化。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实施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工业项目114个,完成投资148亿元,成片规模滚动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空间形态不断拓展和完善,古城新区交相辉映的发展布局呼之欲出。古城方面,以打造泉州中心城区的要素配置中心、文化创意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商贸服务中心为发展目标,有力推进保护利用改造复兴工程,通过完成学府路和南俊路北拓等一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启动实施美食街北延段等片区改造,有效盘整出一些发展载体。按照发展大商贸、大流通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三产,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从无到有、日渐成型、日益壮大;实施了专业街市整合提升工程,建成了年销售额近10亿元的九一街IT产品市场、超4亿元的蔬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古城“退二进三”步伐不断加快,千年古城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新区方面,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防洪排涝、工业园区、商贸物流、社会事业、住宅小区“六大工程”,“一园两城”的现代城市框架初具雏形。其中,江南高新园区开发建设4.29平方公里,完成投资6.66亿元,被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值、税收年均以50%以上的增幅攀升,到今年10月份税收已突破10亿元大关;园区开发水平持续提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在全省6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排名第四。滨江新城总部经济区、商住区等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江南新城一期近600亩已投资8.82亿元,完成市政道路和笋江安置小区等配套建设,商住、大型商业项目正在加紧推进;二期约1200亩已基本完成片区概念性设计,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先行推进,“两座新城”实现了从规划蓝图向加快建设的迈进。良好的发展布局不仅使鲤城在过去五年里呈现出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喜人景象,更为鲤城今后的转变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五年,最可喜的变化是民生质量的变化。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民生优先,投入资金2.21亿元,为民办成123件实事,群众的幸福感持续增强。一是生活水平逐年提升。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净增9865元,年均增长10.6%。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全区8个街道均设立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79个社区建立了文化室。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区政府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等称号。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投入3916万元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成了8个主题公园、190多公顷广场绿地和“一堤二泵六渠”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体系;新区所有社区通上自来水;成功摘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两项桂冠。二是保障体系逐渐完善。“五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其中,参加养老、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9.4万人和12.7万人,分别净增6.9万人和10.3万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发放低保金2496万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达4.62人,以医疗救助、生活救助、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投入8.39亿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教学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江南新区中小学布局日益优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有效解决,古城新区教育逐步实现均衡发展。建成延陵、石崎等安置房小区,为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住房和发放廉租住房补贴。三是社会环境逐步优化。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走在省、市前列,新获17项国家级荣誉,连续8年保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等,夺得省级文明城区三连冠,政府依法行政绩效评估名列全市前茅。社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经费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区运转更加规范,被评为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平安建设和安全生产形势良好,综治“三率”稳居全市前列、中心市区首位,连续8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综治平安工作先进区;各类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是全区群众切身感受得到的身边事,也是政府工作最值得欣慰的实绩。
各位代表,2011年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一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四大提升”战略,突出抓好“五大战役”和“城市建设管理年”两项活动,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区经济社会跃上了新的台阶。
1.抗危机稳大盘,增长比预期更好。面对国外欧债美债危机持续蔓延、国内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等复杂的宏观环境,完善了经济运行分析制度,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帮助重点企业解决困难问题共计10个方面近300项;修订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推进企业上市力度,海天轻纺和火炬电子上市步伐加快;加强政银企合作对接,达成签约及意向贷款4.63亿元;采取“引进与培训、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的策略,为企业解决8300个用工缺口。“一揽子”应对措施对缓解困难、增强信心、稳住大盘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主要指标增长比预期好。预计全年实现GDP293.85亿元、比增13.5%;财政总收入17.9亿元、比增29.22%,区级财政收入8.7亿元、比增22.23%,分别高于年初计划11.22和6.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71.8亿元、比增30%,高于年初计划1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15亿元、比增25%。
