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时间:2013-10-31 00:00 浏览量:1
 

鲤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一、导言

今年已进入二五”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鲤城区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和谐文化名城”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区、加快提升城市品位、推动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实施城市功能提升战略、产业层次提升战略、文化引领力提升战略、创新能力提升战略,着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城市承载能力、自主创新能力、高端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稳步推进。

为了总结“十二五”前半期规划实施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更好指导“十二五”后半期工作,并着手为制定“十三五”规划做准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泉政办2013124号)和《鲤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规定及要求,对《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主要任务、重大项目、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科学客观评估,对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进行预测,并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提出进一步推动《纲要》实施的对策建议。

二、关于《纲要》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完成情况的中期评估

(一)“十二五”发展目标实现程度评估

《纲要》提出了我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六个方面基本目标37项指标。

“十二五”前半期执行情况看,经济实力持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市品位持续提升、社会事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六个方面基本目标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在37项指标中,有31项指标进展较好,完成或超序时进度,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中心城区建成区涵盖人口比率、规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区绿地率、人均公园面积、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新增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等9项指标已提前完成目标;有6项指标进展偏慢,落后序时进度,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恩格尔系数、净增森林面积、每千人床位数。

“十二五”后半期趋势分析看,预计在前半期进展较好的31项指标中,除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化学需氧量削减等4项指标完成规划目标有难度、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1项指标难以完成规划目标外,其余26项指标均能顺利实现或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在前半期进展偏慢的6项指标中,预计净增森林面积1项指标因紫帽山一重山彩化项目造林成活率达99%2015年能顺利完成目标;恩格尔系数1项指标完成规划目标有一定难度;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2项指标因统计口径调整,难以完成规划目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千人床位数等2项指标难以完成规划目标(详见附表)。对统计口径调整、完成有难度和难以完成的指标具体评估如下:

——统计口径调整指标2

1、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纲要》预期目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20亿元(含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年均增长1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000美元。

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时,鲤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包含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从2012年开始,鲤城区与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开单独核算GDP。按照调整后不含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统计口径测算,2011GDP173.97亿元,增长13.2%2012GDP191.19亿元,增长12.3%2013年上半年GDP97.24亿元,增长10.7%。从指标总量看,因统计口径调整,到2015GDP总量突破420亿元已不可能;从年均增幅看,2011-2012年均增长12.7%,需2013-2015年均增长12.3%才能达到目标,难度很大。同样,因统计口径的调整,到2015年人均GDP到达18000美元的预期目标值也已不可能。

——完成有难度指标5

1、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

《纲要》预期目标:到2015年,财政总收入突破3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8%;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4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6%

从财政总收入看,2011年为18.07亿元,增长30.5%2012年为20.64亿元,增长15.6%2013年上半年为11.65亿元,增长2.1%。从一般预算收入看,2011年为8.89亿元,增长25%2012年为10.8亿元,增长23.2%2013年上半年为6.45亿元,增长9.7%。财政总收入需2013-2015年均增长14.9%才能达到目标;一般预算收入需2013-2015年均增长10.9%才能达到目标。从十二五前半期增长速度看,无论是财政总收入,还是一般预算收入,都是逐年大幅下降的;再考虑到主体税种增幅低位徘徊、非税收入增幅回落的趋势,财政增收压力明显加大,“十二五”后半期须经过努力才能完成《纲要》预期目标。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纲要》预期目标:到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

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64.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2%2012年为77.25亿元,增长21.9%2013年上半年为40.17亿元,增长15.0%。从十二五前半期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是逐年下降的,平均每年下降5个百分点。从十二五后半期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要保持年均增长16%以上,才能完成《纲要》预期目标,有一定的难度,还须经过努力。

3、恩格尔系数

《纲要》预期目标:到2015年,恩格尔系数达到35%以下。

中期完成情况:2011年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2%,比2010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2012年为36.3%,比规划目标高1.3个百分点以上。由于近年来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尤其是食品类价格涨幅最大,推动整体物价水平持续高位运行,从目前物价走势看,较大回落可能性不大,到2015年实现《纲要》预期目标难度较大。

 4、化学需氧量削减(COD

 《纲要》预期目标:到2015年,化学需氧量削减控制在市下达目标之内。

中期完成情况:经初步测算,我区2011-2012年化学需氧量比2010年减少3.86%,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任务。COD削减量属于水污染物减排指标,在这方面我区工业源减排空间小,农业源没有减排空间,主要靠生活源减排,具体项目即污水管网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当前我区管网建设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新区污水管网建设还未实现全覆盖,雨污分流不到位;二是已完成的管网项目总体投资规模小、项目数量少、削减量低;三是仙石、宝洲污水处理厂维修改造等问题影响我区污水处理。预计到2015年度我区完成COD削减目标任务有一定难度,须进一步加快污水管网建设。

