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中街道地处古城中心地带,面积2.16平方公里,有12个社区,常住人口3.5万人,户籍人口6.9万人、外来人口1.5万人。辖区内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具有闽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历史名人故居、传统民居、寺庙宗祠、古街巷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礼仪、民间戏曲、传统手工艺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自今年3月份以来,我们根据省、市、区相关文件精神和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立足实际,坚持“保护、继承、发扬、创新”的方针,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全面推进普查工作,超额完成了线索搜集和项目调查的工作任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对我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具体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街道党政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高度重视,自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我们就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作为创建文化先进街道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街道的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一是健全机构。成立了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任组长、宣委任副组长,文化站、宣传组、党政办、文明办等有 关负责人为成员的非遗普查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挂靠在街道文化站,开展普查工作。以文化站为基础,聘用6名热心公益事业的老艺人、老教师组成普查工作班子,同时从各社区挑选12位普查员,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工作,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机构落实,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精心部署。及时召开街道非遗普查工作动员会,对全街道的普查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制定下发《鲤中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部署了工作步骤,提出了工作要求。在普查过程中,街道分管领导多次带领文化站工作人员深入到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区文体旅游局和文化馆等领导也多次到街道督查指导工作,有力促进了普查工作的开展。三是落实经费。在街道资金极为短缺的情况下,街道拨款1万元作为前期普查专项资金,购置了电脑、录音笔等设备以及其它费用,为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广泛宣传,全面发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范围大、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要切实完成这项工作任务,就要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营造一个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此,我们在宣传发动阶段,利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大张旗鼓开展宣传活动。我们以科技活动周、中国文化遗产日等宣传活动为载体,先后以板报巡展、群众签名、猜谜活动等形式,深入广场、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宣传。6月13日,在纪念“全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之际,街道组织近百名群众参加泉州市举办的“欢乐泉州”庆祝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两周年文艺晚会。此外我们还通过悬挂标语、刊发非遗宣传专栏等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非遗知识,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普查工作的重要性,人人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提供线索,发挥技艺。
(三)、组建队伍,培训业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是一项新的而又专业性极强的繁重任务,需要一支既热心普查工作,又精通业务的队伍来完成。我们深入各社区了解情况,社区干部进行充分酝酿,推选落实好普查员,迅速建立了一支由社区文化协管员和辖区部分“五老”人员组成的普查骨干队伍,“五老”参普人员中有:市干休所退休老干部、区政协老委员、街道退休老同志以及辖区内的老艺人、老文人。这批老同志长期生活在鲤中、留心于鲤中的乡土文化,他们既是街道文化工作的热心人,又是普查线索的知情人,同时具有一定业务专长。队伍组建后,街道根据上级主管机关的工作部署,及时组织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社区文化协管员参加全区培训。之后街道又再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培训班,邀请区文化馆业务人员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查技能和方法等普查知识逐项进行讲解,以此提高参普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街道非遗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普查过程中,我们还根据工作进度随时召开座谈会,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四)、严格措施,讲究方法
普查期间刚好遇到社区组织换届选举,为保证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因地制宜,严格工作制度,讲究方式方法,有效推动普查工作的开展。一是落实责任分工。鲤中现有12个社区,划分东、西、中三个片区。文化站现有4位人员,站长负责办公室,具体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其余3个工作人员每人负责一个片区。聘请的6名“五老”普查员每人负责2个社区,12名社区普查员分别对各自社区负责,通过实行层层负责,人人负责,保证职责明确,任务落实。二是坚持“五项”普查原则。即:坚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原则;坚持濒危项目、濒危艺人优先原则;坚持技艺和实物(作品)相结合,以普查技艺为主原则;坚持用文字(图表)、摄像等全面记录原则;坚持规范化、属地化和突出重点原则,对我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情况展开普查。三是讲求工作方法。在普查过程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把握工作重点,坚持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方法开展普查。同时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线索搜集”阶段,切实做到“广泛、深入、细致”,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搜集线索,填写《线索表》,每社区不少于50条;“项目调查”阶段,务必做到“全面、科学、规范”,以街道为单位,对社区搜集上来的线索逐项进行全面调查,筛选出可利用的项目,由普查人员进行文献资料调研,并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调查,运用文字及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全面科学的采录,同时对普查资料进行规范的分类、登记和整理。四是实行定期通报制度。为及时掌握普查工作进度,我们还制定了定期通报制度,要求社区每星期上报工作进度,同时依托《鲤中社区》报,对完成情况好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完成不好的及时进行督促指导,有效保证普查的工作进度。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我们率先在全区完成了项目普查调查工作。
(五)、认真普查,摸清家底
普查摸底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我们严格按照普查的工作要求,力求做到“不漏线索、不漏社区、不漏种类”。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全面完成了普查一览表、普查调查表的填写工作。在普查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抓面上普查,确保普查工作的全面性。3月3日开始,各片普查员分头逐居进行走访调查,只要有人提到,讲到的,都要到实地走访了解,找当地的老艺人调查相关情况。二是抓重点项目普查,确保普查工作的代表性。从各社区汇总收集到的材料,由街道普查办公室分类整理,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项目,突出重点,由街道聘请的“五老”普查员重新进行走访调查,悉心拜民间传承人为师,完整记录讲述者、传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艺技能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及相关的数据。三是抓内容普查工作,确保普查工作的真实性。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调查方式,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和录音、拍摄照片、录像等多种方法并举,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我们还对《线索表》和《项目调查表》等一切普查材料,一律电子录入到电脑,建立科学规范的普查电子档案。通过这次普查,全街道12个社区共收到线索606条,超额完成搜集线索任务(我街道指标是600条),经街道普查办筛选,共确定了140条调查项目,照片40张、录音5曲、录像胶卷1盘,其中民间文学59项、民间舞蹈5项、戏剧2项目、曲艺1项、民间手工技艺7项、消费习俗5项、人生礼仪9项、岁时节令14项、民间信仰12项、民间知识6项、传统医药8项、其它12项。共有12个门类、36个种类、140个项目。
总之,我街道通过三个月的积极努力,基本完成普查阶段性的任务,搜集了众多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感人的人和事。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街道聘请的“五老”普查骨干人员,这些老同志中有的年上花甲、有的年过古稀,退休之后本可颐养天年、尽享清福,但是当他们接到街道、社区邀请之后,欣然受命、义无反顾地接受了任务。几个月来他们深入社区排摸线索、入户调查、查阅史料,本着对鲤中这一地域文化的特殊感情,坚持手抄笔录、博闻强记、兼收并蓄。为了按时完成调查材料编写任务,老同志尽力尽责,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花费了不少心血,经过了多少失眠的长夜。这正是:“只因一诺重千金,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普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此项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但目前我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还不够大,在普查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奇缺等问题,是当前普查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这意味着我们在下阶段的工作中将要克服更多的困难,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去完成工作任务;其次是在项目调查工作中缺乏业务技术指导,表格填写和文字表述方面的水平有待提高;再次是散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尚待深入发掘、补充和进一步的丰富、完善。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下一阶段,我们将根据普查初步成果,对搜集到的资料精心整理,认真地进行核查,分类归档,严格登记,认真地填写好遗产调查表,制作DVD、CD和电子文档进行建档,编纂《鲤中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项目汇编》。对一些具有价值的节令习俗、庙会、仪式活动,目前无法现场拍录的项目,以后要抓住时机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科学的记录,以备永久保存。对1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真筛选,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积极申报,力争纳入泉州闽南文化生态示范园区展示点,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扶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促进形成富有闽南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系列,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鲤中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2009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