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司法厅发布新一批148工作“典型经验做法”,其中,由鲤城区司法局总结提炼的“桐新同治”—构筑新业态法律服务新空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品牌作为泉州市唯一入选,获全省推广。
群众赠送锦旗
多年来,鲤城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吸引了大批劳动者就业创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有新就业形态企业2.4万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近10万人。“在新业态快速发展过程中,劳动关系认定难、劳动用工监管难和劳动权益维护难等问题随之出现,维权意识淡薄、维权渠道不畅通等现实,也让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多部门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法治服务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区司法局立足司法行政职能,结合辖区实际,聚焦新就业形态群体法律需求,通过持续完善法治协同机制、拓展法治共享阵地、扩大法治服务队伍等方式,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迭代升级的法律服务,以法治力量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工作机制方面,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形成“法援+调解+仲裁+诉讼”联动维权机制,常态化为企业、劳动者提供维权服务,以及法治宣传、咨询解答、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和行政复议等多功能复合型法治服务,梳理形成42项暖心服务政策,推动劳动者权益维护工作由“部门处理”向“联动治理”转变。
“啄木鸟”法治体检服务队开展法治体检
在区司法局的推动下,“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刺桐花”公益法律服务队、“啄木鸟”法治体检服务队等纷纷出动,不定期走访新就业形态企业、站点、社区等,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点单式”法律服务,涵盖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援助维权等服务;为新就业形态企业进行企业经营、劳动关系、交易行为等法治体检。
为了提供更多元、更便捷的法律服务,区司法局通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之家、临江电商调解工作站和“鲤小司”普法驿站等创新载体,实施智慧化服务,探索“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打造智慧普法、智慧法援、“码上解纷”新模式。同时,完成8个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改造提升,将公共法律服务送到“家门口”;改造提升33个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与42个“暖心鲤驿站”实现功能联动,打造“十五分钟法律服务圈”。
自该工作做法实行以来,鲤城已调解涉及新就业形态群体案件81件,调解金额142.17万元;受理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援助案件19件,挽回损失22.1万元;办理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行政复议案件102件;通过区司法局提供法律服务(不包含法律援助)申请劳动仲裁案件32件,涉及金额约78.64万元,有效维护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