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浯溪重现水清岸绿 千年护城河风采依旧
来源:泉州晚报 时间:2024-07-26 15:12 浏览量:1

  位于鲤城区的笋浯溪,是泉州古城最早的护城河。历经千年的城市扩建,如今的笋浯溪还是泉州市老城区内沟河中最宽的一条水系。在担负防洪排涝作用的同时,两岸绿植成排的笋浯溪也成为市民们的休闲绿道。

龙舟赛在笋浯溪举行,溪水清澈。(李泽波 摄)

  泉州网7月24日讯(融媒体记者 王金植)位于鲤城区的笋浯溪,是泉州古城最早的护城河。历经千年的城市扩建,如今的笋浯溪还是泉州市老城区内沟河中最宽的一条水系。在担负防洪排涝作用的同时,两岸绿植成排的笋浯溪也成为市民们的休闲绿道。刚刚结束的2024年泉州市“泉竞龙舟 福传丝路”之“龙翔刺桐”闽台龙舟邀请赛,许多选手点赞笋浯溪:“水清、岸绿、环境好。”这得益于泉州市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提质增效工作指挥部高位统筹,市城管局牵头推进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打造“岸绿、水清、景美”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环境。

  笋浯溪两岸绿树成荫

  五堡公园紧临笋浯溪,园内有广场、绿树、草坪。家住笋浯溪边的吴老伯喜欢晚饭后沿笋浯溪两岸散步,然后来公园内与邻居聊聊家常。他说,小时候,溪水很清澈,群众常在溪里洗衣服、游泳。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溪水不再那么清澈。“去年以来经过治理,现在溪水变清了,水质变好了,两岸也绿树成荫。”他说,如今的笋浯溪两岸绿植成排、干净整洁,还有鱼生长,每天清晨、傍晚,锻炼散步的市民悠闲惬意。

  闽台龙舟邀请赛于7月6日开赛,7月21日圆满落幕。这段时间,笋浯溪岸边鼓声震天,水面上棹桨飞舞,队员在龙舟上喊着号子,提桨、破水,动作整齐划一,划水强劲有力,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河面上劈波斩浪。来自台湾、湖北、福建等地的40余支龙舟队伍齐聚于此,在这古代泉州的护城河上一展风采。

  “我们感觉环境很不错,河岸两侧绿化做得很好,赛道也好划。”今年18岁的吴怡佳是江汉大学龙舟队女队的成员之一,这是她第一次在河道内比赛,感觉很不错。“这里的水很干净,两岸的环境也很美,是一条不错的赛道。”仰恩大学男子龙舟队的队长叶嘉翔是福州人。他说,作为首支出场的队伍,他感觉既紧张又兴奋,河道较窄增加了比赛难度,是个挑战,不过笋浯溪水清岸绿,极具有观赏性,选手们能真切感受到岸上观众的热情呐喊助威。

  笋浯溪曾是古城护城河

  明清时期,从清源山上向下俯瞰,泉州古城形似鲤鱼,由此得名“鲤城”,笋浯溪便是“鲤鱼”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接笋江,下通浯江,东侧与八卦沟相接,西侧与晋江相贯通,总长约为2.8公里。

  世代居住于此的老人们说,笋浯溪不仅发挥着漕运的作用,也见证了泉州海丝贸易的繁荣。宋朝至明代,溪上货物往来频繁,人们乘小船顺着潮水从后渚港驶入晋江,经蟳埔、法石等地抵达顺济桥下停泊,在聚宝街、富美码头附近交易。远洋的商船也需经笋浯溪,到市舶司报关后才能进入古城区域。

  泉州文史学者吴健康在《续破腹沟纪事》中考证,破腹沟古称巽水,位于泉州古城西南,俗称五堡溪,现称笋浯溪。

  它在海丝贸易繁荣时期,同时充当着远洋商船货运进城重要河道的角色。作为泉州内沟河中最宽的水系,在它身上,流淌着泉州的重要水脉。

  水环境治理水质得改善

  笋浯溪作为泉州古城的护城河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笋浯溪的水质和环境状况曾一度面临严峻挑战。

  古城水系,不仅联结着老城的历史与文化,也联结着现实与生活。去年以来,市、区城管部门牵头推进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先后实施了包括笋浯溪、八卦沟在内的一批水体治理项目,并结合泉州古城片区地下管网改造,进行雨污分流、管线下地,提高了污水集中处理率。

  市城管局有关人员介绍说,笋浯溪溪道宽度20—25米,断面形式为复式,挡墙迎水面为浆砌条石,沿线流域面积142公顷。2023年年初,发现笋浯溪水质不佳,渠道两侧截污管道病害严重,西侧连通管道坍塌,污水溢流至渠道。为此,相关部门启动了水环境治理。通过实施笋浯溪截流管道修复改造、倒虹吸改造、截污干管改造、溪流清淤等工程措施,对水质进行综合治理提升,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走进古城,沟巷纵横,流水潺潺。作为老城区主要排涝渠道,八卦沟沿岸两侧虽数次截污,但还存在河道水质较差情况。2023年,泉州市古城片区污水提质增效及内沟河水质提升工程(一期)启动,对八卦沟北侧截污干管进行整治,做好污水收集纳管,防止污水入河及河水倒灌,改善八卦沟水质,优化沿岸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生态廊道。

  责任编辑:林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