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文件(十七)
关于泉州市鲤城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1年2月14日在泉州市鲤城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鲤城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林顺清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区上下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主动融入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大局,着力抓好“三大转变”,加快推进“四个致力”,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基本完成区人大七届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36.79亿元,增长12%,完成考核目标;
——工业增加值完成61.16亿元,增长13.5%,高于考核目标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1.83亿元,增长6%,低于考核目标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2010年增幅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省统计局近期连续下调了GDP核算相关指标调整系数;二是房地产业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仅增长0.9%;三是营利性服务业受营业税等指标增幅较低的影响,仅增长3.3%);
——财政总收入完成14.22亿元,增长20.03%,完成年计划的101.5%;一般预算内收入完成7.23亿元,增长18%,完成年计划的101.9%;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204.01亿元,增长18.8%,高于考核目标0.8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55.06亿元,增长33%,完成年计划的1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2.94亿元,增长18.3%,完成年计划的104.7%;
——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完成11091万美元,增长15.2%,完成年计划的114.9%;
——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完成4.89亿美元,增长33.1%,完成年计划的126.7%;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74万元,增长9.6%,完成年计划的101%。
——其它约束性指标均能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我区全力推进“大干150天、实施五大战役”,以项目投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共安排重点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三旧”改造、民生工程等项目80个,已动工建设66个,开工率82.5%,全年实现投资35.4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4%。年初确定的重点项目56个,实现投资35.63亿元,其中,33个在建重点项目实现投资30.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06.3%,23个重点工业项目实现投资4.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1.16%,8个省、市在建重点项目实现投资11.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08.1%。
(三)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高新产业引领发展。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带领我区工业发展的火车头,实现产值33.64亿元,增长73.0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8.27个百分点。6家光伏企业产值增长180.7%。鞋服纺织、机械汽配业也实现恢复式增长,分别实现产值121、22亿元,增长16%和6%。龙头企业支撑作用突出,全区36家亿元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3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6.8个百分点,增长30.8%。5家上市公司累计完成产值60.3亿元,增长34%;全区30家上市及后备企业创税5.34亿元、增长78%。
服务业培育成效凸显。总部经济继续壮大,10家总部型服务企业完成税收1.7亿元。滨江总部区正在加快9个地块“招拍挂”的前期工作。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已初步形成华侨新村片区、源和堂片区和美食街183创意空间等若干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新兴商业集市竞相发展,万祥商城、金泉钢材市场、大中金属材料等一批专业物流市场建成营业,南环路汽车贸易走廊日益繁荣、海峡汽车商贸城等一批现代商贸载体建设项目加紧实施。
自主创新深入推进。获得国家、省、市各级科技项目37个,争取中央省市增投、技改、6·18、科技项目扶持资金3382万元,21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科技项目,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科技项目;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省级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区新增15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创新型试点企业,4个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2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市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
节能减排力度加强。实施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措施,125个结构调整项目全部按期关停,顺利完成年度减排工作任务。对新上的工业项目严格环保审批,项目环评执行率100%。完成市区八卦沟截污改造工程、江南片区污水管网完善工程和江南片区内沟河整治工程,新区污水收集输送量达到1.2万吨/日以上。
2、三大需求持续扩大,发展动力明显提升
投资需求支撑有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06亿元,增长33%。其中,城镇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9.75亿元,增长25.5%,房地产完成投资15.32亿元,增长57.4%。分行业看,工业投资完成16.96亿元,增长19.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8.1亿元,增长40%。重点项目推动有力,33个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30.8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的55.9%。
消费需求保持活跃。今年来,在国家扩大消费需求政策持续推动下,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3亿元,增长12.1%;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12.6亿元,增长18.9%;连锁、专卖等现代商贸业态不断壮大,4家大型商贸百货零售业实现零售额7.43亿元,增长22.7%;汽车汽油消费热度不减,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实现25.54亿元,增长28.4%;汽油类零售额实现17.8亿元,增长34.2%。
出口需求逐渐回暖。全区完成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4.89亿美元,增长33.1%。分地区看,欧盟、东盟、美国等传统市场分别增长50.4%、22.4%和18.6%。分行业看,纺织鞋服出口2.35亿美元,增长19.7%,占全区出口总额的48.2%;机械行业实现出口0.51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10.5%,增长22.2%;钧石、文创2家光伏企业完成出口0.63亿美元,增长128.5%。
3、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发展活力逐步增强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共压缩审批时限110项754个工作日,简化审批流程40项。贯彻落实《泉州市2010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建设顺利推进。上市工作实现新进展,修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积极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工作。铂阳精工于香港主板配股集资,融资总额为11.74亿港元。