2.调结构求转型,产业层次更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层次明显提升。高新化步伐不断加快。以光伏太阳能、微波通信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业快速壮大,预计全年完成产值53.31亿元、比增86.5%,创税6亿元、比增75.21%,产值从我区三大支柱工业的第三位跃居第二位,税收则跃居第一位;纺织鞋服、机械汽配等传统产业加快设备、技术、工艺升级,新增市级以上技术中心6个。规模化效应逐步凸显。产值超亿元企业新增12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5家,预计全年实现产值181.03亿元、比增39.4%,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七成;宝峰鞋业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特色化品牌初步打响。以文化创意、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源和1916一期、六孔井文化创意园建成开园,T淘园主体完成招商任务,“泉州当代艺术馆”项目完成总体规划与概念发展研究。10家总部企业创税2.59亿元、比增67%;滨江总部经济区一期9个地块已全面动工建设。南环路汽车贸易走廊等特色专业街市日益繁荣,海西汽配城汽车大超市展厅主体工程已封顶。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86亿元、比增18%。
3.改“三旧”拓空间,发展后劲更实。深入实施“三旧”改造,在改旧建新中拓展城市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推动转变提升。重点推进9个片区改造,其中,去年启动的温陵商贸中心、龙头山、高山、旧浮桥街、东浦等5个片区改造项目均已基本完成拆迁工作,正陆续推出土地“招拍挂”;今年新启动的泉州大桥拓宽及向阳新村片区、南迎宾大道拓宽及亭店登峰片区改造项目已完成大部分房屋征收任务;承天巷片区、泉州包袋材料中心市场以及中侨商务中心正在抓紧前期工作,源和堂旧厂房改造走出了一条“三旧”改造的新路子。
4.破瓶颈攻项目,运作效率更高。以打好“五大战役”和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项目运作水平,竭力突破项目建设难题。项目机制健全有力。项目挂钩领导坚持“一线工作法”,对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快研究、快协调、快解决。每月通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召开一次项目调度会,按旬、按月、按季度对项目进度、质量等进行督查、通报、点评。加强政府投资审计和招投标工作,节省工程造价3938万元。项目瓶颈破解有方。针对融资难题,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补助、加快土地款回笼、争取银行贷款等渠道筹集资金,今年来融资到位银行贷款资金3.97亿元、土地出让金3.71亿元;针对征迁难题,修订完善房屋征收补偿方案,集中力量开展征迁攻坚战,共完成征地600亩、拆迁9万平方米。项目会战积极有效。深入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大会战,采取劳动竞赛等办法,在全区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全速推进项目建设进程。106个“五大战役”项目完成投资46亿元;91个“城市建设管理年”项目完成投资21.85亿元。其中,中山路立面整治和南环路景观改造等一批环境整治项目全面完工,保障性住房等一批硬性投资顺利完成市里下达的目标任务。
5.重民生保和谐,群众得实惠更多。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涉及我区的10个实事项目和区委、区政府确定的24件实事项目顺利完成。就业保障继续强化。新增就业1.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86%以内。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月260元提高到320元。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问题一并解决,这两项惠民工作区财政每年将多投入5000万元。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环保“创模”迎复检和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完成池峰路二期等污水管网铺设、八卦沟截污改造、东浦社区和火炬片区排水管沟清淤;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显著提高,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有效控制,完成市里下达的减排任务。绿化工作富有成效,完成植树造林616亩。和谐水平不断提高。加强食品价格稳定和安全工作,确保市场物价稳定、让群众吃上安全放心食品。保持制止“两违”高压态势,组织拆违行动324场,拆除违法建设699宗5.1万平方米。积极创建“和谐企业”,坚决治理欠薪拖薪。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各专项整治有序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排查矛盾纠纷883件,成功调解869件,调解成功率98.4%。综治“三率”继续保持在全市前列。
6.抓统筹促协调,区域软实力更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积极创建全省首批“教育强区”,以优秀等级通过市政府2010年度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完成浮桥、常泰街道两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在全市率先实施义务教育组团式小片区管理,深度推进优质校和一般校捆绑发展,促进全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泉州七中被确认为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校,泉州十五中通过省二级达标中学验收。文体工作稳步推进。荣获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成功申报首批市级非遗传习所12个、第四批市级传承人12人。完成14个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的安装和8个街道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卫生计生持续进步。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泉州市中医联合医院、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人口计生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创建“全国人口计生阳光统计示范单位”进展顺利;全员人口信息采集机制被国家人口计生委确定为工作试点,人口出生率8.01‰、政策符合率96.5%、性别比108.86。社区建设、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会、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民族宗教、地方志、侨台外事、信息化建设、防震减灾、国防动员、支前、民兵预备役等各项事业均取得新进步。
7.讲法治提效能,自身建设力度更大。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定期向老干部通报工作情况,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238件,办结率100%。“六五”普法工作有序开展。清理规范性文件,强化执法监督,促进行政执法行为公开公平公正。效能建设纵深开展。深入开展“下基层、进企业、抓项目、访民情,服务发展大行动”,重拳整治庸懒散行为,从严处理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成涉改单位“三定”工作。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区政府网站绩效评估连续2年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十名。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政府工作部门的反腐倡廉教育。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项治理,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等。严肃查处贪污贿赂、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违反财经纪律等案件,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鲤城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全区人民上下齐心、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离退休老同志,驻鲤省市属单位、驻鲤部队、武警官兵,企业界人士、来鲤创业务工人员及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区人民给予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表示由衷的谢意!
