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2011—2015年)
时间:2011-03-16 00:00 浏览量:1

 

 

 

 

 

 

 

鲤城区“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2011—2015年)

泉州市鲤城区经济贸易局2011年3月

目  录

    一、鲤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状··· 1

    (一)取得的成效··· 1

    (二)存在的问题··· 4

    二、鲤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6

    (一)基本思路··· 6

    (二)发展原则··· 6

    (三)战略目标··· 7

    三、鲤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 8

    (一)拓展壮大主导产业··· 8

    (二)整合提升传统产业··· 8

    (三)完善制造业产业布局··· 9

    四、鲤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领域··· 9

    (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9

    1、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打造核心竞争力··· 11

    2、分类扶持龙头企业,强化引领带动力··· 11

    3、延伸完善产业链,提升集群竞争力··· 12

    4、推进两岸园区对接,凸显区位吸引力··· 12

    (二)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 13

    1、整合资源和优势,提升汽配制造产业层次··· 14

    2、发展战略合作,推进定点配套和协作配套··· 14

    3、分类发展,走专业化、特色化之路··· 14

    4、致力建设研发运营总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15

    (三)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 15

    2、大力推动技改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7

    3、推进企业整合,提升行业综合实力··· 17

    4、延伸产业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17

    5、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模式创新··· 18

    (四)巩固发展都市型制造业··· 19

    (五)适度发展其他制造业··· 19

    五、鲤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政策保障··· 19

    (一)政策举措··· 19

    1、建设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形成区域创新体系··· 19

    2、把品牌战略上升为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 20

    3、助力企业上市,以上市带动产业组织优化··· 20

    4、在土地使用和利用上实现新的突破··· 21

    (二)保障措施··· 21

    1、完善江南高新园区的产业布局··· 21

    2、加速园区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22

    3、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 22

    4、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构筑人才高地··· 23

 

 

    “十二五”时期,抓住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泉州市实施“一湾、两翼、三带”大城市规划的历史机遇,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是鲤城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地位和影响力的关键时期。为努力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柱,都市型产业为配套”的制造业发展格局,打造“高值、低耗、低碳、环保”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使鲤城区成为海西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特编制《鲤城区“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进行总体部署。本规划系统分析鲤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状,提出基本思路,明确主要任务,详述重点领域,并提出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

    一、鲤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状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以来,鲤城区制造业的发展态势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拓展,传统优势产业强劲增长,装备制造产业稳步发展,大企业(集团)加速成长,园区产业集聚特色明显,基本实现了总量增长、结构升级、集聚效应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升的目标,初步构筑了以光电信息产业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拓展。微波通信、光伏电子、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且处于行业上升周期,已成为鲤城区的新经济增长点。2009年,整个光电信息产业[①]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9.12亿元,同比增长30.1%;2010年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铂阳精工、雷克通信、文创电子、泽仕通、视通光电、强力光电等重点企业的产值大幅度增长,全行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4.7亿元,同比增长81.5%,光电信息已由第三大产业跃升为第二大产业。“十一五”期间,以太阳能光伏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和以微波通信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迅速成长,成就了鲤城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拓展。

    传统优势产业强劲增长。“十一五”期间,以纺织鞋服为中心的传统优势产业仍是鲤城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2010年,纺织服装、制鞋、箱包、工艺制品、汽车及配件、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七大行业的产值预计可达18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0%以上;其中,纺织鞋服产业的增长强劲,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9.3亿元,对全区工业经济的贡献达到60%。近几年来,海天轻纺、天宇化纤、鸿星尔克、宝峰鞋业等一批企业已经成长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

    装备制造产业稳步发展。鲤城区的装备制造主要集中于机械汽配行业,产品以汽车配件、工程机械配件、针织轻纺机械、环保餐具生产设备为主,是“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十一五”以来保持稳步、高效发展。一批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合德、联发、银泉等)已成为一汽、二汽、柳汽、海南马自达等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公司的协作企业;一批工程机械配件生产企业(奇星、新盛等)已成为国内生产装载机、履带式推土机“四轮一带”等底盘件、易损配件的主要基地,产业龙头奇星机械还成功实现整机研发,2010年将进入规模化生产。

