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坐拥世遗泉州古城,8处世界遗产点、300多条古街巷和669幢传统历史建筑星罗棋布散落其间。2023年以来,鲤城区以“打造‘世遗典范’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机制”被列入全省“一县一特色”专项改革项目为契机,按照“大协同、大保护、大交流、大转化”思路做足做好文旅深度融合文章,聚力把丰富的文旅资源转化成可触可感、能听好看的文化旅游产品,释放出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2023年接待旅游人数超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00亿元。
一、建立融合发展的“大协同”机制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健全完善一系列政策体系,打造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协同联动机制。一是建立工作协同机制。整合涉旅部门职能职责,推动区文旅局、商务局、贸促会三个部门组成“文商旅大部制组合”,形成统筹协同“大发展”、促进服务效能“大提升”;建立联席会议、项目调度、产业分析、形势会商、专家咨询等工作机制,定期调度文旅重点任务进展情况,科学考核评价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二是健全资金扶持机制。设立鲤城世遗文化保护与发展基金1800万元并逐年递增,用于世界遗产和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活动开展、传承人和传习所经费资助以及支持对台对外交流活动、重点区域整体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助力文化、文物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三是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制定实施《文旅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进新型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旅游住宿载体扩量提质工作方案》等1+6系列配套政策,出台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方案、旅游住宿载体扩量提质工作方案、“世遗人家”旅游民宿等级评定方案、促进文化空间发展提升十八条措施、扶持文创产品开发利用十条措施,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规范化,2023年投用七栩酒店等11家住宿载体、新增床位超1100张。
二、创新融合发展的“大保护”机制
以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抓手,持续深化、不断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新机制、新模式。一是探索私人产权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针对私人产权文物管理难点堵点,出台《鲤城区促进文物级古大厝家族内部析产和保护的若干惠民措施》,完成施琅故宅、锡兰侨民旧居等私人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为后期文物修缮利用奠定基础。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和荣誉奖章,鼓励产权人成立“文物保护小组”等家族内部保护机构,负责文物管理、保护、开发利用等事宜。二是落实省级文物保险项目试点。积极实践全省首个覆盖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险服务项目试点1.0版本,建立智能化多重监管一网统管体系和穿透式预警体系,做到文物安全险情可溯源、可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建立时尚范文物主题游径,将文物保护点位植入VR,并探索串点成线,推出VR文物主题游径,合理活化利用文物资源。探索推出文物保险服务项目试点3.0版本,使文物保护利用更系统化、智慧化和活态化。三是拓展古城保护利用空间。坚持“微干扰、低冲击、最小干预”原则,下好绣花功夫,针灸式推进古城保护提升,持续开展文物老建筑及周边区域交通研究、市政专项规划、业态策划,推进老街巷、古民居、工业遗产、旧水系保护与生活场景、旅游消费业态相融合,激活文商旅发展新空间。按照留“形”更要留“魂”的保护理念,在对历史建筑修葺基础上,打造出庄正故居、苏廷玉故居、后城140号、万正色故居、锡兰侨民旧居等一批以沉浸式体验为特点的公共文化空间,使历史古建焕发新生、华丽转身。
三、拓展融合发展的“大交流”机制
