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浮桥街道概况
鲤城区浮桥街道位于晋江中下游,泉州市区西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8°33',北纬24°10'。浮桥街道东隔晋江与中心市区接壤,西邻江南街道,南与晋江市池店镇、清濛经济技术开发区毗连,北面是享有盛名的南安市丰州镇古地。辖区面积10.7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9万人。街道下辖10个社区,分别为金浦、黄石、东边、岐山、田中、坂头、仙景、延陵、新步、浮桥。
史志记载,清源山下至浮桥临晋江溪滨这一片土地,在大河曲之内,地理上称“内位”。早在汉、晋以前,“内位”上就世居着古越族和中原移民。晋南渡时,衣冠望族避地,沿江而居,不同时期的亡命者、驻闽将士、流寓者,或避乱或迁徙相继聚居于此,开疆拓土,繁衍生殖。宋皇佑间(1049-1053)郡守陆广在笋江江北、江南造舟为梁,称浮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浮桥附近设有里、都、乡、镇机构。
1951年,泉州市(现泉州市中心市区)与晋江县分治,当时除浮桥社区归属泉州市外,街道其余辖区属于南安县。1958年9月划南安县幸福乡部分、晋江县石霞乡、笋江乡与现浮桥社区设立泉州市江南乡,同年10月改为江南公社。1960年3月从江南公社划出部分生产大队,成立满堂红农场。1961年1月满堂红农场改为满堂红公社。1984年7月,实行政社分开,成立满堂红乡,10月满堂红乡改镇建制,称浮桥镇。
浮桥为古市镇,钟灵毓秀,人文鼎盛,甲于泉郡。山水寺桥,交相辉映,石笋、笋江月色风景独特,山川坛、接官亭、相国府、古民宅、旧官邸、古渡头、进士墓等众多古迹文物棋布星罗。黄龙江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宋时还是福建最早招收水军设寨的江港。现今,黄龙江、笋江古渡头昔日市声依然回响,黄甲街造船场史迹犹存。浮桥还曾是宋代福建提举市舶司,设置过负责海外交通贸易事务、征收商税的管理机构。史志记载,浮桥街、黄甲街历朝以来都是经济、宗教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九日山最早祈风石刻真实记载了黄龙江吴氏参与祈风仪式的壮观场面。
浮桥街道环绕著名的“三江”(黄龙江、笋江、浯江),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景物瑰奇,流淌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黄龙江吞巨海上潮,三见龙嬉祥奇征,笋江月色中外闻,一代相才此地出,浯江蕃舶天外来,洲渚遥分平野缘。南朝天竺高僧拘那罗陀挂锡曾译经于黄龙江边延福寺,并从此地坐船回国。唐之四贤——秦系、姜公辅、欧阳詹、韩亻屋结庐于九日山,或泛舟游赏,或嬉戏于严浦、黄龙滩处。宋、明理学名臣朱子、蔡虚斋足迹遍布,宋、元、明、清官宦蔡襄、李邴、梁克家、王十朋、真德秀、陈知柔、吴木式、谢履、胡器、李廷机、黄克缵、王慎中、庄一浚、詹仰庇,历代诗人王和中、孙逢吉、释大圭、王朝佐、朱梧、黄吾野、陈綮仁等皆曾流连于古镇三江的山山水水。
浮桥,地灵人杰,人文荟萃,名宦乡贤,代不乏人,文彦豪杰,层出不穷。有官居相位的李廷机、史阁老、黄锡衮,有享誉于闽的“九牧林”,有文武世科第的吴氏家族,有抗金将领刘钅奇之后,有号称铁面御史的蒋畴等等。明末浮桥人林孕昌、周吏部等集义士耆英会,共议劻扶明室之大业,郑成功焚青衣于奎星阁,假黄龙江、笋江举义旗,复夏甸。王爷埔曾是郑成功广招义军、操练舟师之所。近现代名人尤众,爱国华侨吴志满与南安乡侨洪雪立、洪骏声等人先后参加
新中国成立后,浮桥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浮桥更是飒爽英姿,商品集散独特的优势已重现出昔日的辉煌,宽裕型小康社会已基本实现。 2003年鲤城区实施跨江发展,浮桥镇改为浮桥街道,这片热土上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2008年工业产值达20.95亿元,税收完成5850万元。浮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正带领着浮桥人民建设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活小康、工商贸旅游业并举的现代化新型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