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文件(十四)
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12月25日在泉州市鲤城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许宏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鲤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政府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领导下,区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业绩,较好完成了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8亿元、增长8.7%,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10%,三产增加值205亿元、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9.01亿元、增长3.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9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25亿元、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1.18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95%,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36.57亿元、增长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万元、增长8%。
——都市产业蓬勃发展,经济新动能再升级。高新产业和现代三产完成年初既定的双200亿目标。入库规上“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工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的重要支撑,49家高新技术企业纳税3亿元、增长24.6%;高新园区连续两年在全市“一区多园”考核中位居首位。现代三产体量更大、品质更优。17个专业市场持续繁荣;电子商务保持25%的高速增长;文旅产业爆发式增长,全年接待游客710多万人次、增长18%,旅游收入增长25%。三产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9.4%,占GDP比重超60%。
——文脉传承深入人心,古城古早味再获赞。开展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加快实施一园一区一河一街一路一厝一站“七个一”示范工程。金鱼巷作为古城首个微改造示范项目顺利完成;加快推进大寺逅等文创园区,建成东亚之窗、泉州美食城等文旅项目;新门片区“三创园”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国家文旅部2018年度文化产业双创扶持计划的项目。常态化举办海丝古城徒步穿越等活动。在“润物细无声”的微改造中,古大厝修旧如旧,古街巷活化保护,泉州古城逐步成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样本”。
——片区更新形成声势,城市化版图再扩容。全力推动江南片区更新改造,策划生成谷岭人家等总投资近300亿元的26个重大项目,其中兴贤路中段、站前大道西侧、延陵、田中等四大片区改造项目总投资达109亿元。兴贤路中段征收任务基本完成,延陵石改项目已完成征收任务的71%,田中片区D6地块成功推出招拍挂,站前大道西侧片区金泰花园安置区开工建设。随着这些项目的滚动推进,江南片区城市化步伐将再提速。
——社会事业固强补弱,群众幸福感再增强。与福师大合作共建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引进恒兴国际双语学校,建成泉州实验中学(鲤城校区)等一批优质教育项目,教育“两项督导”获优秀等级,被认定为全省首批教育强区和教育工作先进区。获评全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示范区、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优秀单位。提前两年实现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南迎宾大道、江滨南路、南环路、笋江路等重要通道景观提升工程和道路改造稳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优化。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精准施策稳定经济增长
正视经济下行压力,迎难而上、精准发力,努力稳住经济大盘。全力帮扶民营企业。贯彻各级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精心开展“领导干部一线办公”等帮扶活动,解决一批企业和项目难题。帮助落实税费减免3.83亿元,兑现各类惠企奖励超1亿元。着力夯实创新创业平台,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和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增至20家。积极开展信贷风险化解,成功化解3.62亿元不良贷款,推动超越服饰、奇星机械顺利重组,稳妥处置“财佰通”等金融风险案件,较好完成市里下达的防控任务。沉着应对中美贸易摩擦负面影响,努力扩大企业自营出口覆盖面,新增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138家。合力攻克项目难题。大力开展“项目攻坚2018”,64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超59亿元;“五个一批”项目稳步推进,全年新增谋划项目25个,招商签约项目25个,新开工项目15个,建成或部分建成项目14个。实施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工程包36个,完成投资5.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强化用地保障,13个项目通过市政府用地联席会和地价会;11个征收攻坚项目完成征收面积36.6万平方米,破除了新延路、江南花园城配套小学等多年来久拖未决的征迁问题,古城最大的石结构房屋改造项目西郊片区全面完成征收任务。多向招引优质项目。实施招商“一把手工程”,策划推出总概算超160亿元的15个重点招商项目,毫米电子、云牧科技、元谷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都市产业项目落户。组织参加厦洽会、京津冀等系列重大展会和招商推介会,全年招商落地项目51个,总投资超105亿元。盘活闲置楼宇、厂房3.6万平方米,引办企业55家。
(二)提质增效优化产业结构
深入实施产业升级路线图、第三产业提升年活动,不断优化主导产业业态,壮大新经济体量。加速扩张先进制造业。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大力培育高成长企业,推动制造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15个项目纳入2018年泉州市“数控一代”示范项目,梅洋高速注塑产品生产线等一批国内高精尖数字化生产线投用。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增至22家。鸿星尔克、米亚索乐等10家重点工业企业产值增长33.9%,纳税增长14.3%。加快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2.5产业,12家企业被列为市级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培育对象。不断巩固提升特色专业街市,新增海天汽车城等一批汽车产业综合体,南环路汽车贸易走廊销售额突破123亿元;百脑汇、新天城市广场等大型购物商城渐成规模;市网商虚拟产业园鲤城分园正式开园。努力壮大总部经济,鲤商大厦竣工投用,新引进滴滴出行、万家美、开元惠泉等5家优质企业,全区总部型企业实现创税4.7亿元。
