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十三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时间:2018-02-14 14:46 浏览量:1
  鲤城区 十三五 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为统筹规划今后一个时期鲤城区服务业发展,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本专项规划根据《鲤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区服务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制定服务业各个领域年度发展计划、安排服务业各个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

本专项规划领域包括经济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不包括社会事业领域的公共服务业。

本专项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十二五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展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围绕建设创新型和谐文化名城战略目标,以拓宽领域、优化结构、增强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服务业的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有力地推动了我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中心城市功能的增强。

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期间,鲤城区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支持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到2015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14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税收达12.67亿元,占全区纳税大户税收比重达56%,比2010年提高8.2个百分点。

服务业新兴业态发展进一步加快。扎实开展第三产业发展年活动,金融服务、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现代商贸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金融方面,2015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2.31亿元,创税突破1个亿;设立泉州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泉州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区共有银行机构网点73个,证券公司营业部7家,保险机构17家,准金融机构20家。文化旅游方面,2015年接待旅游总人数570万人次,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6.7%;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获评国家级4A旅游景区;新门街区获评省级文化旅游街区。文化创意业,建成5个文创园区(街区),拥有国家级动漫企业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个,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电子商务方面,幸福网店商城成为全国首家天猫供销平台试点闽品汇电子商务平台;大学生电商创业孵化基地被认定为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已入驻企业58家。现代商贸方面,繁荣发展17个专业街市,南环路——常泰路汽车走廊销售额达97.31亿元,占泉州市汽车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十二五期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6%,商贸业能级和业态水平进一步提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136.8亿元实施42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大力增强了古城新区服务功能,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空间。古城区先后投建了开元盛世、百脑汇、中闽百汇新华商场等3个大型专业商城,实施了源和蜜饯厂、泉州机电厂、竹器社等7个旧厂房改造,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T淘园、海博少儿城已建成产生效益。江南新区重点推进笋江路两侧、江滨南路沿线、站前大道(鲤城段)两侧和紫帽山-乌石山四大片区开发建设,其中笋江新城(笋江路两侧片区)已基本建成,滨江新城(江滨南路沿线)的站前大道以东片区已完成大部分开发工作,实施中骏商城、新天城市广场、滨江国际五星级酒店、总部经济区、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基地、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三期)、紫帽山农业观光生态园等大型高端服务业项目。

(二)面临的问题

在肯定第三产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结构层次不高,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偏高、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生活性服务业所占比重偏高、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企业主体不大,缺少实力雄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引领带动作用明显的领军型企业;产业融合度低,不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发展融合度较低,而且服务业不同行业之间发展融合度也较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鉴于此,十三五时期必须进一步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为推动创新型和谐文化名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发挥引擎作用、作出应有贡献。

二、十三五服务业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鲤城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补上短板为取向,以培育新产业、发展新业态、拓展新模式为重点,以新需求引领、新技术应用为抓手,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发展、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进一步做大服务业规模、做优服务业结构、做强服务业能级,形成适应市场、特色明显、功能突出、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把服务经济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首位经济,形成适应市场、特色明显、功能突出、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战略取向

实施市场化发展战略。始终注重改革创新,扩大服务业准入领域,放宽准入条件,培育竞争主体,完善市场规则,严格服务标准,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质量和效率。

实施高端化发展战略。始终注重高端导向,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集聚高端要素,推进服务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高服务业增值能力和服务能级。

实施融合化发展战略。始终注重统筹兼顾,大力推动服务业与信息化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服务业内部行业跨界融合,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实施生态化发展战略。始终注重生态优先,在服务领域全面推行绿色经营、绿色消费,全面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服务

(二)发展目标

——做大服务业规模。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20亿元,比2015年年均增长9%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比2015年提高3.2个百分点,进一步巩固服务经济的首位经济地位。

——做优服务业结构。2020年,全区新兴服务业增速明显加快,成为拉动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明显壮大,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新的支撑点。

——做新服务业业态。2020年,全区服务业技术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持续推进,服务业新行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服务经济体系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做强服务业实力。2020年,全区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骨干企业,形成一批主体功能突出、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服务品牌,巩固和提升在全市服务业发展中的领跑地位、标杆作用。

三、十三五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适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需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为抓手,在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的同时,重点加快市场需求大、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大、民生效应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一)文化创意业

以打造海西创意名城为导向,立足自身比较优势,集成文化、创意、科技、资本等要素,以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文化为元素,以创意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业,打造集原创策划、交易展示和品牌运营于一体的创意设计产业链,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创意品牌,壮大一批文化创意骨干企业,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促进文化创意业与制造业、旅游业等融合发展,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重点是:

