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文化遗产 传承精神财富
——江南街道“非遗”工作总结
我街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以来,在上级“非遗”专家的评审意见中不断挖掘、完善项目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努力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普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普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街道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党政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非遗”普查工作,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普查工作计划和《江南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同时组建由街道分管领导牵头文化站工作人员、社区两委及“五老”人员等热心文化事业人士组成的普查队伍,深入社区开展工作。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机构落实,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整合资源,加大宣传发动
为了便于普查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普查舆论氛围,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各社区利用橱窗宣传文化普查工作,分发宣传材料,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和理解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了干部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使普查工作深入开展,多次举办“非遗”普查培训暨座谈会,聘请市级“非遗”专家对各社区普查员进行培训,9个社区共56名代表参加。购买参考用书、文件夹、数码相机、录音笔等普查设备。利用广播、宣传栏、座谈会等形式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发动群众提供线索。普查突出“人无我有(如拍胸舞、火鼎公婆、杨阿苗故居),人有我特(如端午节习俗“炒午时盐”,制作草药香袋)。
三、真抓实干,加强普查督察
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各普查员深入群众,脚踏实地,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为确保普查工作落到实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与普查员定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研究讨论,及时掌握普查动向。由于领导的重视,普查员认真履行职责、工作到位,我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开展顺利,总共调查记录11个项目:民间文学类、民间舞蹈类、民间美术类、消费习俗类、人生礼仪类、岁时节令类、民间信仰类、民间知识类、游艺、传统体育类、传统医药类、其它类等共105件,普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肩负着对历史负责的重任。我街道将继续做好普查的后续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