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1118-0300-2022-00004
    • 备注/文号:鲤环保〔2022〕17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鲤城生态环境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2-05-06
    泉州市鲤城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来源:泉州市鲤城生态环境局 时间:2022-05-17 17:31

    局各股(室)、站、大队:

      现将《泉州市鲤城生态环境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加大工作落实力度,确保2022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泉州市鲤城生态环境局

      2022年5月6日

      (此件主动公开)

      泉州市鲤城生态环境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我局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责,着力整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各项工作,2020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获良好等次,为鲤城高质量“品质名城·现代都市”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21年,鲤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空气质量指数(AQI)为21-140,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75,空气污染天数共13天;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省控断面(浮桥点位)水质年均值达标率为100%,地下水上村及伍堡点位均优于Ⅳ类标准;声环境功能区昼、夜间噪声点位点次达标率均为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为二级,对应评价为较好;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为一级,对应评价为好。单位荣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征文等系列征集评选活动征文优秀组织奖、2020年度区级“平安单位”,鲤城区环境监测站在2021年泉州市生态环境监测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团体奖亚军。

      (一)增强合力,推动生态环保责任体系不断夯实。2021年,我局不断强化环保责任体系建设。对照上级规划要求,结合鲤城实际,牵头编制印发《鲤城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提出鲤城区生态环境保护2025年近期规划和2035年远期规划,提出22项重点建设指标,包括14项约束性指标、4项预期性指标和4项引领性指标。认真履行区环委办职责,发挥区环委会牵头抓总作用,落实问题通报和定期协商制度,建立突出生态环境“一本账”问题清单,印发实施《鲤城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签订《鲤城区2021年度街道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推动部门的协作,确保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完成《鲤城区2021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中的各项指标任务。

      (二)防治结合,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深入。2021年我局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实施蓝天工程。出台《鲤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成立鲤城区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工作专班,动态更新应急分类管理企业清单。加快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专项整治,6个列入市级大气精准治理项目实现减排、18家涉气企业实行VOCs倍量调剂、6家制鞋印刷企业完成测管联动,22家重点涉气企业安装在线视频监控,抽取83家企业开展双随机执法;开展炉窑污染整治,核查在用锅炉21台;全面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联合开展柴油货车尾气排放随机抽查行动4次,抽检柴油车12辆,处罚2辆。二是实施碧水工程。组织实施《2021年鲤城区流域水质提升“碧水清源”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巩固南北二路渠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加强入河口排查整治,定期开展内沟河水质监测,实行流域水质提升精准治理,全面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及清淤整治,新建改造污水管网5.45公里,实施火炬街雨污排水管道修复项目,完成笋浯溪截污干管4.8公里清淤检测及修复,结合创城、创卫,对美食街等135条道路排水管网、管沟及南环路30公里污水管网清淤整治;三是推进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医疗废物、工业危险废物、废弃危险化学品排查整治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2021年转移处置危险废物2217.44吨,危废管理计划备案率100%,处置利用率99.6%;全面排查辖区内电动车及汽车维修企业226家,指导督促企业按规范收集废铅蓄电池;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龙头山、繁荣片区等2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配合市里完成地下水监测点位迁移工作。印发《2021年鲤城区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方案》,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稳步提升土壤环境质量。

      (三)依法监管,推动辖区环境风险管控不断细化。2021年,我局始终保持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一是强化执法检查。开展排污许可证专项执法、“清水蓝天”、“静夜守护”城市夜间噪声污染整治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双随机83家、全链条环境监管检查新建项目49家、静夜守护检查工业企业40家;深化部门协作,召开“静夜守护”整治工作会商会4次,开展联合执法行动8次;今年来发出限期改正告知书13份,查封扣押2家、立案处罚11起,罚款金额46.63万元。二是强化环境信访办理。今年来,注重发挥三级联动网格化管理作用,为各级网格员配备执法记录仪174台,运用环保网格监管平台上报日常巡查信息5932条、各类环境事件信息1632条,把环境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落实归口管理和“四个第一时间”快速响应机制,受理办理各类环境投诉件357件(含重复投诉),列为“治重化积”的2个案件完成销号,12369环境信访量同比下降72.8%。三是强化环境守信评价。积极开展企业环境信用等级动态评价,完成4批共69家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其中环保诚信企业1家、环保良好企业有68家。四是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制定《鲤城区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完成11家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开展2021年度辐射事故应急演练,集中开展辖区涉核与辐射、危险废物等重点行业领域检查8家次,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五是强化疫情防控工作。成立疫情防控专班,全年定期对辖区定点医院、集中隔离观察点、集中监管仓、疫苗接种点及重点医疗单位污水消杀处理、医疗废物和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物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疫情期间落实“点对点”模式,对辖区集中隔离观察点专人专点地跟踪督促指导,确保涉疫单位医疗废水、垃圾安全处置。今年来共出动执法人数近562人次,检查各类疫情防控场所225余家次。五是强化自行监测管理。每月对辖区110余家企业自行监测数据进行审核,及时对新发排污许可证企业进行自行监测管理,督促辖区企业完成年度、季度、月监测任务,逐月通报完成情况,全年审核1320家次企业,顺利完成辖区年度自行监测任务。