大力培育文化创意市场。加快发展动漫设计创意、工业设计创意、工艺美术创意、多媒体设计创意等文化创意业,鼓励设计+品牌”“设计+科技”“设计+文化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发展。组织开展文化创意大赛、文化创意展示等活动,推进文化创意的内容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文化创意的市场需求,做大文化创意的市场规模。

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企业。引导文化创意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特色明显、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文化创意企业。鼓励优势文化创意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扶持特色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和工作室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机构的战略合作,鼓励国内外知名文机构、文创名师在鲤城设立分支机构和个人工作室,形成资源共享、互动双赢的合作机制。

整合提升文化创意园区。加快推进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三期、四期)、东亚之窗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寺逅文化创意产业园、泉州工艺美术创意园、泉州e堡梦工厂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主业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孵化、展示和交易基地,力争实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突破、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4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20家,构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示范区。

完善文化创意公共服务。加快建设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文化创意公共服务平台,包括设计孵化平台、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咨询平台、人才培训平台和社会中介服务平台,开展孵化、展示、推介、交易、经纪等各类服务,优化文化创意业发展环境,降低文化创意业创新成本,提升文化创意业创新效率和创新水平。

(二)金融服务业

以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推动金融创新为导向,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主题,以金融机构集聚、金融服务创新为抓手,进一步聚集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丰富金融产品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形成种类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匹配、竞争有序、辐射力强的金融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财富管理提供金融支持。发展重点是:

加快金融机构集聚。积极融入泉州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在鲤城设立分支机构、增加物理网点。鼓励产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培育和发展与金融市场相关的功能性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发展创业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证券投资咨询、保险公估、信用评估等金融中介机构,引导发展专业化财富与资产管理机构。

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引导商业银行创新个人创业、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贷款品种。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小额信贷,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建设。规范发展民间融资,促进民间融资阳光化

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实施互联网+金融业行动,支持基于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网络支付、网络借贷、网络众筹、网络理财、网络保险等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广度、深度和能级。筹建泉州市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加快形成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

稳步发展资本市场。推进融资市场化进程,鼓励企业通过发行企业或公司债、融资券等方式直接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通过发行企业或公司债、融资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推动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各种股权类投资基金。

(三)电子商务业

以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为目标,主动融入泉州市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跨境贸易电商服务试点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服务、技术和集成创新,全面拓展电子商务在各领域的应用,打造功能完善的电子商务产业链,推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网络市场与实体市场互动发展。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30%;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亿元;年交易额超过50亿元的电商平台1家;建成1个国家级示范园区(基地)和1个省级示范园区(基地),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达到3-5家。发展重点是:

培育电子商务平台和网商。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进一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培育一批行业特点突出、垂直整合能力强、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企业和网商,做大做强闽品汇等电商平台。注重发展专业化网络零售平台,重点建设销售特定商品或针对特定消费人群的专业化网络零售平台,做精做透网络零售业务。大力发展行业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整合、培育一批覆盖全产业链的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引导现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由信息流服务向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综合服务发展。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大学生、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电子商务创业,不断扩大网商规模,推动家庭网商向现代电子商务企业转型。

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展网络批发零售业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开展网络购销业务,促进实体购销渠道和网络购销渠道互动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活动,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提升跨境电子商务对外贸易规模和水平。

加快电子商务园区建设。依托高新园区、文创园区、专业市场和商务楼宇等,建设集研发、交易、服务、培训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园区,在园区内打造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器,重点推进电子商务总部基地、万祥商城等电子商务园区建设。

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智慧物流平台建设,提高物流配送的专业化、组织化和信息化水平。推进物流快递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培育一批信誉良好、服务到位、运作高效的物流快递企业。推进城市网络购物物流快递设施建设,完善区域物流分拨网络和末端配送网点,形成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四)科技服务业

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集聚的优势,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着力将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暨中小微企业创业园打造成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巩固提升江南高新园区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创建成果,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发展重点是:

大力发展研究开发及其服务。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究开发及其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探索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进微波通信技术研究院、物联网研究院、节能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机构建设。鼓励龙头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细分领域专业化研发服务,形成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活跃的研发体系。

加快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技术交易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跨领域、跨区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集成服务。培育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链条。

重视发展创业孵化服务。加快培育以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为重点、综合孵化器为支撑的创业孵化生态体系。整合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探索众创空间孵化器+创业风险投资的新型孵化模式。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孵化器,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提升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大力抓好中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源头支撑。

