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2-12-26 10:25 浏览量:1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12月26日在泉州市鲤城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黄阳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2年政府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2012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提升”为主线,以推进民企“二次创业”为重点,抢抓机遇,拼搏奋战,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91.71亿元、增长12%;公共财政总收入20.53亿元、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亿元、增长17.1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8.63亿元、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02亿元、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1.42亿美元、增长10.9%;出口商品总值6.76亿美元、增长10%,完成区八届人大一次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本届政府的良好开局。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1.工业经济在创新转型中加速升级。规模支撑作用凸显。预计165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2.7亿元、增长16.7 %。产值超亿元企业发挥支撑作用,新增8家,累计达59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超三分之一,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78.65%;6家上市企业及22家上市后备企业创税10.07亿元,占辖区内工商总税的34.6%。亩产效益逐步攀升。以“零地招商”和“零地技改”为抓手,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引导企业做好“围墙内”文章,盘活19.58万平方米的“三闲”资源,34个省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8.08亿元、可望新增产值23.9亿元。高新区集约开发水平走在全市前列,实现亩创税26万元。自主创新迸发活力。出台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着力构筑创新高地。自主创新三年行动深入实施,创新工作水平全省领先,新增2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总数达15个,促成15个科技项目合作,5个项目已转入实质性生产;11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新增1个国家重点新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鸿星尔克建立国内领先的“生物力学实验室”。新组建3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总数达6个,联盟数量和层次在全省县(市、区)中名列第一;以我区为核心的泉州微波通信产业集群被列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顺利通过省级知识产权强区验收。

  2.第三产业在发展壮大中保持领先。深入开展“第三产业发展年”活动,组织实施17个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23亿元;预计三产增加值实现108.61亿元、增长9%,三产占GDP比重达56.6%,增速和占比均居全市第2位。商贸业方面:专业大卖场日益繁荣,南环路汽车贸易走廊年销售额54亿元,占全市交易量三分之一;海西汽车汽配城一期开业,将打造成规模较大的豪车、名车集约经营超市;百脑汇等台湾百大企业即将落地;万祥商城初具规模。现代服务业方面: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建成全市首家网商创业园,入驻网商及配套企业155家,预计年销售额20亿元以上;筹建国内首家纺织鞋服定制交易海峡时尚电子商务园区。总部经济稳步发展,铂阳精工总部继续为鲤城作贡献,签订了2013-2015年合作协议,预计今年可创税4.5亿元;鸿荣轻工将总部从厦门回迁鲤城,亿兴电力等总部型企业加快发展;滨江总部经济区9宗企业总部用地已部分动建,五星级酒店用地已挂牌出让。创意经济快速崛起,成功举办第二届创意文化节,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已入驻企业77家,T淘园开园运营,儿童创意体验园动工建设,ME复合型文化创意园正式签约;功夫动漫被认定为国家动漫企业。旅游业方面:出台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成功举办“古韵鲤城·文化之旅”活动,抓紧侨乡自驾游中心、龙岭红色生态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前期工作,紫帽山庄完成投资9000万元。预计全年旅游总收入37.2亿元,增长12%。

  3.“二次创业”在强化保障中掀起热潮。政策保障到位。根据省、市有关推动民企“二次创业”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10份含金量较高的配套政策,设立民企转型升级专项资金5000万元,对市级扶持项目按1∶1.5的比例配套补助;通过召开政策培训会、“送政策进企业”等方式,引导企业用好政策。帮助企业申报上级各类扶持奖励资金,共争取到位4481万元;鼓励企业加快上市步伐,火炬电子已上报证监会,佰源机械已完成股改并报省证监局备案。为152家企业兑现产业引导、技术改造、改制上市等扶持资金3968万元。服务保障到位。结合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健全区、街两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开展3轮企业帮扶活动,帮助企业解决278项困难问题。引导企业探索“飞地发展”模式,解决用地需求;深化劳务引进、培训工作,为企业解决1.2万个劳工缺口。人才保障到位。出台促进民企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意见,从经营贡献奖励等方面鼓励各类人才向民企集聚,新建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企业团队入选全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1名企业家入选全省首批海西创业英才。

