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郡富美宫 位于晋江下游富美古渡头之畔,南门水巷末端,是海内外的王爷信仰朝拜的古迹和游览胜地。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原址于富美渡头;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碑尚存;光绪七年(1881年)移建今址;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重新扩建。
宫庙坐北朝南,两进,由山门、两廊、拜亭和大殿组成,西侧有夫人妈宫,总建筑面积二百多平方米。宫前原建有照墙、戏台,均已毁。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木构架。山门和大殿装饰有精美的木雕、石雕。
泉郡富美宫主祀西汉太子太傅萧望之,配祀文武尊王张巡、许远及二十四司王爷,有“代天巡狩”之职权,故神像造型英武沈毅。历史上,富美宫为泉郡王爷庙的总摄司,设有专用于制造王船的作坊,香火兴盛、分炉遍布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其中仅台湾就多达2000余处。
萧太傅信仰的传播与传承
据传,明代中后期,泉州屡遭灾难,瘟疫横行。泉州沿海民众为了抵御灾难,求得生存,纷纷创设小祠,奉祀王爷。明正德年间,富美渡口的民众创建富美宫,奉祀萧太傅为主神。
萧太傅名望之,为泉州萧氏先祖。富美宫创建后,可能就有不少萧氏后裔经常到宫里拜拜。此后,泉州萧氏成员的迁徙,把萧太傅信仰带到了新居地,萧太傅的信仰范围随之扩大。今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厦门乌石萧氏族人组织进香团来富美宫谒祖进香。十六日,是萧太傅诞辰的前一天,进香的就更多了,晋江市安海镇萧下村,仙游县榜头镇东蔡村,以及仙游县鲤南镇下楼村,都组织了大队人马到富美宫进香。据了解,萧下村、东蔡村、下楼村的村民都姓萧,都认萧太傅为先祖。可见,萧氏后裔的迁徙,是萧太傅信仰的影响逐渐变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富美宫“送王船”习俗,是萧太傅信仰的影响不断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旧时泉州民众在瘟疫来临时,为求保境安民,就到富美宫举行“送王船”仪式。由于萧太傅的地位高,富美宫制作的王爷船规模也特别大,样式华丽,装备齐全,禁得起风浪考验。所以,富美宫放出的王船,有不少随风漂到了台湾西海岸。台湾民众拾到后,创建宫庙,将船上的王爷神像奉祀起来。由于富美宫放出的王船数量很多,台湾民众拾到富美宫王船的机率比较大,所以台湾奉祀富美宫派出的王爷的宫庙也就比较多。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原因以外,信徒携带香火到台湾与东南亚一带谋生,也是富美宫影响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富美宫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国界,在东南亚一带也广有信徒,《泉郡富美宫志》记载:“泉州富美宫萧太傅的信仰不但在闽南广为传播,而且传至海外。如今,台湾港澳以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地都有萧太傅的分灵,萧太傅受到许多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所崇拜。”
改革开放后,随着海峡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日趋活跃,富美宫在台湾与海外的分灵宫庙纷纷行动起来,组织进香团,回到故土参拜祖庙。1988年以来,先后到富美宫进香的台湾宫庙就有“云林县的聚宝宫、集安宫、聚保宫、泰安宫;新竹县南密里富美宫、堑港富美宫、东隆宫、镇安宫三王府;嘉义县东石港先天宫、朴子镇镇安宫、北门口先天宫……等数十单位”。其中有不少宫庙不只来过一次,与祖庙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范正义)
要 事 录
乾隆四十年(1775年),云林县麦寮乡光大寮百姓从水边捡回刻有“富美宫萧太傅”字样的沉香木料(王船构件),雕塑萧太傅神像供奉。
嘉庆元年(1796年),新竹县百姓拾到富美宫王船,船上萧、潘、郭三王爷被请回供奉。
嘉庆十年(1805年),台中县大安乡百姓建和安宫,供奉停靠在海滩上的富美宫王船中的金、吉、姚三王爷。
民国14年(1925年),富美宫放出的王爷船保存于嘉义县东石港先天宫内。
1924年4月,嘉义东石港先天宫黄传心等19人专程到泉州富美宫进香,迎请萧太傅和五府干岁回台湾奉祀。
1928年,该宫董事会又组团到富美宫拜谒,富美宫赠送“威镇麦津”匾额。
新中国成立后,两岸交流一度中断。1988年6月17日,嘉义市朴子镇镇安宫21人到富美宫谒祖,为新中国成立后台湾首批进香团。
1991年10月,高雄市数十名萧太傅信徒特意乘小船跨越台湾海峡直达富美宫进香,在海峡两岸引起轰动。
1993年,富美宫董事长率团访问台湾30多座分庙,被台湾媒体评为“对提升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甚有助益。”
1995年12月23、24日,第一次泉台萧太傅学术研讨会举行,两岸代表共146人,其中台湾代表36人。提供论文36篇。1997年12月8日至10日,第二次泉台萧太傅学术研讨会两岸出度会议的代表共203人,其中台湾代表88人。提供论文28篇,与会代表热烈发言,交流学术经验,是泉台学术交流的一次盛会。
