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文本】鲤城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21-11-28 16:33:00

  鲤城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新时代“十三五”文化和旅游发展回顾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专栏1: “十三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雏形初现

  (三)公共文体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二、“十三五”发展存在不足

  (一)产业内生动力亟需深度激发

  (二)资源优势发挥尚待充分拓展

  (三)综合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完善

  三、“十四五”发展机遇

  (一)政策支持凸显新优势

  (二)“世遗”引领跨越新阶段

  (三)科技创新激发新动力

  (四)消费升级蕴蓄新潜力

  四、“十四五”面临挑战

  (一)周边地区竞争压力加剧

  (二)保护与开发的任务艰巨

  (三)生活古城与旅游古城的矛盾突出

  (四)后疫情时代产业复苏风险与挑战

  第二章  新使命  开启文化旅游发展新征程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定位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专栏2: “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指标

  (二)阶段目标

  五、发展格局

  第三章  新趋势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创建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

  (一)维护遗产遗址脉络

  (二)加强文物安全管理

  (三)强化文物保护利用

  (四)保护历史空间纹理

  二、传承共享非遗文化

  (一)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

  (二)扩编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目录

  专栏4: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项目

  (三)开展各类非遗主题活动

  三、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一)推动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章

  (二)健全文化遗产旅游综合管理机制

  第四章  新需求  促进文旅配套体系新升级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强服务设施网络化

  (二)增强服务供给精准化

  (三)推动服务主体多元化

  (四)推进文化艺术精品化

  二、打造大泉州旅游集散平台

  (一)完善综合服务区

  专栏5: 综合服务区设置

  (二)健全旅游交通体系

  (三)发展特色住宿接待载体

  专栏6: 住宿接待载体提升重点项目

  (四)提升餐饮产品体系

  (五)丰富旅游购物体系

  (六)创新娱乐休闲体系

  三、健全现代旅游服务体系

  (一)统筹设计标识体系

  (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三)构筑智慧文旅体系

  专栏7: 智慧文旅服务体系

  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二)完善城市慢行系统

  (三)营造全民健康氛围

  第五章 新融合  推进文旅产业发展新路径

  一、大力发展数字文创动漫产业

  (一)打造国际化的鲤城城市超级IP

  (二)打造“古城数字文创动漫基地”

  专栏8: 古城数字文创动漫基地实体平台

  (三)推动数字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四)引导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

  (五)支持数字文创企业健康发展

  (六)培育“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博览会品牌

  专栏9: 数字文创动漫产业重点项目

  二、深度发展“旅游+”产业

  (一)大力发展海丝遗产旅游

  (二)深化发展工业文化旅游

  (三)积极发展休闲康养旅游

  (四)弘扬红色文化旅游

  (五)打造廉政文化游精品线路

  (六)提升文化研学旅行

  (七)加快建设文旅会展业

  (八)丰富旅游演艺业

  专栏10: “旅游+”重点项目

  三、创新发展夜间经济集聚区

  (一)建设地标性夜生活核心区

  专栏11: 夜经济发展重点项目

  (二)创新丰富夜间旅游业态

  (三)完善夜间旅游消费环境和服务

  四、积极推进体育休闲产业

  (一)积极发展大众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二)聚焦健身体育赛事和节庆活动

  (三)培育健身休闲产业市场主体

  专栏12: 体育休闲产业重点项目

  第六章  新方向  探索文化旅游运营新方式

  一、强化对外交流活动

  (一)加强“走出去”推介

  (二)落实“引进来”推介

  二、创新新媒体营销方式

  (一)鼓励线上线下相结合

  (二)建立文旅网络营销体系

  (三)举办系列文旅活动

  第七章  新行动  保障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体制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工作抓手

  (二)营造舆论氛围,凝聚社会共识

  (三)制定负面清单,加强市场监管

  二、创新政策引领

  (一)协调利用多方资金,加强金融支持体系

  (二)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完善用地保障体系

  (三)加强文旅智库建设,实施后备人才工程

  三、强化项目支撑

  (一)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二)培养壮大市场主体,优化发展环境

  附件:鲤城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重点项目

  第一章  新时代“十三五”文化和旅游发展回顾

  “十三五”以来,鲤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规划》实施,较好地完成了《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各项发展目标按时间进度完成。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2016-2020年全区共接待游客3388.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7.38亿元,经济贡献率不断增大,逐步成为引领经济增长新引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利用成效明显,截止目前,鲤城区拥有开元寺、清净寺、天后宫、府文庙、李贽故居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1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1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5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0项);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17家);4A级旅游景区2个,旅游特色街区1个(新门文旅街区),旅游特色村1个(金龙街道龙岭社区)。2020年7月,泉州古城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被评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专栏1: “十三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序号

  主要目标

  “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中期检查

  2019年完成情况

  2020完成情况

  完成

  情况

  目标

  年均

  增长

  完成量

  同比

  增长

  完成量

  同比

  增长

  1

  旅游业

  总收入

  --

  10%

  137.92

  亿元

  137.92

  亿元

  21%

  68.19

  亿元

  -50.6%

  提前

  完成

  2

  年接待

  游客总量

  800-900万人次

  10%

  941.27

  万人次

  941.27

  万人次

  12%

  558.16

  万人次

  -40.7%

  提前

  完成

  3

  省级以上

  文化产业

  示范基地

  4家

  --

  3家

  3家

  --

  --

  --

  未完成

  (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被国家列入2020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唯一项目。全力做好申遗工作,对府文庙、清净寺、开元寺、天后宫、德济门遗址、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和顺济桥等8处重要史迹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包括征迁、立面改造、景观提升和设施建设等工程。严格按照市申遗办和上级文物部门要求,对申遗点开展全方位巡查等保护、监管工作。

  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礼逊图书楼、崇福寺应庚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舶司遗址、顺济桥和南外宗正司遗址等3处重要遗产点入选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开展万正色故居、李贽故居等文保单位抢救性保护修缮工作。成立鲤城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申报国家、省、市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鲤城区入选全国非遗保护传承观察点名单,是全省唯一一个入选的县区。包括鲤城区在内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2019年文旅部公布的国家级文化保护区名单。积极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展等展演展示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社会氛围。

  (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雏形初现

  文旅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持续推动古城“1+2+3”文旅综合片区建设,培育形成以中山路为主轴,以临漳门、朝天门为核心的两大文旅休闲产业片区,以西街、后城、城南为主的三大历史文化展示区。积极把握自驾游、体验游、自助休闲游等旅游新趋势,把6.41平方公里的古城打造成全域旅游景区,全面展示千年古城的独特韵味与魅力,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数字文创产业加快发展。对古城数字文创动漫基地建设进行全面规划,梳理一批涉及文创手游、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电竞、创意设计、数字旅游等本地数字文创企业,以“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东亚之窗文创园区”等为核心,加大招商力度,推动数字文创动漫产业集群化发展。

  文旅营销推广不断加强。深化“古韵鲤城·文化之旅”品牌,网络营销不断升温,古城文化旅游业备受关注;组织“做一回泉州人”“古城人居体验”等活动,采取H5互动游戏、直播、小视频等方式充分调动网友的积极性和活跃度,微博话题阅读量过亿。

  (三)公共文体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公共文体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建成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影音展示馆和城南非遗中心展示馆,改造提升6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成首批6个“百姓书房”及4个免费借阅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建成48条全民健身路径和11个多功能运动场,全民健身迈上新台阶。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硕果累累。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深入开展“万千百十”文化惠民服务工程和文化下基层、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和文化关爱工程。积极打造“元宵花灯展”、“听鲤的声音”、“刺桐文化广场·芳草园”公益文艺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务典型和亮点。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等称号,区文化馆、图书馆连续三届获评国家一级馆。

  二、“十三五”发展存在不足

  鲤城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整体上存在“有爆点没卖点,有亮点没点亮,有流量没能量”的发展不足,具体表现为:

  (一)产业内生动力亟需深度激发

  文化和旅游产业仍处于转型升级的初期阶段,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较为不足,深厚的闽南文化向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各要素渗透不充分;文旅项目总体规模和影响力偏小,缺乏具有强烈震撼力和冲击力的文旅时尚地标;文旅商品创意特色不足,文化体验产品缺乏,旅游目的地文化演艺产品较弱,如古城仅有少量以开元寺宗教文化元素创作生产的文创产品,但也仅延伸至部分前端产业;文旅融合营销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较少,文化旅游服务业层次偏低,科技服务、数字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占比不高,对于鲤城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性作用不足。

  (二)资源优势发挥尚待充分拓展

  鲤城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以海丝文化为亮点、以闽南文化为核心、集闽南文化、宗教文化、海商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庞大文化体系,内涵深厚。但对特色文化挖掘不充分,文化主题不突出,项目千篇一律,多集中于初级观光旅游模式,文化资源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多元文化的旅游价值尚未得到真正的挖掘和展示。如古城区文旅业态较为单一,体验式文旅项目较少,低端同质化业态竞争激烈,缺乏卖点。江南新区文化体育旅游产业项目的实施落地及丰富的闽南民俗资源均未得到充分拓展。城市文旅IP还未形成,品牌具象化和产品支撑不足。同时,夜间旅游产品缺乏深入挖掘或供给不足,美食、康养、观剧、购物等活动多局限于白天,夜间文旅业态发展不均衡,目前仅有西街等少数几个街区较为繁荣,文创园区及江南新区相对单薄。