    大企业(集团)加速成长。从企业成长和产业整合来看,鲤城区大企业、大集团正加速涌现。2009年,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3家,超5亿元的5家。两家省级重点工业企业(鸿星尔克、天宇化纤)合计完成工业产值25.89亿元,四家省级工业经济新增长点企业(钧石能源、金太阳电子、文创科技、雷克通信)合计完成工业产值6.1亿元。三十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合计完成工业产值97.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1.7%。

    园区产业集聚特色明显。江南高新科技园区已成为鲤城区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极。园区聚集了光电信息、纺织鞋服、机械汽配3个较有特色且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2010年的产值达到18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5%。光电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新材料-功能模块-通信整机-系统优化”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称号。纺织鞋服产业已经有天宇化纤、格来德服饰、鸿星尔克、鸿星沃登卡等4家上市公司,形成了(除漂染外)较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体系;机械汽配产业聚集着工程机械配件生产企业群体和汽车配件生产企业群体,是国内“四轮一带”产品和汽车底盘紧固件的主要生产基地,被授予“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称号。

    总体上,“十一五”期间鲤城区制造业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实现产值220亿元,年均增长18%;结构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成倍提高;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光电信息、机械汽配、纺织鞋服三大产业集群所占的产值比重依次达到15%、10%、60%,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显现;大企业(集团)成长加速,综合竞争力提升;初步构筑了以光电信息产业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鲤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仍然较弱。鲤城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只有太阳能光伏、微波通信等少数几个行业,且处于起步阶段,行业规模较小,发展基础不够稳固。太阳能光伏产业只有钧石能源、文创科技等几家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且企业在国内多个城市有投资,研发中心并不在鲤城。其产品——太阳能电池95%依靠外销,产出水平容易受国际市场变动和波动的影响;[②]微波通信产业虽然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相对大一些,但其产品过度依赖作为“通信运营商直放站指定供应商”产生的需求。由于该行业产品和技术更新速度比较快(比如3G业务商用刚满一年,“准4G”商用网就已经在大规模组网试验),如果鲤城区的微波通信产品不能保持进入基站领域,产业的发展将受到较大的影响。总体上,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小,实力较弱,有待于延伸产业链、拓展规模和提升技术。

    传统产业亟待优化升级。目前,以纺织鞋服、机械汽配为主体的传统产业占鲤城区工业经济总量的八成左右,但这些传统产业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一是行业的科技含量较低,企业过度进入导致重复建设和产品雷同,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二是多数企业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仍处于设备靠进口、产品靠贴牌阶段,因而产品档次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导致产业规模大而获利能力低;三是大多数企业是家族式企业,经营理念差,管理粗放,尚未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机械汽配产业主体是生产维修用的零部件,缺少关键组件、整机的生产能力。总体上,由于技术、品牌和企业制度的原因,多数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亟待优化升级。

    产业发展空间受限。鲤城区辖区面积小,发展空间有限。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江南高新技术园区的土地存量稀少,项目用地相当紧张。目前剩余的未开发的土地多为居住聚集区,开发建设成本巨大。由于机械汽配产业受土地因素制约明显,土地供求关系紧张导致2009年企业流失严重,大型企业双塔汽配、闽达机械、新盛机械、长江机械整体搬迁到南安,中小型企业也有较大数量的减少,代表性企业的大规模流失对产业整体发展打击沉重。“十二五”期间,泉州市“一湾、两翼、三带”大城市规划的实施将把环泉州湾带进一个“城市与空间拓展带动产业发展”[③]的时代,鲤城区相对其它周边县区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将更加突出,机械汽配产业可能面临着“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型。[④]

    园区的布局和利用不够合理。由于采取“点式推进”的办法进行园区建设,项目的安排跟着土地跑,工业区、村庄混杂交错,还出现了较多以电子项目购地而转向投资其它行业的企业,园区的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尽管当前已经进行了二次规划,[⑤]但制约因素较多、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三大产业集群的聚集力和竞争力。与此同时,园区在项目落地和动建投产上也存在问题,出现了大量(132家,占园区企业数的1/3)未按规定时限动建、动产的企业,存量土地没有及时盘活,这使得园区的工业用地更加紧张。

    二、鲤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紧紧抓住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泉州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重大机遇,按照“海西应先行、泉州走前列、鲤城再提升”的要求,遵循“拓展、提升、集聚”的思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以江南高新园区为载体,推进鲤城区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柱,都市型产业为配套”的制造业发展格局,打造“高值、低耗、低碳、环保”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使鲤城区成为海西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

    产业调整、结构升级的原则。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坚定不移地走“高值、低耗、低碳、环保”的产业发展之路,以“拓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调整和结构升级。