      (四)提速提效,推动环保服务品质不断提升。一是优化环保审批服务,梳理规范网上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完成行政审批事项标准化(五级十五同)、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标准工作,积极推行“互联网+”监管,实行“网上办”、“掌上办”,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贯彻执行生态环境部《环评审批正面清单》,落实“六稳”“六保”,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目前保留行政许可事项14项、公共服务事项7项、其他行政权力事项1项,即办件事项占行政许可总事项的71.43%,事项审批平均缩短时限92.97%,100%实行“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加强环评机构管理,考核环评机构25家、评审环评文件49份,依法办理环评审批49件,提前办结率100%;开展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项目核查29个,撤销不符备案条件或错误填报项目8个。二是提高数字生态建设水平。加强生态云平台应用,强化硬件建设和数据整合,环保专网覆盖率、连通率均达100%,充分发挥生态云平台在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环境质量和审批等方面的应用,提高管理效能。危险废物年度管理计划备案率100%,23家医疗机构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完成率100%。三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制定《2021年鲤城区生态环保宣教工作计划》,认真推进生态环境领域信息公开,发布环境领域信息218条,各级媒体宣传报道45条;积极拓宽宣传阵地,用好“鲤城环保”微信公众号,发布生态环保工作动态、科普文章等285篇;参与策划并协办2021年世界环境日福建主场(泉州)笋江公园主会场大型宣传活动,活动进行全程直播,线上超万人观看;发动街道、社区等环保网格化力量,开展“环保进社区”9场次,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10场次、环保普法培训会2场次。四是服务重点中心工作。发挥创城创卫生态环保组作用,及时制定鲤城区创建文明城区生态环保组工作方案,将创城创卫创安工作融入日常环境监管内容,针对市、区两级检查通报存在的黑臭水体、污水横流及油烟乱排的问题清单124处,创城督查发现的8个问题,逐一督查回访并落实问题清单的整改销号。五是深化低碳社区建设。2021年总结推广金山社区全市首个低碳试点模式,率先在全市制定《鲤城区低碳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和低碳社区评价标准,发动街道、社区推进低碳社区创建,通过召开研讨交流会、现场检查指导、争取上级资金补助等方式,指导龙岭、滨江2个市级和7个区级低碳社区开展创建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初步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社区创建路径。

      (五)先行先试,推动环境监管形式不断创新。一是在全市首推“环评审批+排污许可”同步办理。2021年,结合“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与强化环境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课题,经调研形成优化营商环境具体举措,在全市首推“环评审批+排污许可”同步办理制度,编制鲤城区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一站审批办事指南和流程图,实现两项行政许可事项“一套材料、同步受理、同步审批、同步办结”。 紧密衔接两个许可事项,节省办事时限7个工作日,总时长报告表类、报告书类分别压缩70%、58%,极大缩短企业开工投产时限。鲤城生态环境局窗口连续13年获评区行政服务窗口“红旗窗口”。二是率先在全市实行大气“点位长制”试点。以加强涉VOCs行业监管为抓手,率先在泉州市出台《鲤城区涉VOCs重点区域“点位长制”实施方案(试行)》,在江南新区涉VOCs重点区域范围内开展“点位长制”试点工作。目前江南新区已经形成三级“点位长”机制,进一步夯实大气污染防治、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控制臭氧浓度升高趋势。三是积极探索非现场执法环境监管方式。逐步推进辖区企业安装环保设施视频监控,2021年在22家企业安装视频监控37个,实时监控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在减少对企业“打扰”的前提下提高违法问题的发现率。四是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三线一单”成果运用。将“三线一单”成果与正在编制的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南园)规划环评相衔接,作为生态环境准入条件写入高新区招商引资手册,引领“三线一单”落实落地,为园区空间规划、产业政策、项目发展提供了“绿色标尺”,为园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六)落实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一是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顺利完成支部换届选举,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精心组织分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社会做好事”活动,加强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不断提升干部队伍凝聚力、战斗力。二是扎实推进从严管党。重新梳理不同岗位风险,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强监督制约和规范权力运行,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牢固树立底线意识、红线意识,巩固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持续营造崇廉尚洁的浓厚氛围。三是落实巡察问题整改。认真配合区委巡察组开展工作,高度重视反馈问题和意见,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加大整改力度,针对巡察组指出的3方面13项共44个问题(含补充清单问题11个),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举一反三,研究制定了具体整改措施114条,制定完善学习、议事、执法、财务等各项制度18项。同时,坚持把巡察整改工作与党的建设以及日常工作融为一体,以巡察成效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效落实。四是深化单位创建活动。认真做好机关文书、保密、政务公开等日常工作,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丰富机关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单位平安单位、文明单位创建水平。2021年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组织注册志愿者广泛参与文明交通、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带头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自觉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规定,取得预期成效。

