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通”陈泗东
在泉州,从未听说“陈泗东”这个名字者恐怕为数不多,一句流传颇广的“泉州通,陈泗东”便是家乡人对他渊博学识的至高评价。陈泗东先生出身名门世家,与泉州中上层各界人士联系较多,交游广泛,可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名士”架子,倒更像是个普通退休职工,脸庞黝黑,外观粗犷,声如洪钟,平易近人,乐观爽朗,秉性耿介,机智幽默。
他豁达,正如家门前对联上写的:“乙、点、圈、批,世事尽皆学问;丑、生、净、旦,人间就是舞台。”
他谦虚,“识趣”地称自己“长期参与政治活动而非政界人物,不称教授专家却又治学精深,没有社会活动家头衔又忙于各种类型的活动。”
他严谨,将成功归结为“看、问、读”三法——看:自幼好奇心浓,喜东游西逛,观静察动,见多识广;问:勤学还需好问,他的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疑则问,问则知;读:博览群书,有书必读,从不“偏食、挑食”,广为涉猎。
有人称他是泉州的“活字典”,天文地理、风土民情、世事俗习、诗文联话、契约诉纸、婚书礼帖,样样都有一手。
有人赞誉他为“能医人事疑难杂症的良医”,传道、解惑、授业,文物考古鉴定请教他;民间俗事行文通礼请教他;编撰、修订地方史籍有他;连了解泉州的五色行话也得求他提供线索,指点迷津。
泗东先生幼聪早慧。民国33年(1944年)秋,考入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地理系。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学生运动。民国3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推选为中共暨大支部委员。积极参加“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斗争,愤而写下《致蒋介石的公开信》战斗檄文,被选为上海市学生联合会代表前往南京请愿,被学校勒令退学。不久,他东渡台湾,以教书为掩护,继续从事地下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教育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并戴“历史反革命”帽子下放劳动。不久,回归单位。“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牛鬼蛇神”批斗,历经磨难,运动后期关入“牛棚”监督劳动。
上世纪80年代,泗东先生恢复工作后,与文史界同仁一道努力开创泉州地方历史研究的新局面,率先倡议编修《泉州市志》,并主持召开“《泉州市志》问题座谈会”,对编写社会主义新的《泉州市志》提出意见;大力倡导开展“泉州学”的研究,在泉州申报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清源山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南少林在泉州,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考古发掘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著有《幸园笔耕录》一书,从历史、方言、考古、风俗、史迹、戏剧到东西交通史、科技史、华侨史、武术史、人物史、艺术史、艺文史,荟萃其一生的论著。
泗东先生曾作《自题像赞》:“十岁神童,廿岁才子,三十右派、四十渣滓,五十小吏,六十致仕,说古谈今,七十未已。其心旷达,其貌粗鄙,学者高干,两者不是。荣辱任他,清白自矢,无幸有幸,身不由已。热爱名城,纵情诗史,兴之所趋,忘我所以。游戏人间,老而不死。”这首诗中“无幸有幸”恰是一段“故事”。泗东先生曾在课堂上用“有幸泽东,无幸泗东”拆字游戏,向入学新生作自我介绍,1957年在席卷全国的斗争风暴中,一句风趣机敏的玩笑话,竟被当成反党言论……
1994年7月7日,陈泗东因突发脑溢血,溘然长逝。7月9日出殡,送葬队伍逶迤三里,备极哀荣,此谓功过自在人心。
(摘自《陈泗东传稿》,杨清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