——难以完成的指标3

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纲要》预期目标: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8%以上。

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1.7%,比2010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2012年回升到57.5%2013年上半年又回落到51.8%。要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的目标,2014-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必须达到15%以上。由于产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较多、难度较大,“十二五”后半期产业结构调整不会有明显突破,预计到2015年难以完成《纲要》预期目标。   

2、每千人病床数和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

《纲要》预期目标:到2015年,每千人病床数达到3.68张,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5.84人。

2011年,每千人病床数为2张,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为4.82人;2012年,每千人病床数为1.71张,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为5.21人;2013年上半年,每千人病床数为1.96张,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为5.09人。从“十二五”前半期看,每千人病床数进展偏慢,滞后序时进度;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进展良好,与序时进度基本一致。从“十二五”后半期看,原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建开业的江南新区综合医院、万祥医院因各种因素取消项目建设,未来3年内区级医疗机构每千人病床数、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不会有较大辐度增加,预计到2015年难以完成《纲要》预期目标。

(二)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情况评估

《纲要》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10个,总投资592.66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390.32亿元。截至目前,已动建项目52个,其中已完工或部分完工项目29个;已启动前期项目28个;未启动项目30个。2011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09.84亿元,完成十二五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28.14%

重点项目动建开工基本按计划推进,但项目的建设规模、投资额度有所变化,使投资总额进展较慢。主要原因有:一是“三旧”改造滚动推进速度较慢。受房地产调控影响,温陵商贸中心、高山危旧房改造商住地等多个“十二五”初期启动的项目至2012年下半年才陆续完成用地出让,未能及时回笼资金投入建设,加上受信贷紧缩趋势和银监会控制地方平台贷款总量的影响,融资渠道不畅,有24个“三旧”改造项目未能按计划启动或启动后暂停,这部分三旧项目“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达76.82亿元,占了总计划的19.68%二是钧石能源项目未能动工。受光伏产业形势影响,钧石能源机构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建的6个项目均未能按计划动建,该部分项目十二期间计划投资51.3亿元,占了总计划的13.14%三是部分项目因用地问题无法落地。如江南新区农贸市场因市里未同意五个市场用地选址意见、江南新区综合医院(一期)因功能规划问题项目未能启动,上村安置区、亭店安置区项目用地分别与常泰路一期A地块、电子商务总部基地捆绑开发,用地性质发生改变,原项目已取消建设。四是部分项目因审批权限受限进展滞后。我区项目需待市相关会议研究同意后才能进行国土、规划等相关手续报批,且项目审批办理手续繁琐,周期较长,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较慢。

三、《纲要》主要任务完成情况的中期评估

(一)城市建设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估

《纲要》主要任务:积极融入泉州市“980”环湾区域建设,突出鲤城在泉州市一湾两翼三带空间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古城保护改造,加快江南新区建设,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区规模、完善中心城区设施、强化中心城区功能、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形成以古城与新区相互衬托的新型城市格局。

