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市场监管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
时间:2022-04-01 11:46 浏览量:1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鲤城区市场监管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届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坚持将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市场监管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为打造鲤城区公平、安全、有序、诚信的市场环境提供坚强的保障。

一、重点工作及亮点成效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夯实党的建设

一是聚焦入脑入心,增强内动力,思想引领彰显新成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文章等为蓝本,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先后开展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18次、其他各类学习活动50余场次、研讨交流28场次,组织20余次党员领导干部专题党课,观看《榜样》等专题教育片10余部,党员干部职工切实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聚焦主责主业,增强渗透力,服务保障迈上新台阶。立足市场监督职能,坚持发展同向、服务同心、队伍同行,把党建工作融入业务工作,引导市场监管工作向中心工作聚焦、为全区发展大局聚力,尤其是7个市场监管所的审批事项整体整合进驻中心、分中心,预约时间由10个工作日压缩到当日,设立登记办照时限由2个工作小时缩短为1个小时,惠及个体主体5000多户,惠及企业主体6000多家,促进服务中心更加有效、为民惠民更加有为、凝聚共识更加有力。三是聚焦达标达效,增强执行力,组织建设实现新突破。通过推动实施党建责任“清单式”管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制度,全面推行支部主题党日等,各党支部的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和基本制度得到进一步建强建优,党员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党组织渗透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四是聚焦从严从实,增强凝聚力,队伍建设取得新气象。坚持实干笃行,用政治铸魂、用精神聚力、用榜样引路,党委成为全局的“一面旗帜”,党支部成为坚持一线“战斗堡垒”,党员干部聚焦为干事创业的“一团火焰”。坚持创新创优,组织党员骨干进行专业“会诊”,解决日常监管、投诉举报的“疑难杂症”,有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坚持示范引领,紧抓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党性上垂范、在工作中带头、在行动上示范、在作风上引领、在监管上攻坚,让党员领导干部树标杆、促引领,切实发挥一个党员一盏灯的作用。

(二)深化简政放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1.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将老城区4个市场监管所的审批事项整体整合进驻区行政服务中心,并设立江南新区市场监管行政审批分中心,全面整合资源,促进审批提速,为办事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企业设立登记压缩为1个工作小时,今年来共办结各类审批事项48107件,截止12月31日,市场主体增加11502家,其中企业设立3555家,同比增长-0.1%;个体7959家,同比增长-38.5%。截至目前,全区存量内资企业21176家,外资企业368家,个体工商户54504家。做好市场主体出清工作及破产企业注销工作,加大年报申报指导力度,引导尚在经营的近4000户市场生体补年报,引导2728家主体在退市时主动办理注销登记,对符合依职权简易注销条件的连续两年未年报又不在原址经营的个体户开展出清工作,目前已通过依职权简易注销公告2803家,全年共出清主体(办理注销)8823户。加强企业年报工作,2020年度我局内资企业应年报数18416家,申报率为90.99%;农专应报数年17家,申报率为100%;个体工商户应报数51577家,申报率48.06%。推进市场主体“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共抽查各类市场主体1219户,其中正常经营926户,列入经营异常名录293户,并进行公示,有力维护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截至目前,我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03件,同比增长10.51%,全市排名第六名,专利授权总量达1247件。引导企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推荐七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双电源开关柜联锁装置及联锁方法”等2家企业2项专利获2020年泉州市专利奖二等奖;泉州市汉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一种全自动接头检测剔废控制方法”等3家企业3项专利2020年泉州市专利奖三等奖,共获奖金35万元。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引导嘉亨家化股份有限公司获得2020年度福建省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补助资金15.8万元。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打击力度,共立案查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案件20件,罚没款42万元,办理3起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大力开展商标品牌创建,截至目前,新增注册商标3259件,拥有驰名商标7枚。持续推进质量强区工作,按照《2021年鲤城区质量强区工作要点》要求,大力推进鲤城高质量发展。提升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鼓励和引导辖区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等标准化活动,共新增2家企业参与2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并完成省级标准化工作项目补助经费的申报。落实泉州市2021年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补助资金资金拨付,共获得市级项目补助数13个计17.5万元。