加快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引进和重点支持发展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评估、价值分析、交易、代理、托管、咨询、检索、培训、质押融资、司法鉴定和法律援助等服务,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服务机构面向重点产业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创新服务能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等成立知识产权服务联盟。

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服务。抓住科技金融改革试点的机遇,重点推进鲤城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建设,打造全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示范区。探索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建立融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科技创新,完善投融资担保机制,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商务服务业

以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商务服务为导向,加快推进商务服务业态、经营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商务服务企业和中介服务品牌,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发展重点是:

加快发展企业管理服务。大力发展以总部经济为主的企业管理服务,加快推进滨江总部经济区等现代总部商务区建设,开发建设和整合提升一批总部楼宇、金融楼宇、中介服务楼宇等高端商务楼宇,引导境内外跨国公司、大企业区域总部、运营中心和本土总部企业入驻,将滨江总部商务区打造成为泉州中心城区新的现代中央商务区。

提升发展咨询中介服务。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高端咨询服务,加快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规范发展经纪代理、品牌营销、市场调查、信用评估、公证鉴证、经济仲裁等中介服务。鼓励境内外知名的咨询、中介服务企业入驻,促进咨询、中介服务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重视发展融资租赁服务。大力推广制造设备、施工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鼓励融资租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租赁服务企业与商业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多渠道拓展融资空间,实现规模化经营。

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供求对接,引导各类企业通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以人力资源外包、人才引进、人才测评、人事咨询与策划、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等为重点的人力资源服务。

(六)商贸流通业

以打造泉州中心城区现代商贸服务中心为目标,加快健全以核心商圈为主导、专业街市为特色、现代商贸物流为支撑的现代商业体系,大力推动商贸经营业态、流通方式、组织形式的创新,壮大商贸流通规模,增强商贸流通实力,提升商贸流通能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先导作用,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产业联动的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发展重点是:

统筹城区商贸协调发展。加强对城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围绕培育城市核心商圈和社区便民商圈,合理安排商业网点空间布局、业态结构,重点打造城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引导各类商业街向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和复合化发展。江南新区要依托城市交通要道对商业布局的引导和聚集作用,依托汽贸走廊、水果批发等专业市场,沿站前大道、笋江路、江滨南路、南环路、常泰路打造多个高层级商业中心区,适度发展多业态、多品牌、多门类结合的城市综合体。古城区要充分发挥传统商贸、文化资源优势,依托现有专业街市,发展泉州特色商贸功能区,共同形成双城并举商业发展格局,为鲤城打造泉州中心城区现代商贸服务中心提供支撑。

拓展提升商品交易市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升档次的要求,着力抓好一批具有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服务增值能力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大力推进商品交易市场提档升级,加快改造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引导各类市场向商品品牌化、经营商场化、管理规范化发展。重点加快开元盛世、百脑汇、温陵商贸中心、新天城市广场等大型商场和泉州美食城项目建设,加快滨江幸福广场、海西汽配城、中骏商城、金泉商城、水果批发市场(旧址)等项目招商繁荣步伐,推进水果批发市场、万祥商城等专业街市做大规模、转型升级。

培育特色商业街区。加强商业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旅游商业、文化商业,拓展体验消费。在重点商业聚集区、大型综合性商业设施内,大力引入影剧院、教育培训、儿童娱乐、艺术展示等文化娱乐业态,丰富文化体验消费供给。鼓励以情景式、社交化为特征的新型跨界商业综合体发展,推动餐饮+家居用品展销咖啡+书屋创意工坊+主题餐饮主题餐饮+酒吧等跨界创新业态发展,促使体验式商业设施成为消费者交友聚会的重要公共空间。重点推动新门街、西街、中山南路、新华路等街区业态创新,打造慢生活休闲文化街区。

大力推进商贸流通创新。按照现代商贸流通发展的要求,推进商贸流通业态和商贸流通手段创新,加快发展品牌代理、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商贸流通形式,加快实现从传统商贸服务业向现代商贸服务业的转型。大力推进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加快培育智慧商店智慧商圈。鼓励零售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实体店铺数字化改造,增强店面场景化、立体化、智能化展示功能,开展全渠道营销; 鼓励中小实体店,特别是连锁便利店,发挥靠近消费者优势,完善便利服务体系,增加快餐、缴费、网订店取、社区配送等附加便民服务功能。

