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年鉴(2015)·城市环境》总纂稿
时间:2022-03-03 10:05 浏览量:1

【概述】 2014年,鲤城区环境保护工作紧扣环保责任目标,重点推进污染减排和国家生态区建设,全区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环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区长目标责任、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两项工作连续第三年以优秀等次通过市考核。锦坑沟整治工程参加2013年度泉州市小流域“赛水质”活动,以 “优秀” 的考核结果在全市21条参赛流域中名列前茅。鲤城区环保局获2011-2013年度“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环境质量全区空气质量状况良好,空气污染指数(API)全年平均值为61,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及臭氧(8小时滑动均值)。空气质量达到Ⅱ级以上的天数为344天,其中,达到Ⅰ级的天数为12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4.2%,比去年降低3.6%。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其中,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达到二级水平;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达到二级水平;声环境功能区(监测点位设于泉州市环境监测站,属二类区)四个季度昼、夜间等效声级均可以达到二类区标准。晋江流域市控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内沟河破腹沟中段水质100%达标。

20132014年鲤城区空气质量等级比较表

年 度

空气质量级别百分数(%)

空气质量级别天数()

Ⅰ级

Ⅱ级

Ⅲ级

IV

V

 

Ⅰ级

Ⅱ级

Ⅲ级

IV

V

 

2014

33.2

61.1

4.9

0.5

0

0.3

100

257

7

0

0

1

2013

27.5

70.6

1.9

0

0

0

169

196

1

0

0

0

 

 

 

2014年鲤城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

单位:dB(A)

测量日期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2类区标准

Ld

56.2

52.6

53.0

52.7

Ld <60

Ln

43.6

49.5

49.5

48.1

Ln <50

备注:Ld指昼间噪声监测值,Ln指夜间噪声监测值。

生态区创建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  3月,下发《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分解下达2014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的通知》,分解部署任务。对照国家级生态区创建的5个基本条件、22项指标完成档案资料整档,修改完善生态建设专题片和画册。9月,浮桥、金龙两个街道分获“国家级生态街道”命名,鲤城区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考核组技术评估并得到高度评价。11月底,按照环保部提出的补充外来入侵物种现状类型、分布、危害及防治情况的总结材料14条整改意见和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发展布局、完善城市污水与垃圾收集系统建设3建议,完成生态创建的整改提升,向国家环保部申请国家级生态区考核验收。

出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意见》1119日,区委全委会讨论通过《鲤城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123日正式印发。《实施意见》明确加快建设生态鲤城的指导思想,提出近期目标要实现和完成“十二五”年度计划;中远期目标即按“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节能减排低碳和生态环境质量等主要指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确定近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65项重点工作任务,是鲤城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环境综合整治】 年内,投资2234万元实施水环境污水管网综合整治工程8项,即破腹沟排污口整治及截污改造工程、小八卦沟排污口整治及截污改造、八卦沟排污口整治及截污改造工程、鲤城区兴贤路西段排水管沟工程(新建污水管道900米)、临江街道聚宝街提升改造工程(改造路面及排水系统)、溪边巷路面及排水系统改造工程、锦坑沟综合整治工程、金龙街道坑头社区山后水沟(锦坑沟上游延伸段)清淤及截污工程。其中,前6项已按期完工。组织实施鲤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年度计划,加强工业污染源、餐饮业油烟、建筑工地道路扬尘、黄标车排查整治。设立2个流动烧烤点严管区,联合执法、住建、交警部门组织开展流动烧烤摊点油烟、建筑施工防尘、绿标区黄标车限行3个专项检查行动,查处流动摊贩及店外店8256起,查处烧烤摊贩73起,取缔41起,责令建筑施工方2个洗车台和洗车设备不完善的项目限期整改,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123日,区长黄阳春主持召开全区环保工作专题会,明确设立2个流动烧烤点严管区:老城区以区政府机关大院为中心,北到东街、西街,南到新华桥,东至南俊路、百源路,西至新华路;新城区以新华小学为中心,从兴贤路红绿灯至第十五中路口、笋江路红绿灯至南环路段。

环境统计】 组织开展2013年度环境统计,完成辖区65家重点污染企业的污染排放情况调查。全区工业污染源2013COD排放量32.28吨、NH3N排放量3.77吨、SO2排放量20.63吨、NOX排放量7.1吨;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1334吨,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1321吨,综合利用率达99.03%;危险废物产生量20.31吨。