(三)紧盯民生保障,安全监管成效明显

1.维护舌尖上的安全。深入推进“餐桌污染”治理,健全完善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监管,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和力度,强化风险防控处置。聚焦群众点题,开展线上线下一致性核查、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共检查学校食堂及各类食品经营主体1556户次,发现违法违规行为125个,责令整改36户,移交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立案查处41起。加大监督抽检力度,2021年全区计划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1400批次,均已全部完成。依托全区已完成的2个农产品批发市场、7个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快检室及食品安全快检车,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进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日均快检300批次以上,让群众买得放心、菜篮子拎得更安全。做好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今年已圆满完市、区两级两会,市、区两级党代会及2次中央首长来泉等8场重大活动保障工作。

2.加强药械质量管理。要求辖区药店落实好购买退烧类药品实名登记制度,做好发热病人劝导就诊工作,充分发挥“第一哨点”的作用,对9家拒不执行疫情防控措施的企业和经营主体,予以警告2家,责令停业整顿7家。实现辖区新冠病毒疫苗配送、接种单位(含临时接种点)检查全覆盖,共检查配送、接种单位22家次。开展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经营使用单位监督检查,共检查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经营单位2家,使用单位11家。开展中药饮片、儿童化妆品等专项整治。推荐辖区2家医疗器械经营器械经营企业和1家医疗机构参加医疗器械经营使用质量安全百家示范点创建。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总数4681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总数311例。开展药品抽检84批次,医疗器械抽检6批次,化妆品抽检7批次,快速检测儿童驻留类化妆品31批次。

3.强化特种设备监管。一是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全面开展电梯安全、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安全整治,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区在册特种设备4761台,在用3854台其中锅炉25台,压力容器288台,压力管道23条(53.4公里),电梯2829台,起重机械544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128台,大型游乐设施17台。二是强化安全风险排查管控,对辖区4家特种设备生产企业和40家重点使用单位实施重点监察,督促其严格落实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保障特种设备使用安全。三是加强检查督促,通过集体约谈、电话回访和现场检查,督促其落实整改。年度检验不合格的226台设备已有71台设备复检合格,有效消除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四是开展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专项行动。组织辖区4家特种设备制造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专项行动,确定泉州市恒力起重机制造有限公司为全市起重机械制造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标杆企业。召开现场工作会议,组织4家特种设备制造单位开展专题培训,部署指导各单位开展标准化提升行动。对泉州市恒力起重机制造有限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进行验收。五是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消除特种设备“疑难杂症”问题。开展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特种设备、工厂厂区内专用叉车、压力管道景区及非景区景点等特种设备专项整治,部署开展电梯鼓式制动器专项隐患排查摸底及电梯紧急报警装置有效性专项监督检查,督促开展2021年领导挂钩市重大安全生产问题的整治,确保重点特种设备使用安全。六是加大特种设备“打非治违”力度。配合有关辖区街道拆除土制升降设备15台,有效地消除了使用违法设备的安全隐患。今年来,移交市综合执法支队执法二大队立案查处使用未经检验特种设备违法行为4件。

4.落实质量监管。坚持业务指导与服务跟进,督促企业保障产品质量,有效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向社会和市场提供质量安全可靠的防护产品。针对社会热点,开展食品相关产品、电器产品、消防产品、防疫用品等重点工业产品及防爆电气、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及容器等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检查生产企业50余家次。做好对监督抽查与风险监测中发现的一般不合格生产企业的核查处置,责令企业查明不合格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切实消除产品质量隐患,今年以来,已对5家产品质量不合格的生产企业移交执法二大队予以查处。完成福建省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管理系统的注册审核和器具备案工作,共处理企业注册298家,器具备案2153多台。

(四)强化监管执法,市场环境更加规范

1.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制定鲤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2021年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工作方案,聚焦关系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点商品,贴近群众生活的重点服务行业,以及城乡接合部市场、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多发的重点区域,重拳出击,严厉打击销售药残超标的畜产品、水产品及未经检验检疫或检出“瘦肉精”的肉类等十一种违法行为,全力推进市场监管领域乱象整治工作。开展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工作,今年来,全区共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9次,排查无证无照经营户186家,教育整改、引导办证办照295家,立案查处1起,取缔关闭3起。

