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工作情况
时间:2019-09-20 10:26 浏览量:1

 

 

鲤城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报告

中共泉州市鲤城区委  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

(2019年9月)

 

泉州市鲤城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市的中心城区,也是2020年中国世界遗产唯一申报项目—古泉州(刺桐)史迹16个遗产点中史迹最为丰富、传承最为完整的海丝文化核心区,素有“温陵”、“海滨邹鲁”等美誉。全区现有国土面积53.74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常住人口39.4万人。晋江母亲河穿城而过,辖区内长达10公里,将鲤城分隔为老城区和江南新区两部分,形成以晋江母亲河为中轴、古城新区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鲤城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初心使命,在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环保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立足中心城区功能定位,按照“一山一水一古城”全域生态格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宜居高地”这一目标,精心组织实施宜居、碧水、蓝天、净土“四大工程”,着力建设生态名城区、生态工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休闲区“四大生态片区”,辖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升,进一步打响“山水人文、全域生态” 鲤城特色生态品牌,在推动经济发展达到“高素质”的同时,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高颜值”。

一、坚定初心使命,“党政同责”贯穿始终

一是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形成生态创建推进合力。为加强生态文明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区长任常务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一位分管区领导作为召集人,定期研究、协调、会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统筹协调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厘清党委政府及部门的生态环保监管职责,根据“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落实街道党政属地生态环保责任,建立“党政同责”考核机制;修改完善《鲤城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进一步明晰各级各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逐步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协同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格局。

二是坚持顶层设计引领,明确生态创建推进路径。2015年底正式启动《鲤城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建设规划(2016-2020)》编制工作, 2017年9月按规程要求通过市环保局受省环保厅委托组织的专家评审,2017年12月1日经泉州市鲤城区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泉州市鲤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并于2017年12月由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印发组织实施。2019年4月制定下发《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泉鲤政文〔2019〕28号),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和责任单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三是坚持体制机制保障,完善生态创建责任体系。参照省、市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1+6”方案,研究出台区本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系列方案,其中区发改局牵头研究制定了《鲤城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区审计局牵头研究制定了《鲤城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生态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区生态环境局牵头研究制定了《鲤城区环境保护督查方案》《鲤城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四是坚持宣传教育引导,提升生态创建全民意识。区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干部培训、考试、竞职的内容,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教育常态化。成立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参与活动,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等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宣传。加快建设一批融合自然、人文和文化要素的生态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立省级环境友好型社区3个、市级环境友好型社区17个、区级环境友好型社区65个,各级环境友好型学校45所,市级环境教育基地1个,使这批生态文化宣传基地成为传播、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创建宣传活动,引导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扩大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公众参与率,增强参与积极性。坚持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通报辖区环境质量状况,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达100%。

二、坚持问题导向,“四大工程”强势推进

以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立足鲤城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统筹推进城市宜居、碧水、蓝天、净土“四大工程”,有效突破一批生态领域重点、难点,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水平。

(一)实施宜居工程

古城生态环境提升突出“精雕细琢”。鲤城区遵循低扰动、微改造原则,抢抓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有利契机,综合推进古城植绿、街巷提升、社区营造、内河拆违等行动。重点推进34个古城“双修”项目,稳步推进中山中路(示范段)综合环境提升、西街东段U型面改造、内沟河水系整治等项目;打通爱国路、奎霞巷等交通节点;打造古城“慢生活”,构建与古城相适应的“公交+慢行”古城交通“微循环”,让古城更整洁清新、更宜居宜业。江南新区生态建设则突出“产城人融合”。重点推进晋江沿线生态连绵带、水体整治和增绿补植等工程,增加生态资产,把滨江沿河的自然人文禀赋转化为生态资源优势。在建成笋江新城、滨江新城的基础上,结合“四大片区”建设(江滨南路沿线片区、站前大道鲤城段两侧片区、笋江路两侧片区和及紫帽山-乌石山片区),加大力度投建城市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重要通道环境整治、滨江生态连绵带取得重大进展,“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环湾新城亮点展示面正加速形成。

