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时间:2010-08-20 15:22 浏览量:1

 

 

 “科教强区”是鲤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教育在其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为深入实施“科教强区”发展战略,深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鲤城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加强教育发展的前瞻性,特制定《鲤城区“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鲤城教育发展简要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鲤城教育发展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鲤城教育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生态。

——财政性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优质硬件资源进一步扩充。财政性教育投入依法保持了“三个增长”,年均递增达到了13.49%2010年,全区财政性教育投入达到1.744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88.24%。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为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十一五”期间,“校安工程”、 “江南新区升级达标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等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推进,基本实现了区域教育硬件资源的均衡优质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区公开招聘大学本科毕业生50多人,有效缓解了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不断推进“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奥赛教练培养工程”。启动了实施“校长培训班”、“校长论坛”、“校长异地培训”围绕“两强一高”(工作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要求,以提高“辩证思维、科学判断、正确决策”和依法治校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各类学校干部队伍的培养和管理。聚焦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鲤城最具影响力教师”的培养力度,在校本研修中形成的“聚焦课堂”、“关注常态”、“注重实作”等做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目前全区各类专任教师本科率分别为:幼儿园70.5%、小学50.5%、初中83.3%、高中98.8%、中职校81.8%,均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以学生发展为本”已成为各类学校办学的主导性理念。课改工作全面、有序推进,基本形成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学校办学水平升级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发展性督导评价制度。中小学实行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职教育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泉州七中在高考及学科竞赛中成绩突出,被清华大学确定为全国第六所、全省唯一一所清华大学实验基地校;区实验小学被授予“全国绿色学校”荣誉称号,获得“阳光伙伴全国总决赛第一名”和“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展示大会优秀组织奖”;朝晖小学在全国“酷儿奥运总动员”竞赛中,勇夺“动力火车”第一;通政中心小学在“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中喜获“全国团体金奖”;开智小学学生在世特奥会上夺得两金一银的佳绩,在2008年“波音杯”特奥滚球福建分区赛中勇夺团体第一名。;第二中心小学舞蹈《爷孙乐》参加魅力校园第三届全国校园文化汇演暨第八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活动荣获一等奖;朝晖小学学子在第六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上获得两项冠军。

——基础教育充分发展,整体水平进一步攀升。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了义务教育,各项主要工作指标均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学前教育的入园学生数由2006年的9553人增加到11717人,增长了22.65%,全区正常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9.89%。聋哑、智障等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基础教育结构、规模日趋合理,全区现有公办幼儿园5所、小学33所、中学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少体校1所。

——职成教育不断加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根据鲤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就业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适时调整了专业设置,形成了电子技术、烹饪、服装设计与汽车汽配与工程机械等优势专业。明新职校从原来的24亩扩大到60亩,公办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按“三牌合一”进行整合。泉中职校从泉州六中分离并搬迁到江南新区,与明新职校进行整合。凌霄职校整合到明新职校,通过资源整合,将泉中职校建成办学规模大、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的省级重点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的教育服务时空进一步延伸,通过深入开展道德、法律、科技、卫生医疗、文体活动、涉台教育“六进社区”活动,深化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德育工作、素质教育、成人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区“五个结合”活动,广泛开展社区丰富多彩的教育培训活动,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努力创建学习型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城区与和谐社会建设。2007年我区荣获“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2007-2009年我区连续三年荣获福建省社区教育先进单位。目前我区1524周岁人口非文盲率达100%

——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多形式、多体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建立区政府对街道办事处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工作制度,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教育工作职责,区政府与各街道、相关职能部门签订责任状,形成了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上下联动、同频共振、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教育工作格局,确保了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完成对区属所有中小学开展三年一轮的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不断推进我区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二)鲤城教育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财政性教育投入与国家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占地区GDP4%)还有一定距离。

——优质教育硬件资源建设特别是学校的设点布局还不能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

——现有师资队伍的结构及专业水平与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要求还有一定落差。

——老城新区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和水平还不够均衡,外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享受优质义务教育的条件还不充分。

——全区高素质人才和技能型紧缺人才仍偏少,还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管理机制、体制与现代教育制度还有较大差距;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尚未完全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