增强商贸流通主体竞争力。支持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商贸流通企业利用自身的品牌、网络优势实现规模扩张,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兼并、连锁经营和采购联盟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商贸流通企业。鼓励境内外著名品牌、知名商业连锁企业、顶级专卖旗舰店入驻,鼓励专业专卖店向品牌旗舰店、体验店等发展。扶持小微商贸流通企业发展,鼓励小微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鼓励小微商贸流通企业与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合作,利用特许加盟和自愿连锁等方式提高小微企业的组织化水平和竞争力。

保护传统老字号品牌。加强挖掘、保护和传承具有鲤城特色的老字号品牌,加大对鲤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鼓励老字号品牌企业加强传统技艺和历史文化传承,打造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老字号零售、餐饮、专业市场品牌。支持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鼓励各类资本参与本地传统特色商业品牌的挖掘保护和培育,支持其发展特许经营和专业连锁,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加速与现代商业模式接轨,拓宽老字号品牌的服务范围,提升其知名度。

(七)旅游服务业

以打造海丝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充分发挥东亚文都、海丝泉州核心区品牌效应,以古城为整体统筹规划全域旅游建设,深度整合历史人文旅游资源,高起点、高水平推进古城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复兴,开发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影响的旅游产品,打响古韵鲤城·文化之旅”“笋江月·闽南风等具有历史传统、闽南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鲤城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总量达800-9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以上;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发展重点是:

优化旅游发展布局。全面整合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等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划分旅游空间功能分区,加快形成由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滨江主题文化旅游区、紫帽山-乌石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组成的区域旅游空间布局,其中: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重点发展人文史迹游、文化创意游等;滨江主题文化旅游区重点发展江滨亲水游、水上娱乐游等;紫帽山-乌石山生态文化旅游区重点发展自然生态游、休闲度假游等。

抓好旅游产品开发。以促进优质旅游资源转化为拳头旅游产品为出发点,加强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注重旅游产品本土化、特色化开发,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设计差异化旅游产品,开发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旅游服务,创造便捷、舒适、安全的旅游体验环境,融合发展古城谒祖朝圣游、古城创意游、古城街巷游、古城文化体验游和江南新区康体休闲体验游五大主题旅游,形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新型业态为特色的新型旅游产品体系。

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突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加大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的力度,境外客源市场与境内客源市场并举,形成重心突出、结构多元、层次配套、客源稳定的旅游客源市场格局。加快旅游网络营销平台建设,强化与知名互联网企业、在线旅行商的合作,建立多语种网站,充分运用旅游微信、微博、微网站等微平台,推动旅游O2O有效互动。加强与周边区域旅游合作,联手开发旅游项目和线路,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闽南文化生态园、泉州新门旅游文化休闲街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适应家庭游、自助游、自驾游的需求,引导建设一批家庭旅馆、汽车旅馆、特色民宿。弘扬地方特色餐饮文化,挖掘创新特色菜肴和传统名点,打造集旅游、餐饮、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特色美食街区。研发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地域特色的鲤城伴手礼等系列旅游商品,促进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基本配套、协调发展。

规范旅游市场管理。全力整治旅游市场经济秩序,打击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旅游业务和欺骗、强迫旅客购物等违法行为,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加强导游人员培训、考核和管理,实行导游员持证上岗制度。严格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完善旅游安全监督检查机制,防范各类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八)家庭服务业

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便民利民服务进社区、进家庭为重点,整合各类家庭服务资源,拓宽家庭服务领域,完善家庭服务设施,健全家庭服务网络,创新家庭服务机制,提高家庭服务质量,加快形成覆盖城市社区、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家庭服务体系。发展重点是:

发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继续实施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优化社区商业空间布局,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业服务、家庭用品配送和快递派送、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居民服务。引导有条件的家政服务企业通过资源整合、连锁经营等方式向规模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开发家政服务网络平台,打造自主服务品牌。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实行员工制管理,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社区卫生、社区文体、社区就业、社区治安、社区物业等服务。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优先保障优抚对象、低收入群体、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服务需求。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社区居民自愿的要求,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每个社区拥有一个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站,每个街道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逐步建立起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专项服务设施为补充、服务网点为配套、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持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创新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社区组织,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优化社区服务的制度环境。鼓励社区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大力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优化社区服务流程,增强社区服务能力,推进社区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

(九)健康服务业

以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和社会力量主体作用,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的新途径、新模式,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发展重点是:

大力发展多元化养老服务。鼓励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定点、定制服务。加快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衔接,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支持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加强政府办养老机构建设,发挥托底保障作用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建设或运营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

