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鲤城区地处海峡西岸中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泉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政府所在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宗教人文艺术瑰宝荟萃,素有“温陵”、“海滨邹鲁”的美誉。现有国土面积53.37平方公里,人口32万,辖8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高新电子园区(省级开发区),共77个社区。先后荣获了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文化先进区以及被省文化厅确定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区示范园区”等十几项荣誉称号。2008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74.27亿元,财政总收入11.62亿元,其中区级财政5.83亿元。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8项,其中“泉州拍胸舞”、“泉州(李尧宝)刻纸”、“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泉州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4项入选国家级,省级12项,市级16项。拥有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10人,市级12人。
二、普查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区坚持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为指导,根据泉州市文化局《关于转发福建省文化厅关于在全省进一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泉文〔2009〕9号)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相关文件要求。本着“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的目标,坚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原则。按照普查准备、实施普查、填表整理、组织验收、后续保护五个步骤对本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真、全面、深入的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街道、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区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濒危情况,为我区及时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抓紧认定和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特别是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至7月底全区普查工作已顺利完成,成效显著。现将普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和保障
1、以强化组织领导为核心,健全普查工作机制
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高度重视,区分管领导多次召开财政、经贸、民宗、文联、街道办事处等各有关部门领导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非遗普查工作,要求普查工作要以“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全面展开,有序进行”为指导思想。2009年2月份区政府制定并下发了《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了普查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普查范围、普查原则、普查机构、普查方法以及普查步骤。各街道也相继成立了非遗普查领导小组,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以宣传教育为主线,提高群众非遗保护意识
为了提高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我区多渠道、多层次宣传非遗知识,为普查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今年以来,我局精心编印了2万份《非遗普查知识》宣传小折页并下发到各街道、社区,进行大力宣传,提高全区群众对非遗普查的了解和保护意识。在普查过程中,对各街道普查的进度、经验、做法在《泉州晚报》、泉州电视台、《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简报》、《鲤城政讯》、《鲤城快讯》、《鲤城文体旅游动态》及各街道简讯上进行报道,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进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结合庆祝“6.13文化遗产日”在府文庙广场承办了“欢乐泉州”—庆祝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两周年文艺晚会,晚会节目以“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为主题,充分展示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理念,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闽南非遗文化视觉盛宴,使群众更直观地了解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同时通过电视现场录制转播等系列宣传手段,对在全区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区进行大规模、宽领域的非遗普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3、以加大人员经费投入为基础,为普查工作提供保障
经费和人员的落实是做好普查工作的关键。区政府为确保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拨付专项普查工作经费。我局为非遗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录音笔,照相机等设备,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并为每个街道补助部分普查经费,帮助各街道解决因资金不足而导致的普查工作遭遇瓶颈的情况。同时各街道党、政领导也高度重视、以积极的态度,从经费和人员上给予普查工作大力支持,不但为街道的普查工作小组增加了工作人员而且配备了录音笔、数码相机等必备的普查工具,使得街道、社区的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海滨、鲤中、浮桥等街道在第一时间为普查办购买录音、照相、录像等设备,并抽调熟悉、热心非遗普查工作的人员充实到普查办,加上有了党政领导的支持,增强了普查人员的信心,加快了普查的进度。
4、以加强业务培训为根本,提升普查人员业务能力
为了扎实有效推进全区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全面提高普查人员的专业素质,2月份我区举办了由各街道文化站长、社区文化协管员和相关的非遗普查工作人员近100人参加的鲤城区非遗普查培训班。会上领导亲自做指示提要求,明确普查的具体任务、普查重点、调查方法和工作步骤。同时还聘请专家授课讲解普查方法和各种表格的填写要领。会后各街道、社区也以会代训,举办民间艺人和普查工作志愿者培训班,进行层层动员部署。据统计,全区各级共举办26期培训班,培训人员达530多人次,培养了一支素质高、作风过硬的普查队伍,为普查工作的全面铺开作了积极的准备。
(二)基本做法和普查成果
1、深入群众,摸查线索