二、“十二五”期间鲤城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间是鲤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只有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发展意识,以更宽广的视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牢牢抓住新机遇,不断破解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才能推动鲤城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全面完成区委、区政府在《鲤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率先建成教育强区,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按照思想更解放、发展更科学、人民更满意的总体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坚持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为中心,大力弘扬“用心做教育,全力谋发展”的精神,精心打造教育文化,积极构建并实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教育强区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努力办出人民满意的鲤城教育。

(二)基本思路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育人为本,持续推进鲤城教育改革创新,推动鲤城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科学发展、高位发展,力争在全省首批建成“教育强区”,办人民满意的中心城区教育。积极构建均衡发展教育体系。有序推进全区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调整步伐,积极探索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新机制,推进老城新区各类教育协同发展。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强化学校间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为社会提供良好、公平教育环境。推动泉州七中江南新校区及小学、幼儿园配套工程建设,实现老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区延伸拓展。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积极改善开智学校办学条件,为特殊群体创设优质学习、生活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建立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具有鲤城特色彰显学校个性的新型教育发展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各类教育协调优质发展。加快高中教育协调优质发展,建立健全区属高中互动、联动办学机制,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有效整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力促“三牌合一”后的明新职校依托区位优势建成我区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推动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落实公办民办并举政策,力争江南新区每个街道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扶持并规范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及其它办学机构。深化社区教育工作,积极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学校领导者、管理者队伍建设,全面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善于引领学校创新特色发展的中心城区教育管理人才;强化师德师风激励监管机制,健全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管理制度,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十二五期间鲤城教育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要求

(一)总体发展目标

力争至2015年实现鲤城教育现代化,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达到全市一流水平。

——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符合鲤城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现代化建设标准。

——坚持“人才强教”,以“专业水平、工作质量和生活品质同步提高”为重点,不断完善教师发展机制,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牢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人才观,坚持不懈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均衡优质推进义务教育,整体提高高中教育,做精、做强职成教育,全面促进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积极完善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和“政府高效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监督评价”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

——努力构建并实施与区域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开放多样的、均衡优质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及各种学习型组织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

(二)具体指标要求

硬件资源:学校设点布局应符合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导入的新趋势。老城区学校建设要适度超前于城区“扩容”尤其是房产开发的进程;新区学校建设要按照“整合教育资源和提高办学效益”的要求进行布局调整。教学仪器设备达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

师资队伍:积极探索教师招聘(引进)、培养和管理的新模式,基本形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师德优秀、教艺精湛、专业化水平高”的适应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要求的教师队伍。至2015年,幼儿园本科学历比例达到80%以上,小学专任教师本科学历比例达到70%以上,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家型教师。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做大名优教师群体,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尤其是长期从事新区教育的骨干教师待遇。

学前教育:努力构建多元化、优质的06岁婴幼儿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满足06岁婴幼儿及家长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至2010年,0-3岁正常婴幼儿早期受教育率力争达到50%以上,35岁正常幼儿入园率达到99.89%,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

义务教育: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镇域学校尤其是边远地区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全面落实均衡优质发展的要求。正常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巩固率保持100%,按时毕(结)业率力争达到100%以上。城区初中、小学的班平均额明显降低。

高中教育:坚持“整体提高”思想,加大“错位发展”力度,巩固高中教育成果。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以上,高中教育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当年省均水平,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普职比基本控制在64。力争使泉州十五中成为省二级达标中学,泉州六中申报省三级达标中学。

职成教育:加强中职学校的品牌专业建设,建立23个开放实训中心,形成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拓展成人教育功能,社区居民年培训率达到7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以下。积极推进成人继续教育,全区成人常年培训量达到10万人次以上。至2015年,全区人均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以上。

民办教育:加大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努力引导各类民办学校依法依规办学,力求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按国家和市的有关规定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要求。

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努力实现“零拒绝”,并认真做好特殊教育学生的监测、安置和后续服务等工作。2012年前完成开智学校学校搬迁重建,同年通过“福建省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

四、实现鲤城教育“十二五”发展目标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大投入,努力形成合理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

——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建立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和投入效益持续扩大的机制,依法保障财政性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努力提高教育投入的质效。至2015年,力争实现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的4%。

——促进社会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方面支持教育和参与办学,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金为辅的现代教育投入体系。