统筹发展养老服务信息网络。智慧社区建设为依托,建设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医疗保健、服务缴费、紧急救助等方面的服务。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和服务需求信息系统,并与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

支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鼓励引进境内外知名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引导健康服务机构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开展连锁经营,培育健康服务品牌,提高健康服务水平,促进健康服务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鼓励发展中医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中医在保健、调理、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支持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融中医健康咨询、体质辨识、中药调护、保健品消费指导、跟踪管理于一体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快发展中医特色康复保健服务,促进针灸、推拿等特色中医医疗与康复保健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养生保健、老年病和慢性病防治、康复护理等服务。

四、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载体平台

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鼓励各类服务业发展载体打造特色、创新模式、协同发展,形成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突出、业态高端复合、配套功能完善、集聚效应明显的服务业发展载体,发挥各类服务业发展载体聚集服务要素、提升服务能级、辐射带动服务业发展的示范引领效应。重点建设以下三种形态的服务业发展载体: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按照定位科学、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要求,加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力度,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层次和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配套发展、融合发展。重点建设以鲤城科技金融中心、温陵商贸中心等载体的创新金融集聚区,以电子商务总部基地、时尚梦工厂、泉州电子商务虚拟产业园鲤城分园等为载体的电子商务集聚区,以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东亚之窗文化创意产业园、海滨动漫创意产业园、新海丝文化空间等为载体的文化创意集聚区,以滨江总部经济区、聚源国际总部经济、国际机械装备商会总部大楼、澳门商会总部大厦等载体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二)城市综合体

依托大型城市楼宇,培育壮大楼宇经济,建设一批城市功能型、商务商贸型、都市生活型城市综合体,打造各种服务业共生发展的重要载体,使之成为集功能和形象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新亮点和城市新地标。重点在江南新区江滨南路片区、站前大道(鲤城段)片区、笋江路片区规划建设若干个集高端商贸、商务办公、娱乐休闲和时尚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城市综合体。

(三)特色街区

按照提升老街区、发展新街区、创建名街区的要求,以古城改造提升和功能置换为契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创新功能定位,突出建筑特色,营造文化氛围,形成特色服务业集聚、服务功能集成、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新型服务业发展载体。重点建设以庄府巷、打锡街、涂门街、新门街、东街、状元街、中山路、聚宝街、后城、北门为代表的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时尚商业街区、文化创意街区、中华老字号街区等。

五、十三五服务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突出改革保障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服务业,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通过机制创新,营造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供给创新,放开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提高供给效率,扩大有效供给,引领新型消费,满足消费需求。

(二)落实政策保障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切实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各级各类引导资金、专项资金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形成政策叠加效应,营造有利于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引导和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全面梳理区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现行政策,跟踪调查现行政策的执行效果,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及时作出调整改进,及时研究出台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确保政策能够始终适应服务业发展需要。

(三)强化项目保障

实施项目带动工程,围绕市场前景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服务业,每年精心筹划和推出一批重点项目以及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周期短、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并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和省、市的建设盘子,引导服务经济要素资源向重点项目倾斜。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强化项目跟踪落实和服务,着力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为服务业发展不断增加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四)抓好资金保障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信贷资本、民间资本投向服务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吸引外资、银行贷款等手段,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服务业投入体系。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中小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小服务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加强对中小服务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服务业企业开展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五)重视人才保障

根据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研究制定综合性的人才政策,完善各类服务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加大吸引和聘用海内外服务业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力度,着力集聚一批新兴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加大培养服务业实用人才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市场短缺、急需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和技能型适用人才。完善服务业人才引进、使用、流动、激励等政策,营造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能创业的人才发展环境。全面推进服务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职业技能的培训、考核,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六)完善环境保障

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做到对各类投资主体在准入方面一视同仁。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扩大服务标准化覆盖范围,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行业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加大对服务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保护的力度,坚决查处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强服务业诚信建设,实行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大力整顿和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严厉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加强服务业行业协会建设,发挥其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权益、沟通企业与政府等方面的作用。

(七)加强组织保障

加强服务业工作组织领导,进一步理顺服务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完善区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提出服务业发展的行业规划、政策措施、重点项目等,协调解决服务业行业发展、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健全服务业日常工作机制,区直各部门、各街道要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手、左右联动、合力推动的工作格局,细化和分解服务业发展目标和任务,确保服务业发展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保障本专项规划顺利实施

 

 

                                                                                                      编制指导:陈劲松

编制单位:鲤城区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