  4.重点项目在攻坚克难中提速推进。瓶颈制约有效化解。用地报批上,成立项目用地规划协调领导小组,积极争取22个项目通过市用地联席会、18个项目通过市地价会研究,16个项目用地已推出“招拍挂”,其中13个项目用地已成功出让。资金筹措上,整合国有资产,组建“一个中心、三大公司”,增强融资能力;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租赁融资、街道包干建设、BT、投资方先行垫资等渠道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攻坚作战成效显著。实行区处级干部全员挂钩项目,强化“一月一通报、两月一调度、一季一点评”工作机制,开展“拉练”检查和现场交流,营造项目建设“比学赶超”的浓烈氛围。深入开展征收扫尾攻坚战,采取领导蹲点督战、包干到人、限时完成的办法,攻克了南迎宾大道、池峰路七支路等项目的征收扫尾工作。深入开展年底项目攻坚战,力保江南学园、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盛世领墅等项目如期开竣工。项目投资滚动推进。预计106个“五大战役”项目完成投资37.5亿元,86个“城市建设管理年”项目完成投资31.6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其中,3个省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8亿元,13个市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亿元,均提前2个月超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同时策划西街片区、县后街片区、紫帽山乌石山片区、站前大道片区等一批后续大项目。

  5.民生质量在和谐提升中不断改善。区财政投入5.81亿元用于民生保障事业,市里涉及我区的8个实事项目和我区24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预计全年实现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万元、增长12.5%。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就业1.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85%以内;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月320元提高到380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持续抓好,提前半年实现省下达的城镇居民参保任务;“五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79个社区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完成1436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已竣工配售1104套。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日益优化。重视城市排水排污配套建设,组织实施26个排水排污项目,总投资9900万元,目前已投入3800万元,完成二郎巷截污改造、石崎社区祖厝口排污沟整治等16个项目。启动实施“美丽社区”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25个试点社区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完成5个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档案体系建设,2个省级生态街道、6个市级生态社区通过验收。创模迎复检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复核检查。区长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全市第一,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减排任务。建成全省首个“光网城区”,老城区4个街道39个社区完成“数字城管”区域划分工作。市容市貌持续改善,路面保洁基本推行市场化运作,北门街立面整治如期完工,“点线面”整治中伍堡社区整治扎实有效;“两违”现象得到较好遏制,组织拆违行动251场,拆除违法建设448宗4.15万平方米。安定稳定工作抓好抓实。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不断提升,连续3个季度居中心市区首位,获得省“平安先行区”和市“综治先进区”称号。安全生产四项主要控制指标同比全面下降。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成功调处矛盾纠纷638件、调处成功率98.8%,切实做好息诉息访工作,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全力做好党的十八大期间社会维稳工作。

  6.社会事业在争先创优中全面进步。教育工作,以优秀等级通过“两项督导”及全省首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评估验收,通过全省首批“教育强区”省级评估,打响“组团式小片区”管理品牌;改建、新建校舍8幢3.26万平方米,完成年度校安工程重建任务。文体工作,成功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继续做好75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43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点的保护和传承,公布了两批15项区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组织参加第9届全国武术之乡比赛,总分名列全国第4。卫生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在全市率先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先实现个体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行医疗责任保险,率先建立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系统。计生工作,被评为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5.86%、性别比106.63,在全市人口计生考核综合评估中排名第一。精神文明工作,再获省文明城区称号,在公共文明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中位居全省城区第一。社区建设,社区换届选举基本完成;社区办公条件不断改善,社区两委主干和成员每月基本工资均提高300元,建成20个社区服务站和22个“智慧社区”示范点。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老龄、残疾人、民族宗教、国防动员、外事侨台、方志、档案、防震减灾、慈善等工作也都取得新进步。

  7.行政效能在自身建设中稳步提升。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一审一核”、“容缺预审”等制度,设立“直通车”服务窗口,办结时间比法定时限缩短50%以上,办结各类审批事项146万件。政风行风进一步优化。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对工作推诿、存在慵懒散行为的30名人员进行效能问责。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强化审计监督,审计核减工程价款3431万元,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做到凡离必审;抓好行政监察,受理群众投诉55件,立案查处17件17人。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依法执行区人大决定决议,保障人大代表执行职务;支持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4件、政协委员提案146件,办结率均为100%。积极创建全国“法治先进区”,进一步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强化规范性文件清理报备工作,行政行为绩效考评全市第一。

  各位代表,2012年,我们遇到的困难超乎寻常,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全区呈现人和业兴、风正气顺的良好氛围。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得益于历届区委、区政府和老领导、老同志们打下的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驻鲤省市属单位、驻鲤部队、武警官兵、企业界人士和来鲤创业务工人员,以及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传统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二是城市的更新升级力度仍需加大,江南新区市政配套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城市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不强,城管水平要进一步提高。三是资金、用地等要素瓶颈制约明显,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融资难度大。四是社会事业、民生保障水平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五是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仍需改进。面对这些困难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尽最大努力予以克服和解决。