    产业链延伸、集群集聚的原则。强力突破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关键技术薄弱环节,加快以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加速三大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群的形成,以“集聚”助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的原则。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相结合、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联合政府、企业和研究院校(所)创建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创新驱动,提高产品的“技术”价值。

    品牌打造、品牌发展的原则。把品牌战略上升为鲤城区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方面支持重点骨干企业打造品牌、经营品牌,推动鲤城区产业由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变;另一方面在政府公共事务中加强对企业品牌、产业(集群)品牌和园区品牌的推广,从多个层次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技术和品牌为基点“提升”鲤城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三)战略目标

    总体规模。到201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经济总量的90%左右;力争工业经济增速继续保持全市领先。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十二五”期末,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制造业技术改造投入年均增长约15%,五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65亿元以上;实现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纺织鞋服三大产业基地向产业高地的转化,到2015年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取得显著成效,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1个,即纺织鞋服集群;超150亿元的产业集群1个,即光电信息集群;超40亿元的产业集群1个,即机械汽配集群;全区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42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5%;培育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1家,超30亿元2-3家,超10亿元10家,上市企业9家,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产业集群壮大、升级。

    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提升。制造业研究开发投入(R&D)占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以上;创建一家投资15亿元的半导体技术与材料研究院,联合国家级、省级实验室新建5个中试基地,新建20个省、市级行业(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争创驰(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0件,若干个商标(品牌)成为世界级的品牌。

    三、鲤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鲤城区建设海峡西岸先进的制造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拓展壮大主导产业,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完善制造业产业布局。

    (一)拓展壮大主导产业

    加快光电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掌握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标准,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把鲤城区建设成为光电信息产品生产和研发的重要基地。以江南高新技术园区为载体,以微波射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重点项目为龙头,建成创新能力强、技术优势大、发展后劲足的光电信息产业基地。

    (二)整合提升传统产业

从研发创新和品牌战略入手,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优势,加快建设“国家针织纬编产品研发基地”和“中国流行面料工程泉州海天国际运动服装产业基地”,打造中国锦纶产业航母。依托“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品牌,规划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汽配产业基地和大型汽车配件市场,形成竞争力较强、特色显著的机械汽配产业集群。以建立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为突破口,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三)完善制造业产业布局

    以江南新区为载体,着力发展“高值、低耗、低碳、环保”的先进制造业,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形成以微波通信、太阳能光伏为重点的光电信息产业基地,以汽配工程机械业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纺织鞋服业为重点的纺织鞋服产业基地,以集聚为纽带,在集聚中完善制造业产业布局。

    四、鲤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领域

    “十二五”时期,以提高企业、产业和集群的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江南高新园区为载体,遵循“拓展、提升、集聚”的思路,突出产业特点,整合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将鲤城区打造成海西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抓住新能源革命、太阳能光伏产业崛起和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重大机遇,跨越式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抓住国家加大3G投资建设、启动“三网融合”,以及“准4G”商用网即将大规模组网试验的契机,参与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的研发,创新发展微波通信业,保持甚至扩大技术和市场的领先优势。抓住国家把物联网发展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上升到战略高度[⑥]及国家加大物联网统筹规划力度的关键时机,聚力拓展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抢占物联网产业高地。

    重点发展非晶硅薄膜太阳能光伏产品系列和微波通信设备、数字化通信与视听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品,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壮大、提升微波通信和光伏电子产业集群,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打造世界一流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微波通信设备生产制造基地。

    全力扶持钧石能源公司推进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产能扩张和技改提能步伐,尽早实现产能1000MW、跃居全球同行业前列的目标;鼓励文创科技扩大生产,提高其太阳能应用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培育形成以太阳能电池制造为核心板块、以光电应用产品(光伏与LED应用相结合)为下游板块的光电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加大射频多芯片集成电路及微组装工艺开发与产业化力度,加快射频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融合,推动射频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开发能够支持正在演进发展中的各类新信息通信体制的通用化、智能化、一体化、微型化的信息传输平台,促进微波产业由单一的射频功能模块、直放站等非主流通信外围产品向基站智能天线、基站射频前端RRC、分布式基站等准4G、4G主流通信产品、射频识别(RFID)、军用无线通信三大领域产品的过渡,打造全国最大的微波通信产业基地。