2.构建和谐消费环境。指导辖区开元盛世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成功创建“泉州市放心消费示范商圈”,营造温暖舒心的消费环境,助力文明城市创建,促进泉州经济繁荣发展。建立ODR消费调解工作模式,逐步引导三家连接ODR企业(新天广场、开元盛世及宝马汽车4s店)利用新模式化解消费纠纷。及时发布消费提示和警示,密切关注粮油菜肉蛋奶等民生商品和防疫物资价格波动情况。提高消费维权效能,今年以来,12315投诉台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2099件,其中消费投诉1459件,举报640件,消费纠纷争议金额116.62万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6.26万元。

(五)发挥职能优势,在打好重点工作攻坚战上持续发力

1.狠抓疫情常态化防控。一是全链条全天候完善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完善集中监管仓的各项工作制度,严格落实“批批检测,件件消毒”。检查涉及进口冷链食品的经营户1700多户次,纠正防控措施不到位的经营户400户次,查处涉及进口冷链食品违法案件2件。二是做好疫情防控后勤保障。及时制定《鲤城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物资保障组疫情防控物资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物资保障机制,成立“11211”24小时应急配送队伍,即1位带班领导,1位物资发放负责人,2位配送工作人员,1位驾驶员和1部运送车辆,全面保障防疫物资和慰问食品随需随送。

2.重拳整治安全隐患。制定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方案,共检查各类场所 2500户次,检查发现各类安全隐患165条(均已整改)。根据区安办要求,坚持每月督导一次,每次督导一个社区及相关企业,重点检查该社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和各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的部署落实情况。至今,开展了七次督导,检查七个社区、二处文物保护单位、19家企业及小商品街、龙宫商住楼、美食街“三合一”消防安全,排查整治安全隐患67处。

3.做好创城创卫工作。一是进一步规范“两小”行业的经营行为,消除创城创卫工作死角和盲点。二是启动市场专班,由街道、市场监管、城管、商务、交警、市场服务中心派专人组成专班小组驻点辖区内9个农贸市场和6个便民市场,对农贸市场进行检查并督促整改。三是落实即办式审批,在不规避法定流程、不减少法定环节的前提下,加快内部流转速度,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能。

(六)深化后勤保障,确保机关平稳高效运行

1.加强管理,提升单位内部安全防范设施。严格落实节假日和疫情防控值班制度和疫情防控措施,组织人员对节假日内部安全进行排查,即时采取措施,提升安全防范能力。2021年,对局机关综合楼已过期的消防设施进行更换,对已故障不能正常使用的地下室抽水机进行维护,对局机关、个别市场所房屋破损进行维护修缮,及时开展电梯年检,进一步提升单位内部安全防范设施和应急处理能力。

2.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后勤保障服务机制。制定下发内部绩效考评办法、编外用工人员管理规定、机关效能建设专项行动工作计划、执法车辆及驾驶员管理规定等制度文件,同时就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规范,以制度保障推进机关后勤保障服务机制规范运行,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2021年,根据编外用工人员管理规定,全面落实编外用工人员调资调薪,通过提升待遇,进一步稳定编外人员用工;积极开展内部效能督察,针对督察到的效能问题即时约谈相关干部职工,督促考勤制度进一步落实,2021年,在各项效能督察中,我局干部职工未被上级通报;及时公示公车派车明细表和公车使用费用清单;定期统计通报预算指标支付情况,提升资金使用率,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指标资金使用率接近100%,各项专项资金使用率也明显提升。

