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性在新修地方志中的体现
时间:2008-05-21 16:32 浏览量:1

作者:周训安

  摘要:经多年的努力,我国新修地方志事业取得了丰盛成果,据悉,己完成的新方志达到四至五千余部,确实令人欣喜。但从这些新方志的质量上来说,也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新志的现代性问题,就有必要仔细检讨。本文试就此谈一些浅见,或有助于修志工作以参考。

  关键词:地方志 现代性 体现

  所谓新修方志的现代性问题,是指方志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时代特点和风貌。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其实,包括地方志在内的任何史籍,看似以往的历史记述,实则无论其内容涵量、撰写手法、思想观点、实用程度诸多方面,都有一个现代意识、现代特点问题。西方学者克罗齐有句名言: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话虽讲得有点绝对化,仔细思考却颇有道理。因为任何史籍论述的固然是历时性社会人类现象,但修史者都是后代人。以后代人写前代事,必然带有后代人所处时代的特征,在更为后代的人看来,就有其时代性的优势或局限。何况,就方志来说,古人称其有“存史、资政、教化”三大功能,今人称之为“继承历史、服务当代、有益后世”三大功能。这些功能的充分发挥,均体现在过去与未来的中介即现实中,方志倘若无现代性,这些功能就难以发挥,修志也就失去价值和意义了。就志书的内容而言,倘若其中没有可以取资运用于现代的部分,志书只能成为存架的陈设,那么修志岂非徒劳无功,修之何益?这当然不符合我们修志的初衷和目的。比如当今开发各地的旅游产业,就必须按索方志,了解其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之储量和现状,由此预谋旅游设施的科学规划,而后合理实施。这就势必要产生对资源的分析考察,了解哪些可以开发利用,哪些不可开发利用,同时要研究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靠的是当代人的智慧,且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种当代人利用历史资源的过程、手段和方式,就必然要遵循当代的规则;而志书的撰写也必然要求其具备服务于当代的内容和因素。而且,当代修志者在文字撰述中也不可能不体现其观点的意图,反映其当代意识。比如旧地方志多有贞节烈女、游宦等章节,今人修志对之就不会重视,而今人对矿产、农业、旅游资源的注意度必然远远高于古人,如四川的九寨沟、湖南的张家界,在旧方志上资料贫乏,而今日则为川湘两省方志上介绍的重要景点。故而,方志的内容古今有增减,历代有变化,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总之,方志的现代性特征不可不重视,不可不突出,现代性特征理应成为修志的一条原则要求。

  方志的现代性如何体现?对之应认真研究。对这个问题,一些修志者似乎考虑不多。如有考虑无非是按详今略古原则,剪裁史料,加以排比叙述而己。所谓详今略古,讲起来清楚,做起来不易。方志记述一地之古史今情,资料固然是多多益善愈多愈好,但毕竟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这就在修撰中必然有取舍,有详略,而取舍详略就要具体分析力求适当不可一概而论,凡古必略,凡今必详。此如历代方志详于艺文,其中多有古人文集失收之作,今天就可能成为可贵的珍品;又如旧志重家族,有关家族史、姓氏的材料,亦颇珍贵;再如土特产、风俗方面的资料,在今天加以开发,亦富有价值。这些内容就不妨多采,不宜简略对待。而今天的资料,也未必可不作选择,有闻必录,比如某些夕阳产业将随时间淘汰,某些劳民伤财的伪古迹,均无须详述,以免误导读者。总之,详细取舍的原则是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贯彻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的论述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这是体现方志修撰的现代性的根本保证。

  方志要突出体现现代性,不仅要遵循上述的根本原则,而且要在具体修撰中把握其可操作性手段。这就要求:

  一、吸纳新知,推陈出新。方志的现代性首先体现在思想内容的现代观念上,这要求有新的眼光、新的观点、新的见识,即充分吸纳新知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发明发现和创造层出不穷,即令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方志修撰者要跟上时代,博学多闻,虽不能成为万事通,也应力求成为杂家。比如关于史学上的朝代划分,以往关于夏商周三代的断代时间是极不准确的,近年由李学勤先生领衔主持的《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己经取得了权威性的成果,其主要成果《夏商周年表》己正式公布,将我国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这个成果对方志修撰中处理早期地方史料就有极为重要的科学工具意义,因此应及时加以运用,使方志在早期历史断代方面具有科学性,以更广泛地取信于读者。又如在近代史上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史学界多有争论,至少不是像过去那样全盘肯定了。因此在方志中涉及有关太平天国的资料,就要择善而从,以较正确的观点加以评述,提高方志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再如对文革十年的述评,下笔不易把握分寸,但是像文革这样的历史浩劫,是当代中国的重大事件,方志中无法回避,因此又必须有所反映。面对这样的难题,一方面是必须以党的六中全会所做历史决议为指导,坚持党性原则,准确地予以记述;另一方面又要结合各地实际,坚持直笔原则,据实直书,揭示文革给我国各族人民造成的灾难,以利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开拓未来。我以为,只要我们牢记“三个有利于”的指示,实事求是,真实反映历史本来面目,对文革这样的事件,是可以正确认识和把握的。此外,有必要提醒修志工作者对所谓新知,亦不可盲目相信,而要时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加以具体分析,去伪存真,避免求新反而传讹。比如有些研究者急功近利,适应市场所需,制造伪学术,传播假成果,以至谬托古人,制造伪古迹,或任意标新立异,欺世盗名等等,这在学术界己不鲜见。对于这类似新实旧,甚至荒谬的东西,修志者就要有勇气坚决排斥,不要让这种伪学术玷污科学殿堂,给地方志抹黑,造成贻误后人的恶果。

  二、追踪时代,反映新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这就为方志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新题材,事业的飞速发展,必然要求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收集这方面的新内容、新信息以充实方志的篇章。比如在经济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电信业、交通业、第三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各地高新技术区纷纷开辟,社会各阶层随经济之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分化,此外如政治体制改革,民生制逐步扩大,公务员制度大幅度推行,各地行政建置亦相应变化(如撤乡并镇);又如环保事业、社会保障事业、民工潮、农业规模经营和科技含量的提高、信息互联网、加入世贸组织、企业股份制、管理人员聘任制、证券公司、西部大开发等等,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生事物。这些新事物,或则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层的新决策,或则出于人民群众的新创造。因此,在新方志中均应有适当反映,可以在体例允许的范围中另立新章节,或者在合适的章节中插入叙述段落,使新方志成为名副其实的记载时代新貌的可靠史籍,呈现出现代性特点。

  三、更新手段,注重审美。在方志的表现手段方面由于当代印刷科技手段的更新,有条件也有必要使新修方志展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形式。以往旧志往往主要借助文字叙述,忽视装帧艺术、内文设计,少有图表、照片、图像等方式,显得形式呆板陈旧,缺乏美感。现代印刷品应当注意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而且这些新手段亦能更有效地提高印刷质量,更充分地反映其内容,赢得读者的青睐。比如像各地各行业经济发展的数据,人口增减状况,资源分布的比例等,就可以配合文字,以精确绘制的图表数据展示其历时性和共时性变化,增强其科学性、直观性,使读者有一目了然的认识。照片和插图,特别是彩色照片,直观、形象、生动,既有视觉美感,又便于读者了解事物的具体状况,因此适当地配合文字,以图像为辅助手段编印方志,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手段,使之带有区别于旧志的特色。如今有一些新方志虽然附加了不少彩色图像,但不少带有广告性质,与内文无甚关联,这虽然能增加广告收入以补印制费用的不足,但从整体上给人以不协调之感,因此对广告应有所节制,否则会喧宾夺主,本末失序。另外,大部分新版方志均较讲究装帧艺术,封面设计、文字编排及用纸,都可谓优良、上档次;但也不可否认仍有一些新志对此注意不够,从而大大削弱了方志的审美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方志虽属学术性文献,但同时也是精神产品。既是商品业,又是艺术品。是商品就要讲究包装;是艺术品,更要讲究艺术性,何况方志是一种较少时限性,可以长期存阅的不朽之作,也值得在外观装帧上下工夫,故而对这方面的要求,要舍得花本钱,使之尽可能精美大方,赏心悦目,给读者以全新的形象定位,以利传播。

  此外,当今兴起的互联网,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型信息交流工作,具有极为广阔而迅速的传播效果,因此希望各种新修方志能在互联网上占有一席之地,便于更多的人查阅和利用宝贵的方志资源。新修方志也可以制作成光盘发行,使之以新型的信息载体面世。这样一来,新方志就有条件从资料库的书架上解放出来,使之由少数学者手里的文献转化为任何人都能便捷利用的宝贵财富,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其社会功能为社会进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