    依托雷克通信、泰克通信等一批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企业,成立物联网研究院,组建物联网技术专业研究团队,着力推动物联网在通信、电力、安防、交通运输、物流、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重点选择具有发展前景、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适合大规模推广物联网的行业进行示范;着重引导物联网相关产业从行业应用模式方面去突破其技术难点,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逐步形成可持续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

    到2015年,全区光电信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50亿元,年均增长35%左右,保持鲤城区光电信息产业在全市前列的经济总量;培育2家以上产值超2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铂阳精工、文创太阳能),5家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雷克通信、火炬电子、泽仕通、钧石能源、金太阳),4家上市公司(钧石能源、火炬电子、文创太阳能、泽仕通)。

    1、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打造核心竞争力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突破,在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上推动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主要是:着力“射频微波系统芯片技术”、“微电子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技术”的创新,打造微波通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薄膜光伏材料及设备”,“太阳能电池芯片”,“太阳能光伏应用技术”的创新,打造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扶持物联网产业链各环节[⑦]企业,尤其是“系统集成商和终端企业”,深度研究本行业的特点,攻关其应用模式,打造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分类扶持龙头企业,强化引领带动力

    以金太阳电子和文创电子为龙头,引领带动以“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照明设备为核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以光微电子、泰克通信为龙头,引领带动以无线射频技术开发和微波设备为核心的无线通信产业以及以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物联网产业;以火炬电子为龙头,引领带动以“宇航和军用瓷介电容”为核心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以七星电器和桑川电气为龙头,引领带动节能与降耗电控设备产业。全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强化引领带动力。

    3、延伸完善产业链,提升集群竞争力

    以江南高新园区为载体,利用企业外迁后腾出的土地、厂房发展光电信息产业,引导规模小、技术落后、竞争力弱的传统制造业企业转轨为光电信息产业提供产业链配套,延伸完善产业链。加快泉州波园超微型化射频平面电路与雷克通信公司产品全面对接,构建新一代射频技术产业基地,打造微波通信直放站企业集团,壮大“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提升微波介质材料、专用通信设备等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以太阳能材料、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高亮度LED照明应用产品等为核心,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提升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4、推进两岸园区对接,凸显区位吸引力

    台湾是世界第三大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地,新竹科技园区汇集了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的科研力量,在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江南高新园区已初步成形光电信息产业集聚区,要以初具规模的微波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移动通信产品产业链(3G)、光电子等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江南高新园区与台湾新竹科技园区对接,引导骨干企业与台湾相关知名企业开展合作,承接台湾产业和技术转移,凸显鲤城地处海西中部环泉州湾中心城区的区位吸引力。

    重点支撑项目。2010年该产业有14家企业(视通光电、文创太阳能、钧石能源、诺普科技、强力巨彩、中冠电子、森隆电讯、万华电子、飞捷电子、泰克通信、泽仕通科技、科维光电、桑川电气、铁通电子)列入省、市、区技改、重点工业建设和新经济增长点项目库,项目总投资15亿元。2010年14个项目拉动部分在2011-2013年还有较大增量空间,预计在20亿元左右;在“十二五”期间新技改项目预计年增量在30亿元左右。预计“十二五”期间能研发成功并批量生产,到时全球LED外延片的50%由金太阳控制,预计钧石能源、铂阳精工、金太阳等3家企业2015年产值可达60亿元以上;产业存量增长预计在20-25%左右。

    (二)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推进工业化的先导产业,要立足产业链高端,推动产学研联合攻关,提升集成配套能力,积极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配件等具备一定基础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品牌,发展壮大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和装备制造业功能区,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力争使鲤城区成为全市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十二五”期间鲤城区要依托“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的优势,以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南园机械制造园为载体,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汽车制造商作为战略投资者加盟江南高新园区机械汽配项目建设,加快海峡电子汽配城等项目的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重点发展纺织机械、纸制品生产设备、环保餐具生产设备等装备制造项目,扶持挖掘机、四轮一带、汽车紧固件、扭力胶芯等具有技术优势项目,推进传统汽配生产从零部件为主向关键组件和整机生产转变,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向高、专、特、精方向发展。同时,致力于研发运营总部建设,建设上规模、有水平的机械汽配产品交易市场、物流中心,努力把鲤城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机械汽配产业基地和机械汽配产品交易基地。到2015年,实现总产值40亿元,年均增长10%。

