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鲤城区
文化旅游“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
鲤 城 区 文 体 旅 游 局
华侨大学旅游规划与景区发展研究中心
第一章 前言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从2016年到2020年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我国旅游业从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的战略机遇期。大众旅游的新发展对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体制提出了新要求,旅游业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下发展。相应地,政府及其旅游行政部门应该以创新思维应对旅游新发展,以自我改革的勇气来引导新时期的旅游新常态。在这一背景下,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8月国务院进一步发布了3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政府、泉州市政府也相继发布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2015)》、《泉州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战略规划》,对新形势下福建省、泉州市旅游发展做出了总体战略部署,为鲤城区“十三五”时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本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二、规划编制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鲤城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十三五”期间鲤城区文化旅游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对鲤城区文化旅游发展进行科学判断和评价,紧紧围绕泉州市建设“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目标,着力打造“古韵鲤城·文化之旅”这一旅游品牌。结合“旅游+互联网”建设,将鲤城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文化创意带动明显、文化旅游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文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逐步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变。最终达到把鲤城区打造成为“文化彰显、业态繁荣、结构优化、影响广泛”的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
三、规划编制的依据
(1) 《泉州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2) 《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3) 《泉州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战略规划》(2015)
(4) 《泉州市鲤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5) 《中共鲤城区委 鲤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6) 《泉州市鲤城区旅游业发展规划》(修编)
(7) 国家、省、市发展文化旅游的有关法规、规定及资料
第二章 鲤城区“十二五”文化旅游发展回顾
一、文化旅游业发展概况
“十二五”期间,鲤城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古城保护,坚持“历史为脉、文化为核、旅游为桥”的观念,以古城文化游为重点,以建设文化旅游强区为目标,把握机遇、趁势而上,打造特色旅游,使文化旅游业整体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一)古城旅游品牌效应日渐显著
2013年,泉州被评为中国首批“东亚文化之都”,“十二五”期间,鲤城区借此契机,积极把握旅游市场的转变趋势,明确以“历史为脉、文化为核、古城为景、旅游为桥”,探索推动文化与旅游的互动融合,把6.41平方公里的古城作为一个文化旅游的整体景区来打造,逐步形成“一城、一山、一江”的总体旅游格局。2011年以来,鲤城区着力推进新门文旅街区、聚宝城南、侨乡自驾游、龙岭“紫帽山庄”等项目建设,推动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并推出古城谒祖朝圣游、古城创意游、古城街巷游、古城文化体验等4个旅游板块,着力打造“古韵鲤城·文化之旅”旅游品牌。
(二)文化旅游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至2015年底,鲤城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57项;各类型星级饭店、宾馆、招待所等100多家,以及20多家特色家庭旅馆(民宿)。旅行社15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2家)。旅游车队2家,拥有各类型旅游汽车50多部。据统计,2015年,全区接待旅游总人数595.72万人次,同比增长15.8%,累计实现旅游收入62.43亿元,同比增长16.5%,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
(三)旅游新兴业态从无到有