3.破解难题,理顺机构整合历史遗留问题。一是理清所属房产和土地数据。根据区财政局资产中心整改函件要求,通过原始房产和土地档案产权资料逐项核对、现场比对、多方询问证实,推进所属房产和土地等数据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数据一致。二是推进资产顺利移交。根据区财政局移交文件精神,梳理移交清单和相关房产证件资料,加强与区文旅投资集团和江南城建集团的沟通,推进应移交资产及时移交,并积极做好后续工作。特别是为保障原有租户的优先权益,通过召开三方座谈会和签订补充协议,推进资产移交和承租转移无缝衔接,并积极协助文旅投资集团收缴未缴的租金,确保国有资产权益应收尽收。三是收齐欠缴租金和水电费。根据承租协议,通过向租户下发缴费通知书、现场督促和多次约谈,督促租户及时缴交租金和水电费。2021年共收缴租金284712.89元,收缴水电费99259元,并及时根据收缴情况开具票据、缴交税收。四是完成我局办公大楼主楼、附属楼(泉州市区农产品检测中心项目)二次装修工程尾款支付。协助局领导加强与区财政局沟通,及时执行法院判决,支付工程装修尾款1354893元。

4.常态推进,做好后勤保障日常管理工作。一是做好文书、保密、政务公开和宣传工作。认真做好文件上传下达,严格按照政府办发文格式要求行文,落实保密制度,及时录入政务公开数据,加强宣传信息意识形态审查。二是做好12345、信访件和效能投诉办理。2021年,我局共接收12345便民服务件518份、信访件88份、接听效能投诉15件,均已按期办结反馈。三是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物资保障。承担全区物资保障储备日常管理任务,认真做好物资出入库管理,做好全员核酸检测应急物资发放工作,应急期间启动24小时物资派送工作,协调物资保障经费报销。我局物资保障工作得到上级部门肯定,鲤城微事和央广网予以报道。

5.注重参与,推进省级文明单位基础创建。一是营造庆祝建党百年浓厚文明氛围。紧紧围绕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为主题,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及“我为群众办实事”、在广大群众中组织开展“我为社会做好事”主题实践活动。

二是突出思想道德内涵。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积极组织推荐、宣传、学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三是开展文明新风行动。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化精神文明教育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实施方案》等,带头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自觉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规定。落实《泉州市文明行为促进办法》,持续做大“八不行为规范、做文明公民”活动品牌,重点深化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上网、垃圾分类等文明新风行动。四是加强诚信宣传教育。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的工作方案》,针对当前经济社会中的诚信热点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失信突出问题,集中开展市场监管职责范围内的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加大诚实守信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和失信行为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切实增强人们的诚信理念、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五是注重涵育单位文化。加强单位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培育职工文体骨干队伍,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组织职工参加区运动会等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六是深化职业道德建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观看《榜样》、《新时代楷模》等,推动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七是持续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继续落实志愿者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组织注册志愿者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全年平均参与服务超过25小时。持续推进“我为社会做好事”主题志愿服务,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疫情防控、世遗保护、古城保护、诚实守信、绿色环保等中心工作,开展交通文明劝导、捡拾垃圾、引导停车、食药安全进社区、分发“守护世遗 创城同行”等各类主题志愿服务12场次,参与志愿者300多人次。

二、环境形势及问题不足

(一)企业全程电子化及企业开办线上“一网通办”推进不顺利。我局使用的登记业务系统由省市场监管局统一开发和维护,但受运行环境条件限制及线上签名手续繁锁等,使用的人少,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目前在市场监管局一体化办件平台未能实现自然人的身份证上调用。

(二)个体全程电子化准入门槛低,也导致了部分经营者滥用了政府的优惠政策,市场主体登记量增长迅速,如2020年至今,通过全程电子申请的个体户达到3959家,但并不全是用于经营活动,申请的理由各种各样,买车、贷款。再者,全程电子化地址库的设置还不够智能,如我区对于中山路、西街的业态有限制,但若申请人通过全程智能化申报办照,则无法限制其业态。

(三)参加市场主体“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部门未能全覆盖。原因包括个别部门受执法人员偏少影响而无法开展正常监管、因监管领域的覆盖面限制未能常态化开展联合检查。因此,进一步扩大监管领域的覆盖面,增加监管部门的参与率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四)机构改革后市场监管职责涉及领域广,一些专业领域目前尚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执法经验和执法能力不足。