    1、整合资源和优势,提升汽配制造产业层次

    依托“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整合资源,集成优势,推进汽车配件生产从零部件为主向关键组件和整机生产转变。以东风汽配、联发机械、福辉汽配、合德汽配等企业为龙头,建设10家较具规模、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主要总成及零部件专业化生产企业。重点建设江南机械汽配制造园区,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推进“产、学、研”联合,实施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引导壮大产业集聚,增强产业竞争力。

    2、发展战略合作,推进定点配套和协作配套

    以合德、联发、银泉等一批重点企业成为一汽、二汽、柳汽、海南马自达等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公司的协作企业为榜样,大力推动鲤城区的汽配企业与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公司开展战略合作,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推进定点配套,以定点配套为契机,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汽配产品研发。与此同时,鼓励机械汽配行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做好配套企业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帮助配套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配套率。

    3、分类发展,走专业化、特色化之路

    以奇星机械、长江工程机械、泉海机械、盛德工程机械等企业为龙头,专业化生产工程机械配件,打造“四轮一带”等底盘件、易损配件的主要基地;以卜硕机械、华星机械、佰源机械等企业为龙头,专业化生产针织大圆机等纺织机械,主动对接台湾纺织机械产业转移,促进纺织机械企业相对集聚,形成纺织机械制造基地;以远东环保机械等企业为龙头,专业化生产环保机械。制造业的产业链是可以高度细分的,细分之后再高度专业化,然后才能体现出竞争力。分类发展,走专业化、特色化之路,就是要促进机械制造业在细分的产业层面参与市场竞争,彰显其竞争力。

    4、致力建设研发运营总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国内产业转移中,形成了沿海地区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内陆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基本格局。鲤城地处环泉州湾中心城区的核心地带,土地空间受限已经成为制约机械汽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机械汽配企业应该更多采取“研发运营总部——生产基地”的产业链布局模式,在区内建设机械汽配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然后向运输、仓储、货代服务和批发配送等服务领域延伸,推动鲤城机械汽配行业向服务化、高端化发展。

    重点支撑项目。2010年该产业有13家企业(金山石材、通成机械、盛德机械、田中机械、华盛机械、汉威机械、恒劲科博、鸿益机械、华盖机械、超亨汽配、鹏昌轻工、大昌机械、奇星机械)列入区技改、重点工业建设和新经济增长点项目库,项目总投资3.5亿元,2010年13个项目拉动部分在2011-2012年还有部分增量空间,预计在8亿左右;在十二五期间新技改项目预计年增量在2亿左右;产业存量增长预计在10%左右。

    (三)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

    纺织服装、制鞋、包袋等是鲤城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十二五”期间纺织鞋服业要以“旅游、运动、休闲”为产业发展主导方向,实施品牌、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实现由模仿创新、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创品牌为主的转变,由“鲤城制造”向“鲤城创造”的提升,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国家级、世界级的知名品牌。

    重点发展PTT绿色环保面料和超细锦纶、抗菌防臭、导湿快干等功能性面料、专业类别运动鞋和体育用品等项目,着力打造国家级针织纬编产品开发基地、出口型抗菌内衣和运动休闲等服装生产基地,提高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争取到2015年,实现总产值230亿元,年均增长12%,成为全省特色纺织鞋服核心区块、全市纺织鞋服产业的重要基地。

    1、实施自主品牌战略,推进品牌国际化[⑧]

    “十二五”期间,要把自主品牌上升为鲤城区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按照“品牌打造、品牌发展”的原则,支持重点骨干企业打造和经营品牌,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推进品牌国际化。一种品牌要脱颖而出成为强势品牌,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品牌创造中的主导作用,引导纺织鞋服企业重新检视自己的价值链,从功能与成本分析中寻找具有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集中资源经营(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强化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创造强势品牌的目的。“十二五”期间,要把宝峰鞋业、鸿星沃登卡、格来德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打造成国家级名牌。此外,国内品牌的国际化推广是自主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推动鲤城区已有的国内品牌国际化,争取把鸿星尔克、海天轻纺打造成世界级名牌。

    2、大力推动技改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方面,要在引进技术和装备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和引进设备的二次开发,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走出以量取胜的粗放型扩张模式,通过技术许可、引进成套先进设备或关键技术等形式,迅速提高企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将先进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行业性技术研发中心(如中国宝峰皮革与制鞋工业研究院、海天轻纺研发中心等),加大行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传统产业整体的技术升级;第三,要引导企业与纺织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开发新型材料(如纳米纺织材料),设计开发纺织和鞋类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推进企业整合,提升行业综合实力