“十二五”期间,鲤城区围绕“创意鲤城”的核心理念,开启了以旅游新兴业态为主的旅游新时代。围绕“创意鲤城”的核心理念,以源和1916、六井孔、T淘园、华侨新村1955文化创意街区等为核心的“古城创意游”正在成为我区新的旅游增长点。华侨新村1955文化创意街区正极力打造成极具特色与品味的“城市会客厅”。以“美好生活造物社”、“美好生活小酒馆”、旧馆驿青年客栈、肃清门客栈等为代表的草根新兴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业态正悄然兴起。引进实施“东亚之窗”文创园、泉州古城牛庄等20多个文创项目,省、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1个,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就接待参观游客近百万人次,在2015年,鲤城区高分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单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复评。
(四)政府主导与民间投资齐头并进
从2012年起,鲤城区紧抓“古城文化复兴计划”,设立区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重点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广和创意人才培训等。公布了首批“鲤城旅游特色单位”50家,表彰在创5A级旅行社、古大厝开发、利用,旅游商品研发等做出成绩的旅游单位。同时对民间文创产业和公司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鲤城区政府对重点旅游项目进行融资贷款的支持并给予政策倾斜。
二、主要问题
经过“十二五”的规划建设,鲤城区的文化旅游发展初见规模,但依旧存在相当多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一)体制瓶颈难以突破,缺乏统一规划协调
区域内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分别隶属于不同单位和部门,多头管理、管理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协调,从而造成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相脱节,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与旅游难于形成有效的融合,对外宣传和促销难于形成合力。
(二)文化旅游融合不足,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鲤城区现有旅游景点偏小且分散,尚未形成点线结合,没有形成具有足够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龙头景点;闽南文化特色强,品牌凝聚力不足。古城区街巷、寺庙、古民居分散在不同街巷,景点间缺乏有机联系,导致古城区旅游景点规模小,产业凝聚力欠缺,亟待城景一体化的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创新不足,与城市休闲融合度不够。
(三)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停车问题逐渐凸显。
古城配套旅游产品、旅游服务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国民休闲旅游需求。鲤城区大部份景点、景区散落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之中,没有适合古城旅游的交通工具,且泉州老城区的建筑物大部门建于2007年以前,此前从未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停车资源稀缺;也几乎没有一个大型停车场,只有少量的停车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章 鲤城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目标和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应对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新常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鲤城区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中的作用。立足“东亚文化之都”的城市品牌形象,挖掘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内涵。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丝文化旅游先行区”,将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历史溯源有效整合,以“历史为脉、文化为核、旅游为桥”,把6.71平方公里的古城作为一个文化旅游的全域景区来建设,突出“海丝文化”、“宗教文化”、“闽南文化”三大主题,全力打造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环境友好、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态宜居魅力城区和知名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鲤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基本建成现代化城区,努力创建现代生态宜居魅力城区、都市型现代产业高地、科技自主创新先行区、多元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这一总体目标,把鲤城打造成为文化彰显、业态繁荣、结构优化、影响力强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变,到2020年,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区年接待游客总量达800-9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以上;旅游业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全面打响“古韵鲤城·文化之旅”品牌,树立鲤城区在泉州,甚至整个福建地区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三、发展战略