  (三)综合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完善

  鲤城区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级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类型丰富,实现文化公共服务常态化。精品文艺下基层、进社区、进校园开展公益性演出,但这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实现主客共享,文旅融合的旅游化改造或利用不足。此外,古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仍有较大差距,住宿、餐饮、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不足,部分街道人车混行,服务体系还需提升。同时,文旅融合运营人才缺乏,知识全面的宣讲员队伍不足。科技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相适应的科技手段、服务规范、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三、“十四五”发展机遇

  (一)政策支持凸显新优势

  从国家层面上看,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旅游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特别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重塑了文化和旅游工作新格局,为新时代文化旅游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迎来黄金期。从区域层面上看,福建全面推进全域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持续提升“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文旅品牌,并出台一系列鼓励和引导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规章、文件,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制度保障和广阔舞台。同时,泉州市提出将“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等作为发展重点,由做大城市总量阶段转入城市总量、城市质量、城市能级共同提升阶段,为泉州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空间。鲤城区作为泉州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区位、政策上具有巨大的潜在优势,随着国家、省、市系列优惠政策陆续出台,鲤城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有可为空间。

  (二)“世遗”引领跨越新阶段

  2021年7月25日,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鲤城正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势必引领带动新一轮古城保护利用,加速江南新区建设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动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助推城市发展裂变,将鲤城文化旅游业带入新的黄金发展赛道,让鲤城真正成为泉州对外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成为经济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的样板城区。

  (三)科技创新激发新动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互联网+”“5G”等重大举措推进,促使科技创新与文化旅游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有利于培育文旅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文化和旅游融合专用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消费升级蕴蓄新潜力

  大众旅游需求不断升级,从传统景区观光游向休闲游、周边游、亲子游、夜游等转变,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文旅产品和服务的迭代升级不断加速。同时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促使人民群众对康养文旅品质生活有新追求,为鲤城区推出更多新兴旅游、文化体验活动提供了全新机遇和空间。

  四、“十四五”面临挑战

  (一)周边地区竞争压力加剧

  以厦门、福州等为代表的周边城市以较高的国内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同时高铁时代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人口空间流动频率加大,地区间竞争压力加剧,使得外来游客在鲤城逗留、消费时间骤减。此外,由于“虹吸效应”导致鲤城区部分人才、信息、金融等资源外流,影响鲤城区文化旅游人才引进,制约鲤城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二)保护与开发的任务艰巨

  随着大众文旅的升级,文旅开发速度不断加快,各种接待设施和商业化工程项目不断增多,“保护与开发”争论将成为焦点问题而凸显。“十四五”时期,如何科学处理文物点特别是遗产点的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将成为重要挑战之一。

  (三)生活古城与旅游古城的矛盾突出

  古城区是城市居住和就业的集聚区,同时又是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如何平衡生活与旅游、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利益将成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四)后疫情时代产业复苏风险与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行各业都经历严峻的考验。受疫情影响 2020 全年国内旅游总人次同比减少 9.32 亿,国内旅游收入全年减收 1.18 万亿元。在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防控重点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高品质旅游产品需求增加,微度假游、周边游成为出游热点,同时景区无人商店、智能客房、网络互助游等线上旅游新模式逐渐兴起。如何做好游客疫情防控、营造旅游安全目的地,如何提供更高品质旅游产品,如何更新旅游模式、吸引周边游客成为鲤城区文旅产业发展的挑战之一。

  第二章  新使命  开启文化旅游发展新征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的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工作要求,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摆上战略位置,依托鲤城区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深化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数字文旅建设,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持续提升鲤城区文化软实力和旅游竞争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二、发展原则

  坚持文旅融合。全面贯彻“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精神,着力推动古城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让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

  坚持市场导向。始终坚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创业、创意、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打破行业壁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理念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文化旅游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新兴文化科技和项目建设的强大引擎作用,加快发展新型文旅企业、文旅业态、文旅消费模式,推进文旅精细化管理,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定位

  以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引擎,发挥“文化+旅游”效应,实施古城业态提升“十个一”行动,打造“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国家级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 “大泉州旅游集散平台”,开创文旅发展新局面。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我区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基础、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在全方位推动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超越、推进“品质名城·现代都市”建设上迈出重要步伐。

  ━━“十四五”总体目标。以“文旅+创意”、“文旅+科技”深度融合为特色,打造数字文创动漫产业集群,力促数字文旅产业成为鲤城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增长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得到新提升,市民精神文化供给日益丰富。海丝文化和闽南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期间接待游客年均增长15%,旅游年收入年均增长20%。

  专栏2: “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目标

  公共

  服务

  1

  提升改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家

  4

  14

  2

  图书馆人均藏书率

  %

  34.24

  65.76

  3

  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

  M2

  263

  ≥263

  4

  提升改造陈列馆或展示馆

  家

  8

  18

  文化

  遗产

  5

  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处

  17

  20

  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防工程”覆盖率

  %

  55.56

  100

  7

  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

  14

  20

  8

  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个

  0

  1

  9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97

  ≥6

  10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个

  0

  1

  旅游

  产业

  11

  旅游总收入

  亿元

  68.19

  350

  12

  旅游总人数

  万人次

  558.16

  1200

  数字文创产业

  13

  数字文创产业增加值

  亿元

  15

  50

  14

  引进、培育数字文创企业

  家

  45

  200

  (二)阶段目标

  重点突破期(2021-2023年):文化旅游跨界融合加速,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全面实施并逐步运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旅产品层次丰富,相关业态优化提升,闽南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城区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公共文化和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闽南文旅品牌做大做强,旅游吸引力和游客获得感大幅提升,文旅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全面优化期(2023-2025年):文旅产业高度融合,一批文旅融合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有序实施,旅游市场供需两旺,海丝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永续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居民文化生活和旅游发展和谐有序,文旅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点,构建形成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区。

  远景发展期(2035年):文化强区建设达到新高度,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文旅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旅产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建成“品质名城·现代都市”,成为泉州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核心区和展示面。

  五、发展格局

  构建形成“一核两带多片”文化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一核”,即以古城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核;“两带”,即滨江文体休闲带和古城新区文旅一体化发展带;“多片”,即依托古城保护利用和新区城市大片区开发,筹划推进旅游功能提升项目和旅游业态植入,打造若干个城市片区更新升级项目。

  专栏3: 

  文化旅游“十四五”发展格局

  发展格局

  发展重点

  一核

  国家级文化生态旅游

  度假古城区

  以古城为核心,依托古城民俗文化、特色美食、民宿、酒店和数字文创基地等,打造泉州旅游集散平台,重点发展古城传统文化体验、现代数字动漫文创体验、旅游餐饮、住宿接待等。依托“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打造“古韵鲤城﹒文化之旅”旅游品牌。

  两带

  滨江文体休闲带

  发展观光游憩、文体娱乐等产业,充分利用河、滩等生态要素及休闲步道、江滨公园设施,构建绿色滨江休闲慢生活空间,培育一批具有鲤城特色的文体旅产业活动赛事品牌。

  古城新区文旅一体化

  发展带

  遵循“城城融合、产业融合、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依托古城的文化底蕴和新区的巨大发展空间,将古城和新区有效融为一体。

  多片

  形成若干个城市片区

  更新升级项目

  依托古城保护利用和新区城市大片区开发,筹划推进旅游功能提升项目和和旅游新业态植入,构建多片一体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图1  文化旅游“十四五”发展格局图

  第三章  新趋势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创建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

  (一)维护遗产遗址脉络

  配合建设南外宗正司遗址陈列馆,推进南外宗正司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快一峰、宝海庵等古城书院恢复、建设,推进泉州古城街巷综合提升工程,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合理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分类确定保护措施,科学管控游客容量。推动出台《“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编制《泉州系列遗产管理规划》、《泉州系列遗产保护专项规划》。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化顺济桥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等遗产点核心区、缓冲区、景观控制区划的强制性管控。进一步加强遗产点周边环境整治,完整保护遗产区及周边的环境要素和景观控制区景观风貌,营造主客共享的文化遗产景观环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加大高级别文化遗产类研究机构的引入力度, 鼓励、支持境内外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合作和交流活动。

  (二)加强文物安全管理

  充分发挥区、街道两级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职能,持续落实文物保护单位“六位一体”安全管理制度,构建文物安全网络化管理平台,全面提升鲤城区保护文物安全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效能化水平。购买第三方安全技术服务,开展文保单位“地毯式”安全检查工作,建设、完善、提升文保单位安防系统,并按要求并入城安系统。全覆盖完成古大厝、古民居类文保单位电气线路套管和智慧用电系统安装,确保用电安全。落实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安全责任人上墙公示制度,完成全部文物点安全责任人挂牌工作。完成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定线落图,严格防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工程建设工作,确保文物安全。实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防”工程全覆盖,全区不可移动文物“四有”工作中文物档案、保护标志树立的完成率达到100%,排查重大险情隐患整治率和智慧安消防系统建设力争达到“双百”。