五年弹指一挥间,过去五年的征程即将划上完美的句号,在欣喜地感受鲤城所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发展要素制约依然突出,可供开发土地稀少、资金紧缺、高级人才相对匮乏等因素制约着鲤城的新一轮发展。二是产业升级步伐有待加快,高新电子信息产业比重依然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三是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还需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仍要增强,城市管理任务依然繁重,管理机制还要进一步创新。四是社会建设与管理仍需加强,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交通出行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还有差距。五是政府职能还要进一步转变,有些部门和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工作创新力度不大,行政效率不高,等等。对这些困难问题,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予以克服和解决。
二、新一届政府工作目标任务和2012年政府工作
新一届政府的五年,是鲤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海西建设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泉州现代化环湾型城市建设进入一个大发展、大提速、大提质的重要时期,为我区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加快转变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现实途径。可以说,虽然我区面临的挑战和形势仍很严峻,但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支撑条件也日趋成熟,鲤城正处于一个厚积薄发、加速崛起、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审时度势,抢抓一切发展机遇,努力推动鲤城经济社会实现全面跨越提升。
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第七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创新转型、转变提升这一主线,大力实施“四大提升”战略,继续实施“五大战役”,全力打造现代宜居城区、创新型城区、都市产业强区、文化强区,努力建设创新型和谐文化名城。
一要大力推动二三产业特色化发展。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立足我区现有产业优势,实施产业提升工程,以培育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微波设备制造和销售基地,海西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以及闽南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等几大特色产业基地为抓手,突出载体、企业、项目、人才四大建设,促进各类要素向产业基地集聚,促进产业链拉长、衔接、完善,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产业体量,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鲤城经济新一轮转型跃升。在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到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0.1:41.9:58(扣除泉州开发区);财政总收入突破35亿元,年均增长18%,区级财政收入达到17亿元,年均增长16%。
二要大力推进古城新区一体化步伐。突出我区在大泉州“一湾两翼三带”战略发展空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优化“两核一带”空间布局,加快“三旧改造”步伐,全面推进古城保护利用改造复兴与新区城市化进程,促进古城新区互动共荣、均衡发展。古城发展核要深入实施“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等策略,着力构建比较完善的生产生活服务系统,形成主体功能突出、服务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城市核心区。新区发展核要着力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更加注重完善公共配套,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要着重加快江南新城一期、二期建设,全力打造江南新区高品位的生活居住中心和重要的商贸物流集聚中心;做大做强国家级高新区,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园区向五百亿级园区的目标迈进。“一带”要依托15公里长的滨江岸线,加快建设滨江商务办公区、文化娱乐区、高尚居住区和生态公园,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滨江繁荣带。到2016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39平方公里左右,涵盖全区近98%人口。
三要大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着重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突出在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健全就业保障体系、创建健康城区、文明城区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区目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保护传承历史名城特色文化,加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6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3万元、年均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下,90%以上社区达到和谐社区标准。
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届首之年,也是推进“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比增12.5%;财政总收入比增15%,争取突破20亿元;区级财政收入比增14%。经济社会其他各项预期指标也作了相应的安排。重点要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工业要向高端发展,增强经济跃升新动力
要坚持壮大高新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龙头企业“三管齐下”,推动工业层次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努力实现工业在扩张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在提升中跨越。