2001年6月7日,从鲤城富美宫分灵的台湾云林聚宝宫信众385人,从高雄经金门直航厦门,到富美宫进香。航运界人士将其视为“大三通”的试航。
2009年4月29日~5月1日,台湾嘉义市仙天宫的60名信众到泉郡富美宫进香、交流。
富美“送王船”
中国自古有送王船的民俗,毛泽东有诗云:“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其中的纸船即指王爷船。闽南地区的王船一般都是木制,俗称“王爷船”或“彩船”。在泉州,王爷祭祀活动经常办得十分隆重,百姓争相筹集资金,设醮大傩,放船出海,寓意王爷将瘟疫驱逐出海。
据记载:旧时富美宫旁有专门制造王爷船的作坊,每造一条王爷船,都要举行各种祭祀仪式,诸如聘请师傅,选择材料、船体大小、开工时间、安放神位、下水时辰等等,都必须在萧太傅神像前扶乩或卜茭来决定,谁也不敢任意变动。
王爷船一般长二三丈,能载重二三百担,中部设神位,正中为主神,左右为陪神,每条船上供三位或五位或七位王爷神。船的两旁插有大牌、凉伞、彩旗和刀,枪、剑、戟等兵器。神座前陈列案桌,供奉各种祭品和纸扎的人役、乐队等。后仓装有柴米油盐和药材、布料等日常生活用品。船上还放养一只白色公鸡和一至三头公羊。
王爷船从富美渡口下水,先由佩带符策的水手驾驶出海口,然后在海滩停泊,择定方向,水手将佩带的符箓焚化,并祷告,寓意将王爷船交与神明,然后张帆起锚,水手离船上岸,任凭王爷船随风逐浪而去……
台湾《诸罗县志》记载:昔有荷兰人,夜遇船于海洋,疑为贼艘,击炮攻击,往来闪烁。至天明,望见满船皆纸糊神像,众大骇,不数日疫死过半。
在闽南王爷船顺海潮漂流的过程中,澎湖岛往往是中转站,《澎湖厅志》中记载:“各澳皆有大王庙,神各有姓,民间崇奉维谨。甚至造王船、设王醮,其说亦自内地传来。内地所造王船,有所谓福料者,坚绷整肃,旗帜皆绸缎,鲜明夺目;有龙林料者,有半木纸者。造毕,或择日付之一炬,谓之游天河;或派数人,驾船游海上,谓之游地河,皆维神所命焉。……或内地王船偶游至港,船中虚无一人,自能转舵入口,下帆下碇,不差分寸,故民间相惊以为神,日‘王船至矣!’则举国若狂,畏敬特甚。聚众鸠钱,奉其神于该乡王庙,建醮演戏,设席祀王,如请客然。以本庙之神为主,头家皆肃衣冠,跪进酒食,祀毕,仍送之游海,或即焚化,亦维神所命云。”
至于台湾本岛则有更多遇到王船或拾取王船零件的记载,台湾沿岸百姓对漂流来的王爷船十分畏惧,或建庙奉祀王爷船上的神像,或将王爷船供奉在庙内祭祀,或另造小模型供奉在神案上。
奇闻趣俗
向神借钱——富美宫的商业文化意蕴
向神借钱是富美宫至今保留的最具特色的祭礼习俗。在萧太傅神诞(农历五月十七日)前后,包括惠安、晋江等地在内的信众,纷纷到神前祷告,祈求神明庇佑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广进,并向萧王爷借钱,卜龟若允准,则借几分或几角钱,取回放置家中神像前,认为必有吉利。来年,到宫还钱。这种向神借钱习俗,在国内民间信仰中实属罕见。
富美宫依傍富美渡头,是泉州海内外水运交通重要枢纽之一,商业文化的历史积淀相当深厚。从北宋后期开始,泉州港便逐渐崛起于东南海隅,至元代,已发展为驰名世界的贸易大港。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1》载,“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泉州俗语“金浯江,银聚宝”也反映出宋元泉州城南中外贸易的繁荣。
明初时期,由于海禁,泉州商人采取“走私”的形式继续从事海外贸易,并发展为明代泉州海外贸易的主流。明中叶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界也出现了“重商抑农”的反传统思潮,泉州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思想家重商主义的呼声,促进了泉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泉郡民间信仰活动中的商业文化内涵。《重修鳌旋富美境武圣殿萧王府行宫捐交姓氏目录》碑记披露,清代富美境武圣殿萧王府行宫(即富美宫)与渡头的商舶、商家、商行、商郊、桔帮以及政府的海关、税行、军官等,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该行宫董事和管理人员直接参加了商业经济活动。因此,富美宫独特的向神借钱习俗,即是一个凸显民间信仰实用性和功利性特点的典型事例。
后富美羊公
——走到哪吃到哪
在泉州传说:萧太傅为人至孝,其母晚年行走不便,他特地造一小车,前由公羊牵引,自己在后推车,经常载母亲外出游玩。后来,信徒出于对萧太傅孝行的敬重,而有祭祀时放生公羊的习俗。放生公羊双角刻有“富美宫”字样,脖子挂有小牌,白天放任自由,让公羊自行外出觅食。因百姓视之为神羊,不要说不敢伤它,就是到水果摊、蔬菜店觅食,谁也不敢阻挡,要吃什么就任其吃什么,甚至认为这是吉祥如意的征兆,故至今泉州城内尚流传一句歇后语“后富美羊公——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讽喻嘴馋之人。
延伸阅读
萧太傅其人:据《汉书》记载:萧太傅,名望之,字长倩,西汉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人。汉宣帝时,历任冯翊、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官,以清正刚直,爱国爱民著称,《汉书》赞其“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汉元帝时,萧望之遭宦官陷害,被迫饮鸩自杀。殁后百姓立庙祭祀,成为神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