(三)精建细管提高主城首位度
注重提升城市品位,涵养城市内里,致力打造古城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示范样本。有效提升城市展示面。坚持以低扰动、微改造为原则,重点推进34个古城“双修”项目,稳步推进中山中路(示范段)综合环境提升、西街东段U型面改造、内沟河水系整治等项目,打通爱国路、奎霞巷等交通节点。以打造古城全域化景区为目标,常态化提升5个申遗点景区;完成社区营造活动决选,建成七中沟边、七星街等4个街头口袋公园;配合市人大做好《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立法工作。积极创建“无违建区”,深入开展百日拆违行动,治理“两违”建筑近38万平方米,完成市里下达年度任务的145%。有效提升配套完整度。实施池峰路与江南大街交叉口等交通提升改造工程,新延路建成通车,8个道路拓改配套管网工程按序时推进。借鉴厦门“共同缔造”做法,提升铭湖花园、中山花园等老旧小区居住品质。以“7+7”模式改造老城区背街小巷,完成井亭巷等15个项目,升级花巷、学府路等15座城区公厕。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二期工程顺利完工,市民慢行系统进一步完善。有效提升环境承载力。全力配合做好上级生态环保巡查整改和市委生态环保领域扫黑除恶专项巡视,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战役,城区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持续推进河长制工作。大力实施重点水体整治,完成人民沟、南北二路渠等13个整治工程。完成98家工业企业废气治理,大气质量持续向好。全区危废品转运处置率达97.8%,市控断面和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探索构建垃圾分类体系,17个试点项目投入运行。继续实施绿化提升三年工程,完成池峰路二期、池峰路七支路道路绿化,完成幼林抚育880亩,新增植绿200亩。
(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聚焦关键领域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改出体制活力。围绕“城市建设、商业发展”两大方向,整合61家区属国有企业、经营类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组建商业、城建、国投、文旅四大集团,有效盘活资产127亿元,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强化项目指挥部职能,优化项目征收流程,提高项目推进效率。稳妥推进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全区车改工作基本完成,保留车辆实现“全省一张网”管理。改出市场张力。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培育上市后备资源,佰源机械、日春股份等12家企业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深化“放管服”改革,10类行政权力事项精简19%,行政许可事项精简50%。开展“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25万户,“个转企”“小升规”128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市场监管领域随机抽查“最多查一次”。改出社会动力。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推行“暖心服务”三年行动,增加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施江南片区社区振兴计划,因地制宜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发展等五大工程。
(五)尽心尽力满足群众期盼
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社会事业投入,努力办好一批惠民利民实事。改善民生保障。26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实现投资1.87亿元。新增就业9000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91%以内。完成全民参保登记试点工作,参保登记入库率100%。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居民养老、失业、工伤等参保人数分别为9.68、4.21、4.23和6.83万人。持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和残疾人“两项”补贴。繁荣各项事业。创新编制调剂、正向激励、合作办学等模式,有效增加教师总量,加快建设一批教育优质项目,完成区六实小、新步小学等2个“薄改扩容”项目,区二实小等建成招生,新增中小学及幼儿园学位3930个,教育优质资源更加均衡。推进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服务,建设4个医疗卫生项目,神和医院、市妇产医院一期顺利投用,新增床位290个。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我区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2018年度全国32个非遗保护传承观察点的区域。巩固和谐稳定。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推进无毒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社区“天网”工程,提升平安鲤城建设水平。顺利完成社区换届选举工作。“综治三率”攻坚成效明显,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有效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事项。实现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员综治保险全覆盖。继续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做好市安委会安全生产工作巡查迎查。各类事故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移风易俗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持续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开展专项整治行动60多次。编实建强民兵力量,完成8个街道武装部和42个民兵营连部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积极解决驻鲤部队军人“三后”问题。高质量完成第四次经济普查清查工作。防台度汛、应急管理、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民族宗教、台港澳侨和外事、档案、方志、防震减灾、慈善、关心下一代、对口帮扶、粮食安全等工作均取得新的成绩。
(六)从严从紧加强自身建设