污染减排结合“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工作,再次清查全区锅炉、炉窑等高污染燃料设施,完成辖区高污染设施的淘汰和清洁能源替代。全年淘汰4家企业的落后生产线。经市减排办的考核通报,全区COD减排2.33%NH3N减排0.74%SO2NOx减排持平,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任务,考核等级优秀,并且CODSO2 NOx减排均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环保宣传教育】 印发《鲤城环保》简报13期共6500份,内容涉及环保工作动态、环保政策和规划、环保常识,发放到各个街道、社区,环委会成员单位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结合“6.5”世界环境日和生态区创建工作,发动街道、社区、学校广泛开展生态环保主题宣传活动10余场次,近2000名学生和群众接受环保知识普及;组织部门、街道、社区干部200余人次参与福建省环保法律法规有奖知识竞答活动。

 【环境保护信息公开】 依托《鲤城环保》简报、环保局网站、新闻媒体,发布、报道生态环保工作信息134条、污染源监管信息429条。

【创建环境友好型社区】  10区环保局、区文明办、区民政局联合组成区创建环境友好型社区(小区)活动领导小组,按照组织机构、宣传活动、行为规范、社区环境、创建效果等方面的标准组织环境友好型社区(小区)创建与复查评审。经实地察看、检查档案、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 3个社区(小区)通过复查评审,新增13个区级环境友好型社区。至年底,建成区级环境友好型社区65个、市级环境友好型社区13个、省级环境友好型社区3个,分别占全区社区总数比例的82%17%4%

【环境监督管理】 环境监管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年依法办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95个,竣工验收64个,发放排污许可证102家,建设项目环评率、“三同时”执行率均100%。全年完成企业排污申报登记245家,开征企业排污费160家(其中小型三产企业150家,建筑施工噪声超标排污企业10家),合计征收排污费178.03万元,完成市环保局下达年度任务指标的162%

环境监察  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隐患、重金属污染、危险废物污染等重点问题的专项检查。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097人次,检查企业315家次,处理群众环境信访投诉320件;立案处罚2家企业,罚没金额15万元;责令3家企业登报承诺改正不正常使用排污设施的行为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  区环境监察大队按照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要求进行建设。邀请专家授课,辅导“新《环保法》暨行政执法案例解读”、“鲤城区常见环保工艺”专题;增配2间办公用房;配齐监察仪器设备。11月,经市环保局实地审查考评,区环境监察大队达标建设以285.33分通过考评,达到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三级水平。

拓展监测项目  区环境监测站根据环境监测能力需求及仪器配置情况拓宽环境监测范围,新增氰化物、氟化物、总氮、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镉、锌、铜、硒、镍、铅、砷、汞、铁、锰、非甲烷、总烃、苯系物等16个监测项目。监测站具备水、声、气三大类65个项目的监测能力。12月,区环境监测站以“满意”的考核结果,通过2014年第一轮国家环境监测网能力考核。

编制环境应急预案  编制完成《鲤城区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鲤城区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建立应急物资数据库。

【改革环保验收工作模式】  54日,区环保局结合辖区内以微污染、无污染企业为主且无重污染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出台《鲤城区环保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方案》,改革分科室、多批次到企业开展验收的传统做法,探索现场检查与验收监测合并开展工作模式,加快内部衔接速度,实行全程行政指导,过程跟踪督办。采用新模式后,促成企业较快完成全套环保手续,减轻企业负担。环评验收率较以往提高60%,群众满意率100%

南俊新街餐厨废水整治试点工作64日,正式启动。整治试点采用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物业公司日常管理、业主主体责任、治理公司日常维护与环保部门依法监管的工作模式。至年底,20多家餐饮企业安装全自动无动力集油器,设备运行阶段累计回收废弃油脂379.8公斤;餐厨废水按《污水排入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标准要求达标排<<<<<整治前期,开元街道办事处全面排查摸底南俊新街餐饮企业的餐厨废水排放去向,鲤城区环保局组织业务骨干前往厦门市调研学习餐厨废水污染治理工作经验,并对外公开,邀请具有国家环保资质认证的餐饮油水分离设施及具有餐厨废油收运和合法处置的单位参与整治,选取设备性能优异且具有成熟管理经验的厦门洁绿宝公司(收运单位)负责油水分离设施的安装和油脂收运工作。