聚焦文化赋能,搭建跨区域、跨产业、跨系统的协同发展生态圈,扩大文旅朋友圈。一是跨县联动。以把古城打造成“大泉州会客厅”“泉州文化大秀场”的功能定位,牵头统筹联合泉州“五团”(梨园戏剧团、木偶剧团、高甲戏剧团、歌舞剧团、南音乐团)“五馆”(海交馆、华侨历史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非遗馆、泉州市博物馆)文化资源、空间资源、人气资源,开展新形式联合研学、交流、展示活动。在全市率先推动建设消费集聚区,协同遗产点所在县市(区)打造世遗IP,“世遗海丝游”互通共融,策划“县域特色进古城”“百镇千场”“千村万品”三大系列活动,丰富世遗古城业态,晋江古早味、南安农产品、安溪永春德化文化体验馆齐聚古城。二是跨省联动。发起“丝路友城联盟”倡议,与广东潮州市湘桥区、河南洛阳市老城区、陕西西安市碑林区、甘肃张掖市甘州区、甘肃酒泉市敦煌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等七个海丝和陆丝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在鲤城召开2023年“丝路友城”合作发展交流会。七城签订“丝路友城”发展合作协议,围绕“丝路友城联盟”这一品牌推动城市间文明互鉴、资源互享、信息互通、客源互送、产品互推、产业互补,实现共建共荣、互利共赢,构建文旅大市场。推动泉州通淮关岳庙发起“五大关庙文化朝圣之旅”倡议,建立泉州通淮、山西运城、河南洛阳、湖北当阳、福建东山5座关庙联动合作模式,打造信息共享和双向推介平台,实现定期互鉴交流,2023年通淮关岳庙游客量同比翻一番。三是跨境联动。充分发挥侨资源丰富和世遗海丝古城的比较优势,分别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3个国家旅行社签订文旅市场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两地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研学、入境地接等文旅事业发展。走访东南亚4个世遗城市,着力推动成立国内海丝陆丝联盟、遗产城市联盟以及东南亚遗产城市联盟,筹建斯里兰卡风情馆、澳门风情馆等特色展馆,扩大对外交流窗口,寻求一体发展,共享红利。在锡兰侨民旧居展出“泉州与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友好关系图片展”,全面展示泉州与斯里兰卡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挂牌成立斯里兰卡文化馆、锡兰文化促进会、中斯文化交流基地。
四、探索融合发展的“大转化”机制
深入实施文旅产业链招商,持续升级文旅基础设施、丰富文旅业态、提升文旅品质。一是品牌节会带动。坚持每月一主题、月月有活动,成功举办首届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博览会、百年中山路庆典等重磅活动,配合举办中国电影编剧周、海丝泉州文学周、海艺节、“俞你同行”逛古城活动,常态化开展“城南庙会 妙会鲤城”“品味世遗,遇见鲤好”等多样文旅活动,打造城南庙会、锦鲤瓦市等“宋元海丝荟”系列品牌,开展街头艺术“遇见鲤”文旅活动超百场,搭建起文商旅全新平台。春节、元宵期间,通过资源聚集打造爆点,加强政企合作,围绕“人来神往趣泉州”活动主题,采取“形式多样、合理分布、时空交错”等有效措施,分时段、分区域、分类别策划实施“1+2+3+4+N”文旅营销活动,确保整个春节元宵期间古城精彩持续,高潮不断。推出三大旅游路线,包括穿越世遗遗产点游、“龙众九子”生肖艺术装置潮玩游、海丝古韵City Walk游,逐步形成以西街和开元寺、涂门街的关帝庙、清净寺、府文庙与城南的天后宫、德济门三足鼎立形势,古城人流量疏导分流初显成效。小红书、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人来神往趣泉州#、#寻龙觅鲤到古城#、#泉州龙龙#话题全网累计获得流量4.5亿。泉州古城春节相关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新福建、福建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二是新型业态培塑。聚焦功能提升、商圈拓展等方向,充分挖掘和发挥世遗效应,打造新型文商旅发展模式。把握国家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契机,通过闲置盘活、低效利用、资源转化等方式,力促空间载体提档升级、腾笼换鸟,建成了一批精品文化空间、体验场景。目前,古城内已有小博物馆和小艺术馆80余家、咖啡馆和小酒馆上百家。特色风情馆——闽疆文化馆、闽藏文化馆、闽宁桐悦文化馆在古城同时揭牌开馆,馆内不仅宣传推介对口资源政策、项目和三地人文风物,展示对口支援干部风采,还展销新疆、西藏、宁夏三地的名优特产,打造了产品展示、文化交流、休闲购物等业态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平台。三是文旅项目引建。着眼古城新区文商旅一体融合发展,推动江南新区承接古城旅游外溢效应,招商落地由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的泉州海丝主题演艺综合体、王宫复合型文体综合体、海丝江城景区等大型文旅项目,形成古城新区互相配套、互相引流、联动发展的局面。在古城内签约落地布局人民文学出版社创作基地、荣宝斋、泉州古城综合开发、博龙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古城内河水陆文旅项目、读画时空文创等文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