聚焦依法行政和政务服务优化,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升行政效能。法治建设持续深化。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依法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3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支持区政协履行职能,主动接受民主监督,把协商民主贯穿政府履职全过程,办理政协提案165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坚持依法治区,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宪法和法律,向区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13件规范性文件。“七五”普法中期评估顺利通过省、市考核验收。深化府院联席会议机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互促互进。政务信息公开保持全市前列。政务服务持续提速。修改完善行政审批标准172项,全面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压缩审批时限34个工作日。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85%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群众满意率达99%。作风建设持续强化。在政府系统全面兴起“大学习热潮”。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加大效能督查力度,坚决整治“为官不为”“庸懒散拖”等问题。组织20次重点督查,给予10个单位通报批评处理,对问题较突出的7个相关责任人进行效能问责处理。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监督制度,试点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反腐倡廉深入推进。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区人大、政协的支持监督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全区人民的团结奋斗、拼搏奉献。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驻鲤省市属单位、驻鲤部队、武警官兵,企业界人士和来鲤创业务工人员,向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鲤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有待提高,经济结构质量有待优化,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带动作用还不明显,新引进项目尚未形成有效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存在不少短板,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配套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差距。一些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不适应新要求,营商环境仍需优化。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更加努力地把问题解决好。
二、2019年政府工作安排
2019年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承上启下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新一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福建和“五个泉州”建设大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战略目标,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全力推动重点产业转型、重点载体升级、重大片区带动、重要引爆点培育、重要配套提升、重要领域改革“六个关键突破”,努力在建设都市产业、生态宜居、文化旅游、幸福民生“四大发展高地”中展现新作为。
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7%,工业增加值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增长3%,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力双轮驱动,加快城市经济“三化提升”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建设主导产业清晰、比较优势明显、集聚效应突出的都市产业体系。
推动先进制造业向集群化提升。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建设,大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集聚化发展。进一步整合现有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努力打造规模优势明显、核心技术领先、产业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建立产业龙头分级服务、动态扶持机制,支持鸿星尔克、佰源机械、铂阳精工等龙头企业实施建链、强链、补链工程。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全力推动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总投资3.56亿元的8个省市重点技改项目,加快建设米亚索乐、毫米电子等项目,确保火炬电子电容器等4个制造业项目建成投产。
推动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提升。立足抢占现代服务竞争制高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优化服务业结构。引导虚拟产业反哺实体经济,加快幸福供销电商楼、电子商务总部基地等项目招商步伐,积极培育网络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支持实体店铺数字化经营,鼓励专业市场进行“O2O”改造,推动水果市场、汽配市场等专业街市深化互联网应用,提高电子商务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着力做强做精金融服务业,推动更多的金融和类金融机构总部落户鲤城,培育金融要素集聚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抓好鲤商大厦、温陵商贸中心等楼宇招商,引入一批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运营中心等优质总部项目,布局一批酒店、餐饮等配套功能项目,力争打造税收超亿元楼宇1-2个、超千万元楼宇5-8个。同时,推动老字号商户传承发展,扩大健康、养老、体育等社会服务有效供给,提升文化消费、家庭服务等居民服务品质,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
推动文化旅游业向全域化提升。着力建设全域旅游景区,促进旅游业整体爆发,争取明年文化旅游产业产值增幅达30%以上,成为三产的新型支柱产业。坚持全域有机聚合。以古城“双修”和社区振兴为主抓手,加快落实古城“1+2+3”片区规划和江南“一居一品、一居一韵”文旅发展规划。实施晋江两岸和重要进出城通道景观提升工程,加快建设生态文旅连绵带,构建“一湾、两极、多廊道”文旅骨架,形成古新交织、水城共融、多片区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文旅全域发展格局。坚持“项目+运营”模式。强化项目支撑,加快建设新门“三创园”等在建项目,推动谷岭人家、百名艺术家驻留计划等一批在谈项目签约落地,深入策划海丝源文旅小镇、高山古建筑群落、溪后池文旅园区等一批文旅综合体项目,谋划启动后城140号海丝交流平台系列活动,形成文旅产业项目滚动推进声势。坚持专业化运营,加快建设文旅资源整合优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建设运营和城市宣传推介等平台,力争把区文旅集团打造成文旅龙头企业。坚持聚焦热点主题。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局和海丝先行区建设,深挖海丝文化资源,加大对各类自然人文资源的整合、包装、策划力度,着力做好“一个展示馆、一场舞台剧、一部主题电影、一部动漫原创IP”,实现文旅产品动态化、常态化展演,打造一批海丝旅游文化品牌。
(二)聚力创新发展,实施动能转换“三大工程”