           (撰稿:黄小燕   审稿:杨亚义)

 

防灾减灾

【农渔业防灾工作】 开展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指导防治病虫害3.27万亩次,其中,蔬菜7800亩次、水稻850亩次、龙眼2.4万亩次。推行“公共植保与绿色植保”理念,依托鲤城区宝海植物病虫害防治服务队组织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防治水稻早、晚两季病虫害850亩次,龙眼病虫害1.2万亩次,农林苗木及绿化行道树3600亩次。依规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工作。全区83艘持证渔船100%参保,渔工互保投保95份,缴交互保费52250元。按照渔业保险政策规定,两级财政给予40%保费补助,其中,省级财政拨补15675元、区级财政拨补5225元。

 

森林防灾保障工作  组织开展森林综合保险工作,提高林农和林业经营者抵御风险的能力。全区参保生态公益林综合保险11493亩和商品林综合保险8882亩,保险费分别为17239.5元和11102.50元,承保面积100%。根据森林生态效益基金管理相关规定,及时下拨兑现2014年省、市两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21.23万元。创新松材线虫病防控机制体制,争取到省级专项资金100万元。实行“双线”目标管理,建立社会化、专业化防治新机制、新举措,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争在3年内拔除“松材线虫病”疫情,遏制疫病的传播蔓延,有效保护鲤城区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气象灾害】  全年影响鲤城区的气象灾害4起,即65-9日强降雨、第7号热带风暴“海贝思”、第10号台风“麦德姆”、第16号台风“凤凰”。气象灾害所造成的影响较轻。期间组织防御,安全转移各类人员509人次,无因灾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撰稿:李晓瑜  审稿:廖艺强)

【防震减灾工作】  2014年,制定出台《鲤城区地震应急预案》,从建立健全监测报告机制、优化组织指挥、充实应急救援队伍、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提高抗震救灾快速反应和整体联动能力等方面,细化地震应急工作。该预案体系增加区政府应对和处置一般性地震灾害事件的内容,增加预警和预防机制、后期处置等章节,组织指挥体系、应急响应等章节。同时,区地震办牵头组织全区各街道、区直有关单位、学校、医院、社区、企业等单位修订、完善256份地震应急预案,在全市率先超额完成预案体系建设工作。在东门小学、第三中心小学、明新中心小学、培新小学再建4处符合国家Ⅲ类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至年底全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增至14处,总面积近10万平发米,可同时容纳5万多人。

(撰稿:       审稿:吕华元)

城市绿化

【植树造林】  2014年,以春季营造林为突破口,采取植被修复、林相改造等方法,组织开展林分修复补植,超额完成市下达的200亩造林任务。年内全区完成造林面积422亩,其中,区位林分修复217亩,紫帽山一重山森林彩化工程205亩;抚育幼林1236亩。

(撰稿:李晓瑜  审稿:廖艺强)

义务植树  312日,纪念全国第36个植树节,区绿化办组织机关干部和青少年志愿者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分别在江南公园、古龙路栽植380株直径约10厘米的刺桐树和50株直径约12厘米的盆架子。

植树造林】  落实市政府下达鲤城区50亩“绿色村镇”造林绿化任务,全区投入资金1478万元,其中,社会投入1320万元,区政府投入158万元,完成“绿色村镇”造林绿化面积57.52亩,新增绿地面积140.31亩。

慢道建设  根据市政府组织开展滨江北路景观整治提升工程的统一部署,完成笋江公园(北)—顺济桥绿道景观带建设,全长约4千米。其中,从笋江公园北至石笋公园1.1千米为新建绿道,累计完成投资450万元。

绿化管护  抢救王宫社区江滨南路古榕树和古店社区古榕树,整改开元社区古榕树的生长环境。办理申请砍伐、移植或修剪城市树木审批事项7件,其中,修剪城市树木19株,移植1株,砍伐3株。下发区属城市树木安全防范工作的通知,组织各责任单位防抗“海贝思”、“麦德姆”等台风,确保城市树木安全。组织实施新华路湖滨苑入口绿地改造,泉州军分区入口绿地补植、伍堡公园绿地补植,石笋公园和龙岭社区两座新建公厕配套绿化等工程。

(撰稿:张晓波  审稿:万琦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