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常泰街道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聚焦“大拼经济、大抓发展”,持续响应全区“活古城”“战江南”攻坚号角,从三个方面奋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为建设“品质名城·现代都市”贡献常泰力量。
一、强化引领、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党建实效
1.实施“制度提质”工程。健全街道党政班子成员联系挂钩基层党组织制度,确保基层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完善社区年度工作绩效考评标准,探索实行党建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个人绩效、经费倾斜“三挂钩”机制。全面铺开非公领域党组织换届选举摸排工作,指导符合条件的党支部完成支委会升格。
2.实施“强基提质”工程。深入推进“群雁齐飞”计划,持续开展“一对一”帮带工作,致力培养一批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社区干部。将党建触角延伸到社区老人协会及小区、网格,继续在有条件的社区成立退休党支部,创新“党建银龄微治理”项目落细落实。
3.实施“优化提质”工程。在非公党建领域组建企业调查摸底专班,持续开展“两个覆盖”攻坚行动,优化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街道企业发展与研究专家组作用,引导街道、社区、企业党员干部主动把党建触角延伸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升级等一线工作,激活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新引擎”。
二、聚力挖潜、全域激活,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
1.铸强招商引擎。坚持“服务好现有企业就是最好的招商”,常态化走访佰源机械、钧石能源、田中机械等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专人跟踪、全程代办,争取再生成一批增资扩产项目。深化龙头招商、科技招商、基金招商等多元招商方式,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等客商资源集聚地,分行业、小范围、多频次开展智能装备、医疗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场景招商,把握春节、清明、五一等重大节假日,海内外乡贤返乡探亲、祭祖的时机,举办政企“早午晚餐会”、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家茶话会、招商恳谈会等活动,争取上半年多走出去,下半年收获成果,力争2024年完成招商签约项目30个、投资额120亿元以上,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3个。
2.推动产业创新。深入实施“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力争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福建省推动企业直接融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持田中机械、海天科技、汉威机械等后备企业成功上市,全程跟踪服务佰源装备北交所IPO募投项目。加快众益低碳产业园、千吨级低温银浆产业园、海天科创园等创新园区建成投用,推动田中机械汽车配件铸件智能化生产线等技改项目产生实效,指导朗旭电子、佳胜通电子、桑川电气等企业申报创新型中小企业,带动经济持续优质增长,力争全年工业产值超130亿元、商业销售超100亿元。
3.激发业态迭新。加快发展夜市经济,引导常泰路、紫新路、元福路等繁华路段的商超、餐饮店规范经营,重塑华塑美食街,让常泰夜生活更具烟火气。推动万盛酒店尽快开业,进一步盘活闲置楼宇、厂房,重点跟踪引进大健康、教育、金融保险、商贸、电商项目等入驻。挖掘辖区特色文旅资源,协调推动五星99间洋楼民宿经济招商工作,串联苏夫人姑庙、紫福寺、树兜乡愁记忆馆、斗南陈氏古民居群等特色景点,融合紫帽山、苏姑文化打造常泰特色旅游度假区。
4.夯实项目支撑。持续吹响“战江南”攻坚号角,与区发改局共同谋划生成重点项目23个(在建续建项目12个,预备项目11个),其中城乡建设与生态环保项目1个、总投资52.22亿元,工业项目8个、总投资41.83亿元,社会事业项目2个、总投资7.38亿元,交通项目1个、总投资0.18亿元。重点做好新塘工业区、奇星奇信、华塑片区、工矿汽配城等4个连片改造项目准备工作,全力确保项目征收工作高速度高质量完成。做好科创中心二期(金上片改造)项目、光电产业园、海天科创园、金泰花园二期等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工作。
三、人民至上、安全至上,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
1.提升社区集体经济。实施社区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引导社区振兴公司开展保洁、家政、停车服务、物业管理等创收业务,生成实质项目、产生实际效益。继续开展“三资”清查,摸清家底、挖掘财力增长点,抢抓工业园区标准化配套载体建设机遇,有效盘活闲置资源,建设园区保租房等产业公寓,为社区居财创收,力争2024年有3个社区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全部社区收入达30万元以上,收入增幅20%。
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补齐公共配套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常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业务用房、仙塘110KV变电站等多个涉及民生福祉的项目建成投用;加快教育均衡化发展,扶持做强明新侨中百年老校,推动金泰学园项目动工建设。协调打通K2地块江南大街到旧301县道断头路,着力实现“聚城畅通”。持续开展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从社容社貌、沟渠治理、道路修整、美丽庭院、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全力推动街道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不断提升。
3.提升安全治理效能。深化推行企业“安全管家”监管模式,依托第三方机构的人员和技术优势,实行“政府抓监管、机构抓服务、企业抓整改”的工作机制,提升辖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紧盯自建房、危房、“三合一”场所等重点部位和燃气安全等重点领域,定期开展地毯式排查,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实行“闭环式”整改;强化防汛防台、森林防火责任落实,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和物资清点,保障应急处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