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常泰街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锚定区委“1345”总体思路和“活古城”“战江南”部署要求,街道上下士气高涨,团结一致、拼搏进取,持续掀起冲锋冲刺、奋勇争先的干事创业新热潮。2023年街道被区委区政府评为“经济工作和产业发展先进集体”。
一、从严从实,在管党治党中扛牢政治担当
(一)有序开展主题教育。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及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制定下发《常泰街道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实施方案》,成立街道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抽调8名业务骨干人员组建工作专班,细化形成综合、材料、宣传、整改4个业务小组。组织召开工作培训会,指导各党支部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并依托微信公众号、宣传横幅、LED宣传标语等广泛宣传。二是强化理论武装。指导各党支部科学制定主题教育理论学习计划,采取党员大会、主题党日、专题研讨等,丰富理论学习形式。举办专题讲座,邀请福州大学、泉州医高专教授学者为街居党员干部讲解主题教育内容要点。创新打造下店社区主题教育理论广场,设立“党建观影基地”户外影院。三是强化服务群众。深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推动“老有所养”“食有所安”民生项目,启动华星社区“长者食堂”建设运营,完成下店社区“党建+”邻里中心建设。联合总工会、卫生院打造妈妈小屋、健康小屋2处,定期开展义诊义剪等志愿活动18场,引进理发店、咖啡馆等生活配套商铺5家,方便辖区群众。以重要节日、主题党日为契机,开展走访慰问、环境提升等活动28场、惠及群众800余人。
(二)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全区首创街道企业党校,依托众益太阳能等4家非公企业党支部设立教学实训基地,邀请省委党校、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等名师授课,3年来共承办全区智能装备行业党建工作等培训班6场,受训企业学员350人次。在辖区牵头成立物流配送行业工会联合会党支部,推动新就业群体积极融入社区发展。结合辖区节能企业特点,联合火炬电子、众益太阳能等16家企业党组织,在全市首创“近邻党建低碳联盟”,为属地社区提供低碳节能服务。深化社区“大党委”制度,将辖区非公、学校、派出所等企事业单位纳入共建,聘任各领域兼职委员30名。
(三)深化拓展阵地建设。打造新塘、仙塘、下店3个社区“党建+”邻里中心,邀请鲤城区妇女援助中心常泰工作站、派出所警务室、共享职工之家、长者食堂、“时间餐吧”志愿服务站、乡贤茶议室、“暖新鲤”驿站等机构进驻。创新“万里尚为邻”近邻党建工作机制,开展寻找最美“邻里之星”“邻里达人”活动,构建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网格治理新模式。推动中国侨乡(福建)研究中心泉州联络点、泉州市党史教育基地正式落户常泰。成功举办“让世界看见中国乡村(社区)走进常泰新塘”活动,聚焦“一老一小”群体,依托新塘社区“党建+”邻里中心协助筹建福建省益老益小公益联盟,募集启动资金100万元,探索推行“时间互换”运营模式,创新推动养老托幼服务。
二、迎难克难,在负重前行中提升发展质效
2023年,在经济总体下行、工业企业基数调整等不利因素下,街道全体干部职工不惧挑战、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区排名前列,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排名全区第1位、财政两项收入总量位列全区第1、招商“三率”总分全区第1、固定资产投资排名全区第3。
(一)税收总量排名第一。街道强化税源征管,成立企业走访组,党政领导带队对年纳税30万以上208家企业逐一约谈走访,了解企业生产情况、销售情况、订单情况和存在困难,确保尽可能多的税源入库,促重点企业税收应收尽收。同时,加大企业培育扶持力度,按照“四上”企业抓增长、达标企业抓入库、临规企业抓培育、新建企业抓跟踪的总体思路,持续拓增量、挖存量,全年新增规上工业9家、限上商业7家、规上服务业1家。2023年,街道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完成3.52亿元、1.84亿元,总量全区第一。100家企业纳税超百万元,其中20家企业纳税超五百万元、9家企业纳税超千万元,七星电气、汉威机械、立信换热三家企业纳税超三千万元,财政收入持续呈现良好态势。
(二)工业增加值全区首位。街道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以纾企业发展之困、补企业所需之短为目标,健全完善党政领导挂钩企业制度,探索推行“大企业办”运行体系,常态化下沉企业了解诉求,列出“问题清单”及时上报,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协调解决,以最快速度推动问题“销号”。通过“点对点”帮扶方式,推动上级各项政策利好直达快享,帮助企业协调人才扶持和企业奖励资金300多万元,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2023年,街道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00.21亿元,其中88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4.68亿元、占全区4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比半年度提升1.8个百分点,高于全区1.2个百分点,排名全区第一。
