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
时间:2023-01-04 16:59 浏览量:1

  位于西街中段北侧,新华西路以东,1982年2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垂拱二(686年)。初名莲花应瑞道场,后易名莲花寺、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诸州一上开元寺以纪年遂改名开元寺。历经五代至宋,设支院百余所。元至二十二年(1285年),合并成一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为开元寺最兴盛时期,僧众多达千人。元末,泉州地方混战,被烧毁。明洪武二十二年守恭裔孙云南副使黄文柄修复旧观,现存大殿为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郑芝龙重修。寺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中轴线由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又名百柱)、甘露戒坛、藏经阁组成。副轴线包括东廊、檀越祠、小开元寺(准提禅林)、西廊、功德堂、尊胜院(弥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两轴线及镇国、仁寿二石塔组成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群。 

  紫云屏

  紫云屏在寺大门的正对面,为寺的照墙,明万历四年(1576年)郡丞丁一中建,天启四年(1624年)郡总宪陈亮采重建军,高6米,宽15米,厚0.85米。照墙正中,嵌有一方明代泉州书法陈于玉书写的隶书“紫坛屏”(横排)右刻。

  天王殿

  天王殿俗称三门或山门,始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后屡毁屡建。三门外原建军有东西二坊,东称“八吉祥”,西称“六殊胜”,早已废圮。殿坐北朝南,悬山式屋顶,面宽五间25.94米,进深四间13.59年,面积427平方米,由30支棱形石柱支撑屋盖。殿东、西两侧各有泥塑巨大天王坐像一尊,高4.5米,怒目而视,形状威武。紧接天王殿正中北侧为拜圣亭(俗称拜香亭),现存建筑为卷棚歇山顶角亭,高5米,面宽进深各一开间,面积平方米,作古时地方长官礼拜之用。

  拜庭

  拜庭在天王殿北,面积2800平方米,全部用白色花岗岩条铺而成,东西两旁有古榕树8株。榕树之间,分列13座宋至明代小型石塔及石经幢,高3-5米不等,造型优美塔上有的有浮雕图像、铭文、题款等,形式多样。拜庭两边有东西两廊,从天王殿延伸至甘露戒坛,构成一个整体。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又名紫云殿、百柱殿,是全寺的文体建筑,正面重檐中间有“桑莲法界”横额。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构架复杂,风格独特。通高20米,九开间进深,占地面积1387平方米,由近100根大石柱支撑屋盖,号称百柱殿。石柱造型多样,有四方形、六棱形,有海棠柱、蟠龙柱。殿内前儋柱正中二根,外檐柱正中四根,为浮雕蟠龙柱,是明代石雕佳作;后檐柱正中有二根十六角形青石柱,雕有印度古代神话故事,是明代重建时从废圯的印度教寺庙遗物移来的,为中国佛教建筑所罕见。屋顶构架,大致由柱网、斗拱及屋盖三部分构成,重梁叠架。佛像前上方两排石柱和桁梁接合处,有木雕24尊飞乐伎,或执管弦丝竹等各种闽南古建筑杰作佛坛正面有泥塑丈八金身的五方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据传为唐玄宗御赐佛像),东侧为东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石生佛,西侧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五方佛旁还塑有胁侍观音、普贤、梵王、帝释护法神等。殿后朝北正中供奉观音,两侧则为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殿外前面筑有宽大的月台,高1米,台座为须弥座式,左右及蹭的束腰嵌有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是明代重修时从废圮的印度教寺中移来的。

  甘露戒坛

  甘露戒坛在大雄殿后面,唐代此处火毁,明建文二年(1400年)重建,以后历代均有维修。现存规模为清初仿宋建筑,五重檐八角攒尖屋顶,五开间六进深,面积645平方米。坛顶采用无梁藻井结构,如意斗拱复杂奇巧,斗拱间雕饰飘带乐伎24尊,手持南音各种乐器,作吹奏状,造型优美,别具一格。入门正中坛一木雕千手千眼观音,雕工精巧。中坛呈圆形,分为五层,最高一层台高3.7米,奉卢舍那佛坐像,像高1.8米,为明代檀香木雕,底座莲花,花瓣千片,每片刻有上佛像,称千佛莲座。其余四层拾级环围而上,各塑泥彩纭护法金刚及其它神将立像。

  藏经阁

  藏经阁原为法堂,在戒坛后面,始建于元至二十二年(1285年),后焚毁。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重建,民国防大学4(1925年)改建为钢盘水泥仿木结构二层楼阁。内藏北宋政和雕板《毗卢大藏经》残本四十二卷。

  准提禅寺

  准提禅寺俗称小开元寺,在檀樾祠东,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布局似开元寺主轴建筑。原山门已废,1974年原府学棂星门移此替代。

  功德堂

  功德堂在藏经阁西,民国14年建,供奉开元寺开山祖师匡护禅师及印度高僧袒膊和尚。

  值得一提的是:前殿石柱柱顶斗拱间的24个飞天乐伎附雕,视之如见其舞,如闻其声。这些体态轻盈的“天神”,有的持砚挥毫、有的曲臂吹笙、有的鼓唇吹箫,或手抱琵琶、或双手托物,俯身昂首,从天而降,似轻歌曼舞于屋梁之间。 大殿前平台束腰石上的人面狮身浮雕,是印度婆罗门教的遗物,共72幅。后殿后对青石雕柱,刻有古代印度神话故事,富有浓厚的异国情趣。 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相传建殿之日,有紫云飘绕盖地。又因金殿原应立柱百根,别称“百柱殿”。

  大雄宣判殿后的甘露戒坛,北宋开禧二年(公元1018年)建,历代重修。现存清初修建的重儋八角攒尖式建筑,为坛五级,仍仿宋制。坛顶藻井结构复杂,斗拱也附刻飞天乐伎,别具一格。大雄宝殿西侧有古桑一株,传即唐代曾开白莲之树。大殿东侧的檀越祠,原祀黄守恭,为闽台黄姓共同之祖祠。

  历代名僧

  历代开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代开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持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