 

2013年政府工作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始终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经济、城市“两大转型”,突出抓好产业升级、美丽城区、项目带动、改革创新、文化引领、社会和谐“六大重点工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创新型和谐文化名城建设。

  新的一年,我区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1%;公共财政总收入增长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6%;工业增加值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与今年持平,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增长8%;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13年的经济增长要有个更高的奋斗目标,在实际工作中,要按市里下达的目标任务来努力完成。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1.把产业升级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

  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构建高端产业体系。力争全年产值亿元企业增至64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增至5家;创税超千万元企业增至40家,超亿元企业增至3家;上市企业增至8家。具体要实施“三大行动计划”:

  一是高新产业扩张计划。争取全年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上企业产值比重达55%。一方面,要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力促钧石机构新上的锂电池、柔性太阳能电池、柔性触摸屏等项目尽快出效益,LED、半导体研究院等项目尽快动建;推动文创光电产业基地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尽早动工建设,努力推动光伏产业产值和税收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国家推广使用3G、“准4G”为契机,扶持福建光微、泰克通信等微波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抢占产业制高点。推进纺织鞋服、机械汽配等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增加高新技术含量,引导企业从技改、管理、品牌等方面入手,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加快向产业高端攀升。力争全年实施44个重点技改项目、新增7家市级管理创新示范企业、5个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同时,抓大不忘育小,扶持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要增强高新区载体支撑作用。围绕打造“国家级泉州高新区核心区”的目标定位,抓紧编制高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致力建设金融和科技“两大服务中心”,确保明年3月份正式挂牌运作;争取福建省物联网科学研究院、闽台工业设计研究院和泉州市微波通信研究院等科研高层次项目尽快落地,提升高新区配套服务功能,打响国字号园区品牌。

  二是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要深化“第三产业发展年”活动,组织实施项目22个,年度计划投资18.1亿元,力促三产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效益提升。要发展大商圈。做到“点、面”结合,“点”上,要扶持沃尔玛、中闽百汇等大型购物中心加快发展,力促百脑汇等台湾百大企业尽快落地开花,以大卖场集聚人气、商气。“面”上,要以专业市场(中心)为龙头,助推海西汽车汽配城一期、网商创业园一期繁荣发展,促进这两个项目二期尽快动建,培育壮大蔬菜批发市场、万祥商城等重要物流集散市场,动工建设温陵商贸中心,吸引一批知名连锁企业、顶级专卖旗舰店入驻,打造泉州中心城区现代商贸服务中心。要壮大新业态。创意产业要开发运营好源和1916、T淘园、六孔井等创意园区,加速推进儿童创意体验园建设,全力打造“海西创意名城”。总部经济要重点扶持铂阳精工、中石化森美等现有总部型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滨江总部经济区一期9家总部大厦尽快出形象,积极推进国际机械装备商会共用研发检测中心及总部大楼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要培育大载体。向“三旧”改造要载体,着力推进古城新区“三旧”改造项目,留足三产发展空间;向“山体”开发要载体,做足紫帽山乌石山规划建设文章,生成引进一批新兴三产项目,拓展三产空间;向“三闲”盘活要载体,盘活辖区内18万平方米闲置资源,挖掘三产发展潜力。

  三是产业转移置换计划。要加大“腾笼换鸟”力度。加强产业转移规划引导,适度有序转移一批“低、小、散”企业,坚决关停落后产能,为现代服务业、高新产业腾出发展空间。要支持功能合理置换。支持部分有实力的企业根据自身战略发展方向,在总体规划框架下,适当调整用地功能,转型发展高端产业,支持海天轻纺公司建设海峡时尚电子商务园区。要拓展区域交流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市场、载体的对接,力争与三明市明溪县等地合作“共建园区”取得突破。

  2.把美丽城区建设作为城市转型的新引擎

  要主动融入泉州市环湾、向湾发展大局,构建“山”、“水”、“城”、“景”共生共融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鲤城。