强化创新第一动力,加快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平台建设为基础、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实施创新平台提质工程。融入福厦泉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国家级高新区跨越升级,打造研发生产、现代服务和生活配套“三位一体”的优质创新熟地。开展高新园区闲置用地整理专项工作,整合提升创业孵化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探索建设2.5数字经济产业园。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加快引入国资国企参股经营园区,引进产业园区专业运营机构,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建设高端创新平台,争取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落地。
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服务支持和资源倾斜力度,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计划。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智能制造领军企业”的成长路径,扶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培育2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培育众创空间、孵化器等高端创新创业平台,集聚发展科技小巨人企业群体,提高整体科技服务水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用”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机制,鼓励“产学研用”联合体开展集群式研发,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
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倡导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持续推进“人才港湾”计划,实施人才“三大工程”“四大专项行动”,健全“人才+团队+项目”模式,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携带高新技术项目、科技成果到鲤城创业,制订高级蓝领培育计划,着力留住、培养和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利用,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促进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打造充满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三)聚力拼搏进取,做实投资增效“三篇文章”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做好建项目、引项目、融资金“三篇文章”,在项目扩量和提质上实现“双丰收”。
做实重点项目攻坚文章。持续开展项目攻坚活动,按照“五个一批”要求,滚动推进总投资307亿元的52个在建重点项目,扎实推进35个预备重点项目,形成一批新的投资增量。坚持区处级干部挂钩重点项目机制,持续开展“领导干部一线办公”活动周,不断完善、切实推行“干部一线考核办法”,探索重点项目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确保锦美安置区二期、兴贤路中段片区改造等18个项目开工,建发·珑玥湾、南益·名士华府、高新区创业投资服务中心等18个项目竣工,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75.6亿元以上。
做实招商选资提质文章。建立“一把手”招商机制,突出条块结合精准招商,实施区、街两级干部项目招商工程,紧抓招商线索、签约项目、企业注册、项目进资“四个关键”,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围绕三大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紧盯大企业、大项目,依托厦洽会、海交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平台,强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积极探索产业基金招商、第三方招商,重视发挥侨联、工商联、商会等桥梁作用,推动优质招商项目尽快落地。力促15个亿元以上意向、在谈项目有新突破。
做实融资渠道拓宽文章。拓展实施投资工程包,降低民间投资门槛,对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市场化项目实行“不再审批”模式,畅通项目融资渠道,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发挥效益,新对接民企合同项目投资10亿元以上。准确研判政策走向,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积极对接政策性银行,拓宽项目融资渠道,缓解财政投资压力。
(四)聚力融合发展,力促城市升级“三个适配”
主动融入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力促城市形象适配城市美誉。要持续深化古城提质行动。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以古城“七个一”示范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西街东段U型面、旧汽车站等古城“双修”项目,加快完成中山路(示范段)综合环境提升,稳步推进内沟河专项整治和水系景观提升;认真落实《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保护骑楼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好古城整体风貌。更加注重古大厝、古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扶持发展适合古城文化底蕴特色的民宿、文创等新业态,有序腾退西街等古街巷旧业态,打造若干“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商业街。配合办好“润物无声”主题展览、海丝古城徒步穿越等活动,充分展示古城的文化内涵。要深入实施城市美颜行动。抓紧推动紫帽山-乌石山生态休闲带、滨江沿线山水田园城市规划建设,加快提升站前南北大道江南段、江滨南路金塔段和华侨新村等绿化景观,提高城市颜值。要持续强化城市精细管理。加快实施城市执法体制改革,积极运用大数据和智慧管理,拓展“数字城管功能”平台,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持续完善环卫作业市场化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环卫作业水平。稳步扩大垃圾分类试点范围,实现垃圾分类“大分流”,生活垃圾“干湿分离”。继续实施一批公厕改造提升工程。
力促城市空间适配城市经济。要着力搭建都市型产业载体。落实市里新一轮“三旧改造”政策,探索工业地产、服务业地产运营模式,统筹“拆”与“留”、片面与立体空间综合利用,着力培育一批都市产业。要注重载体运营专业化,着力盘活一批闲置楼宇和土地资源,加快原中心粮库用地、站前大道西侧片区C12教育用地、龙头山片区剩余用地等成熟地块开发,盘活僵尸企业用地,打造高品质业态新载体。要着力刷新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实施10个房屋和土地征收项目,确保延陵石结构等征收扫尾项目全面完成。要以片区建设为引爆点,对标国内先进城市,坚持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探索以城促产、以产兴城的产城融合新路,加快推进站前大道西侧、兴贤路中段、延陵和田中等片区开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新板块和增长极。