(一)文化带动战略
作为鲤城区“十三五”期间持续推进的重点服务业之一。充分发挥鲤城区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深度开发旅游产品。以古城为核心、文化为灵魂、历史为脉络,盘活古城历史文化资源,达到古城“活化”。大力支持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尤其是突出鲤城区历史文化的相关文创产业和文创活动,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鼓励,实现古城繁荣复兴。
(二)品牌发展战略
结合“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两个品牌,突出古城特色,构建“古韵鲤城·文化之旅”系列产品体系,营销体系和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突出“东亚文化之都”的品牌优势,设计古城特色的文化旅游服务标识,并应用于旅游产业和对外推广活动中。
(三)生态文明战略
要提高资源保护意识,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概念,倡导健康出行、文明旅游。
(四)智慧旅游发展战略
强化“旅游+互联网”战略,完善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完善智慧旅,抓住信息产业在旅游产业融合之间起到的链接作用。用网络信息平台的强大力量带动旅游业创新发展,与时俱进。
第四章 鲤城区“十三五”文化旅游规划主要任务
一、优化发展布局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文化积淀的保护利用和文化创意的发展创新,鲤城区要在“东亚文化之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东亚文化之都核心区和江南新区建设。
(一)规划布局
以古城文化旅游为重点,将6.41平方公里的古城作为一个文化旅游的全域景区来建设,打造古城谒祖朝圣、创意、街巷、文化体验四个旅游主题板块,结合江南新区建设,将鲤城文化旅游区空间结构划分为“一心一带五区”来建设,即“一心”:以鲤城古城区为中心;“一带”:江南新区康体休闲体验带;“五区”:新门街旅游文化休闲区、唐朝古韵文化旅游区、明清街巷文化旅游区、宋元历史文化旅游区、创意文化旅游区等五区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详细参见表4-1)
表4-1 鲤城区“十三五”文化旅游规划布局项目分布表
规划布局 |
分区名称 |
建设内容 |
位置范围 |
发展定位 |
一带 |
江南新区康体休闲体验带 |
形成具有文化创意体验、山水文化创意体验、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孝亲文化展示、红色旅游体验、现代旅游购物、旅游信息咨询等一站式文化旅游体验带;自行车骑行和自驾游项目;集购物、住宿、自驾游宿营地、健身娱乐等配套设施为一体的花园式自驾游中心。 |
江南新区江滨南路与南环路之间的区域,包括浮桥街道、金龙街道、常泰街道和江南街道的一部分。 |
以紫帽山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旅游装备培训基地和自驾游中心 |
五区
|
新门街旅游文化休闲区 |
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创意、设计、培训、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一站式”创意文化休闲场所。 |
东以新华南路路为界,北至新门街,西至石笋公园,南以江滨北路为界,以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区和T淘园创意产业园区为核心。 |
集中展示泉州城市近现代发展史及闽南文化的集创意、文化、演艺、陶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 |
西街唐韵文化旅游区 |
泉州古城历史最悠久的最适宜观光旅游、宗教文化、清净休憩、购物休闲的文化街区及古城文化旅游区的龙头。 |
西街南段,重点区域为开元寺及南边的旧馆驿民居保护区。 |
全国著名的佛教文化圣地 |
|
宋元历史文化旅游区(聚宝城南·泉州闽南文化生态园) |
以聚宝街、天后宫、德济门、李贽故居为泉州宋元文华的特色标签,打造具有宋元特色,融商旅文化、妈祖文化、海丝文化、名人文化为一体的宋元怀古特色文化旅游街区。
|
选址于鲤城区南部,东以温陵路为界,西以中山南路为界,北以涂门街为界,南至江滨北路,规划面积约40公顷。 |
发展庙口经济,集宋元文化展示、古建观光、夜市旅游、精品民宿、特色餐饮、购物休闲、民宿演艺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
|
明清街巷文化旅游区 |
以府文庙、关岳庙、清净寺和后城旅游文化街为主体,打造具有明清特色,融儒、道、回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街区。 |
以打锡街、南俊巷为核心,东至温陵路,南至涂门街、西至中山路、北至崇福寺。 |
古建观光、文化交流、宗教朝圣、人文教育、购物休闲、民俗体验、非遗展览集一体的城市文化休闲长廊 |
|
创意文化旅游区 |
将六孔井音乐文化创意园、华侨新村1955文化创意园、东亚文化之窗、历史古迹(威远楼)、中山公园等史迹文化资源改造为创意文化旅游区;依托闽南特色音乐,以闽南歌曲、泉州本土娱乐明星为创新诉求点,打造以音乐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
整个北门街段落,东至模范巷,西至斐巷。 |
将园区打造为休闲、娱乐、创意、原创、美食、音乐的圣地。 |
(二)重点项目带动
在鲤城区土地利用整体控制规划基础上,加强对重点景区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推进古城区旅游标识系统建设、新门街文化旅游休闲街项目、源和堂1916提升项目、龙岭红色休闲旅游项目、侨乡自驾游基地项目、鲤城古城区打造文都核心区等建设,以及鲤城区“旅游+互联网”旅游软配置设施建设。
