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运伙(1912~1941),又名新礼、建民。晋江深沪吕宅村人。民国元年(1912)出生于菲律宾宿务。父许景鸭,在运伙出生不久即携带家属返回原籍,不久因贫困病逝。母陈乌梅因生活无着改嫁堂亲许景南,生下一男两女之后也因病去世。继父带着他们兄弟四人入赘于坑前村,时运伙8岁。
继母家也甚贫苦。运伙每天起早摸黑,拣粪、拾柴、上山牧羊。4年后继父、继母和弟妹因染瘟疫相继去世。12岁的运伙成为孤儿,由堂兄许运哄和姨母把他接回吕宅村,寄养伯父许景借家。农忙时他跟伯父下田学干农活,农闲则帮伯父打鱼、卖鱼,有时还外出做杂工。
运伙渴望读书,但因家贫无法上学。他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在私塾门口听塾师讲课,晚上跟上学的孩子一起读书,就这样认得一些字。民国18年4月,在堂亲与在菲律宾经商的伯父许景送的帮助下,运伙南渡菲律宾。伯父送他到宿务中华学校就读,遂其夙愿。运伙学习勤奋,成绩优异。
中华学校毕业后,伯父留他在店中帮助商务。他以外出打杂工为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36年5月被迫离开菲律宾回国,暂住堂嫂家中。由于一时未能与中共地方组织取得联系,运伙便和在上海艺专读书的表弟陈秀荣同往上海。在上海,他先后结识参与中共泉州特支工作的党员司马文森和进步青年何必然,经常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阅读革命书籍。
“七·七”事变后,运伙与何必然返回晋江,在石狮坑东小学任教,并结识中共晋南工委负责人李刚。不久,经李刚介绍加入共产党。
运伙入党以后,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在东石、潘径、塔头、石菌等地开展抗日救国的革命活动。他和李刚、朱汉膺、何邦基等人组织抗日救国剧团,排练《在松花江上》、《打东洋》、《抓汉奸》等剧,到晋江、惠安沿海地区演出,同时通过出墙报、开演讲会,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罪行,宣扬抗日杀敌的英雄事迹,激发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
民国27年8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成立,李刚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书记,运伙与邓贡直等任委员。同年7月,晋江深沪坑西召开抗日战争周年纪念大会,运伙登台演说,分析当时抗日战争形势,发动民众支援抗日。年底,他回到吕宅村,白天和乡亲下田劳动,晚上利用夜校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发动群众捐款慰劳前方将士;组织抗日青年缉私队到科任、石圳等海口缉拿走私日货;编写通俗抗日歌谣,教群众唱念。
民国28年2月,运伙与一些小学教师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巡回剧团,开办民校,编讲革命故事,教唱抗日歌曲。他经常把进步书刊赠送给群众阅读,帮助大家提高思想认识。同年7月,运伙被任命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宣传部长。根据中共中央1938年3月15日颁发的《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的指示,运伙在两年中介绍一批优秀分子入党,并相继在塔头、吕宅、沙岗寮建立党支部。不久改任组织部长。为了提高党员的素质,运伙和李刚还在南安岭兜举办党员学习班。在此期间受上级党委委派,以特派员身份参加惠安地下党的领导工作。不久,又回晋江主持成立中共鹦山区委会。
民国29年初,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决定在市区举行“抢米斗争”,打击奸商。4月4日,运伙率领先锋队队员提前到县城水门巷、伍堡街一带集中,在李刚的指挥下,高呼“打倒奸商”等口号,冲进“米耕”米店,把几十包大米抬到街上分给群众。这场斗争扩大了中共的政治影响,也引起反动派的疯狂反扑。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书记曾白羽被捕叛变,党员苏棠影、张剑华、吕少华等先后被捕。身处险境的运伙,挺身而出,重新恢复党组织。同年9月,运伙被任命为泉州中心县委书记。他身负重任,奔波于晋、南、惠等地,努力恢复和发展基层组织,为筹建抗日游击队做好准备工作。
当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掀起反共高潮,运伙注意争取各方面的进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晋江,他做联保主任许运从的工作,争取保长蔡锋活、颜民等人,为地下党提供通行证和武器等,保护地下党的活动;在南安,他派林钟斌加入国民党,从内部探听情报,及时向组织汇报。
民国30年6月,运伙带领侯如海、吴天亮等领导骨干,到永泰县参加闽南特委主办的抗日训练班学习。
是年10月31日(农历九月十二日)上午,运伙召集侯如海、施赣生和陈子俊到吕宅村开会研究工作。会后侯如海先赶回安海,施赣生、陈子俊留下阅读文件和《新华日报》,准备下午离开吕宅村。午饭后,突遭国民党特务袭击。运伙当机立断,命令施赣生、陈子俊冲出重围。为了掩护同志,他向敌人开枪,把敌人的注意力引向自己。在战斗中胃部中弹,血流不止。他忍痛冲到村边,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来源:《晋江市志<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