——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落实政府在发展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坚持财政性投入向义务教育倾斜的政策,在保障人员经费的前提下,逐年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用经费标准。重视对教师培养(培训)的投入,落实教师奖励政策所需要的经费。重视职成教育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继续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制度、各类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制度等所需的经费。建立专项经费,并逐年加大力度,激励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创出特色、铸就品牌。加快教育资产监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

(二)优化布局,积极构建均衡发展教育体系

——继续按照“规模效益和整体协调”的原则,做好新一轮学校设点布局和硬件资源的配置规划。围绕老城区和江南新区建设要求,进行学校布局和建设。重点完成江南新区学校设点——以房产开发进程和人口入住量为依据,按照江南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围绕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适当撤并学校,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各校均衡发展。

——加强各类教育硬件资源的统筹协调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硬件资源配置机制,努力实现教育硬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推动泉州七中江南新校区及小学、幼儿园配套工程建设,实现老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区延伸拓展。加大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管理通”、“教学通”、“培训通”和“社区通”工程;按省颁新标准,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强化学校间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为社会提供良好、公平教育环境。进一步改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并加强协调与管理,努力使其达到“安全办学、规范办学、优质办学”的要求。

(三)坚持“人才强教”,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为核心,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和师德实践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认真实施“鲤城区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拓展计划”,积极弘扬“严谨治学、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大力宣传师德典型,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新时期教师”的良好形象。以政策为导向,进一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帮助教师充分开掘职业智慧,实现职业价值。

——提升教师基础学历和专业水平。强化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教师团队化学习组织建设,为教师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在学历进修上:继续依靠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着力对学校教师开展硕士及以上学历进修,并对获得高层次学历(主要是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给予奖励。在专业发展上:不断完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的内容、方式和途径,进一步依托“教师教育资源联盟”和校本研修平台,优化集“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教育”模式。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培训内容,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方式的多样性和途径的可选择性,促进先进理念向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和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组织、引领和管理作用,努力创建“教师发展示范校”。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完善教师任职资格制度,积极探索并建立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努力将教师接受在职继续教育作为资格再认证的基本要素,促使广大教师坚持终身学习,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教师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坚持教师职务“评聘分离”政策,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有利于教师成长、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人事管理制度,努力实现教师由“单位人”向“社会人” 的转变。

——做强青年教师队伍。筑高教师招聘“门槛”,重点招聘以“211”工程大学(包括部属重点院校、省级重点师范院校)为主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优秀毕业生。按照“引得进、留得住、教得好、冒得出”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着力在“提升师德修养、培育先进理念、打造精湛教育教学技艺”上下功夫,努力使青年教师成为“学历高、活力强、后劲足”的发展群体。

——做大名优教师队伍。以“名优教师培养工程”为抓手,加强现有名优教师的发展性管理,通过“专家引领”、“教师讲坛”、“以老带新”等途径,发挥名优教师的作用。落实“项目工作室”的建设要求,加快培养教育教学“领军”人物,努力扩大名优教师群体,形成 “名优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做优学校干部队伍。围绕“两强一高(事业心强、业务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加强对各类学校干部队伍的培养和管理。不断健全校长职级制,逐步推行校长资格证书制度,并制定学校内部不同管理岗位的专业标准,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培训和任用机制。积极推进“名优校长(书记)培养工程”,建立“名校长(书记)工作室”,进一步提升校长(书记)的教育管理智慧,为校长(书记)成“名”成“家”搭建广阔舞台。

(四)加强德育建设,努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全面拓展德育功能。 强化“德育为先”的理念,以“生命质量”为核心,完善小学生养成教育、初中生素养教育、高中生自主教育和中职生敬业教育框架,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和课程的显性、隐性德育功能,努力形成一批德育精品课程。同时教育广泛开展“文明学校”、“德育先进校”、“心理健康示范校”等创建活动,建设富有生机活力、开放互动的教室文化和班级文化,打造一批自然与人文兼顾、活泼与庄重兼顾、有序规范与个性发展兼顾的校园文化精品。

——全面增强育人合力。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学校内外紧密配合、全社会广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健全督导检查制度和加强分类指导为重点,不断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宏观管理;重视德育工作的资源配置,提高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在学生组织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组织的指导;继续深化未成年人“育苗工程”活动方案,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实施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计划,完善科学、开放、多元的学生素养、教师队伍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加大向社区开放学校文体设施力度,创新青少年社区道德实践活动方式;深入开展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安全教育三项教育活动,抓好学校安全防范工作,紧密配合公安、交通等部门,健全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大力倡导建立学习型家庭,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注重发挥家长的教育示范作用。