  一要规划建设好“一城、一江、一山”。“一城”,就是要精细规划好6.71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区,按照历史和文化脉胳进行功能区划,全力推进一批精品项目进入市场运作,打响“古韵鲤城·文化之旅”品牌。推进西街、县后街、承天巷等片区改造,建设古城多元文化旅游区,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一江”,就是要依托晋江鲤城段15公里长的滨江岸线,沿滨江两岸纵深推进一批总部大楼、城市综合体等地标性建筑,尽快提升滨江新城形象,使之成为“向湾”发展的城市新名片。重点推进滨江南岸东浦和旧浮桥街片区改造、滨江商住区、五星级酒店等7个项目、总投资82.85亿元,力争全年完成投资7.1亿元。“一山”,就是要高起点规划建设紫帽山乌石山,以打造成泉州中心城区后花园为目标,重点抓好紫帽山庄、侨乡自驾游中心、龙岭休闲旅游度假园、龙岭农耕文化展示和体验园等4个项目,总投资18.6亿元。

  二要加快新区城市化、现代化步伐。要提升新区城市功能,加快站前大道(鲤城段)、金塔段商住区(一期)市政道路等项目建设,促进江南新区“四横四纵”路网衔接畅通;推进兴贤路西段排水管沟、东浦引港整治、繁荣渠整治、石头港污水整治和笋江路地泵工程等项目,健全新区排水排污系统。尽快建成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一批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合市里加快建设江南老年颐乐园、泉州中医联合医院,完善新区生产生活服务功能。要提升新区城市形象,着重加大笋江路两侧的开发建设力度,敦促江南商贸物流中心一期新天城市广场、嘉龙·锦尚城、御景嘉园等房地产项目加快建设,推进高山片区改造,促进江南新城加速崛起、尽快打造成新区的核心区。

  三要扎实推进“美丽社区”建设。深入实施“美丽社区”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今年25个试点社区建设,确保明年9月份达到创建基本标准,同时启动新一批30个试点社区工作。大力推进“点线面”整治,推进“牛皮癣”整治市场化运作,落实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提高城市保洁度,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核考评。尽快完成区级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区、街道、社区一体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保持制止“两违”高压态势,坚决制止私搭乱建行为,严厉打击圈地违建,加大社区沿街建筑物立面整治力度,全面推动“美丽社区”建设。

  四要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区”。深入落实生态区建设规划,抓好2个国家级生态街道、1个国家级生态社区和2个省级生态社区建设,继续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夯实生态社会基础。投资400万元实施紫帽山“一重山彩化”示范点建设,提升山体森林景观。落实区长环保目标责任书任务,加大环保工作队伍建设和环保经费投入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减排,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抓好3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加强河道采砂监管,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3.把项目带动作为增强后劲的总抓手

  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拉动投资平稳增长,以大项目促进投资结构优化,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一要以“五大战役”来拉动投资。初步安排“五大战役”项目109个,总投资351.2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2.55亿元。其中,重点项目建设战役实施项目69个,确保完成投资30.77亿元。新增长区域战役实施项目39个,确保完成投资16.63亿元。城市建设战役实施项目40个,确保完成投资19.37亿元。“三旧”改造战役实施项目12个,确保完成投资6.95亿元。民生工程战役实施项目27个,确保完成投资1.11亿元。

  二要以有力举措来破解难题。着力破解融资、供地、安征迁等瓶颈问题,努力营造无障碍建设环境。资金上,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思路,着重抓好土地出让金的回笼工作,继续策划、推出一批成熟地块的“招拍挂”,缓解财政压力;引导社会资本通过BT、BOT等方式参与重点项目建设。供地上,要发挥区项目用地规划协调领导小组的调度协调作用,争取新上一批项目通过市用地联席会、地价会研究;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安征迁上,要推广和谐征迁工作办法,特别要加大安置房建设力度,加快新塘安置小区二期、锦美安置小区、后坑安置小区等在建安置区建设,确保及时交房安置;推进高山片区安置小区、龙头山安置小区等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同时要做好全区安置区剩余房源的统筹调配工作。

  三要以项目招商来积攒后劲。要紧盯大企业集团。紧密跟踪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台湾100大等标杆企业的战略布局,分类建立“大商”资源库,特别要重新梳理“十二五”重大项目库,以此为依托,寻求与大集团大公司的合作。要瞄准高端环节。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的先进领域和传统优势产业的高端优质领域,抓紧策划、生成、落户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带动效应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要结合城市转型提升,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销售总部、研发中心和各类高能级企业,促进楼宇总部业态扎堆发展。要深化与台港澳侨合作。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加强鲤台、鲤港、鲤澳交流合作,力争泉州当代艺术馆、澳门商会总部大厦尽快落地。