在普查过程中,我区全体普查队员发扬能吃苦、能战斗的工作作风,走遍了全区8个街道、77个社区的各个角落。严格按照普查工作要求,力求做到“不漏线索、不漏社区、不漏种类”,确保普查的全面性。各普查小组在划定的区域内逐个社区、逐个角落进行走访,只要有人提到、讲到的都要实地去走访了解,找当地的知情人调查相关情况,在普查的基础上深挖、细挖重点项目。为确保普查工作的代表性、突出重点,对一些重点项目和年事已高的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走访,并对其讲述的内容进行完整记录,传承人所演示的技艺技能都全程录像。对一些历史情况、人文背景相关的数据、传承人的电话、地址、健康状况进行准确记录,做到资料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每个普查小组都在当天下午或晚上对当天所普查的项目进行整理、填表、汇报,并撰写当天的普查日记。
2、主动挖掘、积极动员民间老艺人加入普查队伍
在普查工作中,各街道、社区各显神通,深入群众、主动挖掘、积极动员全区民间老艺人加入普查队伍。尤其以鲤中、浮桥、常泰三个街道最为突出,分别挖掘了如苏燕南、吴灿双、傅孙义等一大批民间老艺人,他们对闽南文化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挚爱,不但志愿加入到这次非遗普查中来,帮忙摸查非遗线索,而且积极发动周边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参与普查工作。鲤中街道的苏燕南同志还把整个街道比较有代表性的老同志召集在一起,讲明普查意义,进行业务培训,然后划分片区责任到人,深入群众寻找线索,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线索,为我们这一次非遗普查工作的顺利完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3、街道与社区积极配合联动,线索收集与资源田野调查交叉进行同时展开
为了提高普查效率,收集到有价值的非遗线索,全区各街道与所辖各社区紧密配合,在社区普查人员收集到比较有价值的线索后,迅速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街道,街道非遗普查领导小组在第一时间内马上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记录、录音、录像,避免因时间拖得过长,产生疏漏的现象,提高了普查效率,充分调动了民间老艺人的积极性。
4、基本摸清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
通过普查,全区共收集非遗线索4092条,调查项目964个。其中新发现项目890个占92%。
一是初步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调查项目涵盖18个门类100多个种类,其中民间文学328个,民间音乐14个,民间舞蹈32个,戏剧3个,曲艺5个,民间杂技4个,民间美术17个,民间手工技艺67个,生产商贸习俗17个,消费习俗54个,人生礼仪93个,岁时节令88个,民间信仰104个,民间知识38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41个,传统医药28个,其他31个,合计964个;普查过程中发现了一大批扎根民间的老艺人,全区共走访了非遗传承人(老艺人)100多人,掌握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其中对重要项目的传承人,不仅登记他们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健康状况,还进行了拍照存档。
二是建立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纸质档案:全区各街道共记录文字资料4700多份,累计200多万字。电子档案:所有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全部录入电脑,对录入数据的电脑实行专人管理。照片档案:普查对200多个项目进行数码照相,共拍摄照片2000多幅。音像档案:全区共完成调查项目音像资料存档3盒。
5、发掘整理了一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通过普查对我区濒危项目、高价值项目、特色明显项目、老年人年事已高项目、高潜力项目和影响广泛项目等优先进行深度调查,进行录音、录像和摄影等采集,及时加以抢救和重点保护。比如鲤中街道的泉州传拓技艺、林存忠花灯、金龙街道的伍音吹等。其中海滨街道海清社区邱剑英老师今年已达80高龄,他是“泉州拍胸舞”的国家级传承人,不但擅长表演“泉州拍胸舞”,而且精通许多富有闽南特色的民间舞蹈,是我区一位非常著名不可多得的民间老艺人。以前身体状态良好,为我区的泉州拍胸舞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如今却因年事已高卧病在床,因此通过这次普查,我们从他那里抢救出许多十分有价值的具有闽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了大量的记录工作,同时区里领导非常关心,多次组织人员到其家中探望,使老人非常感动,明确表态等病情有所好转时,愿意亲自动手把自己所知道,所了解的非遗项目整理成册,献给政府。
再如,民间手工技艺“金苍绣”,原本没有发现它的价值,直到台湾某大学教授多次为“金苍秀”撰写论文,称“金苍绣”可与“苏绣”相媲美,才引起重视。而“金苍绣”的两位传承人,如今却蜗居在一个破旧的工房里作业,工作条件十分简陋,大大影响了他们的作业质量。因此,在这次普查中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将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加以保护和传承。
6、初步建立了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
这此普查涉及18个门类100多个种类,涵盖我区境内所有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队伍建设尤其重要。这次普查不仅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而且要求高、标准细、资料全,许多项目的调查都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完成,所有资料都要使用电脑操作。因此,普查工作对普查人员来说,从知识结构到工作强度都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半年来,我区通过多级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和途经,共组织和培养了近530名专业和业余普查工作人员,在全区初步建立了一支以区、街道两级文化机构业务干部为骨干,街道、社区文化协管员为基础,民间艺人、普查志愿者等为补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
(三)经验和问题
1、统筹安排、科学分工,普查工作有序开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街道和社区对这次普查的重视,圆满完成这次普查任务。我局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实际需要,对文化馆非遗普查工作人员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每人负责挂钩一个街道的普查工作,协调指导和把握街道非遗普查进度,如开元街道挂点人员针对街道文化工作人员不足影响普查进度的问题,及时给予想办法和业务指导,帮助联络热心的社区五老人员参与普查;海滨街道挂点人员全程跟踪走访普查工作,在业务上及时给予指导,避免本街道的普查工作多走弯路,整个普查工作的进展十分顺利。通过采取分片包干、项目包干的形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和整理工作。确保区非遗普查领导小组对基层的普查工作有指导、知进度。
2、加强普查督察,抓好普查试点及经验交流工作
为了使普查工作有比较、有交流,及时解决街道、社区在普查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我局于4月份分别在海滨、浮桥两个街道召开了非遗普查工作现场交流座谈会。局领导和各个街道办事处宣委、文化站长、鲤城区文化馆全体普查工作人员以及社区的普查人员都参加了交流会,会上邀请了市非遗保护中心专家许进中到场进行点评、指导,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纠正了普查工作中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一一解答了普查工作人员的提问。通过交流,对全区的普查工作起到了指导和解疑释惑的作用,效果比较明显。