古城保护改造持续推进。按照人文历史景观的保护、自然景观的整治和现代城市的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成片后零散的办法,突出抓好古城保护改造。旧社区改造方面,先后启动了7个片区的改造,其中,南俊巷北拓及米仓巷片区改造项目一期已基本完成回迁安置工作,南俊新街逐渐繁荣;温陵商贸中心(美食街北延段)片区改造项目开始动工建设;龙头山、向阳新村等2个片区改造项目已完成征迁工作,即将动建;承天巷、县后街、西街西等3个片区改造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旧厂房改造方面,先后启动了7个旧厂房的改造,其中源和蜜饯厂、泉州机电厂、竹器社等旧厂房已成功改造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T淘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笋浯工业小区改建的儿童创意体验园已开工建设,旧厂改造已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载体。旧城改造方面2011年至2013年上半年共投入1774万元,完成12条小街巷路面翻建、58处路面或管沟修复、38座公厕新建和改造、5条污水管道管沟清淤和整治,市政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江南新区建设持续加快。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突出抓好江南新区建设。“两座新城”全面启动,南益·鲤景湾、卓辉·金色外滩项目一期已完成内、外装修,二期、三期正抓紧施工中;中升辉映江山1-9#、别墅部分正在进行内外墙粉刷及外墙贴砖;总部经济区项目已正式动工建设;滨江商务酒店项目用地、站前大道融资出让地D5地块已推出招拍挂出让;新天城市广场、嘉龙·锦尚城、御景嘉园等商贸物流中心一期项目、中骏·四季阳光项目已动工建设。“三旧”改造扎实推进,南迎宾大道拓宽及登峰、亭店片区改造项目已编制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着手开展首期安置区建设准备工作;锦美安置区项目正抓紧施工;华塑片区华星安置小区配建廉住房项目已封顶,正进行室内外装修;常泰路一期片区A地块已基本完成土地收储工作;新塘安置区(二期)预计年底竣工;兴贤路北侧片区改造项目已完成概念性规划设计及片区调查摸底等工作;鼓励符合退二进三的企业申请旧厂房改造,已上报泉州冠星、传奇(福建)等218个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中医联合医院、江南老年颐乐园将于2013年底竣工,江南学园幼儿园正在进行主体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桩基建设,文体活动中心主、附楼已封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站前大道(鲤城段)、池峰路七支路等工程预计2013年内完工;仙岩路、新延路等工程按进度推进;完成锦美火炬片区污水管网工程、东浦火炬社区排水管沟清淤工程、兴贤北路道路整治工程浮桥石头港沟渠整治和池峰路罐头厂临时排水工程;启动2号污水提升泵站、兴贤路西段排水管沟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城市规划管理持续加强。高起点完善城市建设规划,主动对接《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完善江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个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11年以来先后编制了龙头山片区规划、温陵商贸中心片区规划、承天巷片区规划、城南片区二期规划、向阳新村危旧房片区规划、县后街危旧房片区规划、紫帽山乌石山片区、南迎宾大道北侧片区、站前大道两侧片区、滨江南岸片区、龙岭片区规划等;同时根据项目需要,配合市城乡规划局对江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调整。高标准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坚持开展市容市貌日常管理和集中整治相结合,加大重点路段和薄弱环节的巡查力度,两违现象逐年下降。大力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完成全区8个街道79个社区“数字城管”区域划分工作,实现精确精细、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建成全省首个光网城区,为实现精细化、信息化和高水平城市管理提供有力的保证。

从实施效果看,我区城市载体、城市品位、城市人居环境均得到明显改善,但受宏观调控、古城控规、审批权限、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制约,我区古城新区建设步伐比规划预期的要慢,一些列入《纲要》的项目尚未具备启动条件,十二五后半期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二)产业发展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估

《纲要》主要任务: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资源利用模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双轮驱动的产业群,形成现代服务业重点突破、都市型工业强力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年活动扎实推进,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主的商务服务业10家总部型服务业企业2012年实现税收2.02亿元,占辖区内工商总税的6.96%;滨江总部经济区一期11个地块有4个地块已动工建设,剩余地块9月底前将全面动建;已整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楼宇29幢,建筑总面积39.8万平方米,其中已培育纳税亿元以上楼宇1栋。突出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成功举办第二届创意文化节;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T淘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华侨新村1955时尚创意街区已先后开园,其中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被评为福建省创意产业重点园区(基地);泉州儿童创意体验园、滨江文化创意总部大厦正在抓紧建设,滨江南岸开发建设项目与世贸集团正式签约;功夫动漫获国家动漫企业认定。率先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建成全市首家网商创业园,引进舒华健身、淘金时代、道成电商等品牌网商,入驻网商及配套企业155家,2012年实现网络销售额21.5亿元;筹建海峡时尚电子商务园区。鼓励发展金融服务业,辖区内已汇集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分支128家,2012年纳税总额5098.44万元,其中纳税超100万元的有11家。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全区各类专业市场达到17个,其中南环路汽车贸易走廊年销售额达到54亿元;海西汽车汽配城一期开业,签约入驻汽配商家超过300家;万祥商城初具规模;百脑汇等台湾百大企业已签约落地。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出台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成功举办古韵鲤城·文化之旅活动;推出一轴四游”4大版块7条旅游线路;紫帽山庄农业观光生态园主体已基本完工;启动侨乡自驾游中心、龙岭红色生态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前期工作。

