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1118-1100-2010-00006
- 发布机构:泉州市鲤城区环璄保护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10-04-20
1 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精神,为全面提高各单位应对各类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各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为便于各单位编制“预案”,我局拟定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大纲》,供企事业单位编制参考。
2 范围
本提纲适用于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企业、各类废渣坝和尾矿坝、生产经营处置危险化学品的企业、放射源使用单位等生产、运输、储存、处理、处置等环节中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单位。
3 相关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
4 名词解释
4.1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使环境受到污染,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受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主要类型有水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噪声与振动危害事故、固体废物污染事故、农药与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放射线污染事故及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破坏事故等。
4.2 预案:指分析本单位存在环境隐患、有害因素、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事故,并根据预测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而制定的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4.3 环境污染隐患(危险目标):各类重点污染源、危险化学品、放射源、废渣坝和尾矿坝等。
4.4 环境保护目标(敏感目标):居民集中区、饮用水源地、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等。
5 编制要求
(1)根据本大纲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预案编制内容;
(2)日常要遵循“预防为主,有备无患”的原则,事故发生后要遵循“就近应急,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
(3)要把防范、控制、处置单位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恶化及对生态环境系统影响作为重点;
(4)要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环境隐患的具体条件,制定合理、可行的措施,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处置。
6 基本内容
见附件
7 编制步骤
7.1编制准备
(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2)制定编制计划;
(3)收集资料;
(4)初始评估;
(5)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
(6)能力与资源评估。
7.2编写预案
7.3审定、实施
7.4适时修订预案
8 预案编制的格式及要求
8.1格式
8.1.1封面
标题、单位名称、预案编号、实施日期、签发人(签字)、公章。
8.1.2 目录
8.1.3 预案内容
8.1.4 附录
8.1.5 附加说明,如术语、符号和代号
8.2基本要求
(1)使用A4白色胶版纸(70g以上);
(2)正文采用仿宋4号字;
(3)打印文本。
(4)预案除保留必要的存档、使用数量外,应向所在地的县(市、区)环保局和地级市环保局和有关部门报备。
附件
×××(单位)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基本内容
1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
(1)单位情况:地址、占地面积、周边纵向、横向距离;隶属关系、经济性质;从业人数、班次分布人数;主要生产设备名称和能力、原材料名称和储量、产品、产量等内容;
(2)自然环境:水系、常年气象条件、地质条件、动植物分布等,环境质量背景数据等;
(3)社会环境: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口分布、重要基础设施、道路等情况;
(4)污染防治情况:主要污染源、污染治理设施、排放量和排放口等。
2 环境污染隐患及其危害性对环境的影响
2.1环境污染隐患的确定
可选择对以下材料辨识的事故类别、综合分析的危害程度,确定环境污染隐患名称、地点、数量、性质、强度等及分布图,尽可能详尽,并可按照危害程度依次排为1号危害源、2号危害源、3号危害源……等。
(1)建设项目工程资料: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资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资料、安全管理体制及事故应急预案资料;
(2)环境影响报告所确定的污染源及区域环境资料等;
(3)国内外同行业事故统计分析及典型案例资料等事故报告;
(4)其他。
注:如涉及危险化学品运输,应提供来源、运输单位、运输车辆情况及主要的运输产品、运量、运地、行车路线等内容。
2.2 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名称、数量、距离、现状等及分布图,可根据影响程度划分保护级别,如1号保护目标、2号保护目标、3号保护目标……等。
2.3根据确定的环境污染隐患,明确其危害及对周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对每个确定的危险目标要作出潜在危害风险评价。即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持续时间,对周边环境质量造成的短期、中长期影响,对周边敏感目标造成的危害,包括危害的类型和空间、时间范围。在预测中需给出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途径,如误操作、设备失修、腐蚀、工艺失控、泄漏等。
3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3.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
依据环境污染隐患危害程度的级别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应建立各种不脱产的专业救援队伍,如救援指挥机构、抢险抢修队伍、通讯保障、治安队等。特别是抢险抢修救援对是处置环境污染事故的骨干力量,应重点予以充实。
3.2组成人员
(1)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处置人员;
(2)现场指挥人。
3.3主要职责
(1)组织制订环境污染应急处置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和工作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6)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7)环境污染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9)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10)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
4 应急救援保障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单位内部及周边可利用预防、处置环境污染事故的环保、安全、消防、建设、交通、卫生、通信、个体防护等应急通讯、联络、报警、监测、防护(含药物)、清除等设备、器材名称、数量及其分布以及应急通道、应急疏散和避难所。
同时,为保证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事先必须配备装备器材,并对使用和信号作出规定。设备平时要专人维护、保管、检验,确保器材始终处于完好状态,保证能有效使用。对各种应急处置工具和报警事故信号,平时必须作出明确规定,规定要至于明显位置,每一位相关人员都要能熟练掌握。
4.1内部保障
(1)确定应急队伍,包括抢修、现场救护、医疗、治安、消防、交通管理、通讯、供应、运输、后勤等人员;
(2)电气布置图、消防设施配置图、工艺流程图、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区图、气象资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互救信息、污染设施工艺流程说明和设备图等存放地点、保管人等;
(3)应急通信系统,应包含运输危险品的驾驶员、押运员报警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的方式、方法。
(4)应急电源、照明;
(5)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