一是高新产业要拉长链条。要整合要素资源,夯实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光伏产业要推进钧石机构太阳能逆变上网系统、ITO靶材、研发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文创光电集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扶持文创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太阳能光伏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产学研对接转化。加强与台湾光伏产业的对接,承接台湾LED产业链的整体转移,重视对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诸环节的服务和链接,培育以太阳能电池制造为核心板块、以光电应用产品为下游板块的光伏产业集聚区。微波产业要成立省级数字微波通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雷克光微加快“射频新技术中心研究院”建设,推动其与华侨大学共同研发的5个项目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支持泉州微波联盟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泰克通信“基于北斗卫星系统应用”等项目建设,促进微波产业向基站智能天线、射频识别等高端领域过渡,实现以技术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以规模优势扩大市场覆盖率。二是传统产业要转型攀高。以工业化、信息化为龙头加快改造提升纺织鞋服和机械汽配等传统产业,推动其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纺织鞋服业要筹建省级纺织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海天轻纺研发中心、宝峰皮革与制鞋工业研究院等项目建设,推动天宇化纤、鸿星尔克等加大行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其在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机械汽配业要支持奇星机械、佰源机械等加快更新生产设备、建设标准厂房和提升研发能力,努力实现装备制造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三是龙头企业要壮大规模。从融资、人才、技术等方面全力扶持,促使优质资源进一步向骨干企业集中,培育更多的行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开展资本经营,落实推动企业改制上市的相关扶持政策,帮助海天轻纺、火炬电子等尽快上市;实施25个重点技改项目,力争明年产值上亿元企业增至50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增至35家、上市企业增至8家。
2.三产要向现代跨越,争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大力发展现代城市经济,推陈出新,创优创特,错位竞争,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现代三产发展走在全市前列。
一是楼宇经济要积极培育。树立“区域有限、发展无限”的理念,整合、建设一批楼宇载体,增创楼宇经济品牌。整合一批,就是要引导天都广场、贤銮大厦等重新定位楼宇功能,促进金融、法律、贸易代理等产业的聚集,积极打造商贸楼宇、律师楼宇、会计楼宇、信息楼宇。建设一批,就是要以老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府搬迁后腾空出来的办公场所等为试点,开发建设智能化程度高、配套设施齐全的高档商务楼宇,建立相对集中的产业群、行业群,提高楼宇经济能级。二是创意经济要着力升华。筹备举办第二届泉州创意文化节。抓好现有创意产业园的运营和建设,力争“泉州当代艺术馆”尽快落地。引进创意产业的新业态,扶持大呈布雕艺术馆、视通光电、功夫动漫等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创意设计与传统产业牵手“联姻”,让企业产品注入创意元素。三是总部经济要力求突破。制定出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实行“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模式,力促本地外迁企业建设总部大楼,将研发功能和商务功能根留鲤城。加快滨江总部经济区建设,确保2012年底主体建筑出地面。四是商贸经济要加快提升。推动商贸业态升级,加快盛世摩登、百脑汇、温陵商贸中心等项目建设;鼓励国内外知名商业连锁企业、顶级专卖旗舰店等入驻,力争在江南新区引入大型购物中心,提升零售商业层级。着力建设“大市场”,推动海西汽配城、万祥小商品市场、恒信水果批发市场、工矿汽配城等尽快建成配套齐全的专业集散市场。
3.增长要向集约转变,构筑转型突破新支点
要突破土地资源有限的瓶颈制约,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引导经济发展由粗放向集约增长转变,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撬动新一轮跨越的动力引擎。
一是园区开发要增量增效。增强国字号园区的品牌效应,推动园区扩规模、上档次,从传统工业园向现代科技园转变。要完善园区产学研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园区功能性配套建设和提档升级;督促部分容积率尚未饱和、建设投资强度不达标的企业尽快启动后续建设,切实提高园区亩产效益。同时,要把握同城化的契机,积极探索发展“飞地工业园区”,努力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为新一轮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招商引资要选优选强。突出产业链、价值链招商,集约使用招商资源,倡导“全员大招商”、“乡情招商”和“零地招商”等,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央企、民企500强、台湾百大企业等标杆企业。要高效利用片区改造整理出来的用地和辖区内闲置资源,积极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争取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要逐步转变外贸出口导向,帮扶企业有效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外向型经济从低端层面渐次上升。三是自主创新要再接再厉。落实好各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政策举措,继续建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争创全国知识产权强区,推动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创国家级名片。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创造出新的利润源和增长点。力争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管理创新示范企业7家,新增省级以上品牌和商标5个,新增市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4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个。
4.城市要向宜居迈进,打造集聚提升新平台
要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从规模提升向功能提升、内涵提升转变,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
一要高起点规划。主动对接《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县后街、龙岭片区、古店-罐头厂片区、锦美片区、站前大道等片区改造规划编制工作,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保持制止“两违”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占地违建、加层扩建、非法搭建等行为。二要高标准建设。充分发挥项目带动作用,从“点、线、面”上合理布局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2012年拟安排重点项目88个,其中在建项目45个,年度计划投资30.29亿元,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城市功能的完善、内涵的提升。“点”上,要力促温陵商贸中心、龙头山、东浦社区等“三旧”改造项目逐点突破、尽快出进度、树形象。抓紧做好华塑、承天巷等片区改造前期工作。年内要完成“三旧”改造项目安置房建设11万平方米。“线”上,要加快站前大道(鲤城段)、池峰路七支路、繁荣大道(二期)和金塔段商住区(一期)市政道路建设,积极配合市政府做好南迎宾大道拓改工程,完善江南新区基础设施,促进江南新区“四横四纵”路网链接畅通。“面”上,要加快江南新城新天·城市广场等住宅小区和江南学园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滨江新城商住区等项目,做好金塔公园和站前大桥延陵片区改造等前期工作,努力集聚新区人气。要加快紫帽、乌石山片区的规划建设,力争苏夫人姑庙休闲文化旅游公园和“紫帽山庄”等项目尽快落地。三要高效能管理。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市容市貌网格化管理,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步伐;推动市容卫生保洁市场化运作,年内8个街道全部实现保洁作业市场化;健全考评体系,继续深入开展“六乱四摊”专项整治,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抓好老城区小街巷路面修补、排水系统、路灯和公厕改造,不断改善市容环境。加强生态城区建设,继续推进近海水域和重点流域整治;加强造林绿化,完成火烧迹地清理和造林更新271亩;切实抓好减排工作,力促污染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加强现有管网的检修工作,努力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