  (三)强化文物保护利用

  发挥遗产效益,争取5年内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整修1遍。加强文物修缮,持续推进万正色故宅、施琅故宅、亭店杨氏民居等文物点保护修缮项目,打造闽南生态文化体验馆或陈列馆,加强鲤城特色符号传播和影响力。制定“一处一策”,抢救加固一批存在建筑结构安全隐患的文物保护单位。政府主导采取“征收、承租、认养”等方式,推进文物合理活化利用,打造“吴文化主题公园”、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唤醒城南”海丝文化街区、海丝文旅小镇(高山古民居)项目等。探索文物考古新理念,持续开展全域文物调查,确保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两不误”。

  (四)保护历史空间纹理

  保持古城格局的风貌和完整性,坚持修旧如旧,整合修缮西街、中山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确保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传承,规划复建具有闽南风情人文景观的传统商业街区,加强对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推进老街巷、古民居、古建筑、工业遗存、旧水系保护与文旅产业充分合理利用,在做好古街、古建修缮保护的同时,依然保留原有的人文面貌和经济活动,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让历史文化遗产更好融入人民生活,迸发出强劲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延续好城市人脉、文脉,把文化味融进古城。

  二、传承共享非遗文化

  (一)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

  展现鲤城区闽南文化核心区和富集区的担当和作为,依托历史文化遗存,重点推进闽南文化生态园等项目建设。坚持整体性保护,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保护非遗传承群体,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关联环境,提升非遗能见度,呈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良好状态;加强闽南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及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将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企业列入“老字号”名录,延续“老字号”历史记忆;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旅游发展、融入城市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扩编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目录

  完善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和管理制度,积极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编”,开展保护工作绩效评估,总结推广保护优秀实践案例,动态管理项目及保护单位。争取新增2项省级以上项目,新增2批次市级、区级项目名录。建成1处综合性非遗馆,鼓励非遗项目丰富的辖区开辟非遗展示空间,支持社会力量创办文化遗产博物馆,公布一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体验。争取新增3名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新增2批次市级和区级非遗传承人。加强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弥补部分非遗传承人设计意识之缺、当代审美之缺、市场意识之缺,提高非遗传承人群保护传承创新能力。实施非遗记录工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完成省级非遗项目记录片拍摄工作,建立文化遗产资源库,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体系。

  专栏4: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项目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年限

  总投资

  (万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数据库项目

  全区65项非遗项目进行纪录片拍摄,建立“一处一策”、“一处一档”基础档案,同时开发网络存储介质,建立非遗项目数据库,向社会免费开放,共享非遗成果,营造学非遗、爱非遗的良好氛围。

  2020-2025

  500

  (三)开展各类非遗主题活动

  每年举办 2 场以上以非遗为主题的各类传播推广活动。组织参加海上丝绸之路非遗展、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泉州国际木偶节、泉州市戏剧会演等活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与泉州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开设非遗专业,与培训机构合作开设非遗培训班,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研修、研习培训,加强与创意企业对接,打造“非遗传承人+创作团队+企业运作”的发展模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传统技艺的魅力,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组织开展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求,彰显鲤城区非遗保护新理念、新实践和新成果。

  三、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一)推动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章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等历史文化遗产,积极呼吁争取上级针对私人产权文保单位拒不履行文物安全主体责任予以立法,追究产权人法律责任,推动私人产权文保单位产权人履行职责。制定实施相关规范性文件,为古建筑、历史文化遗迹等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联合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纪委等部门,针对拒不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人开展“以案释法”培训活动,加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升文保单位所有人、管理人文物保护法律意识。

  (二)健全文化遗产旅游综合管理机制

  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综合管理机制,加强文旅、公安、市场监管、司法、城管等多部门融合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加强文化遗产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成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咨询委员会,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探索文化遗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监护权“四权分离”遗产保护利用管理机制。

  第四章  新需求  促进文旅配套体系新升级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适应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多元多样的文化需求为重点,加快构建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服务普惠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强服务设施网络化

  按照城市人口发展和分布,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鲤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完善辖区内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布局建设。持续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推进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不断丰富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巩固提升现有区级图书馆、力争重建(或搬迁)文化馆,补齐人均公共图书缺口,确保全区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6册以上,人均到馆0.5次以上。进一步深化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实现基层数字文化共建共享。与社会机构共建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城市书房、智慧图书馆等新型公共空间,实现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与融合发展。完善流动文化服务和总分馆制建设。推动江滨公园百米海丝文化长廊建设。

  (二)增强服务供给精准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鲤城文化资源丰富独特的优势,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化产品。深入开展文化下基层、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和文化关爱工程,持续开展“听鲤的声音”、“刺桐文化广场”等品牌文化活动,做好街头文化艺术表演,满足社会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设施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重点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搭建新型综合性数字化网络化公共文化平台,建立公众文化需求的征询反馈制度,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提高服务效能。

  (三)推动服务主体多元化

  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类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文化非营利社会组织,扶持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加强文化中介机构建设。扩大政府向文化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范围,委托企业、社会组织、群众文艺团队等各类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实施文化志愿者行动计划,构建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企事业单位挖掘特色资源,加强服务项目的公益属性和惠民效果;通过积极培育群众文化团队和基层文化能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资金投入多元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新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水平。

  (四)推进文化艺术精品化

  以打造“古韵鲤城”品牌为切入点,策划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时代意义的创作题材,并列入重点文艺创作计划。深化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活动,重点推动爱国主义、青少年题材作品创作。加强与外地机构、团体、名家合作,每年计划引进1-2名文化人才并设立工作室,培育艺术创作群体。整合鲤城区文化资源,提炼特色文化元素,创新独特艺术形象,融入现代时尚理念,创作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审美、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规划期内,打造文旅小剧场演出3-5台,出版1-2套反映鲤城区文化元素的文学作品。加强宣传和媒体资源支持,统筹协调广电和网络媒体对重大文艺创作的策划报道、动态跟踪、专题访谈和热点评论。

  二、打造大泉州旅游集散平台

  对标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完善旅游集散服务网络和相关配套设施,扩展重要节点的旅游服务功能。深化吃、住、行、游、购、娱业态发展,将鲤城区打造成具有古城特色的大泉州旅游集散平台。

  (一)完善综合服务区

  突破传统游客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的概念,“十四五”期间,将整个古城区规划作为大泉州旅游集散平台,在古城区内深化发展各项旅游要素、规划建设适当的集散中心、集散点,在古城区外设置游客中转换乘中心、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指挥、医疗、游程安排、讲解、教育、休息、餐饮、购物等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专门场所,以满足大众游客和度假者的旅游需求。同时结合各集散中心,因地制宜规划设置旅游公厕、临时休憩点以及疫情防控紧急疏散指导站。

  专栏5: 综合服务区设置

  设置内容

  意向选址

  依据及特色

  游客服务中心

  龙头山一带

  游客中心拟选址于龙头山一带,依托独特的古代交通运输的城门文化,及当前具有的临近古城和对外交通的重要节点作用,解决大泉州以外的团队大巴车无法直接进入古城及停车难的问题,并让游客充分感受泉州古城文化的第一张名片,也起到游客的接驳和中转作用。游客中心设置生态停车场、候车点、观光电瓶车停靠站等,接驳外地旅游大巴和自驾游车辆,开通到古城的专线公交,打通进出古城的快速通道,为游客提供方便的车辆停靠及换乘中转服务。

  游客中心结合鲤城区城市IP进行设计,包括游客咨询大厅、票务中心、旅游产品宣传展示大厅、旅行社服务处,为游客提供各种信息咨询服务。同时按照国家旅游度假区标准,设置旅游公厕、导览宣传栏、咨询服务处等。

  集散广场

  旧车站、中山公园、象峰巷、府文庙北、释雅山公园、天后宫等

  在古城内,结合景点、公交站点、停车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旅游线路等,设置集散广场、集散点。

  (二)健全旅游交通体系

  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内联外通便捷的综合性立体化旅游交通网络。在航空上,对接晋江国际机场,实现公交线路与机场大巴的无缝衔接。规划建立快速联通运输网,强化鲤城区与周边县市的交通联系,提高进出城交通效率,实现“环路+放射线”规划城市快速路网格局,进一步调整优化旅游交通网络。以古城为重点,改善街坊及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城市阅读系统,增设旅游导览交通红线,建设完善古城标识指引VI系统,形成主客共享,完善路径联通;加快建设繁荣大道,紧密串联整个江南新区与周边区域。规划建设立体停车场和特色游步道。

  在旅游特色通道上,发展晋江游鲤城区段与沿江各县的旅游联系与合作,探索在晋江鲤城段规划设计亲水平台以及亲水通道等,全面提升鲤城区旅游产品。

  (三)发展特色住宿接待载体

  推进住宿接待载体规模化建设,建立以星级饭店为龙头,商务酒店为基础,精品民宿为补充,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住宿接待服务体系。提升古城区特色精品客栈(民宿)、青年旅社等大众旅游住宿设施,在江南新区建设高级度假村、商务酒店等高端度假住宿设施,丰富住宿业态,大力发展新型住宿形式和度假接待设施,满足多元化住宿需求。