1、泉州闽南文化生态园。建设时序为2015-2020年,主要功能为闽南文化生态经济民俗风情体验。项目规划用地面积0.5平方公里,总投资约5.5亿元,涉及修复改造建筑面积6.34万平方米,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统一规划,精心修复保护文物、历史建筑、古民居、遗址等,改造为民间的技艺、小吃、武术、医药、表演艺术、闽南童玩等活态遗产展示区域,重点推出特色老字号门店,整修八卦沟大濠水系3000米,复育聚宝街、青龙巷、万寿路三条传统街巷,营造“一河三街”活态文化空间。
2、泉州新门旅游文化特色街区。建设时序为2014-2020年,规划投资为7亿元,将重点围绕“一街”(新门街)、“一溪”(笋浯溪)“一文创园”(蔬菜公司旧址)建设。以“海丝文化”和“闽南文化”为主题的,将最具闽南建筑风格的新门街和城市独有的水系与周边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芳草园、南音艺苑、梨园剧院、临漳门、源和1916、甲第巷、八卦沟、开元寺等)有机结合,着力推进“五个一”(即:一溪、一园、一街、一门、一巷)、“五个文创园”、“二个非遗展馆”项目建设,实现新门片区商业转型升级,将其打造成泉州文化的会客厅,向八方旅客展示泉州文化。
3、泉州侨乡自驾游中心。占地面积198亩,总投资1.5个亿,建成后将成为集购物、酒店住宿、自驾游宿营地、健身娱乐等配套设施为一体的花园式自驾游营地。
4、闽南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紫帽乌石山之间的峡谷地带,东至凌霄中学,南至奥林匹克花园,西至紫帽山山簏,北至宿燕寺,总用地面积约960亩,拟建设为文化旅游、生态体验、主题商业、商务度假于一体的闽南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总投资132000万元。
5、龙岭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规划用地面积约565.78亩,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拟建设集休闲度假、休疗养生、生态餐厅、森林氧吧、商务中心等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总投资60000万元。
(三)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坚持建设与利用并重,加强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产业链。积极引进高端品牌酒店,鼓励有实力的全国百强旅行社入驻我区,鼓励在重点街区发展旅游商品购物街、地方小吃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展示体验街等旅游配套项目。支持开发家庭式旅馆、茶馆、小型南音南戏艺馆。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合理规划建设一批较具规模的特色购物步行街、美食街区、旅游专用停车场和旅游综合体。完善鲤城区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文化旅游标识系统建设、目的地查询信息系统、智能导览信息系统等。
二、旅游提升发展计划
(一)加强全域性景区建设
由政府主导、管理部门相配合,以古城为重点,在全区创建全域型综合旅游基地建设,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以鲤城的历史文脉和民俗风情为内在线索,整合文化遗产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形态,推动旅游产品点、线、面集聚,发掘不同的文化因素的旅游价值。充分利用府文庙、新门街文化演艺场馆等,实现文化表演的常态化,促进演艺与旅游的结合。重点推进闽南文化、海丝文化、妈祖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旅游精品。积极发展古厝茶馆、南音戏台等具有较强闽南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做大做强古城文化旅游。
(二)加强城市休闲旅游绿道营建
在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基础上,以展示泉州古城文化风情为主题,提升古街景观质量,在西街、中山路、城南等片区规划城市休闲绿道,同时推进滨江、紫帽山麓绿道空间营建。同时加强规范和优化旅游标牌、标识设置等。
(三)研发化文旅创意产品
研发创意文化旅游商品。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设计富有泉州(鲤城)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鼓励创作闽南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借助产品展销、游客集中线路和集散场所推介给游客,打造点、线结合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使鲤城旅游形象宣传与闽南特色产品营销互动推进,进一步丰富鲤城区旅游产业内涵。
(三)促进旅行社转型发展
优化传统旅行社产业结构,整合较大规模、实力较强、管理先进的旅行社,逐步培育和扶持为旅游企业集团,向规模集团化、经营网络化发展;对于实力较弱、规模较小,不适合市场研发能力的旅行社,鼓励发展成为旅游企业集团的代理商,以最大程度扩张企业联合效应并实现经济收入最大化,实现市场良性竞争。强化互联网+旅行社发展模式,加强“O2O”建设,实现传统旅行社和在线旅行商合作共赢。
(四)扶持古城特色民宿
促进旅游民宿业发展。鼓励发展经济型酒店、家庭旅馆、特色民宿和自驾车营地、帐篷营地等多元住宿设施,以满足家庭游、自驾游、散客旅游者的需求。要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渠道进行宣传,提供订房信息通告、自助游路线推荐和手绘的彩色地图,方便外地游客了解泉州。
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智慧旅游建设