(五)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常抓不懈,坚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努力,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创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思考、体验和实践时空。

——聚焦有效课堂教学。围绕“让教师更智慧地教,让学生更聪明地学”的要求,进一步聚焦常态课堂、聚焦基础质量,完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和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奖励制度;优化基础型课程,丰富拓展型课程,加强研究(探究)型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积极改革学业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围绕对学生素质进行“发展性、过程性、全面性”的多元化评价要求,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特长健康发展的评价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深化中招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并建立“以统一考试成绩和学生整体素质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录取制度,努力发挥评价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导向作用。进一步落实招生入学信息公开制度和招生入学工作社会监督制度。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学生学籍信息的电子化管理。

——继续加强校本研修制度建设。以国家级校本研修(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区的实验工作为抓手,尝试构建“以校本为基础、以团队为目标、以常态为重点、以‘实作’为方法、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共同体”、“教科研联合体”、“联片教研”等做法,并通过名师带教、同伴互助、“实作”指导、教学评优、对口交流、研讨展示等方式,不断提高全体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

——进一步重视体、卫、艺、科等教育。切实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经常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使每位学生形成12项健身技能或体育爱好。进一步落实学校卫生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食堂卫生监查,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注重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努力使学生参与艺术教育活动率达到100%。健全科普教育网络,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重视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全面落实学校科普教育要求。开展中小学生国防教育,进一步推动军训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努力形成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不断完善“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评价机制,努力使更多的学校成为省、市级特色学校。

(六)发展职成教育,努力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以就业为中心,加强职业教育。进一步调整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精心打造幼儿教育、电子电气、现代商贸服务、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营与维修等专业,并使其成为品牌;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建设2-3个与品牌专业建设相配套的开放实训中心;加强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广泛合作,建立专业建设需要的实习基地,为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创造条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定单式培养等职业教育模式;加强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的衔接与沟通,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进一步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结合区域实际,逐步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同时,依托行业、企业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以提升职业能力为重点,开展职业岗位培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基础教育(简称“三教”)在为区域现代化建设发展服务和推进“教育强区”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三教”统筹,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参加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教育资源加强对各类从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初高中未升学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江南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以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大力推进终身教育。积极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建立区政府统筹、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街道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终身教育管理运行体制,不断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依托社区内各类学校和科普、文化等社会教育资源,拓展集青少年校外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为一体的社区学校的教育功能,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培训、就业指导、新科学、新知识、文化娱乐等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活动。

(七)注重教育创新,努力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提高教育督导评估效能。完善教育督导机制,优化督政工作,深化督学工作,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结果性评估与发展性评估相结合;逐步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包括社会第三方评价在内的各类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督导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公报、通报、表彰等制度;探索构建对各级示范学校、先进学校实行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教育评估的引导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适时建立学校办学特色评估机制,推动学校在规范化基础上的特色化、个性化办学,整体提升我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

——依法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进一步重视民办学校制度建设,落实学校自主办学的责任和权益。按照“积极鼓励、大力发展、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坚持政府办学为主,非义务教育除政府办学外,形成更加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努力引导民办幼儿园坚持“三证”(办学许可证、卫生许可证、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证)上墙制度,进一步规范其办园行为,引导其依法依规办园,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鼓励民办学校从教育发展规律和“创特色、铸品牌”的要求出发,寻找最佳切入口,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育和形成学校办学优势,精心打造学校品牌。

——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以鲤城教育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区的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深化与厦门思明区、福州鼓楼区的交流合作,使鲤城教育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同时加强与北京海淀区、上海浦东新区等国内一流教育强区的交流合作,通过定期举办知名大学教授、国内教育专家论坛,鼓励和支持示范性学校与国际教育机构或境外学校的合作,加大开展与境外学校教师、学生的定期互访交流活动,完善选拔骨干教师和校长赴境外短期培训的模式,探索深层次、宽领域的培训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参加各类国际间的教育研讨会,让鲤城教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编制单位:鲤城区教育局

                                                    00年八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