(二)实施碧水工程

一是全面推进“双河长”制。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月带队巡河检查,督促落实河长责任制,2018年实施水环境整治项目8个,年度按计划完成5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完成52个入河排污口排查和分类整治。二是开展流域水质提升精准治理。针对涉及鲟埔断面水质7个入河口开展重点整治,老城区完成三堡沟、二郎沟、海关口、富美水闸、笋浯溪截污整治和内沟河全面截污,落实《鲤城区内沟河排污挂管、排污口及两侧道路市政设施巡查管理制度》,加强内沟河日常管理;江南新区持续推进水体环境治理,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系统整治辖区污水,建立黑臭水体长效机制,先后完成南北二路渠、高新区11号路渠、人民沟、南低渠截污和新天城市广场公园内河道清淤整治工程等。三是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完善南高干渠防护设施建设,依法清理南高干渠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排污口等,严厉查处违法违规排污行为,建立饮用水源保护长效管理机制。2018年全面完成南高渠饮用水源保护区存在的6大项56小项问题整改任务,通过国家环保部的督查。四是加强片区防洪排涝系统关键环节建设。实施小街巷路面及排水系统改造工程,重点推进乌石山滞洪区和排涝泵站提升改造等建设,有效提升防洪排涝能力。2016年以来,辖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晋江干流省控段面水质达标率、内沟河破腹沟中段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辖区入河口的水质明显提升。

(三)实施蓝天工程

认真落实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持续推进工业污染防治、生活源污染整治、扬尘污染防治、交通污染防治,实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落实预警应急管控任务,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成效。一是建立高起点环境准入机制。巩固辖区“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工作,坚定不移地走低耗、低碳和高智“两低一高”的发展路径,加大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特别是加强印刷、机械加工、4S店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2016年以来,督促170个大气减排重点企业完成废气处理设施建设达标排放,检查工业企业5000余家,处罚违规排放生产废气企业32家、查封35家,着重整治五七农场片区“散乱污”企业。二是加强餐饮油烟监管。修订印发《鲤城区构建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长效治理机制工作实施方案》《环保领域专项执法工作方案》,多部门联合加大对烧烤摊点的日常巡查整治力度,对居民反映强烈、无法进行整改或拒不配合整改污染严重的餐饮业和夜市大排档、烧烤,坚决予以取缔。仅2019年上半年,查处大排档241起、烧烤摊532起。三是开展扬尘整治。组织辖区在建工地行政指导、“双随机”执法检查、开展渣土车“滴撒漏”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工程运输车安全管控平台日常监管。新增一部雾炮车,新老城区两部雾炮车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实行不间断的道路喷淋抑尘。四是加强道路交通优化。多部门定期联合开展超标尾气排放整治行动,严查冒黑烟、超标尾气排放的机动车。2016年以来,鲤城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并维持在较好水平,2016至2018年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均值达94.7%,2019年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较去年同期明显改善。

(四)实施净土工程

一是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开展《鲤城区土壤污染与治理修复规划》的编制工作,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存量清理,开展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的初步调查,完成疑似污染地块调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规范拆除,持续开展危险废物存量清理专项行动。全区贮存超1年的危险废物已全部清零;危险废物规范化利用处置率达100%二是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全区累计建成的26个垃圾分类试点,覆盖10626户(含商铺)、1个农贸市场、1个综合商业体、1家酒店、1所医院、312个机关办公室和三所学校90个班级。2018年1月起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考评工作,有针对性的对试点进行实地指导,收集可回收物444.5吨,有害垃圾5.3吨。各试点的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和准确率均有较大的提升,市级垃圾分类考评成绩始终位列全市第一。

三、坚持生态引领,持续发展彰显成效

树立树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紧紧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6个基本领域10项任务40项指标要求,自找差距、自我提升,统筹一体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互动共赢的良好局面。