  充分发挥鲤城区民宿规范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探索民宿审核前置或备案方法,并借“世”发力、打造鲤城区民宿“世遗人家”品牌,进一步促进民宿产业规范发展。加强对住宿业发展的统一规划指导,引导住宿业在建设、改造、提升中充分利用酒店所在地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精准定位主题。鼓励和扶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住宿业经营,引导国内外知名酒店品牌在鲤城落户,改建提升现有酒店,招商新建高级酒店,推进高端酒店和主题酒店的品牌化运营。

  积极引导业主利用自有闲置住房资源建设、改造和经营特色精品民宿,大力增强特色精品民宿和特色酒店的可观赏性、文化体验性,引导民宿发展实现“主题化、特色化、专业化、品质化”,努力推动住宿业发展提质增效,促使民宿设施数量合理、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加快培育一批潜力大、效益好的民宿企业,做大做强鲤城民宿经济。

  全面提升旅游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主动适应鲤城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搭建广大消费者与各类住宿资源的便捷联系平台,鼓励开展住宿业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业务,为游客提供数字化、全方位、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适度、档次组配合理的住宿服务体系。

  专栏6: 住宿接待载体提升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

  年限

  总投资

  (万元)

  项目地址

  泉州滨江皇冠

  假日酒店

  建筑面积102339平方米,建筑高度120米,投资总额9亿元。酒店按国际超五星旗舰店标准打造,可提供客房322间,床位531个,停车位535个。

  2020-2021

  80000

  浮桥街道江滨南路2229号

  万盛酒店

  占地面积20.47亩,建设2幢25层商务酒店及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约4.78万平方米。

  2020-2022

  14000

  常泰街道常泰路西侧

  煌兴大厦

  地下室1层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地上17层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规划停车位100位。

  2021-2025

  15000

  南环路与兴贤路交叉口,绕环岛

  明发酒店改造项目

  明发酒店主楼高17层,左右裙楼各3层,地下1层,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

  2021-2025

  10000

  南环路1-5号

  鲤城宾馆改造项目

  项目拟对鲤城宾馆进行现代化改造,改造总建筑面积2.04万平方米,改造内容包括鲤城区南俊路84号(新号南俊路195号)1-4#、6-10#楼等,改造后将用于酒店及周边配套使用。

  2020-2022

  20000

  南俊路中段

  大寺逅城市

  栖息院落酒店

  项目由原中侨集团衡器厂改造而成,以精品酒店住宿业态为主,配套文创、休闲、餐饮、spa等商业业态,酒店面积4600平方米。

  2021-2022

  11000

  新华北路365号

  刺桐尚居

  项目总面积为5339.75平方米,拟对钟楼百货大楼进行全新规划改造升级,逐步将其打造为泉州古城文旅的新地标。通过文创+设计、文创+科技、文创+跨界等多维度探索尝试,以归/食/聚/茶四大元素为单元板块,打造古城文化精品酒店。

  2020-2022

  10000

  西街钟楼百货大厦

  嘉龙酒店

  该项目集酒店、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初步规划为2-5层共1.6万平方米的大型餐饮、休闲娱乐、量贩式KTV等餐饮娱乐招商,6-12层共1.5万平方米的快捷商务酒店招商。

  2020-2025

  30000

  金龙街道笋江路中段

  原八一大酒店

  项目拟打造为集酒店客房、中西餐服务、会议接待、健身休闲娱乐、海丝文化展馆、城市休闲广场及商业配套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星级国际品牌酒店。

  2022-2025

  35000

  温陵路北路

  (四)提升餐饮产品体系

  完善餐饮产品体系,培育地域小吃品牌,挖掘并创新海鲜、紫帽山土味、闽南美食三大餐饮系列品牌,打造本土旅游餐饮企业品牌,支持本土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创新餐饮表现形式,提高餐饮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增强美食文化体验,鼓励餐饮多元化发展。围绕古城、江南新区、主要交通节点形成一批餐饮服务集中区。力争到2025年,形成特色鲜明、安全卫生、布局合理的特色美食聚集区。

  (五)丰富旅游购物体系

  做大做强旅游商品购物体系,提高旅游商品竞争力;开发游客想要、需要、期待的商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彰显旅游商品特色,推出鲤城旅游商品“品牌计划”。引导鼓励多元主题化购物业态,充分利用丰富的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积极开发工艺美术品、特制旅游纪念品、旅游专用品、生活类产品等;打响数字动漫文创品牌,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衍生品。利用中山路及周边商圈业态提升契机,精心编制业态导则,做好“加减乘除”文章,引入高端、特色业态,提升旅游产业品质和品牌识别度,构建良好的营销平台,再现宋元时期商贸情景。

  (六)创新娱乐休闲体系

  在合理保护资源的前提上,充分发挥古城、江南新区娱乐休闲功能,推动“+游乐”、“+演艺”等娱乐模式和“科技+娱乐”模式发展,实现从单一观光向休闲娱乐转型,提升景区、景点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打造品质高、信誉好的主题游乐品牌。鼓励文化娱乐活动的常态化,引导茶馆、会馆等开展文化特色休闲项目。推出古城夜游产品,打造以夜场、夜景为代表的夜经济类型,延长游客及居民夜间消费时长,营造夜生活氛围。在利用现有文化娱乐设施的基础上,依托历史传说、地方民俗,培育实景品牌演艺。丰富娱乐休闲业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依托文化元素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和内涵。完善社会娱乐体系,促进民众、社会各界参与到日常发展中,实现文化的共建共享。

  三、健全现代旅游服务体系

  (一)统筹设计标识体系

  按照识别性、文化性、市场性和共享性的原则,构建标准水平、二次营销、文化创意、居旅和谐的旅游标识体系。围绕“城市超级IP”形象,统筹设计旅游标识和引导系统,对旅游点进行分类设置地面引导线,使游客进入古城可以高效精准地到达旅游点,完善旅游标识系统。结合主题活动、文化创意、遗产点等游客集中区域,策划二次营销标识系统。依托数字文创、闽南文化,构建古城文化创意标识系统,提高古城文化影响力,凸显地域风情。

  (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出台旅游安全紧急救援救助方案、防台防汛预案、节假日专项应急工作方案,建立文化旅游业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强化安全风险防范预警,及时发布旅游安全提示,加强高峰期景区饱和度监测。组织旅游志愿者服务,广泛开展文明旅游知识宣传、便民利民、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加强旅游目的地管理,建立引导机制,结合线上线下宣传方式,实现旅游景区有序开放,树立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

  (三)构筑智慧文旅体系

  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打造智慧旅游云平台。构建文旅特色资源库,加快推进文化遗产、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加快景区数字化建设进程,为游客提供数字化、全方位、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开发满足游客在鲤城区范围内集景点游览、食宿推介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移动终端应用,搭建旅游媒介、电子商务、旅游商品、数字文旅交易平台,加强文化和旅游营销平台整合,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游客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预判,引导游客错峰出行,通过大数据平台对旅游舆情、游客流量、旅游消费等进行监测。以市场化、全域化视野、集成化服务为原则共筑“一中心三平台”的综合性大数据智慧文旅服务体系。

  专栏7: 智慧文旅服务体系

  一中心

  大数据中心

  基础数据:古城区、景区、住宿、餐饮等场所

  纵向管理部门:文旅局、街道办

  互联网数据:社交媒体等

  其他:政务类数据、营销数据等

  三平台

  政府综合管理平台

  含旅游投诉处置、舆情分析管理、应急调度指挥、旅游执法等

  企业服务平台

  搭建旅游媒介、旅游商品、数字文旅交易等平台

  游客服务平台

  游前:全过程沉浸式体验,打造旅游目的地“数字馆”

  游中:全区数字化导游导览,提升全程智慧体验

  游后:品质购物,拓展鲤城区特色文旅电商体系

  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响应智慧城市、绿色出行发展理念,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试点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建设。实施青少年足球发展计划,规划建设鲤城区青少年足球发展中心、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打造海丝国际青少年需求发展中心。结合鲤城区现有的健身休闲场所、空间,参照国家级建设标准,在提升提档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智慧智能、运营高效的健身休闲场地与设施。在城市主干道点缀布局街头篮球场、慢行步道等市民休闲要素,重点建设城市体育健身场馆设施、群众体育活动站休闲步道、体育主题公园、青少年拓展训练基地、徒步骑行服务站点、智能化步道系统、智慧健身场馆等健身休闲场地与设施。

  (二)完善城市慢行系统

  依托晋江两岸生态景观建设,打造绿色的滨江慢行系统,扩展城市慢行通道,加强步行、自行车等慢行系统与居住区、公交枢纽、重要文体和商业等公共设施的无缝衔接,加强城市、区域、社区三级绿道网络的贯通和连接。有序推动建设西街南片区旅游核心区慢行系统、居民骑行环境畅通工程等一批慢行步道和休闲廊道,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

  (三)营造全民健康氛围

  发挥学校体育在激发和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和运动技能、引导青少年健康体育消费习惯养成中的重要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群众性、社会性体育组织,推动多样化的休闲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加强舆论引导,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增强公众体育健身意识。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引导积极向上的体育消费文化形成;优化体育健身休闲消费市场环境,加大体育消费市场监管力度。