力促城市功能适配城市生活。启动站前大道南延伸段、吉泰路北延伸段、江滨南路连接线等一批市政道路,继续推进南环路-笋江路及景观提升改造工程、泉州七中江南校区配套道路等项目。深入实施家园共造计划和地下管网改造计划,实施西街南片区旅游核心区慢行系统建设、居民骑行环境畅通改建、老城区背街小巷道路破损修补、江南片区地下管网普查检测修复等项目,着力整治影响群众生活的脏乱差问题。优化主干道节点,配合市里加快建设小山丛竹等街头公园,打造更多休闲平台。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大力推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任务。
(五)聚力攻坚突破,下活改革开放“三枚棋子”
坚定向更深更广的领域不断开拓,持续放大改革试点效应,释放全社会发展的活力、动力。
下活开放合作棋。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打造海丝重要合作平台。要坚持高水平引进来,主动融入闽港澳合作,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着力招引先进生产要素和大项目好项目,吸引更多世界知名企业来鲤投资兴业,带动鲤城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要坚持高质量走出去,积极拓展“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深化与斯里兰卡等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鼓励区内企业开展高质量海外并购,布局海外研发设计中心、生产基地、全球营销网络等机构。发展“互联网+外贸+产业链”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下活营商环境棋。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努力打造投资贸易便利、管理服务规范的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措施。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大力规范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整合构建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让企业和百姓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全面推行“最多跑一趟”和“一趟不用跑”,持续推进“材料瘦身”“减证便民”,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助力泉州市创建第三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惩戒体系。
下活重点改革棋。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国资监管新体系,提升四大集团实体化、商业化运营水平。持续深化金融改革。推进新一轮企业改制上市和并购重组,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鼓励企业以发行债券方式直接融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有效投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针对中小微企业、特色集群开发更多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新服务模式,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防范,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推动机构职能优化协调高效。
(六)聚力共建共享,织好民生幸福“三张网络”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加大民生社会事业建设,努力补足民生短板,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织好社会事业繁荣网。加快泉州七中江南校区、福师大泉州附中体育馆、江南花园城配套小学等项目进度,开工建设恒兴国际双语学校、常泰中心小学等教育项目,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继续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创办优质普惠性幼儿园。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提高办学质量水平。深入实施“名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创建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创新区。抓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系统性开展闽南方言保护和传承。加强辖区内申遗点长效保护管理,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创建省级慢病综合防范示范区。抓好万祥医院、福泽医院等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努力扩充医院床位数,力争“千人床位数”达到3.0。深化医疗联合体工作机制,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深入开展“暖心服务”三年行动,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动计生服务管理转型,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加强社区建设和治理工作,建成3个“共建共享”示范社区,稳步扩大新型治理社区覆盖面,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织好民生底线保障网。稳妥推进城镇职工“五险”、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提标扩面工作,继续强化基金征缴和监管。提升就业保障水平,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重视支持慈善事业、残疾人事业。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提速建设金泰花园等5个安置房项目。推行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加快4个养老服务工程包,改造提升区福利院,招引社会资本建设医养护结合的养老机构,持续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认真落实老年人福利政策,把高龄补贴范围扩大到80周岁以上。
织好社会治理和谐网。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继续保持禁毒高压态势,持续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引导群众依法依规表达合理诉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防灾减灾体系,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大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和执法力度。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区创建,巩固移风易俗成果。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务实推动国防动员工作,畅通“军转民”“民参军”渠道,推动军人荣誉体系建设,做好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积极解决军人“三后”问题,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持续推进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重视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台、老龄、地方志、档案、粮食安全等工作,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支持工会、共青团、红十字、计生协会、关工委等人民团体发挥更大作用。