招商引资扎实推进。全区新批办外商投资企业7家,合同利用外资实现6018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77%。外商实际到资按报表口径、验资口径分别完成11091、7832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14.9%、102.6%。第八届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我区共上报对接项目73项,总投资10.77亿元,共提出企业技术需求22项,涉及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节能技术、新型材料、轻工纺织等领域。第十四届9?8投洽会上,钧石能源、格来德等8个项目顺利签约,总投资2.15亿元。
4、社会事业持续繁荣,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86%以内。社会保障覆盖率不断扩大。修订《鲤城区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暂行规定》,出台《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区参加基本养老、职工医疗、居民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5.16万人、4万人、17.35万人、4.05万人、4.4万人和4.3万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进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完成泉州四中、泉州八中校园整体置换,完成公办职教资源“三牌合一”整合。中小学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新华小学重建三期工程、泉中职校综合楼主体封顶,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称号。江南学园、江南新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江南文体活动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可望2011年动工建设。编纂出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区图典》和《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丛书》,着手编撰《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积极推动“社区医生进家庭”,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浮桥、江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渡搬迁工作。
总体看,我区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高度关注:一是资源环境要素制约日益凸显,纺织鞋服、机械汽配等传统工业增长后劲不足,发展方式转变任务更加紧迫;二是服务业发展支撑尚弱,优先发展的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规模效应的培育和成长阶段,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还为数不多,服务业载体能级有待提升,配套环境和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各种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加。
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及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要立足“三个加快”,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主动作为,全力攻坚克难,保持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和谐文化名城,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1、预期目标安排情况
根据“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立足鲤城实际,建议2011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8%,工业增加值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增长18%,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增长8%,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增长8%,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GDP能耗降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市下达任务。
2、预期目标安排依据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含泉州开发区)。主要考虑:通过与全市计划的衔接,比较周边县市区计划情况,结合“十二五”规划目标,安排13%的增速目标,略高于“十二五”增长目标,可为“十二五”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测算,三次产业的发展能够支撑GDP增长13%。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8%,工业增加值增长12.9%。主要考虑:经调查,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约可新增产值39亿元,完成产值241.6亿元,增长18%。如规模以下工业按增长5%测算,则可支撑工业增加值增长12.9%。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5%。主要考虑:一是服务业优先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我区“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和必然趋势。安排略高于工业的增幅,有利于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加快服务业发展。二是支撑GDP增长的需要。为确保我区GDP增长13%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5%左右才能形成有力支撑。三是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积极努力跨越发展。我区服务业虽然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但发展速度和质量还有待提高,2011年实现13.5%左右的增长目标,需要通过全区上下发奋努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优势,努力挖掘各方潜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主要考虑:2010年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有比较扎实的基础。2011年11家商贸业新经济增长点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0.7亿元,六孔井、源和堂、3D电影城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和聚鑫通讯购物广场等2011年新开业商贸项目对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长有一定带动作用,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增加20.8亿元,能够支撑增长17%的目标。
——财政总收入增长18%,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主要考虑:根据税源摸底调查,考虑存量增长、新增经济增长点及各项减收因素,预计可增加财政总收入3.78亿元。2011年财政总收入拟安排16.49亿元,增加2.27亿元(含市级3.78亿元),增长18%;区级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8.29亿元,增加1.06亿元,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主要考虑:2011年安排在建重点建设项目52个,年度投资计划为38.3亿元。预备重点建设项目在2011年预计可取得的土地款收入为3.9亿元。以上两项合计42.2亿元,约占固投的60%以上,按此测算,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可以完成。
——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增长8%。主要考虑: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外需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加,企业汇兑风险和竞争压力都在增大,根据今年广交会的订单情况看,秋季的订单基本与春季持平。因此,2011年出口商品总值建议安排增长8%。