都市型工业提升发展优化提升三大产业集群取得进展电子信息产业以微波通信为核心,聚集了112家电子信息企业,形成新材料-功能模块-通信整机-系统优化的完整产业链,被评为中国产业集群50,被授予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称号;以我区为核心的泉州微波通信产业集群,2012年实现产值53.58亿元,比增13.5%,但受内外需下降、铂阳精工对价转让和钧石机构6个项目未如期动建的影响,到2015年难以实现《纲要》提出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145亿元,年均增长33%”的预期目标。纺织鞋服产业已形成除漂染外较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海天轻纺、天宇化纤、鸿星尔克、宝峰鞋业等一批企业已经成长为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拥有天宇化纤、格来德服饰、鸿星尔克、鸿星沃登卡、宝峰鞋业5家上市公司;2012年实现产值139亿元,2013年预计实现产值156亿元,但受内外需下降、部分企业外迁的影响,到2015年难以实现《纲要》提出的纺织鞋服产业产值突破230亿元,年均增长12%”的预期目标。机械汽配产业拥有奇星机械、佰源机械等一批行业核心企业,奇星、新盛等工程机械配件生产企业已成为国内生产装载机、履带式推土机四轮一带等底盘件、易损配件的主要生产企业,其中奇星机械作为产业龙头成功实现整机研发,进入规模化生产,合德、联发、银泉等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已成为一汽、二汽、柳汽、海南马自达等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公司的协作企业,着力打造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2012年实现产值27.49亿元,2013年预计实现产值35亿元,到2015年可以实现《纲要》提出的机械汽配产业产值突破40亿元,年均增长10%”的预期目标。大力实施六大支撑工程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区已有产值超亿元企业63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以上企业3家;已有高新技术企业38家,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新增创新型(试点)企业40家,其中创新型企业17家;已有上市公司6家,上市后备企业21家,新三板上市后备企业13家;已有国家级专业实验室1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行业技术开发中心22家、企业技术中心11家,市级以上知识产权(专利)工作试点示范单位48个;已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博士创新实践基地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7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个,其中数字微波通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升格为国家级;2011年以来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9件,参与国家标准制定1个、行业标准制定1个、地方标准制定5个。

从实施效果看,我区在推动产业创新转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但三产方面,新兴服务业仍处于培育阶段,比重偏低,我区第三产业占大比重的依然是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等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方面,虽然近年来高新产业加快发展,但产值占比还不高,传统产业多数企业仍处于价值链低端,亟待优化升级,十二五后半期转型升级的任务仍很艰巨。

(三)社会事业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估

 《纲要》主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公共文化、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民生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

“文化强区”建设有新成就。顺利通过国家文化部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复核;全面加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实施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十百千基础工程”243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展示点挂牌;做好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和申报工作,全区现有非遗保护项目4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3项、市级23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人、非遗传承习所12个;现有文物保护单位75个,其中: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6个,省级文保单位17个,市级文保单位52个。2011年以来区财政先后投入800多万元用于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社区文化室、社区健身路径覆盖率达100%;鲤城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主楼和副楼顺利封顶;先后建成石笋、金山、江滨、江南等七大文化主题公园,整合形成江滨文化旅游长廊。

“教育强区”建设有新提高2012年通过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两项督导教育强区省级评估验收。办好学前教育,全区在办、在建公办幼儿园11所,实现每个街道均有1所公办幼儿园的目标;还有集体办幼儿园38所、民办幼儿园27所,正常幼儿入园率达到100%。做优义务教育,整合义务教育资源,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推行义务教育组团式小片区管理的实施方案》,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组团式小片区管理,促进古城与新区、优质校与一般校间师资配置合理均衡,正常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巩固率保持100%、按时毕(结)业率达到100%。巩固高中教育,2012年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55%以上,高中教育阶段教育毛入学率431.8%。做精特殊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教育两头延伸,完成开智学校的整体搬迁。做强职业教育,深化校企、校校等联合办学形式,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区财政对教育投入按法定要求保持逐年增长态势,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全区中小学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已全面完成。提升师资素质,全区小学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为96.8%,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为81.6%,高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为99.8%,专任教师学历比例居全省前列。

“健康城区”建设有新进展。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基层倾斜,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起城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全市率先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先实现个体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行医疗责任保险,率先建立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系统。2013年入选全省健康教育工作试点,并正式启动健康教育试点区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项目,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截至2012年底,已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02076份,建档率82.07%。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均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均通过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网络平台采购药品,严格执行临时用药采购备案程序、采购种数控制、采购范围控制。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完成社保一卡通、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启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诊疗模块全部上线,实现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信息共享。