  第五章 新融合  推进文旅产业发展新路径

  一、大力发展数字文创动漫产业

  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领域,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对“加快数字化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为鲤城区加快发展数字文创动漫产业,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与支撑。

  (一)打造国际化的鲤城城市超级IP

  积极打造具有鲤城特色的城市文化IP,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标签,深化鲤城区文化旅游的影响力,扩大鲤城区城市的内涵和张力。策划将鲤城城市IP及数字动漫影视作品进行全球范围内展播,同时将IP应用至城建系统、旅游系统,进行周边产品开发、产业授权、创新商业输出等业务拓展,打造超级IP版权资产,与传统产业结合并推动鲤城区文创全产业链发展。

  (二)打造“古城数字文创动漫基地”

  依托古城海丝文化和闽南文化根基,盘活古城闲置资源,整合梳理涉及文创手游、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电竞、创意设计、数字旅游等数字文创企业,加快招商力度,聚集发展古城核心街区、龙头山文化旅游街区、新门文旅街区、源和1916文创园区、东亚之窗、甲第门文创园等,构筑线下实体服务平台,吸引文化旅游等数字创意企业入驻,深度挖掘古城文化遗产,创建以泉州各遗产点为全要素的世界文化遗产实景、线上、虚拟旅游项目,不断催生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文创园区、街区、社区,2025年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数字文创动漫基地。

  专栏8: 古城数字文创动漫基地实体平台

  实体平台

  发展重点

  数字文创园区

  以源和1916文创园区、东亚之窗等园区为核心的数字文创园区聚集发展。

  数字文创街区

  以龙头山文化旅游街区、新门文旅街区等古城核心街区文创数字产业发展,带动中山路步行街、西街等文旅业态转型升级。

  数字文创青年社区

  数个有一定体量的数字文创青年社区,将历史文化遗产素材融入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传媒、广播影视、工艺美术、文化娱乐等产业。

  (三)推动数字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推动文化旅游与数字经济走向全面融合,大力推动演艺娱乐、艺术创作、文旅会展等传统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文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把数字文旅打造成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设计鲤城区历史古迹数字地图,以街巷文化为背景创建体验古城生活等虚拟旅游项目;规划建设游戏、动漫主题公园,建立数字文创产业基地和网红旅游打卡地,打造以智慧旅游、文创手游、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电竞、创意设计、音乐艺术等为重点的数字文创动漫产业集群。

  (四)引导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

  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抢抓“互联网+”、区块链、无人技术、大数据分析、智能应用、虚拟现实等技术,通过“文创+数字”、“设计+数字”、“旅游+数字”、“金融+数字”等方式,加强内培外引,不断催生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推动鲤城区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文创相结合的典范。

  (五)支持数字文创企业健康发展

  制定数字文创类企业优惠扶持政策。策划文创资金项目、文旅消费品牌创建示范项目。优化营业性演出、动漫等行业审批流程;加大对数字动漫等主题作品的帮扶力度,对优秀作品开设绿色通道。完善文化金融支撑体系,对入选各类政府品牌展演活动的优秀演出剧目,给予场租和演出补贴;“一企一策”服务支持龙头文创企业发展和重点文创项目建设。

  (六)培育“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博览会品牌

  发挥世界遗产效应,进一步提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文旅品牌影响力,常态化举办“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博览会,力争将该活动打造为泉州集“数字+大文创”研讨、项目招商、文创推介、文旅消费等为一体的盛会,并推动博览会永久落地鲤城,使之成为鲤城的一张名片,带动鲤城数字、文创、数字文旅双轮驱动,同时赋予鲤城传统制造业新活力、新创意,为鲤城新兴产业长远发展持续提供动力和活力。

  专栏9: 数字文创动漫产业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发展内容

  古城数字文创

  动漫产业基地

  以数字文创动漫基地为核心,依托古城海丝文化和闽南文化根基,围绕打造数字文创集聚地,吸引影视短视频制作、工业设计、数字博物馆、动漫等数字旅游平台,吸引文化旅游等数字创意企业入驻古城,不断催生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动漫集团

  合作项目

  初定合作内容为:(1)举办“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博览会并推动其长期落地鲤城,提升鲤城知名度,推动动漫IP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打造动漫产业链;(2)建设培育1+X动漫产业人才定点培训及考试机构,与周边大中专院校合作,为基地输送人才;(3)选址打造国家级动漫CBD,推动业态提升;(4)双方共建,打造国家动漫创意研发中心泉州分中心。

  动漫影视制作

  基地项目

  积极对接漫星球项目团队,推动厦门火之辉、泉州功夫动漫、漳州漫鱼动画三家动漫公司强强联合,打造动漫影视制作基地。

  新门片区

  “三创园”

  围绕“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促发展”这个核心,以创意赋能,孵化盒子社区、故事实验室、古城创意大会、闽台音乐基地等IP,打造特色文化创意园区,成为古城文化创新标杆。

  未来城市数字文创IP生态基地

  在原有“超级IP生态平台”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未来城市数字文创IP生态平台:以数字动漫文创产业园区、动漫主题街区为依托,发挥动漫龙头企业总部基地效应,打造漫客工场创客基地,快速集聚数字动漫文创产业集群,整合产业优势资源,实现动漫数字文创产业快速发展。

  “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大会

  博览会

  打造为泉州集“数字+大文创”研讨、项目招商、文创推介、文旅消费等为一体的盛会。推动博览会永久落地鲤城,提升鲤城知名度。

  二、深度发展“旅游+”产业

  (一)大力发展海丝遗产旅游

  聚焦“遗产旅游”,重点对辖区内8个申遗点历史遗迹资源进行整合提升,推出世遗古城游、多元宗教游、古城街巷游等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塑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结合文化遗产主题,培育宋元泉州美食、演艺等品牌,策划以宋元品牌为主线的遗产旅游产品,增强“非遗”传承的内在生命力,提升旅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二)深化发展工业文化旅游

  鼓励工业旅游与城市商贸、文创、会展、节庆融合发展,依托鲤城区丰富的工业遗存资源,打造时尚与文化兼具的特色工业遗存旅游地,并充分利用辖区内工业遗产、遗址,进行改造提升和品牌化打造,重点支持国家级工业遗产源和1916文创园发展工业旅游,鼓励企业打造观光工厂、展示中心,以多种形式展现产业价值,形成政府指导、民间接力的观光工厂发展动力。通过旅游资源嫁接、产业联合互动等形式,形成品牌、产品、旅游、购物、体验为一体的“文旅+工业”多赢局面。

  (三)积极发展休闲康养旅游

  依托鲤城区文化创意园区和历史文化街区等资源,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康体医养型休闲旅游度假区,开发创新若干具有区域特色的康养旅游精品线。加快滨江文体休闲带建设和紫帽乌石山旅游康养园建设,融合山水资源及优势产业,促进体育、疗养、养老、医疗、美容、保健等多产融合,积极开发与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建设紫帽乌石山养生示范基地,打造康养旅游全产业链,形成休闲度假、养生、疗养等系列产品。

  (四)弘扬红色文化旅游

  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供给,充分挖掘龙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鲤城区红色记忆展馆、龙岭地下革命斗争隐蔽处傅示祖厝、中共泉州特别支部所在地(泉州府文庙明伦堂)、新四军特务营北上抗日出发地(泉州承天寺)、泉州旧监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效策划生成一批红色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打造若干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旅游研学基地,有效推进红色文化旅游向深度、广度融合发展。

  (五)打造廉政文化游精品线路

  依托鲤城区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和状元街、御史坊、台魁巷、孝感巷等丰富的廉政文化历史遗迹,以“忠、孝、廉、节”为核心内容开展廉政文化学习和教育,寓廉于景,寓教于乐,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挖掘历史名人家风家训、清正廉洁事迹融入古城风貌之中,串点成线,打造廉政文化精品旅游线路。

  (六)提升文化研学旅行

  依托现有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立足科学研究条件、生态田园等基础,塑造多方向、多层次的研学旅行,以文化研学为主,延伸发展生态、科学研学为主要方向的研究学习项目,打造特色研学目的地。充分挖掘宝海庵、一峰、正音、松石、小山丛竹坊等众多书院资源,弘扬劝学文化,开发研学旅行周边产品。利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练主题,建设体验式研学基地。依托紫帽乌石山优质自然环境和龙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旅游研学基地。通过举办全国研学旅行策划大赛,有效整合泉州研学旅行资源,提升研学旅行产品的知名度。加大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培训力度,繁荣研学旅游市场。

  (七)加快建设文旅会展业

  依托产业优势,积极与国内外会展单位合作,积极培育引进品牌展会,发展高端会展经济,推进会展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提升鲤城会展在全国行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开展境内外会展营销推广,强化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在江南新区打造集会议展览、高端商业、体育康养、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大型会展产业综合集聚区,以会展业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八)丰富旅游演艺业

  充分利用海丝文化资源,结合相关节庆文化,打造“小而精、小而特”的小剧场,梳理、融合、创新发展传统演艺,重点打造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拍胸舞等多样化的沉浸式精品演出项目。利用优质的旅游演艺为鲤城区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延长游客在演艺所在地停留时间。发挥好旅游演艺对城市营销的积极效益,将旅游演艺作为城市文化品牌输出的手段。