三、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高质量发展重任在肩,决战决胜时不我待。我们要坚持求真务实、奋发作为、清正廉洁,切实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
一要坚持为民勤政。聚焦高质量赶超跨越目标,突出问题导向、路径导向、变革导向,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要发挥政府班子“头雁效应”,进一步提升干部执行力和落实力,推进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全面完成征地拆迁、项目招商等急难险重任务。要强化台账管理,实施总投资1.9亿元的35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实实在在回应百姓期盼。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积极主动为民营企业服务。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不断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踊跃干事创业。
二要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依宪执政,切实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政府工作。扎实推进行政应诉、行政复议和政务公开工作,深化府院联动互动。加强“七五”普法,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认真落实专题学法、宪法宣誓等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各项决议决定,重大事项主动征求人大意见。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健全重大事项事前协商制度,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监察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三要坚持从严治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决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强化正风肃纪,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成果,全面落实好各级巡视整改任务,驰而不息整治“四风”。强化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保持政府的廉洁本色和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新时代赶超跨越的号角已经吹响,新时代深化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鲤城区委的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群众,加满油,鼓足劲,将实干进行到底,为实现鲤城高质量赶超发展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附注
1.“专精特新”企业(P2):指根据工信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宣传贯彻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企业函〔2017〕530号)要求,符合福建省经信委、财政厅出台《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认定标准的工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领域的中小企业。
2.“七个一”示范工程(P2):指一园(小山丛竹公园)、一区(龙头山片区)、一河(八卦沟)、一街(西街)、一路(中山路)、一厝(老范志大厝)、一站(旧车站)等7个项目。
3.两项督导(P3):指的是县(区)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县(区)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实绩督导考核。
4.教育强区(P3):该称号由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组织评估。重点聚焦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在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基础上,侧重评估县域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在全省的领先程度,即办学条件强,学校管理强,师资力量强,公平程度高,教育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评估结果按合格、不合格认定。总分100分,省级督导评估得分达到85分以上,社会认可度到85%以上,可认定为合格。对于省级督导评估结果为合格的县(市、区),经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审核,向社会公示无异议,由省政府授予“教育强县”称号和牌匾。
5.众创空间(P3):指顺应创新2.0时代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趋势,把握全球创客浪潮兴起的机遇,根据互联网及其应用深入发展、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社会化运作、专业化服务构建的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开放创新及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6.孵化器(P3):指担负培育中小科技创新企业、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以及对传统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任务的企业。
7.五个一批(P3):即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
8.数控一代(P4): 指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它与各行各业机械设备有机融合,能使机械性能发生质的飞跃,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泉州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数控一代”试点城市。
9.科技小巨人(P4):指在省市技术水平领先、发展潜力较大,并达到一定规模的科技型企业。
10.2.5产业(P4):是指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中间产业,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又兼备独特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
11.双修(P5):指对城市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等,强化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12. U型面(P5):指路面+两侧立面。