全面构建“旅游+互联网”发展环境,持续提升“旅游+互联网”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旅游+互联网”创新试点示范,支持引导“旅游+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发展。建设鲤城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充分运用旅游微信、微薄、微网等“微平台”,将鲤城区全域各个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娱乐场所、商业场所无障碍连通,构建鲤城区智慧旅游服务大平台。实现旅游信息互通有无,旅游资源合理配置,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
在古城中建设集游客集散、旅游中介服务、旅游活动组织、区域交通枢纽、旅游产品推介、区域旅游统筹开发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增强鲤城区旅游辐射力。注重体现鲤城区深厚文化内涵,实现其文化载体与形象展示窗口功能;完善旅游咨询网点,为游客提供当地旅游咨询服务。建设鲤城区自行车驿站,迎合当前绿色、节能、减排的方向和主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普及推广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是建设绿色文明城市一大举措。
(三)旅游标识系统建设
依据国家旅游标识导向系统标准化建设方案,充分考虑鲤城区区域地形和民俗文化,建设系统、科学、合理的旅游标识系统,诸如便携式不同语言(中英文、闽南话等)解说系统,推进鲤城区旅游标识系统化、规范化和一体化,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宣传鲤城区旅游景区景点,满足旅游者需求,使旅游者出行更加便利,提升鲤城区公共服务质量。
四、旅游品牌营销推广和产品建设
(一)确立营销战略目标
国内市场,以厦漳泉闽南城市群为核心目标市场,以杭福深客运专线沿线城市群为重点开拓市场,国内经济发达区其他重点客源城市为机会市场。入境市场,锁定台湾地区为入境核心市场,以香港、澳门以及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拓展市场,以日本、韩国以及阿拉伯国家和地区为机会客源市场。
(二)完善旅游营销体系
树立统一形象,建立市场网络;掌握市场动态,抓住重点;
(1)推广旅游品牌,完善信息服务
政府对外统一推广“古韵鲤城、文化之旅”的旅游总体口号,构建完整的旅游形象体系。紧跟“互联网旅游”步伐,树立“大宣传”理念,推广“智游鲤城”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开启鲤城区旅游业新兴“微营销”。组织各种旅游节庆活动或利用重大事件和活动提高鲤城的知名度。
(2)整合旅游资源,拓宽营销方式
围绕“古韵鲤城·文化之旅”的口号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打造文化创意游、街区体验游、休闲观光游等优质文化旅游项目,整合资源,完善产品体系结构,扩大泉州旅游集散中心规模,并举办温陵妈祖、打造“关帝文化节”、“元宵花灯节”、“创意文化节”等活动,扩大温陵南艺坊的影响,增加鲤城区旅游目的地知名度。
(3)完善营销工程,构建营销通道
借助厦漳泉“一小时生活圈”的交通改造,建设方便、实用、完善的旅游解说系统,并在主要景区配备印刷精美的“二维码”导游手册。完善景点之间的道路通达性,支持发展旅游公交专线,鼓励自行车租赁等新兴旅游交通方式,并加强交通工具旅游广告的宣传。
(三)目标市场营销措施
1.厦漳泉为主的传统区域市场,主打精品古城创意体验旅游。以“古韵鲤城·文化之旅”等品牌产品吸引福厦泉区域观光客,观光联动其他旅游产品,利用多种媒体宣传景区形象,重点宣传新门旅游文化休闲街、闽南文化生态园等文化创意游项目,在福厦泉目标市场区域传播鲤城区旅游形象,树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国内定居和经商的台胞市场,主打鲤城区特色精品旅游。在闽南区外进行以“历史文化古城,品牌创意之都”为口号打响鲤城市旅游品牌,扩大鲤城旅游在区外的影响半径。赴周边重点客源市场进行促销宣传。精心做好旅游“黄金周”的各项工作,集中时间、精力在周边客源市场迅速扩大知名度。
3.国内客源市场,主打古城文化品牌、海丝文化品牌和宗教文化品牌。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积极扩大鲤城旅游在省外市场的知名度;深度挖掘宣扬鲤城与泉州具备国际级潜质的“海丝”申遗活动进行运作;跟随泉州市积极参加全国各种层面的旅交会,加强自身在会展中的布展特色,集中宣传本地文化特色。
4.台港澳市场与海外侨胞市场,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主打文化寻根谒祖之旅。依托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天后宫、通淮关岳庙、富美宫、花桥慈济宫、苏夫人姑庙等对台精品旅游景点景区,组合适应台湾游客的旅游产品。重点推出温陵妈祖、关帝信仰、慈济信仰和开元寺、崇福寺、承天寺等宗教朝圣之旅,吸引台港澳市场与海外侨胞前来寻根谒祖。
5.中亚地区、阿拉伯主打“海丝”市场,突出“海丝起点”主题,主打海洋交流文化、闽南文化之旅。在开拓阿拉伯市场方面,要利用好城区清真寺等伊斯兰文化遗迹,扩大对外宣传,吸引阿拉伯人前来朝圣、度假;组织营销人员到义乌、广州等进行宣传,吸引当地的阿拉伯商人到鲤城区旅游。
6.日韩地区、东亚市场主打“文都”市场,突出“东亚文化之都”主题,主打“文都文化”、海洋交流文化。在开拓日韩市场方面,要利用在日韩市民中对“四南”文化(南曲、南戏、南少林、南建筑)好奇的一面,加强与日韩旅行社的联系,开拓文化之旅。利用日韩地区与鲤城区紧密的经济联系,开拓商务旅游,扩宽东亚地区客源市场。
(四)打造古城精品旅游线路
以泉州鲤城老城区为核心吸引物,整合文化艺术、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并以其他风景名胜相组合,设计如下旅游线路:
半日游:
线路一:开元寺——西街——钟楼——华侨新村——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
线路二:新门旅游文化休闲街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笋江公园——石笋公园