(三)招商“三率”总分第一。实施“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专项行动,持续发挥产业招商、乡贤招商优势,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员招商网络。树立“每天都是招商日”工作理念,每天跟进项目招商进度,定期召开重点招商项目协调推进会,全年协调招商调度事项50余项,帮助企业解决空间、资金、审批等招商全链条问题30多个,加快项目履约落地。2023年共引进项目18个,履约项目15个,履约率83.33%;开工项目14个,开工率77.78%,新增税收694万元,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2022年正式合同签约项目24个已全部开工,开工率100%,三率总分排名全区第一。
(四)项目建设高质高效。拼抢项目征收进度,规划一路、六路、十一路和光电产业园等项目征收顺利收官,用时一个月内完成金上片房屋征收工作,征收面积达4万㎡;完成华塑厂及周边片区、奇星奇信片区、工矿汽配城及周边片区、新塘片区等四大片区调查测量摸底等前期工作。深入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服务保障科创中心、恒劲产业园、承安产业园、鑫祥产业园、火炬电子紫华园等重要产业平台项目顺利竣工;助力生成鲤城区光电产业园及周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总投资额15亿元;推动海天国际时尚科创园项目、金泰花园二期、千吨级低温银浆项目、城市公共照明一体化运营服务与制造基地项目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过江”,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常泰校区于2023年9月份投入使用,新增学位1620个;启动常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业务用房建设项目,满足居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推动众益新能源保租房项目动工建设,解决人才住房困难问题。街道全年完成固投6.6亿元,全区排名第三。
三、精准精细,在提标扩面中筑牢治理根基
(一)健全综合执法体制。按照“一支队伍管执法”要求,运用“一支队伍、一套机制、一条示范街、一块品牌”四个一工作法,建立健全日会商、巡查执法督巡查、“日常巡查+专项行动”、严管街规范化管理、执法队伍考勤、执法文书等16项工作制度,重点覆盖江南大街、常泰路、南环路等重要街区,打造“高速西路口-常泰北路-科创中心”严管先行街,塑造“工业园区+综合执法”工作品牌。聚焦突出问题,注重靶向治理,开展废品收购站整治、无证叉车整治、乱焚垃圾整治等专项行动5场,累计取缔无证废品收购站3家、整改无证叉车35辆、制止垃圾乱焚现象14起,集中力量解决了群众关心的急难问题。同时健全综合执法考核督查制度,累计立案处置13起,罚没金额5600元。
(二)深化“一网统管”工作。将10个社区划分为10个社区网格(一级网格)、51个单元网格(二级网格)、49个责任网格(三级网格)。配备有专职网格员65名,兼职网格员223名,实现辖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全覆盖。加大“一网统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街居两级联动效率,在全区人房信息录入工作中,全面完成10568栋楼房、23980套房屋和54539名人员的信息录入和关联,完成率100%。充分发挥常泰商会、综治协会等社会组织工作优势,聘请21名乡贤、78名党员为网格协理员,在参与服务企业、矛盾纠纷化解、小区治理等工作中群策群力。2023年,街道、社区网格中心共接收上报事件51件,处置51件,处置率100%。
(三)推进特色点位建设。新建下店社区党史教育基地(红色记忆展馆),选址下店社区下部路30号古厝及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树兜旧址,完成古厝房屋修缮、展馆史料收集及展板内容设计,结合下店社区“党建+”邻里中心同步运营,组织开展党史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等,发挥“近邻”党建优势打造党史学习教育“邻”距离,构筑联系党员、服务群众的“红色新地标”。同时,街道因地制宜选择下店社区高科雅园小区周边路段作为试点,打造“田洋夜景”夜市经营场所,街居协作制定方案、明确准入标准、集体约谈摊贩、规划标准摊位,由下店社区居委会进行统一管理,累计进驻夜市摊位24家,促进就业创业约50人,增加社区收入约14.4万元。
(四)筑牢安全稳定防线。及时调整街道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明确各领域各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人及工作职责。完善城管、消防、公安、市监多部门联合检查机制,全年开展“三合一”场所、燃气安全、房屋安全、群租房等排查整治行动515场,整改安全隐患763处,其中重大安全隐患32处;排查自建房6597栋,100%完成省房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图斑关联;全面完成辖区内308栋经营性自建房的挂牌工作,推动每月例行巡检工作实现全覆盖;住建部归集平台上一般安全隐患房屋录入销号34栋,提前完成年度计划目标。成功抵御超强台风“杜苏芮”,灾前及时转移群众189人,灾后争取上级资金200多万元,迅速恢复水电路讯100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