      2021年,尽管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照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未能达到市下达指标(空气质量优良率不低于97.1%)目标要求,水环境质量尚不能稳定达标(内河入江口中部分水闸水质出现劣Ⅴ类情况,晋江干流浮桥断面未能稳定达标),环保基础设施仍不完善,环保监督管理合力还需加强、环保意识需进一步提高,全区生态环保工作仍面临繁重的任务和艰巨的挑战。

      二、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思路

      2022年,全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巩固拓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成果,牢牢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保持政治定力不动摇,守牢环境改善底线不动摇,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紧盯一个总目标、抓好四个坚持、着力落实三大保障”,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好中向优,为鲤城区全面建设高质量“品质名城?现代都市”提供环境保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紧盯“一个总目标”

      围绕“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这一总目标,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022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要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于近三年平均值,PM2.5、PM10浓度分别不高于21.5、39微克每立方米,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不得出现重污染天气。主要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补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短板。城市建成区水体稳定消除黑臭,内河入江口Ⅴ类水质比例达60%以上。完成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年度任务,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3%,持续提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全面安全规范处理处置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Ⅴ类水质比例达到省里要求。市区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区域环境质量安全稳定。

      (二)抓好“四个坚持”

      1.坚持目标导向,推动污染防治攻坚由“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

      一是纵深推进蓝天保卫战。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推进重点行业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谋划实施5个大气减排精准治理项目,有序开展树脂工艺品、印刷、喷涂、制鞋行业测管联动,及时更新涉气重点企业名单,分行业、分类别细化管控措施,鼓励企业采用复合式治理技术提升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处理效率。实施涉VOCs重点区域“点位长制”,严格督促街道、社区落实属地“点位长”责任,积极应对预警管控,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整治。要进一步强化污染天气应对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落实大气污染治理、执法监管、预警预报、应急调控、督查考核五项长效工作机制。

      二是纵深推进碧水保卫战。强化落实三级河长制度,推进涉河涉水问题有效整改。有序推进水污染防治计划,完善和深化入江及内沟河排污口排查,逐步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提升污水管网覆盖率、污水收集处理率。要持续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建立南高渠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联动机制,落实水源地日常巡查和环境监管,积极应对和防范水源地突出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理,确保饮用水源环境安全。强化内沟河水质定期监测数据应用,加强日常巡查管护,重视各类主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情况,加强污染物超标溯源和协同排查,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完成目标考核任务。

      三是纵深推进净土保卫战。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充分利用土壤详查成果,紧盯农用地、建设用地,深化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及风险管控,保障污染地块安全利用,逐步减少污染存量。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环境违法行为,保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积极探索危废连片转运、集中收集试点,破解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难题,防范危废环境风险。