线路三:承天寺——府文庙——后城旅游文化街——清净寺——通淮关岳庙
一日游:
线路一:华侨新村——钟楼——西街——开元寺——中国海丝艺术精品馆——新门旅游文化休闲街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
线路二:泉郡富美宫——聚宝街——黄帝宫——李贽故居——德济门遗址——天后宫——中山路(骑楼)——府文庙
两日游:
D1:开元寺——西街——钟楼——中山路(骑楼)——印记闽南文化驿站——泮宫——府文庙——后城旅游文化街——清净寺——通淮关岳庙——古厝茶馆
D2: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李贽故居——聚宝街——泉郡富美宫——临漳门——石笋公园——新门旅游文化休闲街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
主题旅游线路:
“海丝文化游”线路: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李贽故居——聚宝街——府文庙——清净寺——泉南基督教堂——开元寺——朝天门
“宗教朝圣游”:开元寺——崇福寺——承天寺——清净寺——通淮关岳庙——天后宫——宿燕寺——苏夫人姑庙
“文化创意之旅”:“六孔井”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闽南文化创意产业园“T”淘园——闽南文化生态园——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江南新区文化创意园
“闽南古厝、名人故居游”:旧馆驿董杨大宗祠——宋文圃民居——老范志大厝——蔡德燥民居——泉州黄氏民居——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锡兰侨民旧居——曾氏宗祠——杨阿苗民居
“环紫帽山健身休闲游”:苏夫人姑庙——安福寺——龙岭——金粟洞——紫帽山农家乐
第五章 鲤城区“十三五”文化旅游规划保障措施
一、创新管理体制,打造全域旅游
“十三五”期间,积极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政府主导,引导旅游企业按“资源整合,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加强联合协作,互帮互促共进共荣;努力建立“非禁即入”机制,鼓励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旅游业。遵循产业融合、复合利用原则,尽量依托文化、教育、体育、康体、水利、交通等各类社会旅游资源,开发与民众生活融为一体的大众休闲产品与新颖独特的人文旅游产品,切实推进从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型向节约、集约、复合型开发转变。
二、深化人才机制,加强专业培养
强化人才保障,大力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围绕建设“创新型和谐文化名城”和打造“东亚文化之都核心区”的发展需要,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专业性旅游人才。鼓励旅游企业引进旅游高端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领军人才。选派旅游业务骨干和项目业主参加各种高端培训。鼓励旅游企业加强员工教育培训。
三、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融合
围绕“古韵鲤城·文化之旅”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打造文化创意游、街区体验游、休闲观光游等优质文化旅游项目;布局建设一批旅游配套设施,打造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条。紧跟“互联网旅游”步伐,树立“大宣传”理念,突出抓好整体品牌营销和景点线路营销,全力打响“古韵鲤城·文化之旅”品牌。
四、培养新兴产业,完善服务体系
重点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开发鲤城区旅游消费新市场。加快自驾车营地建设,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加快泉州闽南文化生态园建设,形成融历史文化、休闲文化、宗教文化和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圈。加强旅游创意产品研发和自主产权保护意识,实施旅游消费促进计划,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五、融合信息产业,加强智慧旅游建设
针对鲤城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扬长避短,运用“互联网+”的思维,瞄准特定旅游市场,以“智游鲤城”为新公众平台为抓手,优化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精排古城旅游线路,内推联盟互惠、外扩宣传影响,使鲤城区的旅游业态在融合中转型提升。
六、促进生态改造,提升环境质量
开发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民居,发展闽南生活体验游、古城名人足迹游;建设以泉州文化为元素、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泉州旅游文化产业园;紧扣市政府“十三五”文化、体育、旅游计划的实施,完善古城区景区(景点)标识牌、引导牌、景点介绍、电子地图、手绘地图、二维码信息、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
七、完善基础建设 优化旅游服务
完善古城游配套服务措施,着力规范市场秩序,建立旅游质量监督小组,加强旅游安全、旅游市场环境治理,不断完善旅游投诉受理和应急协调处理机制。着力改善古城区旅游消费软环境,建设完善鲤城区旅游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加强连通景区道路和停车场建设,全面布局建设旅游型厕所和具有乡土特色的古城旅游标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