——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增长8%。主要考虑:我区上市企业和不少中小企业的返程投资已基本到位,外资存量不大,而且我区招商载体有限,因此,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建议安排增长8%。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主要考虑:一是收入分配改革是“十二五”时期的重点改革内容,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要同步;二是泉州市2011年安排增长12%,我区作为中心城区,收入增幅应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是“十一五”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96%,随着提高居民收入一系列政策的实施,2011年居民收入仍将延续稳定较快增长的势头;四是就业再就业工程有序推进,同时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保护和转移性支付,有利于居民收入增速提高。
——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GDP能耗降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这五个指标均是市里下达的约束性指标,等市里下达后,我区必须完成或超额完成。
(二)2011年重点项目建设安排
2011年重点项目安排,主要是围绕建设“创新型和谐文化名城”目标,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发展平台、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城市建设、社会民生的支撑作用,为全面提升鲤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建设惠及全区人民要求的小康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2011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90个,其中在建重点项目52个,年度计划投资38.3亿元;预备重点项目38个。在建项目中,政府投资类项目19个,年度计划投资7.2亿元;社会投资类项目33个,年度计划投资31.1亿元。按照项目性质分类,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个、工业项目15个、城市建设项目20个、服务业项目6个、民生社会事业项目7个。这些项目分类后分别列入五大战役和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内容,以确保项目的推进力度。
三、完成2011年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都市型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以滨江总部经济区、“三旧”改造项目和现有楼宇群为主要载体,做强做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全力支持和积极培育源和1916、六孔井、T淘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扶持动漫游戏、工业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扶持特色街市,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促进商贸服务提档升级,扶持培育现有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市发展壮大;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深度开发古城丰富的“海丝”文化、宗教文化、闽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加强鲤台旅游交流合作,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加快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集中资源保障光伏太阳能产业发展壮大,打造世界级光伏产业基地;支持企业运作好“泉州数字微波通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壮大微波通信产业;支持企业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进一步提升发展纺织服装、机械汽配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拓展。支持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创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快创业投资服务中心、火炬工业生活服务中心和园区市政道路等项目建设,提升国家级高新园区开发水平。
(二)进一步实施“五大战役”,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以实施“五大战役”和“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要做好项目申报。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做实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项目顺利审批和资金支持,努力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市“十二五”重点建设盘子,为今后五年的项目建设打牢基础。二要做好要素保障。加大项目规划、用地报批力度,完善各类融资平台运作机制,切实解决审批、土地、资金、环评等项目建设实际问题,千方百计优化项目服务环境。三要做好督促检查。加强对重大项目工程招投标、进度、质量、安全、资金等环节的督促检查,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水平,完善投资和项目考核办法,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启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改革。规范行政审批工作,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健全政府投资管理机制,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加大企业改制上市力度。要加大对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和指导,重点扶持上市后备企业中完成股份制改造前期工作进展较快的企业,争取上市工作有新的进展。及时帮助企业解决上市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上市后备企业创新机制、规范管理,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扩内需与拓外需、引资与引智、吸收投资与对外投资并重,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整体水平。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光伏电子、微波通信产业,加强产业链高端招商与总部经济招商,鼓励外商增资扩股与并购重组,提高利用内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大对台招商力度,争取引进一批台资龙头企业入驻。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行品牌战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拓展外需,重视新兴市场开拓和周边市场培育,提升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四)进一步推进和谐鲤城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持民办教育,办好特殊教育。保持鲤城区教育事业在全省、全市的先进水平,力争在全省首批建成“教育强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帮扶救助力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水平。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我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力备战泉州市第九届运动会。
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一卡通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医疗机构各类业务的信息系统,完成“网底”建设任务。
加快生态区建设步伐。扎实做好“创模”迎复检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有序淘汰低、小、散、有污染的企业,引导现有企业走低碳化发展道路,坚持节约集约用地资源,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3~11.6‰。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创新型和谐文化名城,为“十二五”起好步、开好局,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区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秘书处