    产业的重组与整合是传统产业走向振兴的重要一步,也是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鲤城区传统产业龙头企业众多,但相关配套企业较少,基本上都是在区外放单加工。因此,可尝试探索企业间的购并联合,以购并推进企业和产业的整合。如,以鸿星尔克牵头,出资参股或全资收购区内规模以下制鞋配套加工企业,在区内组建与其生产力相匹配的企业集团。推进企业重组与整合,一方面可以与实力更强大的企业抗衡,打破行业的垄断局面;另一方面还完成了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扶持与培育,最终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格局,从而提升行业的综合实力。

    4、延伸产业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一是延伸轻纺服装产业链。要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引导海天轻纺、天宇化纤、皇星轻工、文聪服饰等龙头企业相互配套协作,共同发展。要加快创立海天轻纺国际运动服装产业基地和服装面料研究开发生产基地,吸引集聚纺织行业实现高新技术加盟,加快形成纺织产业链;二是延伸运动休闲鞋及包袋产业链。要以宝峰、鸿星尔克、鸿星沃登卡、永联兴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运动休闲产品的产业配套。要引导、鼓励大量的中小企业融入到产业链中,形成协作与配套,增强上中下游产业的关联度,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5、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模式创新

    “十二五”期间,要加大纺织鞋服企业的上市步伐,扶持海天轻纺、宝峰鞋业、超越集团等上市,以企业上市为契机,迫使企业摒弃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行为;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和自我管理的激励机制,形成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提升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以管理模式创新促进家族企业的蜕变与转型。

    重点支撑项目。2010年该产业有19家企业(海天科技、鸿星尔克、鸿星沃登卡、超越服饰、格来德服饰、益龙纺织、盖奇服饰、鸿霖制衣、华奕轻工、嘉铭皮件、远辉经编、韩彩内衣、天健锦纶、瑞邦体育用品、万峰家居、联泰轻工、奕云服饰、伟峰制衣、河泰包袋)列入区技改、重点工业建设和新经济增长点项目库,项目总投资22.68亿。2010年19个项目拉动部分在2011-2012年还有较大增量空间,预计在25-30亿元左右;在十二五期间新技改项目预计年增量在10-20亿元左右;产业存量增长预计在12-15%左右。

    (四)巩固发展都市型制造业

    以都市生活消费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印刷包装业、旅游用品设计与制造、音像制品业、都市农产品深加工等;加强对鲤城区优秀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开发,积极开展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艺、精品和大师的认定和保护工作,重点扶持木偶头雕刻、刻纸、料丝花灯、戏剧道具、妆糕人、木雕、锡雕、刺绣、采扎、竹编等工艺美术产品的发展;鼓励利用中心城区工业厂房,在原先生产设备搬迁后,优先建设以工业设计、广告设计为重点的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新型都市型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产业。到2015年,规模以上都市型制造业实现产值超3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五)适度发展其他制造业

    注重产业布局和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调整,适度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石化下游产品,延伸石化工业产业链;发展再循环、可回收、降解的塑料餐具产业。到2015年,规模以上其他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超20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

    五、鲤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政策保障

    (一)政策举措

    1、建设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形成区域创新体系

    “十一五”期间的经验已经证明,产学研合作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是一条弥补我区创新人才少和技术水平偏低的有效途径。“十二五”期间,加强江南电子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等创新载体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已有的产学研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的合作深度,强化射频系统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纺织面料技术开发中心、电容器高端产品检测中心等三个国家级技术中心的技术支撑作用,争取与更多的国家、省级实验室或高校(研究所)合作,建立中试基地或行业(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改进合作方式,考虑从委托研发转向由企业派人到高校院所参与项目研发。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引导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争取在各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资助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2、把品牌战略上升为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

    成立品牌创建与管理办公室,从园区品牌、产业(集群)品牌、企业品牌多个层次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大“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江南高新产业园区”等载体宣传推介力度,塑造鲤城光电信息产业整体品牌。通过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大项目、大企业入驻,留住骨干企业;设置专项经费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创造和经营品牌,推动鲤城区产业由贴牌生产为主向自创品牌为主转变;要在政府公共事务中加强对企业品牌和产业品牌的推广。比如,在对外援助商品、援建项目中推广和宣传鲤城品牌,提高鲤城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助力企业上市,以上市带动产业组织优化

