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应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实现过程、对象全覆盖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生产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使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GB/T 33000-201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将原来13个一级要素调整为8个一级要求,即目标责任、制度化管理、教育培训、现场管理、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持续改进。
一、目标职责
企业应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文件化的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目标并纳入企业总体生产经营目标。明确目标的制定、分解、实施、检查、考核等环节要求,并按照所属基层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承担的职能,将目标分解为指标,确保落实。
二、制度化管理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主管部门,确定获取的渠道、方式,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有效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建立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清单和文本数据库。并将适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相关要求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并及时传达给相关从业人员,确保相关要求落实到位。
三、教育培训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明确安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定期识别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并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满足岗位要求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知识,根据实际需要,定期进行复训考核。
四、现场管理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职业病危害评价,严格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管理程序。并建立设备设施检维修管理制度,制定综合检维修计划,加强日常检维修和定期检维修管理,落实"五定"原则,即定检维修方案、定检维修人员、定安全措施、定检维修质量、定检维修进度,并做好记录。
五、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
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明确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范围、频次、准则和工作程序等,选择合适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定期对所辨识出的存在安全风险的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物料等进行评估。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时,至少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并将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告知相关从业人员,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六、应急管理
企业应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特点,按照规定设置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建立管理台账,安排专人管理,并定期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并定期开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做到一线从业人员参与应急演练全覆盖,并对演练进行总结和评估,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应急准备工作。
七、事故管理
企业应建立内部事故调查和处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行业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造成人员伤亡(轻伤、重伤、死亡等人身伤害和急性中毒)和财产损失的事故纳入事故调查和处理范畴。发生事故后,应及时成立事故调查组,明确其职责与权限,进行事故调查。事故处理后,应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活动,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八、持续改进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自评结果和安全生产预测预警系统所反映的趋势,以及绩效评定情况,客观分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运行质量,及时调整完善相关制度文件和过程管控,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