  专栏10: “旅游+”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发展内容

  古城业态提升“十个一”行动

  一场博览会:每年举办一场“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博览会”

  一个产业基地:古城数字文创动漫产业基地

  一个IP形象:海丝家族动漫IP形象

  一个龙头平台:德高旅游平台

  一个商圈:中山路(刺桐鲤)商圈

  一份业态导则:古城业态导则及准入清单

  一场(条)系列常态化,融合线上+线下、古城+现代、动态+静态的沉浸式文旅活动、精品线路

  一批文化保护、研究、宣传文创开发、经营的人才、主体、机构

  一批文化博物馆、遗址公园

  一批文化旅游驿站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商圈

  业态提升

  整合鲤城商业集团、鲤城文旅集团和厦门瞐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人才、技术、产业、资本等优势,成立中山路及周边商圈运营公司,经统一招商运营管理、统一街区管理、统一营销推广,通过改造提升规划,提升环境景观、优化经营业态,实现商圈整体业态提升,彰显独具泉州特色及人文特质,打造最具特色的标杆性商业旅游步行街。

  龙头山-西街片区文化旅游街区项目

  项目占地68亩,建设内容为商业建筑,包括在面粉厂、麻纺厂植入文化休闲产业,打通与西街的衔接通道,打造文化旅游街区。

  古城研学项目和

  海丝研学营地项目

  结合古城街巷文化,串连遗产点、园区、景区、博物馆、非遗馆、艺术文创空间、公益空间等,开展古城研学活动;整合开元寺、西街、中山路、府文庙、源和1916、刺桐时代村、城南等,打造集研学旅行、原味闽南文化体验、艺术培训、非遗传承、素质拓展、餐饮住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海丝研学营地。

  古城公共文化

  服务中心

  通过区文化馆的整修和提升,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原住居民生活形态的保护和展示、新业态的引入和布局,盘活区文化馆,策划与周边古厝、老旧厂房连片利用提升,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基地。

  王宫华侨历史

  文化街区打造

  项目由华侨文化展示区、休闲产业区、社区消费提升区、智慧体育公园组成,总建设用地约90亩,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亿元。依托辖区历史资源,抓好侨批档案馆、非遗剧场、古民居等建设修缮工作,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三、创新发展夜间经济集聚区

  (一)建设地标性夜生活核心区

  完善夜间经济发展载体,塑造城市夜景,增加游客的观光体验,营造夜旅游的氛围与空间;建设地标性夜生活核心区,充分发挥项目景观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行业的带动作用,繁荣中山路、西街、金鱼巷等街巷夜市,积极打造集夜购物、夜美食、夜休闲、夜旅游、夜娱乐、夜健身等多样业态的西街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并依托创意园区、特色街区、城市公园、非遗传承人工作坊,打造夜间旅游“打卡”景点和“最泉州”夜市。

  专栏11: 夜经济发展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发展内容

  温陵小剧场

  编制串联遗址点及周边地区的相关动人事迹、民间轶事等主题各异的剧本,以多种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宣传展示

  地标性夜生活

  集聚区

  选取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强化中山路、西街、金鱼巷等街巷夜市。

  街头文化艺术

  表演

  在金鱼巷、九一街、侨光文创园等古城街区,常态化开展街头文化表演活动。

  西街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

  集聚区

  打造集夜购物、夜美食、夜休闲、夜旅游、夜娱乐、夜健身等多样业态的集聚区

  (二)创新丰富夜间旅游业态

  培育夜间观光、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特色餐饮、购物娱乐等业态。编制串联遗址点及周边地区的相关动人事迹、民间轶事等主题各异的剧本,以多种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宣传展示,吸引游客在鲤城过夜,丰富文旅演出+核心景区的古城夜游精品线。策划古刺桐美食体验之夜;鼓励有条件区域开办“文创灯光夜场’,举办灯光节、音乐节等夜游节庆活动。

  (三)完善夜间旅游消费环境和服务

  积极协调交通、城建、公安等有关部门,制定发展夜间经济相关政策和措施,改善夜间旅游消费环境,强化交通、安全保障,鼓励引导夜间旅游消费。实施城市亮化美化工程,营造优美的夜间环境。优化交通线路设置,加密夜间运行班次,延长夜间运营时间,提升夜间旅游交通接驳服务水平。

  四、积极推进体育休闲产业

  (一)积极发展大众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加快整合江滨两岸休闲体育场馆、设施,打造滨江文体休闲带,打造以各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城市绿道、江滨健身长廊为辐射点,各社区、居民住宅区健身点为覆盖面的“休闲健身活动圈”,推动大众休闲体育的发展。大力推进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体育用品销售、场馆组织管理活动、体育设施建设等工作,完善体育健身休闲与旅游、娱乐、餐饮、房地产等配套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体系。

  (二)聚焦健身体育赛事和节庆活动

  以全民健身日和特色节庆日为节点,开展全民健身展示和民俗体育活动;搭建参与面广、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大众体育竞赛平台,带动全民健身普及发展。将全民健身体育赛事和节庆活动的举办与高水平体育赛事、自主品牌体育赛事的举办进行有效对接,发挥体育赛事长尾效应,进一步激发群众身边体育赛事带动和示范作用,展示群众性体育赛事和活动基层活力,丰富群众体育赛事和活动内涵。

  (三)培育健身休闲产业市场主体

  扶持鼓励具有自主品牌、竞争力强的健身休闲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引进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参与健身休闲产业市场发展;鼓励各类中小微健身休闲企业、运动俱乐部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推进体育类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发展,支持其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增强服务功能。

  专栏12: 体育休闲产业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发展内容

  滨江文体休闲带

  整合江滨两岸休闲体育场馆、设施,完善体育公园、城市绿道、江滨健身长廊。

  省级智慧

  体育公园项目

  选址位于浮桥街道,东侧为江滨南路、西侧为新步堤后路、北侧为茂诚皇江御景、南侧为新延路,占地约2.0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00万元。该项目建设融合智能科技,采用“互联网+”形式,配套各种智慧设施,如AI人脸识别智能跑道,记录个人运动数据;太阳能智能健身驿站,提供充电、蓝牙、音乐、照明等新型智慧功能等,致力于打造全民特色健身新地标。配建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轮滑场地、智能跑道、约2公里步道及各年龄段活动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选择,满足不同群体运动、休闲需求,科学划分空间,升级景观绿化,力争让智慧体育公园颜值与内涵并存。

  海丝青少年

  足球交流中心

  建设项目

  加快西湖小区旁地块和江南公园等闲置场地的有效利用和开发。

  第六章  新方向  探索文化旅游运营新方式

  借助文旅服务新平台,应用新媒体,指导区属国有企业以市场机制运营好传统文化街区、数字文化产业等文化旅游项目的推广、开发、经营管理,激活文旅发展新业态。

  一、强化对外交流活动

  (一)加强“走出去”推介

  借助“鲤城区海上丝绸之路交流平台”“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南亚研究中心鲤城区基地”和“泉州市鲤城区锡兰文化促进会”等交流平台的搭建,组团赴海外“海丝”沿线国家宣传“海丝”起点文化旅游产品,拓展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渠道,广泛参与国际性、区域性文化交流活动,合作开发“海丝”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及线路推广。充分利用旅游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多角度宣传介绍鲤城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并与周边城市形成旅游联盟,实现客源联动,逐步引爆鲤城区旅游市场。

  (二)落实“引进来”推介

  邀请主要客源地来鲤城踩线、洽谈等旅游合作。适时引入“海丝”沿线国家高级别会议、世界联盟大会等机制性多边国际会议和地区峰会。借由重点项目建设,邀请或参加示范项目的专家讨论会,组织开展作品展、大奖赛等活动,以展会、赛事带动人气,增加游客参与度,传播鲤城文化旅游。

  二、创新新媒体营销方式

  (一)鼓励线上线下相结合

  灵活运用新媒体营销方式,建立文旅融合多方位、全方面的整合营销系统,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营销活动,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参加直播带货活动等新型销售方式,发力线上渠道,开拓多元消费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服务,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推动“1916创客直播基地”发展,以“线上直播带货+培训带货线上授课+实战”的新模式,聚合老字号企业、旅游商品优质产品,形成完整直播及短视频产业形态。

  (二)建立文旅网络营销体系

  建立全区统一的宣传营销数据库,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两微一端、短视频、VR全景等新技术、新渠道,建立全区文旅网络营销体系,推进文旅营销创新。建立全区文旅系统自媒体营销矩阵,深化区、文旅企业自媒体联动机制,借力网络文旅自媒体大V,组建鲤城区文旅自媒体营销联盟。针对国内外、省内外主要客源市场的区域、人群、消费能力等属性进行市场化细分,利用大数据对营销目的地进行定位分析、需求分析、营销内容分析,制定智慧化营销策略,提高旅游网络营销精准化水平。