一是生态经济更加优质。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倒逼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形成二、三产业联动升级的现代都市产业发展新格局,2018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04:39.65:60.31工业经济依靠科技创新、零地增长实现转型升级,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高于省、市平均水平近年来高新产业产值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增长,2018年全区高新产业产值和三产增加值双双突破200亿元,分别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50%和GDP比重60.3%以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增速和占比均居全市前列。

二是生态环境更加宜居。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加快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推动城市功能提升,营造更加适宜人居的城市环境。城市污水管网基本覆盖了所有建成区。新区排洪排涝渠、1号和3号污水提升泵站、7条主干道污水管网及配套污水管网、支管网不断完善,江南新区污水进入仙石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老城区生活污水基本接入宝洲污水处理厂和北峰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6%。晋江流域区控断面均达功能区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内沟河、破腹沟中段等水质均100%达标,地表水抽样监测达到良好级别。三年来共投入625.9万元改造公厕55座,无害化公厕普及率达100%。全区建设有13个垃圾中转站,垃圾转运体系不断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达到控制目标要求,空气质量连年均达到功能区类标准。

三是生态人文更富特色。我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主动融入泉州市环湾、向湾发展大局,坚持新区和古城并举,精心运作“一山一水一古城”,构建“山、水、城、景”共生共融的特色品牌,结合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广泛弘扬生态文化,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辖区居民的归宿感,夯实鲤城作为中心城区在生态文化建设上的主体地位,展现出鲤城人文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相映成趣的独特魅力。

四是生态理念更入人心。通过创建活动,全区各级组织、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提升;辖区内各排污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职责,减少污染排放的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干部群众、青年学生积极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争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宣传者和倡导者,在全区形成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凸显生态亮点,千年古城焕发生机

一是文化传承与生态理念的融合生态文化底蕴是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对生态资源的整合力度把泉州“海丝”多元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更加突出鲤城历史文化名城的闽南生态文化特色,夯实生态内涵。以“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为突破口,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启动古城文化整体性保护利用提升工程,分期分批分类修缮提升申遗史迹建筑、文物,至目前完成16个申遗点500多个环境整治项目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守住城市的长远价值文物,有效提升了古城的人文生态价值。

二是古城保护与生态宜居的融合。以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项目为抓手,首批实施64个项目,涵盖规划、盘活资源、水系提升、功能性提升、管线优化等,其中,从老百姓身边的“街、巷、路、厝、园、河、站”入手,策划实施“七个一”示范项目。如:以中山中路示范段、金鱼巷“微改造”等试点为模板,按照“润物无声”、修旧如旧原则,循古法修缮古大厝古民居,开展古街巷活化保护,保留“老字号”、植入新业态,在古城营造中留下城市记忆。通过对千年古城采用微更新、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在保护的同时,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在“润物细无声”中促进古城蝶变复兴。

三是持续发展与生态优先的整合。坚持绿色GDP的发展理念,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推手。致力发展高新产业,以国家级高新区为载体,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努力壮大高新产业体量;坚定不移地走低耗、低碳和高智“两低一高”的发展路径,有效腾出环境容量,更好地加快发展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都市型产业。通过“三旧改造”培育古城业态,活化历史街区,对泉州美食城(原内燃机配件厂)、东亚之窗文创园(原机床厂)等闲置资源进行改造,活化工业遗存,鼓励民间团体和个人发展文创、民宿等文旅产业,引进培育特色民宿旅馆近百家,生成“小西埕”、甲第门文创园等多元业态聚集地和网红打卡处,带动一大批新兴文创旅游业态逐步兴起。

五、立足长远发展,高标准深化生态建设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体体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我们将以此次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迎检作为新的起点和征程,立足长远,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创建水平。进一步压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推动全区各部门、街道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进一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决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续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挥发性有机废气的治理,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考核,勤查重罚,努力推动区域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在产业布局上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型和高科技型工业,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城市发展中,坚持古城保护、环境宜居、生态和谐相统一,挖掘和利用生态人文资源优势,使城市更具魅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鲤城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为了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城更净,矢志不渝地朝着“山水人文、全域生态”的特色生态发展之路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