(6)可利用的应急缓冲设备,如池体、罐体等;
(7)危险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消防设备、器材及人员防护装备;
(8)保障制度目录
①责任制;
②值班制度、检查制度、例会制度、考核制度等;
③培训制度;
④环境管理制度、污染设施运行制度等;
⑤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检查运输车辆实际运行制度(包括行驶时间、路线,停车地点等内容);
⑥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检查、维护制度(包括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消防设备、器材及人员防护装备检查、维护);
⑦安全运输卡制度(安全运输卡包括运输的危险化学品性质、危害性、应急措施、注意事项及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应急联系电话等内容。每种危险化学品一张卡片;每次运输前,运输单位向驾驶员、押运员告之安全运输卡上有关内容,并将安全卡交驾驶员、押运员各一份);
⑦演练制度。
4.2外部救援
依据对外部应急救援能力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单位互助的方式;
(2)请求政府协调应急救援力量;
(3)应急救援信息咨询;
(4)专家信息
(5)外部单位可利用的防护和处置环境污染的设施。
5 环境污染事故预防措施
对已确定的环境隐患,根据其可能导致事故的途径,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防范措施主要包括:
(1)危险品储运安全防范措施:对危险源贮存地点、设施和贮存量提出要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等;
(2)工艺技术设计安全防范措施:自动监测、报警、紧急切断及紧急停车系统;防火、防爆、防中毒等事故处理系统;应急救援设施及通道;应急疏散通道及避难所等;
(3)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范措施:有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监测报警系统和在线分析系统等;
(4)电气电讯安全防范措施:爆炸危险区域、腐蚀区域划分及方案等;
(5)消防及火灾报警系统;
(6)应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等防范措施;
(7)污染物治理设施防事故排放缓冲系统;
(8)其他。
各种预防措施必须建立责任制,落实到部门和个人。
6 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应急环境监测、防护、抢险救援、污染控制及清除措施
制定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程序和处置方案。
处理程序:应制定事故处理程序图,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第一步先做什么,第二部应做什么,第三步再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做到临危不惧,正确处理,按处置方案有条不紊的处理和控制事故,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麻痹大意,尽量把污染事故的环境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大限度减少对周围环境和群众的影响。
处置方案:根据环境隐患模拟事故状态和现有资源评价结果,制定出各种环境污染事故状态下(如未经处理的废水大量排放、危险品泄漏、爆炸、放射源丢失等),为保护环境敏感目标而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应包括危险区的隔离、应急环境监测、抢险、救援、控制及清除措施。
(1)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2)危险区的隔离:依据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确定危险区的设定;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事故现场隔离方法;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
(3)控制污染源扩散的措施:根据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确定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根据安全运输卡提供的应急措施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后获得的信息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4)事故始发时应急环境监测的方式、方法及检测人员防护、监护措施;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应急指挥部门提供依据;
(5)控制已扩散的环境污染措施:保持做好现场实时监测;环境污染散布到周边环境后,抢险人员在做好个体防护的基础上,以最快速度,采取有效措施,将污染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避免进一步环境影响范围的扩大;
(6)事故可能进一步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7人员紧急疏散、撤离、救助
依据对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受事故影响区域人员及公众对毒性应急剂量控制规定的分析结果,确定组织计划及救护、医疗救护等内容。大气污染性企业应在最高建筑物上设立“风向标”。疏散的方向、距离、集中地点,应根据不同事故,作出具体规定。
(1)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2)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3)抢救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4)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
(5)受污染毒害人员的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包括现场紧急抢救方案、转运及转运中的救治方案、入院前和医院救治机构确定及处置方案和信息、药物、器材储备信息等。
8 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依据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的级别和从业人员的评估结果,可能发生的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设定预案的启动条件。
9 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与恢复措施
(1)规定环境污染应急状态的终止程序,确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
(2)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环境相关单位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3)可能受污染区域事故警戒的解除;
(4)应急处置结束后,降低污染对环境的中长期和累计影响而采取的清除措施,包括污染事故现场的善后处理、恢复措施和临近及可能受污染区域善后恢复措施。
10应急教育、宣传、培训、演练计划
应急计划制定后,平时安排人员培训与演练
10.1培训计划
依据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评估和周围环境单位或周边人员素质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
(2)员工应急响应的培训;
(3)对工厂临近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发布有关信息,提高群众的应急响应能力和防护能力。
10.2 演练计划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演练准备;
(2)演练范围与频次;
(3)演练组织。
11附件
(1)组织机构名单;
(2)值班联系电话;
(3)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4)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5)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
(6)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
(7)本单位平面布置图;
(8)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流程和设计施工图
(9)应急设施、设备分布图
(10)消防设施配置图;
(11)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示意图和疏散路线、交通管制示意图;
(12)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图及有关联系方式,供水、供电单位的联系方式;
(13)保障制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