  (三)举办系列文旅活动

  鼓励举办创意类会展,组织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优秀旅游商品评选认定等系列文旅设计大赛。举办“听鲤的声音”音乐沙龙分享会、“刺桐文化广场”、“古韵鲤城·公益分享会”、“温陵公益讲堂”等文旅活动。在古城数字文创动漫基地、未来城市数字文创IP生态基地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分阶段举办工作成果的会展参观。

  第七章  新行动  保障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体制机制

  紧抓机遇,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工作抓手,综合协调政府、市场、社会关系,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优化体制机制,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工作抓手

  将文化旅游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定期研究解决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重大政策、项目落实落地。加强文旅领域政策、法规、标准的对接、修订工作,出台加快文旅融合的意见和政策,吸引项目、资金、人才向文旅融合聚集。将有关文旅融合发展重大项目纳入全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试点探索创建文旅示范项目。健全完善文化旅游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准确反映产业发展现状,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二)营造舆论氛围,凝聚社会共识

  加强规划宣传和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检查,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工作,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让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跟踪分析评估规划执行情况,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氛围,提高规划实施水平。围绕文旅事业建设中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好引导社会思潮和凝聚社会共识工作,坚定信心,强化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全局观念,主动融入。

  (三)制定负面清单,加强市场监管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定文化旅游产业负面清单,规范文化旅游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重要节点、重点领域市场监管和检查,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文化旅游投诉举报受理、处理、反馈机制。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文化旅游安全责任体系。

  二、创新政策引领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开发模式,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用地保障体系,强化人才保障政策,创新各类政策供给。

  (一)协调利用多方资金,加强金融支持体系

  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在文旅领域的激励作用,支持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的优质项目、示范项目,支持文旅示范项目创建,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监管。积极申请国家、省、市文旅发展专项资金,统筹、整合、用好发改、住建、交通、教育等部门财政资金,发挥各产业政策对文化旅游发展的叠加增值效应。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文体公共服务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拓展文旅企业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成立文旅发展基金。健全文旅担保服务体系,加大对文旅融合品牌、产品、服务的资金支持。

  (二)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完善用地保障体系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指导约束作用,统筹和综合平衡文化旅游发展的空间需求。将重点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安排,保障各类文旅项目落地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确保文旅发展空间格局与各类用地规划的协调统一。落实关于工业旅游发展的用地政策,利用现有大型公共设施等开展文化、研学活动。社区居民可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民宿等。

  (三)加强文旅智库建设,实施后备人才工程

  坚持文化旅游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搭建多渠道、多层次的文旅人才交流合作通道,制定实施特殊优惠政策,聘请知名文旅研究学者、文旅行业专家,引进高端文旅人才、领军人才,建设文化旅游高端智库。

  创新文旅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推动文旅企业和院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着重培养文化旅游创意策划、管理运营、规划咨询等新业态人才。建立文化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加大对文旅行政管理、经营管理、从业人才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应用型文化旅游精英人才。坚持以赛促才,定期举办文旅行业各类竞赛。定期举办古城文化旅游讲解员培训活动,培养一批古城文化旅游的先导人员,引导古城居民积极参与古城文旅发展,发挥主客融合优势。

  三、强化项目支撑

  立足项目引领,进一步集聚要素资源,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发挥重大项目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坚持项目带动,以项目带动投融资增长,不断完善项目策划、生成、储备、落地的机制,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集聚各种要素资源,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本规划中确定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要明确要求、落实进度、强化责任,确保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提升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严格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强化安全质量管理。

  (二)培养壮大市场主体,优化发展环境

  推动区文投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培育一批本土化骨干文旅企业,形成一批创新活跃的文旅企业集群。支持中小微文旅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开展旅游创客行动,建设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附件:鲤城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重点项目

  附件

  鲤城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重点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地点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计划总投资(亿元)

  建设

  年限

  项目进展情况

  责任单位

  一、遗产保护提升类(2个,计划总投资3亿元)

  1

  世界遗产点及周边保护工程。

  鲤城区古城区

  拟对市舶司遗址周边进行环境整治,征收周边房屋及公产,东起中山路,西至竹街,南起水门巷,北至马坂巷范围,面积约10000㎡,结合南外宗正司遗址保护打造为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并对顺济桥遗址本体进行维护加固。

  2.7

  2021-2025

  已完成前期策划。

  区文投集团

  区城建集团

  区文旅局

  开元街道办事处

  鲤中街道办事处

  海滨街道办事处

  临江街道办事处

  2

  文保项目综合提升工程

  鲤城区

  修缮保护亭店杨氏民居、施琅故宅、黄氏民居、花桥慈济宫、祖闾苏民居、奉督抚两院示禁碑、通天宫等一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尽可能保存与延续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更好地展示其独特的价值。对全区文保单位安装监控系统和灭火器进行检测、更换,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专门管理,并纳入公安城市监控系统;并对全区土木结构类文保单位安装简易喷淋和烟感等消防设施。

  0.3

  2021-2025

  力争2021年底前,启动亭店杨氏民居、花桥慈济宫、祖闾苏民居、奉督抚两院示禁碑等文物保护单位施工;完成黄氏民居保护修缮方案编制;完成通天宫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启动施琅故宅保护修缮施工招投标。完成全区文保单位现场勘测工作

  区文旅局  

  区民宗局                  

  鲤城公安分局

  区消防救援大队         

  江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浮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金龙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常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开元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鲤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海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临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区文投集团

  二、文旅融合提升类(11个,计划总投资198.1亿元)

  3

  海丝(龙头山)文化综合体

  临漳门对面

  拟以源和1916创意园(82亩)为核心,以占地面积68亩的龙头山片区文化旅游街区为试点带,串联53亩面粉厂、48亩麻纺厂和泉州古城西段保护提升项目,打造集文化创意、文化休闲、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海丝文旅综合体。

  150

  2021-2025

  目前正进行前期策划。

  区文旅局            

  鲤中街道办事处

  4

  海丝文旅小镇(高山古民居)项目

  高山社区

  该项目拟对鲤城高山社区保存完整的180栋古民居群进行开发、改造,打造具有鲤城特色的集休闲度假旅游、娱乐康体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景区。

  5

  2021-2025

  开展项目前期策划工作

  金龙街道办事处

  5

  溪后池工业区及周边地块改造项目

  西街甘棠巷溪后池工业区

  项目用地面积24亩(一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建筑迁建、新建地下停车场、地块沿线可视范围一至四面的建筑外立面修缮、配套完善室外道路、绿化景观及综合管线等。

  3

  2022-2025

  开展项目前期策划工作

  区文投集团

  开元街道办事处

  鲤中街道办事处

  6

  海西工艺文化产业运营中心项目(一期)

  鲤中街道

  占地面积100.7亩,拟开发总建筑面积约40万㎡,总建筑面积约40万㎡,拟建设成集工艺集团总部、工艺品展示交易中心、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工艺文化交流中心、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为一体的海西工艺文化产业营运中心。

  3.5

  2022-2025

  开展项目前期策划工作

  海西工艺文化产业运营中心项目前期工作领导小组            鲤中街道办事处

  7

  “光明之城·鲤问世界”古城夜游项目

  泉州古城

  以古城墙、遗产点、重要街区为重点,实施古城夜景工程,策划古城夜游项目,打造成“城墙记忆、遗产记忆、生活记忆”的“光明之城”

  1

  2022-2025

  目前正开展项目前期策划。

  区文旅局

  8

  唐子城崇阳门片区项目。

  承天巷与元妙观之间,

  拟对崇阳门到元妙观片区进行脉络梳理,通过片区改造提升激发古城文旅活力。

  1

  2022-2025

  目前正在编制片区规划方案。

  区文旅局

  区自然资源局                       鲤中街道办事处

  9

  古城数字文创动漫基地

  鲤城区

  依托古城海丝文化和闽南文化根基,以源和1916、东亚之窗、新门片区“三创园”等为主要载体,发展动漫、电竞游戏、影视直播、创意设计、现代时尚、音乐术、智慧旅游、信息服务、数字平台等数字文创动漫产业,打造数字文创高地。

  30

  2020-2025

  基地已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基金。引进、培育200多家影视、动漫、游戏、设计、文化旅游等数字文创动漫企业。近期积极推动鲤城城市文化IP形象设计工作,谋划建设古城数字文创动漫基地展区,筹备举办中国卡通形象营销大会暨泉州首届海丝数字文创博览会。

  鲤城区文旅局

  10

  鲤城旅游运营平台项目

  -

  旅游运营平台将引入江苏德高国际旅游有限公司,项目初步选址区属国企自有资产(中山路或南俊巷周边)进行办公,预计增加人员引流达20万人次目年营业额达3.5亿以上,贡献税收预计达3500万以上

  0.8

  2020-2025

  完成初步选址,正协调股份配比。

  鲤城区文投集团

  11

  宝海庵片区保护提升

  临江街道

  总规划面积约21亩,对宝海庵寺庙及书院进行重建,建成小型的游客服务中心及生活广场等,打造为古城社区更新技术模式示范。

  1.5

  2021-2025

  目前正开展片区的规划设计。

  临江街道办事处

  区城建集团

  12

  鲤城城市IP项目

  鲤城区

  扩大鲤城区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向外界展示全面而真实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将海丝文化数据化、资产化、产业化,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海丝文化资产,形成鲤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群,带动鲤城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0.6