“人才强区”建设有新突破。出台《鲤城区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意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构建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加强人才载体建设,积极引进、培养、集聚一批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及创新团队;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等。截至20136月,全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达5.3万余人;拥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177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762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3409人;引进和培养博士、硕士107人;每万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2.4%,各类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有较大提升,初步确立区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新进步。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目前全区机关事业养老、企业养老、居民养老、失业、职工医疗、居民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0.19万人、7.78万人、4.19万人、5.27万人、5.76万人、11.24万人、6.26万人、5.7万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保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100%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到1737.03元;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为符合条件年满60周岁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引导未就业的16—59周岁城乡居民参保缴费,参保率达99.72%,续保率达92.99%;全区79个社区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着力抓好医疗保险,逐步将居民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最低支付限额分别从2012年的9万元、5万元提高到10万元、7万元。居民医保报销比例调整为三级医院55%,二级医院65%,一级医院90%。城镇居民、职工医保改革范围内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建立基本医疗门诊费用统筹。原参加职工住院医疗保险的企事业单位职工顺利转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了个人账户,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进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加强失业动态监测,健全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和各类高风险企业、服务业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及时对工伤人员进行理赔;推进生育保险医疗费用与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以完善低保制度为重点,不断健全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2011年以来完成1436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已竣工配售1104套。推进社会保障卡项目建设,继续组织协调好制发卡工作,全区已发放社会保障卡15.4万张。

社会管理水平有新提升。持续推进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全力以赴做好泉州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鲤城区创建第三届福建省文明城区的总评迎检工作,以全省第三、泉州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获2009—2011年度(第三届)全省文明城区;全力以赴做好2012年泉州市迎接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测评和鲤城区迎接全省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各项工作,以98.92的总成绩位列全省城区首位。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大力推进社区三级网格化社会管理综合平台建设,构建信息化支撑、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2013年底前实现全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创新人口管理服务,率先在全市启动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指纹信息登记工作;继续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落实多证合一、多举并重、多位一体、多方保障的居住证制度,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健全大调解体系,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衔接的多元调解工作机制,推进矛盾纠纷调解和信访积案化解,矛盾纠纷调解率达到100%,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加强各类安全监管和整治,重点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安全发展城区、省级“安全社区”、“安全园区”创建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危险化品、建筑、“三合一”、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深化平安鲤城建设,全力开展一路、一街、一区网格化平安创新建设,形成全天候、网格化、无缝隙的大防控工作网络;推进交警、巡警与片区民警合并,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专兼职治安巡防队伍,预防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公众安全感测评总体指标名列全市前茅,社会治安满意率居中心市区首位,2012年被授予全省平安先行区2013年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以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为重点,着力推进双拥优抚安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巩固了军政军民团结,2013年我区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双拥模范城称号(“六连冠”)

从实施效果看,我区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但民生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一定距离,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基层医疗资源有待加强,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四)环境生态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估

《纲要》主要任务: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口计生常抓不懈。继续做好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抓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推进流动人口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政策利益导向,设立独生子女风险基金,扩大计生安居工程补助范围,新增独女家庭养老补助和居家养老服务等项目;创新依法行政模式,持续开展六清理,六整治活动,加大打击两非力度;近三年,全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2.06‰,出生率9.12‰,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3.37%,性别比108.42,人口增长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健全完善妇女维权服务体系,设立妇女法律援助中心(站)和家庭暴力报警点,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大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执法力度,有效预防和减少侵害妇女儿童权益案件的发生。

减污减排有效落实。“十二五”期间我区减排空间小,减排压力大,但经前期各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十二五”前半期市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一是抓好行业污染减排工作,强化源头减污减排,对不符合环保准入要求的项目坚决做到四个不批,杜绝新污染源产生;二是实施过程减污减排,大力推进机械汽配企业机油、铁屑收集与处置的管理,加快推进纺织鞋服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持续打击制鞋企业违法使用三苯的行为,着力推进树脂工艺品企业选用无毒、无污染的原材料、添加剂和开发新型环保树脂工艺品,加大中水回用力度,减少废弃物产生,促进稳定达标排放;三是加大高污染企业淘汰力度,2011年以来关停淘汰鲤城区亭店顺发养殖场、火炬美术工艺有限公司等17家高污染企业,完成2011年和2012年工业源减排目标任务;四是加快生活源减排工作建设,完成池峰路二期污水管网2731米铺设、仙岩路四期东西三路A820米污水管网铺设等21项污水管网建设和清淤改造工程;五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开展企业循环经济试点,抓好3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六是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完成了天宇化纤、奇星机械、大盛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的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区内企业已基本淘汰高污染燃料,普遍采用煤改气或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方式,气污染物减排成效显著,基本完成十二五大气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七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火炬电子完成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天宇化纤、奇星机械、佰源机械、恒祥电雕4家企业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正在等待市环保局验收。

