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3-07-11 17:29 浏览量:1

土壤普查是查明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等的重要方法,普查结果可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也可为经济、社会、生态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1)开展土壤三普是守牢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耕地占用刚性增加,要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摸清耕地数量状况和质量底数。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二普”)距今已40年,相关数据不能全面反映当前农用地土壤质量实况,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住耕地红线,需要摸清耕地质量状况。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国土三调”)已摸清耕地数量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开展土壤三普工作,实施耕地的“全面体检”。

(2)开展土壤三普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节约水土资源,促进农产品量丰质优,都离不开土壤肥力与健康指标数据作支撑。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需要详实的土壤特性指标数据作支撑。指导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改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土壤养分和障碍指标数据作支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精准化,需要土壤大数据作支撑。

(3)开展土壤三普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废弃物排放直接或间接影响农用地土壤质量:农田土壤酸化面积扩大、程度增加,土壤中重金属活性增强,土壤污染趋势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威胁。土壤生物多样性下降、土传病害加剧,制约土壤多功能发挥。为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壤性状、耕作造林种草用地土壤适宜性,协调发挥土壤的生产、环保、生态等功能,促进“碳中和”,需开展全国土壤普查。

(4)开展土壤三普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需要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水土光热等资源利用率。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化农林牧业生产布局落实落地,因土适种、科学轮作、农牧结合,因地制宜多业发展,实现既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保食物多样,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致富,需要土壤普查基础数据作支撑。

专家解读

周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耕地科技创新总首席科学家

即便从二普大部分工作结束的1984年算起,至今也快40年了,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土壤性状也同样发生了变化。“这40年,恰恰是我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北方,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模式,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农机作业造成的土壤压实现象,以及大量旋耕造成了耕层变浅问题等。”在全国范围内,农作物产量不断提升,保障了14亿人的食物,粮食不断增产,蔬菜周年供应,肉类、水果供给充足,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给耕地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这一时期,我国土壤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红黄壤酸化等。”土壤急剧的变化,使得原来的数据,渐渐不能完全反映当前土壤的质量实况,一场新的普查亟待开始。耕地之外,园地、草地、林地等,同样在40年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经历了生态破坏到生态修复的历程,这些,也都是三普所需要查清楚的。

沈仁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更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础。土壤普查是针对所有的土壤进采样,并进行诊断,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对土壤本身进行全面的“体检”。我国先后于1958年和1979年开展了两次全国土壤普查,为解决我国吃饱饭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深耕土壤领域近40年,沈仁芳十分清楚土壤健康对粮食安全、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普’已经过去40多年了,我国耕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变,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土壤性质剖面性状也发生很大变化,所以当时想推动这方面的工作,从根本上把土壤的‘家底’摸清楚。”沈仁芳代表表示,其实这项工作此前很多人一直在推动,比如全国政协常委周健民,全国人大代表李爱青、秦光蔚等都曾建议尽快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据悉,自2010年以来,南京土壤所多次向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提交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建议。

周健民,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土壤学会原理事长

第二次土壤普查已开展40多年了,土壤的利用方式质量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凸显出这次普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土壤三普对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粮食安全生产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应对都意义非凡,不管什么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