  2021-2022

  已完成项目的形象设计,正开展文化IP的应用植入。

  区文投集团

  三、文化空间提升类(3个,计划总投资1.7亿元)

  13

  “群众剧院”片区综合体项目。

  泉州市中山南路南岳宫口

  占地约26亩,建筑面积约24000平方米。对原群众剧院及周围片区进行提升改造,打造成集公共艺术展、演绎剧场、主题餐饮、艺术民宿、工艺美术产业为一体的艺术文化中心。

  1

  2021-2025

  目前正开展项目前期策划。

  区文旅局         

  临江街道办事处

  14

  闽南文化保护提升项目

  开元街道及江滨北路金洲旱闸和新华旱闸堤内绿地之间

  复建一峰书院,并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体验中心(包括A1A4两幢闽南仿古建筑),打造成集闽南歌舞、民间工艺、曲艺文学、民俗风情为一体的闽南文化活化展馆。

  0.2

  2021-2025

  目前正在做方案编制,目前正设计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体验中心项目改造的图纸设计,抓紧入场布置。

  鲤城区文投集团

  区文旅局

  15

  橘若·鲤城

  源和1916、西街

  2个项目。橘若·西街投资0.3亿元,项目拟选址鲤中西街社区服务中心,打造成西街艺术空间;橘若·源和1916项目投资0.2亿元,项目位于源和堂191627号楼,建设“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0.5

  2021-2022

  橘若·源和1916项目已完成,橘若·西街项目目前正做好落地前期工作。

  区文投集团

  四、旅游住宿提升类(11个,计划总投资25亿元)

  16

  泉州滨江皇冠假日酒店

  浮桥街道江滨南路2229号

  建筑面积102339平方米,建筑高度120米,投资总额9亿元。酒店按国际超五星旗舰店标准打造,可提供客房322间,床位531个,停车位535个。

  8

  2020-2021

  酒店土建部分和外幕墙全部完成,客房内装进度完成95%,工程项目于7月底竣工。目前正进行酒店客房地毯铺设、家具安装和大堂灯具装饰安装。

  浮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区文旅局

  区商务局

  17

  鲤城宾馆改造项目

  南俊路中段

  项目拟对鲤城宾馆进行现代化改造,改造总建筑面积2.04万平方米,改造内容包括鲤城区南俊路84号(新号南俊路195号)1-4#、6-10#楼等,改造后将用于酒店及周边配套使用。客房1间,床位数172位。

  2

  2020-2021

  完成酒店脚手架搭设。项目外立面规划方案已报市规划局,市规划局已出具外立面评审意见会议纪要,目前需等市规划关于的规划许可证批下来后立即办理主楼施工许可证

  鲤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泉州古城大寺逅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区自然资源局

  区文旅集团

  区国投集团

  18

  大寺逅城市栖息院落酒店

  新华北路365号

  项目由原中侨集团衡器厂改造而成,以精品酒店住宿业态为主,配套文创、休闲、餐饮、spa等商业业态,酒店面积4600平方米。酒店有客房40间。

  1.1

  2021-2025

  主体工程和外立面装修已完成,目前正进行餐饮和客房内部,其中餐饮装修已开始营业,客房装修完成80%。

  开元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商务局

  文旅局

  19

  刺桐尚居

  西街钟楼百货大厦

  项目总面积为5339.75平方米,拟对钟楼百货大楼进行全新规划改造升级,逐步将其打造为泉州古城文旅的新地标。通过文创+设计、文创+科技、文创+跨界等多维度探索尝试,以归/食/聚/茶四大元素为单元板块,打造古城文化精品酒店。

  1

  2020-2022

  外面脚手架搭建完成,并进行内部加固工程的小范围施工;目前正跟进市规划局外立面审批进度并同步办理施工许可证。

  开元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泉州启创文旅产业运营有限公司

  20

  煌兴大厦

  南环路与兴贤路交叉口

  地下室1层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地上17层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规划停车位100位。规划其中10层作为精品住宿,每层24间客房,合计240间。

  1.5

  2021-2025

  已完成主体土建部分施工和外立面装修,室外地面已全部硬化。目前正进行水电、消防安装工程设备调试,和消防第三方检测工作,并整理竣工验收的材料。

  江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区商务局

  区文旅局

  21

  万盛酒店

  常泰街道常泰路西侧

  占地面积20.47亩,建设2幢25层商务酒店及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约4.78万平方米。

  1.4

  2020-2025

  项目之前停工闲置。经协调后项目于7月份重新启动,更换新的施工方后,目前所有项目参建单位已到位。施工许可证已办理完成,并完成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督重新报监。所有建筑场地硬化、水、电、路、通信、资金已到位。正加快施工进度.

  高新区党工委、

  管委会

  临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万盛置业有限公司

  22

  明发酒店改造项目

  南环路1-5号

  明发酒店主楼高17层,左右裙楼各3层,地下1层,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

  1

  2021-2025

  召开多次协调会进行商讨调整建设方案,目前酒店经营管理团队于设计团队正进行协商酒店重装方案,待项目建设方案确定后进入施工。

  江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区商务局

  区文旅局

  23

  嘉龙酒店

  金龙街道笋江路中段

  该项目集酒店、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初步规划为2-5层共1.6万平方米的大型餐饮、休闲娱乐、量贩式KTV等餐饮娱乐招商,6-12层共1.5万平方米的快捷商务酒店招商。

  3

  2021-2025

  主体完工并已封顶,未装修,正进行招商。

  金龙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区商务局

  区文旅局

  24

  闽南九十九间

  常泰街道五星社区

  该古民居群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400平方米,埕地近800平方米,花园占地600多平方米,拟改造为民宿,正在招商中。

  待定

  2021-2025

  目前正在,大致招商方向为民宿及文化餐饮休闲产业。

  常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25

  “古城世遗人家”精品住宿项目

  古城区

  利用古城闽南特色建筑策划近百家特色精品客栈(民宿),串点成线,让游客感受体验古城世遗的人家生活。

  1

  2021-2025

  开展项目前期策划工作。

  区文旅局

  开元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海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鲤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临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26

  原八一酒店用地危房改扩建项目。

  美食街

  总用地29.2亩,拟增加征收东侧、南侧用地,用于建设高星级酒店等配套设施。

  5

  2021-2025

  目前正在进行土地收储。

  鲤中街道办事处

  五、古街区提升类4个,计划总投资11.5亿元)

  27

  中山路及周边商圈业态提升项目

  鲤城区中山路

  对中山路及周边商圈进行统一招商运营管理、统一业态管理、统一营销推广,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发展本地特色品牌和老字号品牌。提升购物、餐饮等传统业态,布局体验式、文化类、互动式新兴业态,打造全国示范步行街区。

  1

  2020-2025

  目前正在进行街巷改造及业态提升。

  区文投集团

  28

  西街夜经济集聚区项目

  鲤城区西街

  拟进一步丰富西街业态,引进观光、餐饮、娱乐、演艺、非遗展示、地方老字号、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购物、住宿、休闲、电影放映等业态,打造夜购物、夜美食、夜休闲、夜旅游、夜娱乐、夜健身等多样业态的集聚区。

  0.5

  2020-2025

  正筹备项目前期工作。

  区文投集团

  29

  聚宝城南海丝文旅街区项目

  古城城南片区

  项目北起连天后宫、德济门遗址,南至宝海庵,主要包含“两横四纵”6条主要街巷以及近1500m的环状内沟河水系,通过对街区的整修和提升,打造成集文化、休闲、旅游、商业、居住为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再造古代刺桐城国际商贸门户“涨海声中万国商”和“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

  10

  2020-2025

  目前正开展项目前期策划。

  临江街道办事处

  30

  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项目

  江南街道王宫社区

  项目拟改造利用王顺兴信局及船楼、陈守仁博士私人华侨历史博物馆、华侨林氏故居、李小炉故居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成集侨批档案馆、非遗剧场等的华侨历史文化街区。

  待定

  2021-2025

  目前正开展项目前期策划。

  江南街道办事处

  六、景区提升类(2个,计划总投资10.5亿元)

  31

  紫帽山庄旅游改造项目

  金龙街道

  拟对龙岭紫帽片区进行开发、改造。依托已初具规模的紫帽山农业生态观光园及龙岭片区内现有众多文物古迹,如安福寺、紫福寺、观音阁、苏夫人姑庙、宿燕寺等唐代以来陆续建成的宗教古迹,建成集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娱乐康体、寺庙朝圣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景区。

  10

  2021-2025

  筹划、招商中

  金龙街道

  32

  龙岭社区红色研学与劳动实践综合文旅项目基地

  金龙街道龙岭社区

  龙岭社区位于紫帽山东麓,面积约2平方公里,红色资源丰厚,至今完好保存有中共紫帽区工委旧址闽中游击队瞭望哨、隐蔽点等革命时期的斗争史迹,并建有红色记忆展馆、泉州革命斗争史馆,是泉州市区少有的保持农田、菜地、果林等原生态的社区。拟利用社区及周边的资源,开发适合中小学生劳动体验的活动项目,打造国家级劳动实践基地。

  0.5

  2021-2025

  筹划、招商中

  金龙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