环境整治进展顺利。扎实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南干渠管护,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加强内沟河管理,清理河沟漂流物,有效改善内沟河水质,2011年以来全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晋江流域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内沟河破腹沟中段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城市大气污染整治,持续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饮食业油烟污染整治、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整治;严格控制城市噪声污染,重点整治交通、施工、社会生活等扰民噪声,确保区域噪声源达标。加强城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系统,合理布局生活垃圾集中回收点,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和运输的频率,减少生活垃圾堆积数量和时间,并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快城市公厕设施建设,2011年以来投入760万元新建、改造公厕38座。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继续加快江南新区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江南新区污水收集率与处理率;启动2号污水提升泵站规划建设、兴贤路西段排水管沟工程等前期工作。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强化危险废弃物监管,重点规范医疗机构依法处置医疗废弃物,切实提高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施工固体废弃物监管,督促施工单位将建筑垃圾清运转移至指定填埋池,做到清洁运输,防止垃圾运输滴、洒、漏二次污染。创模迎复检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复核检查。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绿化工程,2011年以来全区新增绿地面积27.5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化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从2010年的40.48%37.6%11.8平方米提高到201242.2%39.32%13.7平方米;抓好紫帽山、乌石山生态区建设,紫帽山一重山森林彩化工程建设稳步实施,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栽种常绿阔叶树种和彩乔、花灌、丛生竹、藤本等植物,成为高速公路鲤城段一重山的风景林。大力推进环境友好型创建活动,全区已拥有省级环境友好型社区3家、市级环境友好型社区13家、区级环境友好型社区45家,市级环境教育基地1家,区级环境教育基地1家;国家级环境友好型学校1家、省级环境友好型学校5家、市级环境友好型学校38家、区级环境友好型学校2家。启动实施美丽社区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25个试点社区建设。深入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在通过省级生态区考核验收后,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完成5个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档案体系建设,2个省级生态街道、6个市级生态社区通过验收。

从实施效果看,我区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流动人口管理及基础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水污染物减排空间小,环境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我区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

(五)创新开放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估

《纲要》主要任务: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与竞争,实现开放型经济的新跨越。

机制体制创新走在前列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精神,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责任、调整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管理体制,率先在全市完成县区级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制定下发《鲤城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实施意见》,率先在全市完成县区级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制定出台《鲤城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同时按照进度推进全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接上级下放的行政审批事权,规范运作,确保接得住、拿得稳、办得好;梳理规范区级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流程,减少申报材料,缩短审批时限,推进行政审批提速增效;建立健全行政审批服务便民体系,率先在全市开展行政审批服务行政指导工作,实行重点项目无偿代办或协助办理服务,开设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直通车服务专窗,推行马上就办服务机制;稳步推进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金融改革试点,围绕打通两个通道,引导发展民间借贷登记服务公司、中小企业票据服务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金融服务公司等创新类金融实体,有10余家企业意向发起设立创新类金融实体,已筛选上报6家,获批1家;有10多家各类金融、准金融机构意向入驻或即将落地;泉州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项目正式揭牌运营,集聚了30多家机构;东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预计年内可开业上线交易;着手开展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建档评级工作;引导鲤城农商行、兴业银行开设社区金融服务站试点,兴业银行率先在西湖社区成立了全市首家社区银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制定出台推进民企二次创业的具体实施意见,设立5000万元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从产业引导、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方面帮助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对台交流合作持续拓展。鲤台经贸交流日趋深入,组织海天材料、大丰冷冻食品、鲤中食品机械、翔飞机械装配、铭诚体育用品等15个团组33人次赴台开展经贸交流和商务考察,交流考察领域涉及机械、新能源、服务业和纺织业等。鲤台校际交流逐步加强,组织中学生赴台参加2012年台湾淡江大学大陆高中师生台湾社会文化营体验营活动,组织老师赴台开展教育考察活动;区实验小学与台南市东光国民小学缔结友好学校。鲤台文化交流蓬勃发展,组织民间艺术团体赴台湾、金门参加民间民俗文化交流表演活动,邀请台湾文艺团体参加鲤台首届南音大会唱等;组织鲤城辖区内的通淮关岳庙、富美宫、花桥宫、霞洲妈祖宫等与台湾宫庙开展宗教信仰互动交流;接待台湾燕支苏氏宗祠、董杨宗亲恳亲团、台北晋江同乡会等回乡祭祀、扫墓。先后举办民间信仰和关岳文化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民间信仰与慈济和谐文化研讨会泉州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等涉台民间信仰文化大型交流活动。

