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泉州刻纸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乾隆《泉州府志·风俗》等古籍、诗记述泉州刻纸,始于唐而盛于宋。但八闽大地传统的刻纸仅,限于在春季“门贴春字”时,配以红笺的门楣上的装饰品。即是宋诗人范成大所说的“剪彩宜春胜,泥金祝寿幡”。清代陈德商的《温陵岁时记》,说:“立春日……门贴春字”也即指此。
历来刻纸师能刻不能画,善画都不善刻,木刻工不善刻纸,由于缺一不能成事,因而图案一般较为单调、呆板。这一局面直到李尧宝刻纸图案的问世,泉州刻纸在艺术上才有了突破性的飞跃:从粗俗走向高雅和精细。李尧宝也因此成为南方剪纸流派的代表人物。
李尧宝(1892-1983),字国富,出生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棋盘园。他把一生都奉献给工艺美术事业。李尧宝自幼跟父学习油漆画,随兄学刻纸,18岁独自在闽南一带谋生。他天资聪颖、刻苦,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既学习先辈的作品,又吸收同辈的技艺,并融入自己的构思,很快脱颖而出,使他的艺术作品独具一格。
李尧宝能刻善画,全面继承了泉州刻纸技艺,而且汲取剪纸、堆塑、贴瓷、木刻、雕板、建筑、彩绘等艺术营养,拓展题材,讲究构图、意象、线条和装饰性,创造性综合运用描、剪、刻、剔等手法,刀法道劲细腻,线条极福韵律。他所创作的阴刻图案,既是实用的油漆画工具又是观赏价值很高的刻纸艺术作品。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正是李尧宝刻纸艺术最重要的特色。20世纪20年代初,李尧宝应用刻纸技法镂空刻制油漆画样稿的办法创造出阴刻图案,深受油漆画同行的称赞并采用,还被广泛运用到了印花布、刺绣、木刻、石雕等行业,当成工业纸模。20世纪50年代,李尧宝在阴刻的基础上,吸收国画白描的特点,创造出更具观赏性的艺术图案,即阳刻图案,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使泉州刻纸技艺有较大的突破。李尧宝的刻纸作品皆有龙凤、喜庆、博古、花身、交技、人物等六大类别,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立意隽永,构图完整,形象逼真。195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尧宝刻纸集》,他的作品由北京工艺服务部及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销售到苏联、意大利、捷克、匈牙利、日本、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深受广大客户的好评。
此外,李尧宝在刻纸上还体现在把刻纸技艺运用到了料丝花灯的设计和灯的装饰中。他巧妙地将闽南地区古建筑“站档”“顶梁”的力学原理加以运用,将纸板经过精心细致的镂空雕刻制成灯型,不依靠丝毫的竹、木、铁作为骨架,全靠灯身整体结构平衡力支撑,不论是整体或者是局部,都表现出重心稳定,结构秀美,创造出了富丽堂皇的无骨刻纸料丝花灯。抢救了濒临灭绝的料丝灯大大丰富了花灯的样式与装饰艺术,使料丝灯重放光彩。经过玻璃丝的折射,你可以看到装饰的刻纸图案宛如浮雕被映衬出来,流光异彩,极具观赏性。
二、杰出价值
泉州刻纸最终演变成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与李尧宝的七、八十年来辛勤劳动创造分不开的。他从劳动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创造性地把刻纸艺术广泛应用到工艺美术上去,进一步提高了刻纸的艺术水平。他的刻纸图案还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戏剧服装、刺绣、家具、木雕等,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此外,李尧宝还成功的将刻纸技艺应用到濒临失传的无骨料丝花灯上,创造出立体的刻纸艺术。李尧宝刻纸曾受到国家政要和艺术界的高度评价,他的作品还多次在海内外展出,特别在台湾地区、东南华侨聚居地深受欢迎。极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三、濒危状况
1983年,李尧宝先生因病去世。因为种种原因,泉州刻纸出现颓势。老一代创作人员和老工人陆续退休,年轻一辈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又不愿认真学习刻纸。泉州刻纸艺人的辉煌难以延续下来。目前,唯他的女儿、孙女尚执着地继承李尧宝刻纸艺术,勉强维持着李尧宝刻纸艺术陈列馆入不敷出的现状。李尧宝刻纸艺术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日益严重。
四、保护计划
要使李尧宝刻纸艺术的精髓和高超的技艺,继续代代流传下去。在抢救、保护李尧宝刻纸艺术的同时,利用举办各种类型展览的机会,推荐参加各级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大赛,为李尧宝刻纸艺术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引导李氏传承人创办“李尧宝刻纸艺术工作室”,扩大艺术生存空间,使这一技艺不至于失传。进一步收集李尧宝刻纸遗作,创立“李尧宝刻纸艺术展示室”,出版“李尧宝刻纸作品集”,让世人有机会再次目睹刻纸艺术的风采。我们相信李尧宝刻纸艺术这颗泉州民间艺术中的珍珠将重放光彩、重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