3、形成普查工作周汇报、周通报制度,加强各街道的普查进度评比
普查工作全面展开后,为了使全区各街道较好的普查经验、做法得到交流相互学习,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增强街道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我区把每周三下午定为普查工作周汇报时间,各街道文化站长汇报每周开展普查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通过周汇报制度及时掌握普查进度和解决普查存在问题。同时,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普查方案月进度要求把每周各街道普查工作进度情况以表格和排名的形式通报给各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和宣委,大大提高了街道领导的重视和监督力度。
4、成立编纂委员会,加强对调查项目的审核力度,提升普查质量
为推进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组织编纂《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项目汇编》、《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图》和《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研究》等成果,促进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经区委、区政府研究,成立了以区委郑志忠副书记和陈建通副区长为主编、文体旅游局局长为副主编,文体旅游局分管领导、各街道文化站长及专家为编委的“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编纂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同时聘请了泉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专家许进中和原区科技文体局局长黄炳祥及民俗专家组成编纂专家组,每星期三开会碰头,对各街道上报的调查项目进行审稿把关。专家组能认真履行职责,对各街道上报的调查项目进行一一审核,对不符合项目调查要求的该合并的给予合并,该充实的给予充实,该删除的则毫不留情的给予删除,通过采取“合、充、补、删”等办法多次反复易稿,严把调查项目质量关。
三、资源现状分析
从我区各街道的调查项目数量看,由高到低依次为鲤中街道140个、浮桥街道136个、常泰街道128个、江南街道122个、金龙街道117个、临江街道112个、海滨街道108个、开元街道101个,这些项目遍布在全区8个街道77个社区内;从项目在全区分布的差异性来看,民间文学、消费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数量分布比较平均,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等门类在我区分布的差异性较大,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普查中发现了一大批扎根民间的老艺人,全区共走访了非遗传承人(老艺人)100多人,掌握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其中对重要项目的传承人,不仅登记他们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健康状况,还进行了拍照存档。
四、存在的问题与保护工作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此项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但目前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其中经费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奇缺等问题是当前我区普查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这些困难严重困扰着普查工作的全面进行。
(二)下阶段保护工作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旨在摸清非遗资源家底,重在后续保护,关键在活态传承。面对这次硕果累累的非遗普查成果,对我于区来说,就是以这次创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和非遗普查工作为契机,采取扎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强化非遗普查后续保护和传承工作,优化闽南文化生态环境,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积极作用。
1、制定一个非遗保护规划
一是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长期保护规划。拟由区政府制定出台《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9—2015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推进计划和保障措施,建立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
2、编纂一套非遗普查成果保护丛书
出版《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按照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体例、统一设计、统一出版的要求,区里将以街道为单位将非遗普查成果汇编成册。力求融知识性、通俗性、审美性、权威性、普及性于一体,系统全面地反映我区各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成果,弘扬我区优秀传统文化。
3、拟出台一项政府补贴制度
建立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制度,建立传承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传统技艺的传习和保护、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有效途经,是巩固非遗普查成果的重要举措。我区现有民间艺人、传承人队伍庞大,总数达上千人,这次普查走访了其中近千人,他们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当前许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不少独门技艺人亡艺绝;重要传承人大部分经济困难,亟待政府加以扶持,解除其后顾之忧。我们将以这次普查为契机,拟定出台一项政府补贴制度,调动全区群众加强非遗保护的积极性。
4、拟建设非遗展示场馆
我区在规划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机构用地时,除按要求配齐街道综合文化站外,还将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筹建集博物馆、艺术展览馆、文化交流馆、图书馆、非遗传习所为一体的区级文体中心——“江南新区文化艺术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为非遗项目的展示提供场所,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工作。
总之,正是有着清晰的工作思路,敬业的工作队伍,务实的工作作风,出色的工作效率,才使得我区这次普查任务顺利圆满完成。接下来我们将以这次普查为契机从阶段性的普查转入常规性的全面保护,切实做好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后续保护工作,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文化强区中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鲤城区文体旅游局
二00九年七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