对外交流合作态势良好。利用外资水平持续提升,紧密跟踪世界500强、台湾100大企业的战略布局,分类建立大商资源库;结合城市转型提升,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销售总部、研发中心和各类高能级企业;2011年以来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1家;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5%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1.42亿美元,增长10.9%。对外投资实现新突破,顶星鞋服取得邓禄普国际户外运动品牌99年大陆及港澳地区经营权,超越集团取得“ELLE”国际一线品牌20年大陆经营权。对外经贸稳中有进,引导重点出口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2011年出口商品总值6.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7%2012年出口商品总值6.79亿美元,增长10.4%。区域交流合作有序推进,盘活三闲资源面积15.38万平方米,引办企业107家、投资总额27.37亿元,新引进力标、中骏房地产、宝德、联成、新景地等一批实力企业落户;笔克集团、中国工艺集团、印象海丝等一批优质项目达成入驻意向。

从实施效果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开放经济水平提升,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但行政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仍需进一步加强,金改综改工作仍需加大力度推进,对台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交流合作层次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进一步推动《纲要》顺利实施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后半期,国内外宏观环境仍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鲤城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仍较突出,稳增长、调结构压力较大。同时,我区已进入城市化化、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要因势利导,继续实施城市功能提升战略、产业层次提升战略、文化引领力提升战略、创新能力提升战略,加快经济社会城市创新转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致力解决前半程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更加注重强化主要指标监测

综合分析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对我区“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可能造成的影响,为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科学性,衔接省市做法,考虑所有指标均不作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对于完成情况较好的指标,要更关注其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继续保持持续增长、稳中趋好的态势,力争提前实现规划预期目标。此类指标建议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年均增长目标,作为十二五后半期的年平均增长目标来安排。二是对于较难完成的公共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恩格尔系数、化学需氧量削减等5项指标,要加强对指标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进一步加大落实力度,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按期实现。三是对于统计口径调整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2项指标,建议继续保留规划提出的年均增幅目标,并连同三产占GDP比重、每千人床位数、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等3项难以完成的指标,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部门间分工协作和政策落实,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推动,力争完成。如果经过努力,确实还无法完成的,再在十二五总结报告作具体说明,同时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对此类指标作进一步考虑,力争指标制定更为科学合理。

(二)更加注重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围绕110十二五重点项目,千方百计抢抓机遇,找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分类研究,统筹谋划,及时有效地抓好组织调度。一是千方百计加快推进,对已开工但进度滞后的项目,要加强项目的现场督办、协调调度及跟踪落实,督促项目单位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建设;已明确规划期内开工和建成投产的项目,要确保如期开工、竣工;已完成前期工作的能提前尽量提前,争取尽快开工;对未开工项目,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切实加强举措,破解制约瓶颈,力争在筹备工作上要有实质性进展,早日开工;对因条件变化已不能实施的项目,要根据形势变化,重新策划生成新的项目,并尽力在“十二五”期间投入建设。二是千方百计攻坚克难,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要素保障,探索创新项目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尤其是回归企业资金参与我区项目建设,继续推广实施“和谐征迁”、“绿色通道”、“容缺预审”等制度,破解征迁、资金等重点项目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三是千方百计强化督查,坚持重点项目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完善第一责任人绩效考核制度,加强项目的现场督办、协调调度、跟踪落实、总结评估,切实保障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三)更加注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围绕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双轮驱动的都市产业强区,着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端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服务业要加快现代化步伐。要坚持产城融合理念,发挥古城区、“两座新城”的载体作用,着力发展新兴业态,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争创区域竞争新优势。总部经济要加快滨江总部经济区建设,盘活闲置楼宇,想方设法引导总部回归、税源回归。电子商务产业要加快电子商务总部基地、海峡时尚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程,积极培育幸福网店商城、巨爵电商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抓住泉州建设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契机,尽快做大做强。商贸服务业要引导传统市场运用现代组织经营与服务方式及信息化技术实现转型升级,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打造全国性、区域性专业市场。二是工业要持续抓好“六大支撑工程”。大力实施龙头、上市、创新、品牌、营销、载体等六大支撑工程,使产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加快钧石能源锂电池项目、文创光电产品生产基地等“十二五”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对高新园区内多年闲置未开发的工业用地,加大清理置换力度,加强载体支撑。进一步提升15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合作深度,强化电容器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及射频微系统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个省级工程、行业技术中心的技术支撑作用,重点支持微波技术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院、物联网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机构和支柱产业主体科研机构的建设,推进重点技改计划,引导中小企业向“科技小巨人”转变。推动传统产业、民营企业加快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和产业组织创新,坚持不懈抓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精益管理、品牌培育,继续实施改制上市工程,深入开展“万家企业手拉手”行动,支持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开展协作配套。