三、2022年工作计划

(一)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当好“放管服”改革的先行者

1.深化商事改革。持续巩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各项举措,探索企业迁移及登记档案基本情况表查询等事项,厦漳泉“异地代收代办”,方便企业群众办事。推动企业设立登记全程电子化,进一步提高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比例。巩固预包装食品经营主体“证照合办”成果,探索在食品经营其他项目实行“证照合办”。探索食品经营许可(仅限预包装食品)改备案工作。同时,将“食品经营备案(仅限销售预包装食品)”纳入“多证合一”范围,在企业登记注册环节一并办理备案手续。进一步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在推进简易注销登记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企业普通注销改革,支持未开业和无债权债务企业快速退出市场,提升存量市场主体质量。

2.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定年度具体抽查方案并组织落实,推动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开展联合抽查工作。强化相关业务领域的问题会商、横向协同和联动监管,完善“一单两库一平台”和相应的工作规则、指引。加强市场监管系统重点领域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3.强化信用监管。强化部门间和系统内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示,加强信用联合惩戒,推进社会共治。规范执行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制度,建立健全信用修复、异议申诉机制。

(二)着力激发创新创造,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1.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持续配合推进泉州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知识产权项目申报信息和指导,争取落实上级部门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2.持续推进质量强区工作。推动开展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搭建,面向企业、产业、区域,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推动实现“一个标准、一次合格评定、一个结果、多方互认共享”,最大程度提高运行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突出标准引领,鼓励区龙头企业参与各级标准的制修订,提升区级产业标准话语权和产品核心竞争力。以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为重点,推动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制定发布具有地方特色、符合鲤城发展需求的“泉州标准”,提升鲤城区标准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着力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当好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1.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健全工作机制,畅通投诉渠道,持续组织清理现行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加强增量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适时开展监督抽查和第三方评估。牵头建立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探索建设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站(点)。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时段价格收费监督检查,持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清理整治,探索应用价格监督检查信息化技术手段。深入推进“双打”工作,严厉打击制假源头、重复侵权、恶意侵权。

2.构建优良消费场景。深入推进放心消费创建行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完善消费维权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向基层延伸,提高司法确认调解案件数。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加强12315投诉举报数据的深度挖掘,强化风险预警和趋势研判,改善群众维权体验,强化消费领域执法,着力打造便民、高效、权威的市场监管综合服务热线。

(四)着力防范安全风险,当好安全底线的守护者

1.维护“舌尖上”的安全。紧盯重点环节安全,聚焦米面油、肉蛋奶、果菜茶等大宗食品,持续开展乳制品、肉制品及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加强食品标签标识、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网络订餐、非法添加等专项治理,严厉打击食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完善食品安全抽检机制,进一步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强化抽检结果运用和后处理,对不合格食品严查到底。紧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督促企业落实自查制度。充分发挥食安办统筹作用,健全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协调推动食品安全源头治理,促进社会共治。

2.筑牢“两品一械”安全防线。规范重点品种,深入贯彻新修订的《疫苗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突出抓好疫苗、中药饮片和体外诊断试剂监管,着力完善疫苗监管体系、长效管理机制和安全责任制,持续抓好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管,严格落实不良事件监测和监督抽验。推进实施药品零售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开展网络违法违规售药、医疗器械“清网”、化妆品“净网”“清源”等专项整治行动,坚持“重典治乱”,确保不发生重大药械质量安全事件。严厉查处非法渠道购药、不凭处方销售处方药、执业药师“挂证”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药品经营秩序。

3.消除特种设备安全隐患。织好排查整治网,坚持“把隐患当事故处理”的观念,开展特种设备专项治理行动,突出电梯、大型游乐设施、危化品相关特种设备等,严厉查处特种设备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设备、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的监管力度,层层筑起安全防线,切实织密特种设备安全保障网,保障特种设备安全。探索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现场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实行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建立特种设备维保、检验和事故等信息公示机制,倒逼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加强设备检查和维护。

4.守好产品质量。强化产品质量抽检,围绕群众关切的儿童用品、老年用品、食品相关产品、纺织服装、家居用品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以及舆论关注的热点产品,开展定向抽检。强化对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实现产品质量从抽检到后续处理的闭环监管。联合技术检验机构,指导企业加强质量把控,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