      2.坚持服务导向,发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超越“助推器”作用

      一是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积极对接落实“三线一单”成果,加强规划应用,将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范等要求落实到具体空间,从紧从实控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审批,指导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南园)这一重点管控单元开展规划环评编制,让生态管理在招商引资、淘汰落后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环评审批“五级十五同”,落实上级生态环境部门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坚持严管与优服相结合,主动靠前介入,依托多评合一平台进行信息收集、反馈,全过程跟踪管理和针对性开展帮扶。密切跟踪2022年重点项目清单,开辟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积极做好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民生项目的跟踪服务,在环评编制、总量审批、排污许可等方面提供指导服务,保障项目平稳落地。三是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正面清单企业实施差异化管理,加强指导帮扶、减少现场执法检查;针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主体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轻微且未造成环境危害后果的单位,以督促整改为主。四是完善生态环境亲清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应用亲清平台,主动指导企业完善环保档案,持续开展送法入企、上门服务,帮扶指导企业熟悉掌握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引导企业主动知法、懂法、守法,为企业治污减排、节能降碳提供政策和技术帮扶,推动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3.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一是攻坚推进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巩固上级各类督察、检查反馈意见和通报问题的整改成效,完善落实整改销号和常态长效管理机制,防止问题反弹和回潮。针对2021年度生态环保责任书通报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我区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形成“一本账”问题清单分解下达,滚动更新、每月调度,对账销号,切实推动我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及时做好迎接第二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妥善处理各类环境信访件。进一步规范环境信访投诉件办理流程,按照“四个第一时间”从速查处环境信访件,依法处理群众环境诉求。强化对工业园区、重点区域(流域)、重点行业日常及特殊时期环境执法检查,开展部门联合执法检查、专项执法检查,创新环境执法监管手段,妥善化解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矛盾纠纷,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切实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三是深化生态环境领域司法衔接。加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区域环境安全,积极拓展案源,推进生态损害赔偿工作,做到应赔尽赔。

      4.坚持底线思维,全面排查整治影响和制约生态环境安全的风险隐患

      一是持续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根据辖区行业特点,以涉重金属、涉危险废物、涉核与辐射、涉液氨等为重点,深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建立问题整改电子台账,实行“挂单销号”,确保问题发现一项、整改一项、完成一项、销号一项。督促辖区企事业单位落实环境隐患排查制度,推进环境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编制和备案,提高环境安全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二是持续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针对辖区62家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开展整治,对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要督促企业及时抓好整改;对存在非法转移、倾倒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等违法行为的,坚决予以严厉打击。三是持续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督促辖区36家核技术利用单位及时申领、延续或变更辐射安全许可证,做好辐射安全防护状况年度自查评估;要重点对辖区使用放射源、放射性药品、Ⅱ类射线装置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辖区辐射环境安全。四是持续加强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坚持每周1次对辖区定点医院、隔离观察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其严格落实“两个100%”要求,及时有效收集和处理处置医疗废水、医疗废物,切实筑牢疫情防控生态环境监管防线。五是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应急能力。进一步完善《鲤城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值守,开展应急演练,储备应急物资,督促辖区企事业单位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持续加强工业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管理,提升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三)着力落实三大保障

      1.着力构建生态环保多元共治责任体系

      一要拧紧责任链条。着力落实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全面组织实施2022年鲤城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项目,持续优化街道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绩效考核,进一步发挥责任考核引领作用,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细化分解任务,加强主要绩效项目日常跟踪、每季公示,进一步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有效落实。二要完善网格管理。进一步配齐配强街道环保站,落实网格及网格员的各项责任,优化工作流程,认真组织实施生态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各项具体工作,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工作合力。三要推动企业自律。全面压实企业自主监测、自主验收、自主公开的环保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实施环保管家机制,督促推动工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建设完善环保设施,推进企业自查自纠和主动报告,确保规范生产、规范排放。

      2.着力完善生态环境社会宣传工作机制

      一是讲好鲤城环保故事。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深入报道工作进展,加快推进新老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线上、线下立体化传播格局,弘扬正面典型、曝光反面案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办好环保宣传活动。要紧扣“6?5”世界环境日主题,全方位、多形式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推动环保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要持续组织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推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树好绿色低碳典型。要深入推动低碳社区建设,总结推广海滨街道金山社区低碳试点模式,结合绿色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新开发小区建设,因地制宜进行低碳建设和改造,积极探索政府指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低碳创建模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今年完成2个市级低碳社区试点,每个街道创建1-2个区级低碳社区。

      3.着力打造一支过硬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一是强化政治建设统领,持之以恒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环保特点、紧贴监管实际,采取多岗位锻炼、组织相关业务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干部队伍履职尽职和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本领,打造过硬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二是强化科技应用支撑,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扎实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开展环境监测站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强化监测数据质量监管;加大生态环境科技资金投入,增加新型快速精准取证装备、无人机等辅助执法设备配置,持续深化生态云平台建设及应用,强化移动执法、“互联网+监管”系统管理和应用,提高非现场执法能力,探索第三方辅助执法机制,进一步提升执法信息化水平。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