  4.把改革创新作为助推发展的驱动力

  要坚持以改革增活力,以创新求突破,以开放拓空间,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一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主动对接泉州获批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机遇,创新投融资办法,探索以高新区为主体发行城投债,同步统筹做好发行企业中短期票据,畅通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对接渠道。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工作,运作好“一个中心、三大公司”,完善国有资本优化重组、有序流转、规范经营的运作机制,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等,提高政府运作效率。

  二要强化创新驱动。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研发投入倒逼机制,确保各级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少于3%,区级重点工业企业、上市后备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高于2%;力争全年新增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4个。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以15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6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载体,构建“创新源-创新孵化-产业化”梯度推进的创新链,推动各类技术平台升级为省级、国家级平台。要加强人才保障工作,支持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扶持高新区申报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要加快上市步伐。力争明年实现国内上市新的突破;积极争取高新区进入“新三板”扩容范围,帮助13家“新三板”挂牌后备企业挂牌融资。

  三要优化出口结构。着力推动外贸出口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千方百计提高出口竞争力。大力扶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引导25家重点出口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落实好各级促进外贸政策稳定增长等政策措施,深化“一对一”帮扶机制,认真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际知名展销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挖掘市场潜力。

  5.把文化引领作为提升软实力的主战略

  一要着力打造文化强区。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深入实施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十百千基础工程”。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建设笋江文化休闲广场、石笋-金山宗教文化广场,完成5个省级“群众性文化激情广场示范点”、3个“福建省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点”建设。注重培育和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推动“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亮点”文化品牌建设。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业,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体育、信息、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

  二要着力打造教育强区。巩固提升“教育强区”内涵,加快江南学园等项目建设,力促老城新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好学前教育,加快江南、金龙街道2所公办幼儿园建设进度,并结合新建住宅小区增加学前教育布点;做优义务教育,全面深化组团式小片区管理,深入推行“关系随转交流”和“协作交流”两种师资交流形式,促进老城新区校际间师资配置合理均衡;做精特殊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教育两头延伸,完成开智学校的整体搬迁;做强职业教育,深化校企、校校等联合办学形式。

  三要着力打造文明城区。以争创省级文明城区四连冠为目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新时期鲤城精神。深入开展打击黑网吧、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推进学校青少年宫建设,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加强网上舆论监管、引导,传递“正能量”,提高先进文化传播能力。

  6.把社会和谐作为科学发展的落脚点

  一要使群众生活更为富足。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为提前实现“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打好基础。要推动更高质量就业,继续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推进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争全年新增就业人口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抓好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建设,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要使群众生活更有保障。推进社会保障水平业务标准化建设,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低保生活补助标准。要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工作,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实行一般诊疗费制度。积极发展优质医疗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医,争创国家、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全国第二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44套。

  三要使群众生活更加安康。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贯彻《全民健身条例》,以打造“健康鲤城”为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加强竞技体育工作,积极备战市十运会。要深化计生优质服务。确保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85%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内,政策符合率控制在94%以上,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推进矛盾纠纷调解和信访积案化解,从源头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强化“平安鲤城”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全面启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大社区建设力度。逐步提高社区干部的福利待遇;完善社区自治管理,健全社区协商会、议事会制度,确保居民对社区居务公开知晓率和满意率均高于90%,对社区组织的活动参与率高于70%。同时,要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好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抓好国防动员、宗教事务、外事侨台、工会、老龄、红十字等工作,形成共建和谐的合力。

 

建设人民更加满意的政府

 

  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全力打造更加善政、更加勤政、更加廉政的政府,以发展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一要为民。要牢记为民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富裕作为我们的使命和追求,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要密切联系群众,下基层调研时,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了解真实情况,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抓好2013年2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要汇聚民智民力,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听取意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尊重群众、顺应民意。

  二要实干。要求真务实,切实改进会风,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切实减少迎来送往,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抓项目、推工作、促发展上。要立说立行,抢抓每一个机遇,落实每一项工作,碰到困难不退缩,敢于担当,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严格考核,完善“515”绩效管理考评机制,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职责、责有限定之期,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三要依法。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守法,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要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文书的规范制作,深化政务信息公开工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要清廉。围绕“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要求,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加强审计和行政监督,完善重大项目、重点部门和大额资金使用、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制度,进一步推动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的阳光运作、阳光监督,努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要厉行勤俭节约,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加快建设节约型机关,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民生上。

  各位代表,业绩源于拼搏,辉煌始于实干。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共鲤城区委的领导下,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建设创新型和谐文化名城、为开创鲤城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附注