    成立企业改制上市办公室,充分利用各级推进企业改制上市的优惠政策,大力推进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工作构架、运作机制和相应的服务体系,有效利用资本市场的放大效应和倍增效应,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上市公司,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区上市公司达到15家左右。以上市公司为龙头,发展配套协作企业,优化生产协作流程,带动中小企业进入以上市公司为主的骨干企业的供应网络,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形成区域产业发展优势。

    4、在土地使用和利用上实现新的突破

    当前,土地已成为制约城区制造业发展十分重要的因素。要千方百计争取区、市对城区制造业发展用地的支持,做好土地储备工作;要在项目落地和动建投产上实现重点突破。对江南高新技术园区未按规定时限动建、动产的企业,督促业主自觉退返土地,协商不成的,按《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等文件精神,上报市政府依法收回土地,重新招商或进行项目对接。同时,改革重大项目土地出让金收取办法,由一次性交清改为逐年征收;按照项目投资额、技术含量、纳税额等因素确定地价,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制造业发展。

    (二)保障措施

    1、完善江南高新园区的产业布局

    要在园区的产业布局上实现重点突破。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合理规划已经初具雏形的几个片区。东部片区要借力鲤城-电信四所无线通信技术服务平台、泉州师范学院软件学院、经贸学院等科研教育机构的研发优势,以鸿星尔克、隆星织造、文创科技、泰克通信、金山石材、泽仕通等企业为骨干,形成产学研展示区;南部片区要依托“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的特色优势,以泉州波园、火炬电子、桑川电气、宝通科技、全通科技等企业为骨干,形成微波通信产业集中区;中西部片区要发挥“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的品牌优势,以奇信机械、长江机械、新盛机械、华盛机械、丰业机械等企业为骨干,形成工程机械制造业集中区;北部片区要扩大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上的领先优势,以钧石能源、钧阳电力、海天轻纺、格莱德等企业为龙头,形成基地型、创新型企业的集聚区。

    2、加速园区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要综合运用资金、土地及税收等政策,结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制定项目入园的评价指标体系,有针对性的引导项目入园。一是要支持钧石能源、文创科技、海天轻纺等优质企业新建厂房、扩大再生产,留足发展用地,把产业尤其是太阳能光伏、微波通信产业、物联网相关产业做实做大,在此基础上再引进几家关联或配套企业入园,打造特色产业群体,延伸优势产业链;二是要对承建国家级和省市级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项目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优先保障这些企业实施成果转化、扩大生产规模的用地需求,及时落实对企业的各项优惠奖励政策;三是要支持微波通信联盟的发展,鼓励在太阳能光伏、机械汽配、纺织鞋服等重点领域组建更多的产业联盟,以此推动重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3、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

    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快培育一批成长速度快、竞争能力强的新经济增长点企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各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对重点企业实行全方位优质服务,对投资立项、工商注册登记、土地征用、税务登记、政策咨询、改制重组等,兑现公开承诺制,简化办事程序,限期予以办理与答复;适时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加专项扶持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贴息贷款、税费减免等形式,给予重点支持,培育和壮大支柱财源。

    4、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构筑人才高地

    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推进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多形式结合,吸引大批企业家、科技创新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化技术工人落户鲤城,构筑人才高地。通过市场化的办法从社会招聘企业家,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机制和环境,促进城区优秀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引进或与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一批城区主导产业尤其是光电信息产业急需的高精尖技术创新人才;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企业与学校联办的形式,定向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素质,培养和储备专业化技术工人。



    [①]本规划将鲤城区以太阳能光伏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和以微波通信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统称为光电信息产业。

    [②]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主要由市场需求(而不是供给能力)决定。

    [③]一般情况下,是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和空间的拓展。

    [④]“制造业服务化”是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大趋势之一。“十二五”时期,我国沿海地区将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广大的内陆地区。

    [⑤]将园区划分为东部产学研展示区、南部微波通信产业集中区、中西部工程机械制造业集中区和北部基地型创新型企业集聚区。

    [⑥]物联网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其前景非常广阔,被普遍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有研究机构预计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

    [⑦]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

    [⑧]自主品牌缺失不仅使鲤城的纺织鞋服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即使产品的质量、性能、加工技术等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只能依靠贴牌加工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在许多情况下,还成为外国实施反倾销制裁的理由。自主品牌缺失制约了鲤城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