(四)更加注重统筹古城新区协调发展

围绕建设创新型和谐文化名城,进一步加强古城保护改造,进一步加快江南新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形成古城、新区相互衬托的新型城市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鲤城。一要滚动推进片区开发。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站前大道、滨江新城、江南新城、紫帽山-乌石山、古城“五大片区”规划建设。滨江片区(包括站前大道、滨江新城)要围绕站前大道鲤城段、江滨南路这“一纵一横”,分四期开发建设,着重推进兴贤路北侧片区和站前大道两侧片区改造项目。古城片区要突出“与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启动实施“古城复兴计划”,重点继续抓好古城景观整治,改善古城市容市貌。紫帽山-乌石山片区要加快紫帽山农业观光生态园、侨乡自驾游等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二要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要分期分步组织实施《鲤城区进一步加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实施方案》(泉鲤委办【2013143号),加快站前大道鲤城段、古龙路拓改整治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周边道路建设,完善城市慢道等配套市政设施,要重点抓好列入市、区减排计划的管网项目建设,加快生活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完善市区功能,增强市区综合承载能力。三要巩固提升“四城共建”。加快数字城管建设,2014年实现鲤城区域全面覆盖,通过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巩固提升创卫、创城成果。开展“点线面”攻坚,继续加快建设金山公园慢道二期,集中力量对3个社区环境重点整治。落实“美丽社区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五型社区”建设,实现社区人居环境的优化、经济实力的壮大、社会形势的稳定及精神文明的提升。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深化、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继续推进生态区创建工作,争取2014年获得国家级生态区命名。

(五)更加注重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紧抓国家级“金改”契机,充分发挥泉州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的品牌效应,大力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战略,为我区经济发展释放改革红利、培育文化生产力和加强资金支撑力。一是加快推进国家级“金改区”建设。围绕打开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个通道”,主动向上对接和争取政策倾斜支持,加快金融改革创新,集聚金融要素资源,滚动实施金改项目,重点突破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争取开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金融机构试点、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等工作,拓宽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双向流动通道,推动金改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具实效发展。二是强化文化引领作用。深入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百千基础工程”,建立健全优秀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资源开发体系。积极把闽南元素融入新区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继续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与闽南文化元素、群众文化、旅游文化等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式,巩固提升源和1916、六井孔、T淘园等品牌,不断培育新的特色品牌。加强旅游资源与文化品牌的结合,突出做好“古韵鲤城文化之旅”古城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培育古城特色文化旅游业三是注重提高招商效率。要拓展招商载体,加强闲置资源动态管理,鼓励企业做足“围墙内”文章,以集约换空间,破解“零地”增长之困。加强鲤台产业对接,要围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优势,力争在引进重大台资项目上取得突破。要实施好鲤籍异地企业和在鲤企业总部回归招商工程,突出产业对接、金融合作,鼓励更多鲤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把侨务资源转化为招商优势和鲤城扩大开放的新动力。

(六)更加注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围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处,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更高水平、更加均衡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一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居民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做好生育保险医疗费用在定点医疗机构的实时结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费用统筹等工作,实现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鼓励民间资本兴办福利事业,完善社会帮扶、慈善互助等综合救助体系。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江南学园建设,持续深化义务教育组团式小片区管理工作,建设一批特色学校,提升老牌知名学校,探索多元职教办学模式,打造好鲤城教育品牌,建设学习型城区。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逐步解决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提高卫生技术人员整体水平,健全基层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加快浮桥街道坂头社区的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常泰街道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建设进度,推动基层文化向项目产业化、产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落实好为民办实事项目,进一步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居住、出行、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热点问题;完善社会、治安、流动人口等管理制度,健全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安全监管,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巩固深化平安建设,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