 

  1.零地招商(P2): 指不重新征用土地或申请用地指标,而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挖潜和再利用的一种招商理念。

  2.零地技改(P2):指企业在原厂房或在建工业项目增加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工业竞争力。

  3.围墙内文章(P2):指对符合条件的厂区、厂房进行改造加层或建设多层厂房,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4.“三闲”(P2):指闲置厂房、闲置写字楼和闲置店面。

  5.总部经济(P3):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得到最佳有机结合,以及由此对该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6.创意经济(P3):又称创意产业。指源自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能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取用,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时尚设计、电影与音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产业。

  7.“古韵鲤城·文化之旅”(P3):指以“一条中山路·千年泉州史”为主轴,围绕“古城谒祖朝圣游、古城创意游、古城街巷游、古城文化体验游”四大板块,把首批52个旅游景点串珠成链、链接成片,整合成7条旅游线路。

  8.“飞地发展”(P4):指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和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

  9.“一个中心、三大公司”(P4):一个中心指鲤城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心;三大公司指鲤城区商业发展投资经营有限公司、鲤城区物资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及鲤城区经贸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10.“拉练”(P4):指党委、政府对各地优秀在建项目进行工作检查和现场交流。

  11.五大战役(P4):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组织实施“五大战役”的部署,区委、区政府决定深入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战役、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城市建设战役、“三旧”改造战役、民生工程战役。

  12.城市建设管理年(P5):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工作部署,区委、区政府决定深入实施以“大规模城市建设、大范围城市更新、大力度城市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

  13.“五险”(P5):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14.“美丽社区”建设五年行动计划(P5):指区委、区政府按照《泉州市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部署要求,立足我区实际,旨在今后五年内努力把全区79个社区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社区”的活动。

  15.“光网城区”(P5):指在城区已基本建成无线宽带城市,实现3G网络全覆盖,街区WIFI成片覆盖。

  16.“数字城管”(P5):指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促进城市管理现代化、信息化。

  17点线面整治(P6):指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活动。“点”指抓好城乡社区的规划、整治和建设,打造完整社区;“线”包括快线和慢线,快线指抓好高速公路、过境公路和铁路沿线两侧的绿化和整治,慢线指抓好自行车和步行道系统的建设;“面”指加强各地的小流域治理。

  18.“两违”(P6):指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

  19.“两项督导”(P6):指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实绩督导考核。

  20.“组团式小片区”(P6):以片区内的优质学校为龙头捆绑周边其他学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推动老城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P6):指社区居民到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主免费签约,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为签约居民提供预约就诊、电话咨询、健康咨询、上门随访、家庭病床、双向转诊等服务。

  22.“一审一核”(P7):指18个区直部门入驻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办理的141个项目审批流程只保留“受理-核准”2个环节。

  23.“容缺预审”(P7):指行政审批项目只要主件材料齐全,就先行受理预审办理,允许申办人在以后的环节中补齐容缺材料再核发许可证。

  24.“三旧”改造(P11):指是“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

  25.“腾笼换鸟”(P11):指将某些传统工业外迁,为新兴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26.“四横四纵”(P12):“四横”指江滨南路、兴贤路——江南大街、繁荣大道、南环路;“四纵”指常泰路、池峰路、笋江路、国道324线(鲤城段)。

  27.“一重山彩化”(P13):指沿紫帽山,以树兜、下店段、龙岭紫帽山庄等林分稀疏山体作为绿化彩化的重点,依托种植彩色、开花树种进行更新改造,提升森林景观品味。

  28.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P14):指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允许试点地区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民间融资、农村金融改革等多领域先行先试,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

  29.“新三板”(P15):具备条件的国家级高新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

  30.“十百千基础工程”(P16):指建立1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10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习中心)、100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点。

  31.  关系随转交流(P16):指组团式小片区内交流教师的人事、工资关系随本人转移到交流学校。

  32.  协作交流(P16):指根据组团式小片区内成员学校的教学需要,统筹安排教师交流。交流教师的人事、工资关系保留在原学校;交流任务完成后,返回原学校。

  33. “515”绩效管理考评新模式(P19):指实施实绩考评、公众评议、民主测评、创先争优、察访核验等“五大”项目考评,创建一个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年度绩效综合目标管理考评系统,突出指标设置实效化、督查考评一体化、考评过程透明化、结果运用综合化、整改提升优质化等“五化”考评特点,对各单位绩效进行全覆盖管理考评。

  34.“三公”经费(P19):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