13.两违(P5):指违法占地、违法建设。
14.共同缔造(P5):指通过调动居民群众、社区组织、企业单位等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把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贯穿于改造的全过程,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15.“7+7”模式(P5):七项内容以路面修补和排水排污系统疏浚为重点,同步实施环卫保洁、拆违清障、管线规整、亮化绿化、风貌整治等美化工程;七个机制以试行街(巷)长制为突破口,配套理事会、居民公约、物业管理、志愿服务、考评监督、资金保障等各项制度。
16.“全省一张网”管理(P6):指公务用车“全省一张网”管理平台,主要功能包括配备更新管理、使用管理、车辆调度管理和监督管理等四个方面。通过该平台,可实时了解掌握车辆使用、车辆编制、采购、运行、报废等情况及公务用车事由、轨迹、里程等信息,为监督检查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17.多证合一(P6):指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等证照整合改革,目的是实现企业一照一码走天下。
18.证照分离(P6):即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审批的改革。
19.个转企(P6):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不含港、澳、台居民申办的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
20.小升规(P6):小微企业上规模。
21.“双随机、一公开”监管(P6):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22.“暖心服务”三年行动(P6):指的是解决群众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短板问题,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体验,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暖心服务”三年行动。
23.“三生”融合(P7):即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核心,高起点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善社区功能,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24.残疾人“两项”补贴(P7):指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25.薄改扩容(P7):指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城镇中小学扩容容量、扩充学位工程。
26.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P7):根据《“健康福建2030年”行动规划》和《福建省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省里开展全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目标是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强化政府责任,创造和维护健康的社会环境,培育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总结推广经验,引领带动全省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降低因慢性病造成的过早死亡,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增长,推进健康福建建设。
27.综治三率(P7):指社会综合治理的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党政领导重视率、平安建设知晓率。
28.“三后”问题(P8):指军人的后路(转业安置)、后院(家属就业)、后代(子女入学)。
29.“七五”普法(P8):指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广泛宣传普及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0.一窗受理、集成服务(P8):指推行“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行政服务模式。
31.互联网+政务服务(P8):指借助互联网,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32.一趟不用跑(P8):指申请人只需上网提交材料,相关部门在承诺时限内完成审批,办理结果通过快递邮寄或可自助打印。
33.最多跑一趟(P8):指最多只需要到窗口申请、提交材料或取件一次,具体事项包括:即办事项,通过网上预审或受理、窗口领取证照或批文时一并核验材料的事项,以及其他可以通过简化优化流程实现“最多跑一趟”办理的事项。
34.四风(P8):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35.五个泉州(P10):指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五个泉州。
36.O2O(P11):即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O2O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产业链中既可涉及到线上,又可涉及到线下,就可通称为O2O。
37.古城“1+2+3”片区(P11):即打造以中山路这条历史文化名街为主轴,临漳门、朝天门为核心的两大文旅休闲产业片区,以西街、后城、城南为主的三大历史文化展示区。
38.一居一品、一居一韵(P12):指一个社区居委会打造一个特色“乡村记忆文化”品牌。同时以丰富多样的“乡村记忆文化”元素为依托,通过编修社区史志、家谱族谱,拍摄社区影像志等文化精品,举办传统工艺、闽南古建筑、街区遗产、特色产业等乡土传统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社区独特的文化韵味。
39.一湾、两极、多廊道(P12):即“一湾”指晋江江湾,“两极”指古城和谷岭人家,“多廊道”指各进出城重要通道。
40.2.5数字经济产业园(P12):指以促进2.5数字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数字经济资源、培育新兴数字产业、推动城市数字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
41.人才“三大工程”“四大专项行动”(P13):指实施实体产业人才“领跑”、技术人才“支撑”、社会事业人才“保障”三大工程,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人才总量倍增、鲤台人才交流合作、人才发展环境提升等“四大专项行动”。
42.名师工程(P18):即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名校长(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43.“共建共享”示范社区(P19):指通过实施布局功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人本化、协作社会化、保障多元化的社区治理机制,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44.医养结合(P19):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
45.四个最严(P19):指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 图解:2019年鲤城区政府工作报告图解201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