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夏,宇子礼,号藻斋,永春县桃源里湖阳(今湖洋镇)人,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生。少年时丧父家贫,随三兄庄晦读书,未满20岁即精通礼经。淳熙二年(1175年),被举荐入太学,八年登进士第。初授宣州宁国(在安徽省东南部)知县,后调赣州兴国县(在江西省南部)。所至重教化,兴学校,清赋税,剔蠹弊,息争讼,剖疑狱,对贫困户无力交缴的积税,以"添给钱"代为输纳,政绩斐然。在兴国县,因注重教育,激励学子发奋读书,在嘉泰元年至二年(1201~1202年)两年中,乡试登贤书(即中举)3人,会试中进士l人,为其设县以来所未有。
庆元六年(1200年)大旱,诏求直言。庄夏针对时政,上书宋宁宗,提出抑制后宫戚里、内省黄门势力扩张,加强君主集权的“抑阴助阳”的建议,得到宁宗的赏识,遂召为太常博士。
开禧二年(1206年),庄夏迁国子监博士。嘉定元年(1208年),江东一带连岁饥荒,庄夏以著作佐郎衔提举江东常平仓,开仓赈济饥民。事毕除江东转运判官。翌年回调京师任尚书省员外郎,迁军器监。再迁太府少卿。
嘉定六年(1213年),出任漳州知州。翌年,庄夏以州城东北柳洋江江宽水急,常有覆舟之险,于是集资鸠材,倡建通济桥,又称虎渡桥(后称江东桥)。
不久,调回京都任宗正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官,寻权直学士院兼太子侍读。时江北民众不堪金兵蹂躏,蜂拥京师。庄夏上疏,提出安抚流民与屯田养军的建议。时和战之议,经常争论,庄夏极力主张抗金,反对和议,认为要抗金则必须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他针对当时军队兵员老化,兵多闲散状态,建议下令将帅,令老弱自报,可以子弟侄婿强壮者顶替,代其名粮。宁宗对此建议十分赞同,遂任庄夏为兵部侍郎。时宰相史弥远独相专政,排斥不同政见者,庄夏自请引退。先以宝谟阁待制奉祠,后进焕章阁待制。嘉定十二年(1219年)封永春县开国男,食邑300户,并赐建府第于泉州城育材坊(故址在今泉州酒店一带)。该巷后称庄府巷。
嘉定十六年,庄夏病逝,终年69岁,赠少师。宋宁宗亲自为其画像题词。墓葬南安招贤里(今属鲤城区北峰镇)三都汀塘石竹山南麓,泉州民众于城中南街中建"忠敏流光"坊以为纪念。
庄夏对经学颇有钻研,著有《礼记解》、《典故备志》5卷、《国史大事记》1O卷、《汉晋唐书钞》、《遗文》20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