5.民生要向普惠拓展,开创幸福和谐新局面
坚持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稳定长效机制,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一要以加强就业富民。积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开展紧缺工种和高技能人才等职业培训,努力解决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结构性就业矛盾。继续加大与劳务输出地对口单位协作力度,千方百计扩充就业载体容量,努力实现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网络化”建设,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二要以强化保障惠民。持续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大力提高参保率,实现60周岁以上符合领取条件的居民基础养老金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金100%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我区居民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要加大企业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强化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低保补贴标准。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继续推进社区服务中心(站)和社区信息化建设,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江南经济适用房二期、华星安置区廉租房建设,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三要以维护和谐安民。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加强综治设施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党政主导“大调解”工作体系,努力提高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的水平;加大信访案件督办力度,确保信访渠道畅通,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新一轮“平安鲤城”建设,争创“平安先行县(市、区)”。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控制物价异常上涨。积极推进第二轮“安全生产三年行动”,认真做好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切实抓好防汛防台风、森林防火等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6.人文要向品牌升级,推动各项事业新进步
要充分发挥我区的人文特色优势,发展具有鲤城特色、大众特性和时代特征的都市文化,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创品牌名牌,不断提升软实力。
一要提升名城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和潜力,加快文化强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出台《鲤城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实施细则》,继续做好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和申报工作;办好第二届关帝文化节;深化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文化为纽带,着力做好老城区“一轴四游”规划和实施,逐步开放老城区的名人故居、古民居、古大厝,打造古城谒祖朝圣游、创意游、街巷游、文化体验游等;发展新区龙岭红色休闲游。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等活动,强化旅游宣传推介,打响“名城文化游”品牌。加快区文体活动中心建设。抓好全国文明城市、全省文明城区公共文明指数测评迎检,争创“文明社区”。二要争创教育强区品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争创全省首批“教育强区”。完成金龙和江南街道两所公办园建设,实现江南新区每个街道都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深化义务教育组团式小片区管理试点工作,完成新步小学等五所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验收,加快泉州七中江南校区建设。争创新一批省级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先进单位。继续实施校安工程建设,深化“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抓好校车安全工作,促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和谐发展。三要打响计生工作品牌。巩固提升“全国人口计生阳光统计示范单位”的创建成果,实施“生育文明·幸福家庭”促进计划,抓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三项国家级试点工作,加大打击“两非”力度,落实好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等重点工作,继续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实现全区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到95%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保持在正常值范围。四要塑造健康城区品牌。大力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保持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全市领先水平。加快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配合做好市中医联合医院、万祥医院建设。加快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层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和“一卡通”建设,完善卫生网格化建设,迎接国家级卫生城市复评。
同时要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工作,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妥善安置转业、退伍军人和随军家属,支持驻鲤部队建设。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继续抓好外事、侨台、民族、宗教、工会、档案、老龄、地方志、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红十字等工作。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
