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硕生,名家楣,号芸陔,又号适园,泉州承天巷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先世由惠安迁居泉州南门外旧铺乡,世代耕读传家。硕生自幼力学,六经以外,地志、东西洋学说,无所不学。光绪十九年(1893年)登乡试第六名。
光绪二十一年,陈硕生晋京参加会试,正值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朝野震动。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发动在京举子公车上书,请求政府维新,变法图强。陈硕生赞同维新变法,遂参与上书。从此摈弃词章之学,致力于实用之学。二十五年,就在泉州百源川畔卓氏宗祠设塾讲学,传授东西洋新学说,新思想。二十六年,复晋京参加大挑(清代选拔官的一种制度),授两浙盐大使,不就。当八国联军攻人北京强迫请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后,他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为寻求救国途径,断然于二十八年秋到南洋群岛新加坡、马来亚、爪哇等地游历,考察其政治、教育、实业发展的情况,开拓思想,增广知识。并受到孙中山民主思想影响,在新加坡加入兴中会。返回泉州后一面投入反清斗争,光复泉州的革命活动;一面决心倡办新学以启发民智。
光绪三十年,陈硕生创办初等小学于拌宫口。翌年,科举制度废除,颁布《钦定学堂章程》。陈硕生与吴增(字桂生)等乡绅改办为泉州公立中小学堂,址设蔡文公词,后迁清源书院(今晋光小学校址)。办了三年多时间,又改并为公立两等小学堂,这是泉州早期兴办的新学。
宣统初学堂停办。次年,陈硕生赴菲律宾,与友人组办《公理报》,宣传革命思想。他撰写文章气势磅礴,笔锋犀利。民国元年(1912年),许卓然为继续宣传革命,在泉州打锡巷考棚(原清泉州府贡院)倡设新民阅书报社,委托陈硕生和傅无闷主持。民国初年,厦门、泉州的《民钟报》、《新民周报》《民言报》等报刊,经常刊载他评论时事的文章,观点鲜明,见解精辟独到。在当时论坛颇有声望。
民国2年,陈硕生提倡职业教育,创办泉州工艺传习所,聘请陈仲瑾为所长,设皮革、纺织两科,上午学习普通学科,下午在工场实习,修业一年毕业,具有高等小学程度。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开泉州创办职业教育先河。民国5年起陈硕生先后任教于福建省立十一中学(今泉五中)和省立第四师范,致力人才的造就。
民国9年,陈硕生病逝,终年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