一要求作为,对民负责。坚持发展为上,把工作重点聚焦到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宜居城区、构建和谐鲤城上来,顺应形势,发挥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在更高层次上谋求更好更快发展。坚持责任为要,强化“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意识,重拳治理庸懒散行为,营造善于谋事、勤于干事的创业氛围,在融入全局中担重责,在激烈竞争中抢先机,在积极作为中争主动。坚持创新为先,用新的思维谋划工作、破解难题、促进发展,探索解决项目立项、招投标、规划和土地申报及法律强制等工作的有效机制,以观念的大更新推动项目的大提速。
二要讲实效,为民谋利。要提效率,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继续做好行政机关审批职能归并整合工作,健全联合审批、无偿代理、网上审批等制度;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用绩效引领工作导向、评定工作实绩、检验工作成果。要解民忧,时刻关注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难题,切实抓好24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做到重大决策依民而定、工作措施应民而出、安危冷暖惟民而系。要促落实,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对每项重大决策部署完成情况,均要明确工作量、列出时间表,实行“一月一督查一通报”制度,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三要重法治,受民监督。要自觉接受监督,主动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提案,主动落实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要严格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强化执法监督;抓好“六五”普法活动,增强全社会法制意识。要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办事公开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政府公信力。
四要严纪律,让民放心。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执行土地招拍挂、政府集中采购等制度,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勤俭节约办事,倡导“低碳办公”,减少“三公”开支,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促进发展和改善民生上来。
各位代表,艰辛成就伟业,奋斗创造辉煌。让我们在中共鲤城区委的领导下,汇集全区之智,凝聚全区之力,同心同德,奋勇争先,扎实苦干,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和谐文化名城、为推动鲤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一轮转变提升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附注
1.COD(P2): COD为 Chemical Oxygen Demand(化学需氧量)缩写,又称化学耗氧量。指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能被氧化性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通常用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的量,以mg/L表示,以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COD值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污染越严重。
2.总部经济(P3):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得到最佳有机结合,以及由此对该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3.“一园两城”(P3):“一园”指江南高新园区,“两城”指“滨江新城”和“江南新城”。
4.“五险”(P4):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5.综治“三率”(P5):指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平安建设知晓率、党委政府对社会治安重视率。
6.“四大提升”战略(P5):指城市功能提升战略、产业层次提升战略、文化引领力提升战略、创新能力提升战略。
7.五大战役(P5):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组织实施“五大战役”的部署,区委、区政府决定深入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战役、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城市建设战役、“三旧”改造战役、民生工程战役。
8.城市建设管理年(P5):为继续实施“五大战役”及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工作部署,区委、区政府决定深入实施以“大规模城市建设、大范围城市更新、大力度城市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
9.三大支柱工业(P6):指纺织鞋服业、电子信息业、机械汽配业。
10.“三旧”改造(P6):指旧城区、旧厂房、旧村庄改造。
11.“两违”(P8):指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
12.“一湾两翼三带”(P11):“一湾”指泉州湾,“两翼”指北翼环湄州湾南岸地区和南翼环围头湾地区,“三带”指战略提升带、战略预留带和战略辐射带。
13.楼宇经济(P14):指以商务楼、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企业,从而引进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以体现集约型、高密度为特点的一种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咨询业、广告策划、影视制作、网络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咨询中介公司等。
14.创意经济(P14):又叫创意产业。指源自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能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取用,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时尚设计、电影与音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产业。
15.“两头在内、中间在外”(P15):“两头在内”即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在公司总部,“中间在外”即生产制造在周边县区。
16.“四横四纵”(P17):“四横”指江滨南路、兴贤路——江南大街、繁荣大道、南环路;“四纵”指常泰路、池峰路、笋江路、国道324线(鲤城段)。
17.“六乱四摊”(P17):“六乱”指乱搭建、乱吊挂、乱堆放、乱停靠、乱洒漏、乱贴画,“四摊”指倚门设摊、占道设摊、流动设摊、集中设摊。
18.“大调解”(P18):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均是通过第三方介入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通过疏导、说理来解决纠纷,达成协议。
19.“一轴四游”(P19):指以“一条中山路·千年泉州史”为主轴,将中山路周边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加以整合,串珠成链、链接成片,打造古城谒祖朝圣游、古城创意游、古城街巷游 、古城文化体验游。
20.“两非”(P19):指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非医学需要的人工终止妊娠。
21.“低碳办公”(P21):指在公务活动中尽量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减少碳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22.“三公”开支(P21):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